第二章帝國危機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三國混戰時代結束後,休養生息成為西晉帝國的主題。


    司馬炎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在全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重視生產,鼓勵墾荒,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逐步使國家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百姓暫時擺脫了戰亂之苦。


    從280年至289年的十年間內,西晉沃野千裏,牛馬遍野,家給人足,民和俗靜,出現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


    之所以稱“太康盛世”,是因為司馬炎於280年4月由泰始改元太康。當年曹魏的少年熱血皇帝曹髦,以夏少康自許,期望出現“少康中興”一樣的盛世,結果被司馬氏宰掉,而在司馬氏的統治下反而出現了“太康盛世”,令人唏噓。同時又說明,在地大物博、人民勤儉的神州,隻要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也一定差不了,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麵。


    最明顯的是人口的增長。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時,蜀漢提交的戶口賬冊顯示,蜀漢全國共28萬戶,94萬人。其中軍隊10萬2千人,官吏4萬人。6個人就有一個吃皇糧。再扣除老年人和孩子,3個勞動力就得養1個吃財政飯的,難怪劉阿鬥投降的這麽堅決,實在是撐不下去了。戰爭給國家經濟造成的壓力有多大,可以問問當今的普大帝。其餘兩國,也好不到哪裏去,據考證,三國末年,吳國人口230萬餘,魏國443萬餘,這樣,三國共計767萬餘口。


    767萬人口是個什麽概念?


    筆者所在的青島市,現常住人口已近千萬,也就是說,三國末年的總人口,比現在青島市的人口還少數百萬。


    戰亂猛於虎也!


    西晉初年的人口,則達到了1600餘萬,增長了一倍多。隻要經濟活躍,國強民富,即使沒有三胎政策,人口也能有序增長。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預示著一個自漢以來的強大帝國,將誕生在九州大地。


    會麽?


    某日,一個中年官員低著頭從首都洛陽皇宮裏出來,眉頭緊鎖,神情抑鬱,邊走邊若有所思,不小心碰到了宮門外設置的銅駝。此人搖了搖頭,指著銅駝歎息:總有一天,我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


    此人名索靖,字幼安,敦煌人,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時即有逸群之量,才藝過人,馳名海內,當過地方官雁門太守、酒泉太守,也以蕩寇將軍之職帶兵打過仗,還當過皇帝秘書駙馬都尉、尚書郎、散旗常侍,與同鄉汜衷、張甝、索紾、索永並稱“敦煌五龍”。


    索靖還出自書法世家,其奶奶的弟弟,即是與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的“草書之祖”張芝。索靖的草書深得張芝之法,其書“遒勁而峻險。遒勁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峻險處如雪嶺孤鬆,冰河危石”(梁武帝蕭衍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路過索靖書寫的碑石後,竟臥於碑下,朝夕摩掌,如癡如醉,不忍離去。


    工作履曆豐富的人,往往看問題更有深度。對落筆去向斟酌得當的人,往往目光更精準。偏偏,索靖這兩項都占了。他的這一番話,也為後世創設了一個成語--“銅駝荊棘”。


    皇宮外的銅駝,將窩伏在一片荊棘中,排除遷都的可能,自然是指國土淪陷後殘破的景象。索靖最終也死於自己預言的這種亂世,後敘。


    明明是“太康盛世”,卻說如此喪氣之話,索靖是仕途不順發牢騷嗎?顯然不是,因為,他敏銳的看到,西晉帝國在繁榮的表象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一、西晉帝國始終代表著宗室、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對曹魏覆滅的經驗教訓進行了認真的總結。結論?比較喜人--曹魏宗室諸王力量過於弱小,才使得司馬家族能取而代之。為不重蹈覆轍,得著手改革分封製,加強司馬宗室的力量。


    司馬炎將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又不斷削弱地方勢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這是不僅裁撤了地方軍隊,連武將的編製都縮編了。一個小郡編製50個排長,能有多少軍隊?諸王一旦起兵,地方兵如何抵抗?


    之後,分封製雖幾經改革,但宗室的力量一直在膨脹。司馬炎顯然忘記了,西漢時有個重大政治事件叫--“七國之亂”。


    在官吏使用和任命上,西晉帝國的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們形成了士族門閥製度,士族勢力之強大,皇權都不敢輕易開罪。


    何為士族門閥製度?


    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一般都有兩根柱子,左邊一根稱為“閥”,右邊一根城為“閱”,幹什麽用的呢?


    貼告示用的。但不是貼招領啟示之類的告示,而是專門張貼功狀的,譬如,這家出了多少個正部級、副部級幹部,皇帝給了這家什麽什麽榮譽等,用來炫耀的。因此,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世族門閥、士族。


    中國自古至今的幹部選拔任用機製,一直在變化當中。我們來一起看一下中國古代的選人用人。


    “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印度電影《流浪者》。當然,這裏的法官是指國外的大法官,像筆者這樣的小法官,隻能稱為“司法民工”,用司法為民眾工作的人,兢兢業業,幹好本職工作,就是為社會做貢獻,其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


    西周時,按周禮治國。周天子分封天下,社會各階級分明。你是什麽出身,你的兒孫的出身也就是什麽,基本不變。由此,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管理,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諸侯權力增大,中央控製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出錢養了一批“客卿”、“食客”等國家正式公務員編製之外的各色人材,為自己服務。


    戰國時,秦通過商鞅變法,確立了“軍功爵製”。奴隸、士兵、臨時工,隻要能立戰功,統統能改變身份,直接入國家公務員編製,無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考申論、行政職業能力測試。


    宇宙的盡頭不是鐵嶺,而是鐵飯碗。不孝有三,無編為大。編製的感召力是無窮的,“軍功爵製”造就了一幫打仗不要命的二杆子。這種重賞之下必有不要命二杆子的執政理念,使秦最終滅掉了“喊趙薇去演戲”(韓趙魏楚燕齊)六雄,統一了天下。這,也算是人才激勵機製的一個成功的典範。


    兩漢時期,封建製度逐漸完備,如何選拔任用人才,統治者頗費了一番心機。起先采取的是察舉、征辟的辦法。西漢時由於崇儒學,故官僚多以儒學經術起家,講學授徒,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會力量,其子孫後代承家學,繼續做官。


    中國第一批豪門貴族起源於何時?


    東漢。


    東漢建立者劉秀,建國後大封功臣,即所謂的“雲台二十八將”,造就了第一批貴族豪門,到東漢中葉時,逐漸形成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門士族。


    任何一項製度,初衷無論多好,成效無論多棒,施行中若不加修補完善,最終會變味。到東漢後期,察舉征辟製度也逐漸曝露出弊端,“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民謠,即是明證。


    三國魏初,魏文帝曹丕為了抑製浮華朋黨之弊,同時又為了拉攏士族,對官吏選拔製度進行了改革。


    九品中正製。


    所謂中正,即是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


    曹魏政權在州、郡設置中正,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並規定州、郡中正隻能由本地人擔任。畢竟,本地人更了解當地民情。


    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中正評議,具體操作規範是:


    1、先評“家世”。即評家庭出身,看每人老爸、爺爺姓甚名誰、官爵等級,有沒有li剛、又又江,本人直係親屬包括姻親的官爵大小等,明目張膽的先“拚爹”。


    2、再評“狀”。即對本人道德狀況、才能學識的概括性評語。


    3、然後綜合打分,估計得把“家世”和“狀”兩項得分加權平均,以此來評定品級。將人物等級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二品實為最高品。但這九品並不是當時官階的九品,隻是作為推薦任命官員的重要的參考,也幾乎是唯一的參考。


    九品評定完後,將評定結果報送司徒府複核批準,再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曹魏政權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即,通過立法確定,被評者如果對被評結果不服,不得通過訴訟方式解決,隻能通過內部行政處理的方式解決。


    這點類似於當今我國法律規定,公務員如果對人事爭議問題不服,不可申請勞動仲裁,也不可提起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隻能通過向政府內設的人事爭議處理機構申訴解決。


    九品中正製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運轉還算正常,為國家選拔了不少治國良材。


    然而,如前所言,任何一項製度,初衷無論多好,成效無論多棒,施行中若不加修補完善,最終會變味。隨著九品中正製的推行,其弊端也開始慢慢顯露。


    由於充當中正者一般都是二品,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世族門閥,同時二品又有參與推舉中正之權,時間一長,門閥世族就幾乎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


    在中正評議過程中,道德、才能標準逐漸被忽略,家世則幾乎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


    可見,推薦製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在中國就是用著用著就走味的製度,它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推薦者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製度,一旦推薦者本人從“中正”變成“偏歪”,那麽選拔人才也就會變成選拔人渣。


    士族門閥製度對政治的危害,早在曹魏時期統治者就已產生警覺。曹操殺楊修隻因為他老自作聰明?曹操殺孔融隻因為他妄議時政不聽指揮?圖樣圖森破。楊修,可不是課本裏的那個書呆子,其出自著名的士族高門弘農華陰楊氏,爺爺楊賜、老爸楊彪都是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太尉),自己本人也是國務院秘書長(丞相府主簿)。孔融更是有孔聖人二十世孫的光環加持。二人被處決,根本原因是曹操對門閥政治勢力的打壓。


    司馬炎也不是傻瓜,士族門閥製度對政治的危害,他也慢慢察覺到了,如何減少危害?下詔征用寒族吧。


    司馬炎幾次下詔征用寒族,力圖改變寒門下品升遷無路的狀況,從而加強中央皇權對官員選拔的幹預。但,太晚了。


    “國民黨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蔣中正。


    士族大家們在官場已猶如老樹盤根,現實不是下幾次詔就能輕易扭轉的。


    政治經濟勢力不斷上升的世家大族,終於形成為勢力強盛的特權階層,士族門閥製度因而確立。


    士族門閥製度對高層政治的壟斷的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隋朝創立科舉製度公平選拔人才,才被逐漸打破,武則天更是對士族予以了無情的打壓和打擊,開通了寒門的上升通道。百家講壇的紀連海老師力挺科舉製度,我亦力挺。


    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上的特權,社會生活方麵與寒門保持著嚴格界限,不聯姻,甚至不願共乘車、共坐。


    被高門壓抑的中下級士族和寒門人士,自感升遷無望。出路?投奔司馬宗室諸王公、外戚,有些人,甚至直接投奔了少數民族的豪酋,力圖突破門閥限製,取得富貴,實現階級跨越。


    而西晉司馬宗室的封王們,則結納封國內的士族,同時利用寒族急切提升社會地位的心理,引用寒族人士,並憑借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逐漸形成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


    別人強幹弱枝,你強枝弱幹。西晉中央政府的控製能力,越來越虛弱。


    二、西晉帝國始終代表了荒淫奢侈的前進方向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三國混戰時代結束後,西晉帝國的社會各階級,由極度焦慮、惶恐的狀態,轉為極度放鬆。


    當過完長期的顛沛流離、刀頭舔血的苦日子,休養生息成為主題時,戰亂時代受壓抑的享樂思想,如被極度壓縮的彈簧般瞬間反彈、迸發。


    一個人越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欲望,那些被壓抑的欲望都會存儲在自己的潛意識裏,總有一天會強力迴彈。


    譬如,家庭貧困,靠勤工儉學和助學貸款讀完大學的學生們,畢業找到工作後,往往“月光族”居多。上數三代都是農民的國人在境外旅遊時,爆發出的驚人的購買欲望和購買力,同樣也令老外目瞪狗呆。


    戰戰兢兢篡完權,如履薄冰完成天下一統的晉武帝司馬炎,在驕奢淫逸方麵,更是一馬當先。


    古代滅掉一國,統治者第一要務,應該是統計戶口、清點錢糧、澄清吏治和恢複社會治安。西晉大軍征服吳國後,司馬炎的第一要務是什麽?


    搜羅美女。我們家族司馬家當了數百年的忍者神龜,不就是為了登上至尊這一刻嗎?登上至尊之位我還隱忍,那我還折騰個什麽勁?司馬炎丟掉了隱忍的家訓,開始放飛自我。


    江南果然盛產美女,一搜搜了近一萬。43歲的老馬真是: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富而益堅,不墜青春之誌。然而,宮女太多,應接不暇,每晚去哪個美女處睡覺?司馬炎得了選擇困難症。


    在投皇帝之所好、從根兒上關心領導方麵,誰稱第一?當然是自己沒根兒的太監。


    一個宦官(“太監”一詞的而出現是隋唐以後的事)建議司馬炎,每日散朝後乘著羊拉的車,遍遊宮苑,羊車停在哪個宮門口,就與那位宮女“一夜春宵”。


    真堪稱金點子猴寶。


    一萬名美女屯在皇宮,爭取被睡權堪稱一部升級版的甄嬛傳。關鍵時刻,知識起了作用。一個宮女為了能早日肉搏司馬炎,想出一招。


    在門窗上插上竹葉,地上灑上鹽水。羊喜吃竹葉食鹽,走到此門口自然停下來一飽口福,宮女遂出迎禦駕……


    此宮女若在當今,985大學生物係隨便選。


    國人不一定都有發明創新的能力,但模仿能力、跟風能力、山寨能力卻往往無師自具。其他也想肉搏皇帝的宮女,沒幾天就摸清了那個動物學專家宮女的路數,於是,西晉後宮戶戶插竹葉,處處灑鹽。


    後宮自此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晉後宮+晉動物研究所。


    皇帝如此,西晉的官僚隊伍也淫字當頭、不甘落後,紛紛向荒淫奢侈的皇帝學習。太尉何曾一日餐費至少要花費一萬錢,還抱怨真真不讓吃飯了。


    而以當時的購買力,一萬錢大約相當於一千個平民百姓一個月的夥食費。


    司馬炎每次舉辦宮廷盛宴,請大臣們打牙祭,何曾都不食用禦廚們烹製的飯,認為不如自己家做的。司馬炎也不惱怒,特許他自帶酒水菜肴。這點,倒是比當下某些酒店格局大多了。


    何曾的兒子何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日的夥食費是其父的兩倍!至於石崇與司馬炎舅舅王愷鬥富的故事,在中國已家喻戶曉,不再提。


    三、西晉帝國始終代表了浮華萎靡文化的至高水平


    1.二混子躺平哲學的抬頭


    東漢末年到西晉這幾十年,人們突然發現,周圍人的思想和言行突然就不一樣了,也就是,中國主體文化思想突然發生了一場劃時代的巨變。


    之前大家都信奉什麽?


    公元前134年,儒家的董仲舒向西漢朝廷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劉徹考慮後,認為此時的儒家學說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神化了專製王權,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於是下詔準許。


    自此,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百家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此後漢朝士人,皆以盡忠於皇帝、朝廷為理想品格。而到東漢末年,一個鴻儒的死,卻直接導致了儒學的衰敗,甚至可以說是衰亡。


    此人叫楊震,東漢漢安帝時的司徒、太尉,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人。弘農華陰楊氏,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豪門大家之一。說起楊震的祖上,則不得不提到西楚霸王項羽。


    《史記》記載:當年“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稱其為“漢高祖”不當,真正的“漢高祖”另有其人,後文有解釋)劉邦,派千餘人馬追項羽至烏江岸邊,堂堂西楚霸王,如今身邊隻剩28騎追隨。項羽為證明是天亡他而非戰之過,就把28騎分為四隊,與漢追兵做了個pk演示。


    項羽自己挺戟連挑幾員漢將。此時,漢軍中一個小軍官郎中騎都尉,想從後麵偷襲。


    郎中騎都尉是個什麽樣的官呢?其具體職責就是管理宮廷車騎門戶和宮中夜間安全,說通俗點就是皇宮的物業管理經理,或者說是保安隊長。


    保安幹個維持售樓處秩序、保護沙盤、毆打上訪百姓之類的活兒還行,而想幹取西楚霸王首級的活兒,難度就大了些。


    果然,項羽迴頭嗷的一嗓子,此保安就嚇丟了魂(人馬懼驚),向後退去數裏。


    項羽突圍到烏江邊時,因無顏渡江見江東父老而自戕。追過來的漢軍,爭相上前搶奪項羽的屍體,都想取得物證,迴去立功。


    由於人多屍少(就一個),五個帶隊軍官便將項羽肢解,每人分了一塊。那個被項羽喝退的皇宮保安隊長就是五人之一,拿到了西楚霸王的半塊屁股帶大腿。迴到漢營後,劉邦說五人追殺項羽有功,各自封侯。


    這五個人運氣實在好,其實是人家老項自己抹的脖子,他們隻不過是幹了個分屍的活,卻碰到了個大方的老板劉邦,就都給封侯了。再看看西漢初期元老群的出身:蕭何、曹參是基層股級幹部,陳平是布衣,周勃是個編織養蠶器具的,偶爾在別人喪禮上當個吹簫演奏家掙個三瓜倆棗的,樊噲是個殺狗的,灌嬰是個賣絲的小商販,最後全部封侯拜相。也難怪劉邦臉皮厚過城牆,膽子大到吞天,號稱流氓皇帝,可還是有一幫子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因為,他舍得。


    建議“舍得酒業”用劉邦來做形象代言人。相比之下,英明神武的西漢飛將軍李廣碰上了小氣的漢武帝,隻落得了個“李廣難封”的哀歎。


    這說明,幹工作:一是幹得再多再苦也沒用,得專揀有亮點的幹才行。二是跟對人,跟著蒼蠅找廁所,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千萬賺百萬,跟著乞丐學要飯。跟就跟有利益時能為你力爭、關鍵時刻舍得給你的人。石子是廢物、砂子是廢物、水泥也是廢物燒出來的,但混在一起就是精品混凝土,可見廢不廢物不重要,跟誰混很重要。


    這個幹了亮點工作、跟對了混的老板的保安隊長叫楊喜,楊隊長以半塊屁股帶大腿獲封赤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一帶,也許這就是“抱大腿”的來曆吧。


    楊喜的三世孫,是西漢宰相楊敞,楊敞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的女兒。當然,這個女兒,是太史公未被漢武帝割掉男人身上最重要的那塊肉之前生的。


    楊震,就是楊喜的八世孫。弘農華陰楊氏此後一直是名門望族,後世最有名的男人叫楊堅,隋文帝。最有名的女人,則是武楊氏。武楊氏成名倒不是因為她自己,而是因為她的女兒--武曌,沒錯,就是則天大聖皇帝,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宗的女皇帝。


    再說楊震之死對儒學衰敗的影響。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權,深受儒學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士人們痛心疾首,紛紛進諫,上書陳詞,然而都遭受打擊。


    漢安帝寵信其奶媽王聖,王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驕橫放縱,女兒伯榮也經常出入禁宮,賣官鬻爵。


    司徒楊震一代鴻儒,儒生忠君愛國的勁頭一上來,數次上疏要求維護朝綱,均未能奏效。反而由此遭受奸佞陷害,被遣歸鄉裏,在半路又被逼服毒自殺。


    奸佞們在陝縣截住了楊震的靈車,不準運迴本籍,並將靈樞露停道旁,一任日曬雨淋。


    楊震的幾個兒子也遭受迫害罰做苦役,被“封賞”為光榮的郵遞員,而且還是沒事業編製的勞務派遣製,代替正式郵遞員(驛卒)往來送信。


    鴻儒楊震之死,深深震動了士大夫們,廣大百姓也無不為之垂淚(道路皆為隕涕)。


    此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這對以儒家忠君愛國、維護朝綱為美好理想的儒家士人們來說,無疑是極大地挫傷。


    一個不良的職場,大抵是由四類人構成的,那就是騙子、傻子、瘋子和混子。大騙子負責畫大餅做動員,傻子們在大餅的誘惑下拚命幹,部分運氣好的最終有了做大騙子的資格。小騙子則欺上瞞下,做的少說的多,幹活時不見,受獎提拔時少不了。而大部分傻子則一直埋頭瘋幹,晉升時看不見,背鍋時總出現。看破局的人則提前躺平成了混子。在東漢末年的這種不良職場,越來越多的瘋子、傻子漸漸的看破了局,想躺平做個優雅的混子。


    於是,以忠君愛國為主體思想的統治中國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統儒家名教之學,開始逐漸失去魅力。


    以上說的是正統儒學是怎麽沒的,那麽新的處世哲學會是怎麽生的呢?我們一起來設身處地的考慮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統治階級宣揚的以忠君愛國為主體的哲學思想逐漸失去魅力,而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再加上瘟疫流行,人口大幅度減少,人們見慣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思想上承受了無數次的暴擊和痛苦,什麽樣的處世哲學會更受歡迎呢?


    那一定是,二混子看破紅塵躺平哲學,怎麽舒服怎麽活,愛咋咋地。


    東漢末年的中國,就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時天下大亂,三國混戰至晉。亂世之下,統治中國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統儒家名教之學,開始逐漸失去魅力。同時,長期的戰亂,加上瘟疫,如建安二十二年那場席卷全國的大瘟疫,上層人士建安七子都掛了5個差點遭受團滅,“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曹植),醫學專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不過就如當今的專家一樣讓你多吃幾板兒蓮花清瘟,東漢末年人口直接減少了百分之六七十。太輕易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讓魏晉時代的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


    自然狀態下,人的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而生命的寬度卻是可以拓展的,怎麽拓展呢?躺平混世。世間有這樣的思想指導哲學嗎?有,熱乎乎剛出爐,現成的,還是本地產的。


    “自然”﹑“無為”,我們本鄉本土的道家思想、黃老之學。二混子躺平思想依附上了成型的理論支撐,自此開始抬頭,人們開始崇尚貴生、避世,魏晉玄學應運而生。


    時至今日,後人還在津津樂道魏晉風度,在他們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魏晉風度的指導思想是玄學。“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道”幽深微妙。魏晉玄學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研究對象,並稱三玄。在玄學的思想指導下,西晉帝國士人皆越名教,任自然,放達無羈。


    如果說,牛頓用他晚年的行為表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哲學,那麽,晉人們則用他們的行為詮釋了哲學的盡頭是胡扯。他們最熱衷的事是,圍坐在一起閑扯—玄談。


    在這個世界,但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所談論的話題無外乎三個:一是拐彎抹角的炫耀自己,二是添油加醋的貶低別人,三是互相窺探的搬弄是非。這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一針見血道破人性真相的名句。然而,這卻並非適用於全球人類,譬如,中國人坐在一起還會談論政治,縱論國內國際大事,哪怕是底層出苦力的,談到領導班子換屆、樓市股市政策變化、俄烏戰爭等,都能來上幾句。


    而西晉士人們相遇,是絕不談國事、不談民生的。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富民強兵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西漢時期寫出千古名篇《過秦論》(論秦帝國從崛起到崩潰)的賈誼要是生在西晉,估計會被視為一超級大俗人。


    不談“俗事”,專談老莊、周易,就被稱為玄談或清談。清談時也不能胡談,理論要以《老子》、《莊子》和《周易》這三本葵花寶典為依據。


    如果在晉代搞一次清談聚會,那麽主題主要有:《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聖人有情或無情》、《聲有無哀樂》。


    以《有與無》為例。崇無派認為:天地萬物,都以“無”為根本。所謂的“無”,就是滋生萬物,成就萬事,無論到哪兒都存在的東西。陰陽依賴它而變化相生,賢者,依賴它而成就德性。所以“無”所到之處,沒有爵位也照樣富貴。崇無派的人都把虛浮放誕看做美好的行為,而正業荒廢。


    於是乎,西晉誕生了一大幫放蕩不羈的士人,最著名的就是名震天下的七個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


    中國文化喜歡用數字來堆砌並稱名人或名事,譬如,絕代雙驕、初唐四傑、桃穀六仙、唐宋八大家、十常侍。


    其中“三”這個數字最受中國人歡迎,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三班(班彪、班固、班昭)、三謝(謝尚、謝奕、謝安)。三大戰役、三英戰呂布、約法三章、退避三舍、舉一反三、三生有幸、三朝元老、三妻四妾……連我們法學界都受感染:研究物權法時,學者將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稱為物權法的三足鼎立;民法典頒布了,物權編多了個占有分編。稱四足鼎立?也不好聽。但是,這哪能阻擋的了學者對“三”的執著:把所有權歸為自物權,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歸為他物權,於是,自物權、他物權、占有,又成了物權製度的三駕馬車。


    真是三三不斷。


    除了三,七這個數字也挺受國人歡迎,除了售樓處電話尾號多是777外,戰國七雄、建安七子、七上八下……,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這七個名人怎麽稱唿?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七人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最喜歡幹的事是在竹林裏喝酒,喝的東倒西歪了就大聲吟詩、唱歌。真是劃船不用槳,揚帆不等風,一生全靠浪。在浪的方麵,七人也各有各的特色。


    劉伶平常喜歡駕一輛小馬車,帶一壺酒,遊山玩水。酒駕沒人管不說,遊就遊吧,還派一個仆人扛著鋤頭跟在後麵,並命令:我若就這樣走著走著死了,就把我就地埋了。


    阮籍性情豪放,十天九醉,喝醉了就跑到荒郊野外對著山林狂嘯,附近百姓飽受阮氏獅子吼之苦。


    嵇康是個文學青年,一表人才,學識淵博。也是個文藝青年,名揚天下的神曲《廣陵散》的版權擁有人。同時,還是個肌肉男,一身肌肉怎麽來的呢?源於他的一個特殊愛好。


    打鐵。嵇康在彈琴作詩之餘,時常命人點起火爐、支起架子,掄起大錘對著燒紅的鐵叮當一陣亂捶,宣泄完後,文思如尿崩矣。前一陣,筆者所在的院建了一個法官心理疏導室,室裏的醫生不是人,而是沙袋、腳靶、手靶等,作用?你懂的。


    滅西蜀的名將鍾會,仰慕嵇康的才學,懷揣著自己的名作《四本論》想請偶像指導一下,卻不敢進嵇康的大門,無奈,把書扔進院子,拔腿就跑。後再鼓起勇氣去請教,正碰上嵇康在打鐵,鍾會恭敬的站在旁邊好一陣子,嵇康叮叮當當的隻管對著燒紅的鐵過癮,愣是沒理會這名曹魏的重臣。


    嵇康最終也死於鍾會的誣陷。死都不理你。愛好,令人心理強大、蔑視權貴。欲望,令人唯唯諾諾、屈膝跪舔。


    西晉帝國的上層人士,就在放蕩不羈、故弄玄虛、瞎扯淡中經營著龐大的帝國。


    2、二混子躺平哲學催生了感官享受至上文化


    西晉士人們除卻追求窮奢極欲的物質享受外,對感官聲色美的追求,也是當時社會的普遍風氣。整個西晉的社會文化,基本不離玉盤珍饈、婀娜女子、俊雅高士、雅舞清音、瓊佩芳袖這些主題。


    在晉人的眼睛裏,幾乎一切事物都可以美化,女子、山水、明月、清風、野鳥、落葉以及時光的流逝,都能被虛靈化、情致化,都能激起他們的深情詠歎。


    且看晉人的深情:


    扶桑升朝暉,照此高台端。高台多妖麗,濬房出清顏。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閑。美目揚玉澤,蛾眉象翠翰。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儀,婉媚巧笑言。---出自東吳著名的儒帥陸遜之孫、西晉最牛文人之一的陸機之手。


    翩翩飛蓬征,鬱鬱寒木榮。遊止固殊性,浮沈豈一情。隆愛結在昔,信誓貫三靈。秉心金石固,豈從時俗傾。美目逝不顧,纖腰徒盈盈。何用結中款,仰指北辰星。----出自陸機之弟陸雲之手。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何所見,憂思獨傷心。---出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之手。


    這一連串的生僻字,直看的人腦殼疼。這種深情的發現,一直延續到西晉滅亡後的東晉。


    美女是美好的事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常情,並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西晉帝國除美女文化外,還有美男文化。現在西晉帝國的三大美男將陸續出場,留燈滅燈悉聽尊便。


    一號潘嶽。


    潘嶽是個文藝青年,在做河陽縣令時,滿縣栽桃李花,給後世留下了“河陽一縣花”的典故。


    潘嶽還個文學青年,與左思(《三都賦》的作者)、陸機並稱西晉文壇三巨頭。成語“陸海潘江”,說的就是陸機文才如海,潘嶽文才如江。


    潘嶽最出名的,還是他的美貌。


    《金瓶梅》中描述,王婆對猴急的西門慶總結出男人泡妞必備的五項指標—潘驢鄧小閑,原話是“大官人,你聽我說,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驢兒大的貨,第三件,似鄧通有錢,第四件,小,就要綿裏針忍耐,第五件,要有閑工夫。”


    第一點便是要貌若潘安,足見其美貌於中國人對男子的審美影響之大。此處的潘安即是潘嶽。潘安成為美男的代稱,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杜甫的《花底》詩雲--“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潘嶽形象好、氣質佳,每次出去遊玩的時候,總有一批又一批的少女追星族,又是獻花,又是獻果。這些粉絲看來真不是雇來的,潘嶽每次乘車迴家時,都能夠滿載而歸,足可以開個“小嶽嶽家水果超市”。顏值不僅是正義,還是生產力,這就是“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


    二號美男達人衛玠。


    衛玠出身於西晉名門世家,幼時就已經出落得秀美動人。坐敞篷車到洛陽市區遊玩,遊人都感歎這孩子是個“璧人”,唿朋喚友的來夾道觀摩(觀之者傾都)。


    衛玠怎麽死的?被自己帥死的。


    衛玠從豫章(今南昌)到下都(今南京)遊玩,沒想到,這卻成了他的死亡之旅。


    由於美名遠揚,這次的出行,衛玠沿途不斷被無數慕其名趕來的豔麗女子粉絲們包圍,粉絲們組團對衛玠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圍觀(觀者如堵牆)。人在情緒波動時,無論是喜怒哀樂,總會導致消化係統(愁的吃不下飯)和循環係統(氣的臉紅脖子粗)受損,休息不好。衛玠本就體質孱弱,終於累極而病亡,這就是“看殺衛玠”的由來。


    三號美男達人嵇康,沒錯,就是竹林七賢的領袖、廣陵散的版權擁有者。


    嵇康的成名作是“驚為天人”。史稱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歎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鬆下風,高而徐引’”。


    既有山的風骨,又有水的柔姿。嵇康去森林裏采藥,被一樵夫看見,竟誤以為是仙人下凡。考慮到常年深山砍柴的樵夫近視的可能性不大,嵇康的風姿可見一斑。


    如此有才又有顏的嵇康,於39歲時因鍾會的構陷而死於司馬昭的屠刀,而詭異的是,鍾會的壽命,也是39歲。


    大明擎天柱盧象升、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殞命時均39歲,而與其喪命有關的大順皇帝李自成,壽命也是39歲,更巧的是,李闖王死敵大清和碩肅親王豪格,抗清英雄鄭成功及鄭經父子,最終壽命均是39歲。明末清初這一連串的39歲,比較魔幻。


    另外,三國名將呂布、魏文帝曹丕、民族英雄嶽飛、金廢帝完顏亮、拖雷、大明名將常遇春、愛國將領吉鴻昌,均隕於39歲。而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正好也是39歲。


    39歲,對男人來說,似乎是一道神奇而又可怖的坎兒。


    西晉時的美男以陰柔為美,而且還講美容技術。與現在某國直接用刀鋸捯飭臉而盛產人造美女不同,西晉美男有三大美容必殺技。


    一是剃須。晉之前,男人是以有胡須這一顯著的男性特征自豪的,譬如關雲長同學就是麵如重棗的大胡子,號稱美髯公。到了西晉,要想進入美男達人評選,第一就要把胡子拔掉,否則什麽你關雲長關雨長的,到俺們這疙瘩都是罐頭腸。


    二是敷粉薰香。西晉的男士人們人手一化妝盒,沒事時就拿出來敷粉、描眉,再就是抹香水。抹香水,早在曹魏時就已很流行。據史料記載,魏文帝曹丕有一次薰香薰得太過分,坐騎被熏得受不了,照著他的腿就咬了一口。無端被咬的曹丕氣急敗壞的把這馬給宰了。


    曹丕為何熱衷於敷粉熏香?因為,他要跟一個比他更俊美的人較勁。


    何晏。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父親早亡,母親姿色不錯,被有人妻情節的曹操納為小妾,因此,何晏就成了曹操的“假子”。曹操這樣的“假子”不止一個,譬如秦朗等,但獨獨對何晏非常喜歡,因為,這小夥長的實在是太俊美了。


    俊美到什麽程度?不僅是《世說新語》這樣的故事會,就是《三國誌》這樣的大部頭史學巨著都給其留了位置。


    《世說新語》形容何晏為“美姿儀”,膚白貌美。“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三國誌》。美到邊走邊欣賞自己的影子,妥妥一個美到自戀的美少年。


    曹丕幾次穿上漂亮的衣服、敷粉薰香在外顯擺時,都碰上了也盛裝顯擺的何晏。撞衫不可怕,誰醜誰尷尬。可以想象,每次尷尬的都是曹丕。


    曹丕到死,文才上沒比過弟弟曹植,顏值、衣品上也沒比過“假弟弟”何晏,死的挺憋屈。繼位的魏明帝曹叡,想給父親出口氣。


    某炎炎夏日,曹叡傳何晏進宮飲宴。何晏到了後,發現主菜是一碗熱湯。無奈,何晏端起湯,邊轉碗邊吹氣,出溜著喝完了。


    大熱天,沒空調,一氣喝完一碗熱湯,嘿嘿,你不是膚白貌美嗎?看你臉上塗的粉怎麽辦,不把你這個網紅、照騙、娘炮曝光了,我就不姓曹。


    曹叡這招挺陰的,歹毒勁兒,比他爹和爺爺一點兒不差。


    何晏熱湯也喝了,汗也出來,而且是一出就是滿頭。他卷起袖子,把臉上汗擦掉,粉也跟著掉了不少。


    等著看笑話的曹叡一幹人,眼珠子都瞪出來了!擦完臉的何晏,依然膚如凝脂、潔白似玉。


    這廝,不擦粉怎麽還是如此白?答案就是,除剃須、敷粉薰香外,西晉美男還有第三項美容必殺技。


    嗑藥。西晉的美男們多被稱為“璧人”、“玉人”,皮膚細膩嫩白有彈性,曬不黑、曬不老。


    人的皮膚好壞,與吃大有關係。吃感光食物,含鋅、銅、鐵的食物,如豬肝、花蛤、蟹、大豆、花生等,皮膚就容易變黑。而多吃膠原蛋白含量高的豬蹄、豬皮等則有助美白。


    西晉男人們美容,既不吃非感光食物,也不吃膠原蛋白,他們吃的是,石頭。


    五石散,一種中藥散劑,主要成分是石鍾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發明者--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的作者、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服用的,對濕瘡、潰瘍也有一定的治療功效。五石散性子燥熱,還有強體力、壯陽、治陽痿的功效。各位切莫著急打聽哪個藥店有售,繼續看後麵。


    服用五石散後,人會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要用寒食、喝溫酒、坦胸露乳、運動出汗等方式來發散藥力。同時,人身體肌膚的觸覺會變得高度敏感,皮膚白裏透紅與眾不同,且發亮。所以當時的人認為五石散是一種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所謂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而已。這就導致了,飽暖思淫欲、欲滿常空虛、空虛思吸毒。古往今來,概莫如是。


    由於皮膚變得太嫩,美男們不敢洗澡,怕搓禿嚕皮兒,同時又因燥熱且皮膚高度敏感,故常穿寬衣大袍。所以大多長虱子。在西晉,“捫虱而談”,是很高雅的事。


    其實,五石散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藥,長期服用,無異於慢性自殺。據稱,唐代著名的道士宰相李泌,就是服用此藥過量而暴斃。


    “娘炮”美男文化顯示了西晉帝國社會的浮華和萎靡。看到如今電視上流行的選秀節目,一幫所謂中性打扮,塗脂抹粉,不亮身份證別人弄不清楚其性別的快男超女們受到熱烈追捧,總是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西晉的美男們。


    客觀的說,西晉時期,受玄風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從儒家禮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由於玄風的飄逸自然,使得晉時期的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都具有了超凡脫俗、超然塵世的巨大成就。作為當時名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反對虛偽禮教、崇尚自然任情,自然有其積極的一麵。


    然而,別忘了,三國混戰時代剛過去,統一不久的國家急需要大批能治理國家的政治家,若士人們皆放達、消極避世,則必將置國家於萬劫不複。


    而且,玄學的最終發展,又被另一種傳染力更強的文化所取代,那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宣揚的自我解脫、超度求生的出世思想,一樣可以緩解人精神上遭受的痛苦,使人民可以在痛苦中尋求精神寄托和心靈安寧,另外,其宣揚的教義不但不構成對統治秩序的威脅,反而還有助於維護這種秩序。因此,佛教自漢明帝時期入中原以來,初期平平,到西晉已得到較快發展,大名鼎鼎的《般若經》就是這時期出現的。而到了西晉的末期,玄學已逐漸失去了發展勢頭,佛學又得到迅猛發展。


    不管怎麽樣,我們要記住一句話,有強的文化,才有強盛的國家。


    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的莫過漢唐兩朝。漢國勢強盛,疆域遼闊,因麵臨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威脅,故流行軍伍文化。


    漢代的邊塞保衛戰和開疆拓土,長期被後人傳為美談。衛青、霍去病、李廣、馬援、班超、竇憲等一大批優秀的軍伍英雄被後人奉為楷模。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馬援的“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西漢名將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振聾發聵,令人熱血沸騰。


    空前強大的唐王朝,則在開疆擴土中盛產了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等一大幫邊塞詩人,出現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千古名句。體現了唐王朝軍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宋元明清時代,麵對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戰,當時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做出了積極迴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強烈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中國社會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於是,宋明理學誕生了。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


    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發展了心學體係。


    這些文化價值體係,雖然有消極的一麵,但是重視主觀意誌,注重自我調節,激勵人們發憤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注重氣節道德,樹立了國人的信仰,整合修固了中國的道德體係,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宋、明,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經濟、政治高度發達的兩個朝代。


    可見,文化強盛對一個國家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實乃高瞻遠矚,必須舉國支持。當今,我們遭受了三年新冠疫情的折磨,但不至於達到看慣生離死別的程度;雖然有俄烏戰爭、巴爾幹半島危機,世界不太平,但我們國內環境是穩定安定的。因此,大家千萬別混世躺平,扔掉手機,關閉各種美女直播室,受命於危難之際,奮戈於床第之間,要知道,今年,可能是我們人口出現拐點的一年,而我們西南那個不太安分、時常與我們發生摩擦的鄰居,人口卻是年年增漲……


    然而,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善確立一種新時期的強國文化,鼓勵大家時刻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和為國為民奮鬥的鬥誌,比某師大王姓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研究的那個課題,更值得方家們傾力研討研究。如,在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道德規範層麵)”的基礎上,研討加上個“責任、擔當、奮發、有為(國家、社會、公民綜合精神思想層麵)”等等等等。這,才是你們真正的社會責任。這樣的課題你們申請多少的社科基金,相信老百姓們都不會有多大異議,甚至眾籌都可以。


    四、對異族防範、同化不夠


    長久以來,在中國北方以及西方生活著一些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古代中原人稱其為胡人。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北部和西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漢帝國對各少數民族的軍事征服。


    二是少數民族由於戰亂及經商等原因自發的內遷。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國時期的混戰,使中原人口銳減,“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中原王朝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的不足,從各少數民族招誘人口。同時,中原富庶,人口由於長期戰亂又銳減,在“此處人少錢多,速來”的感召下,各少數民族自然紛至遝來。


    到魏晉時期,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即中國曆史上泛稱的“五胡”。關於這些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後文有敘。


    到西晉時,中國北部、西北部和東部,尤其是關中(陝西)和並州(山西)一帶,已經定居了許多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


    以關中地區為例。關中人口百萬餘,少數民族人口幾乎占了一半。在漢族農耕文明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逐漸由遊牧轉向農耕定居,胡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影響、滲透。


    胡漢雙方在交融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矛盾。譬如,內遷的匈奴人因農業生產技能相對較低,文化程度較低,成了漢人的奴婢。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兵役,更有些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受到自認為主流文化承載者的漢人的歧視。


    “胡”字的含義是什麽?胡,原指獸類頸下的垂肉。用它來代指夷族,顯然是一種蔑稱。


    在中國漢語詞典中,也常存在一些以“胡”字開頭的貶義詞,如:胡來、胡亂、胡鬧、胡說、胡扯、胡吹、胡言,來形容不講邏輯、混亂、沒有條理的說話或做事方式。這些詞之所都以“胡”字開頭,就是源於古代中原漢人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歧視,中原漢人普遍認為胡人們野蠻、不文明、未開化。


    胡漢之間有天然的文化鴻溝,而西晉帝國各族上層人物又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故胡漢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晉帝國最突出的社會矛盾之一。


    危機四伏的帝國,就差出現一根壓垮帝國的稻草。而這根稻草,適時的出現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遺忘的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丘山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丘山楷並收藏曆史遺忘的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