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朱雄英這架勢,那是真的想要一口氣直接就將這新鹽法給說出來,但這麽重大的事,就算是朱標,那也是不能一錘定音的。
於是一行人苦笑,齊齊地朝著乾清宮而去,就連那些奴才,也都被朱標給帶到了殿前。
乾清宮裏,朱元璋正在召集六部議事,看到這個陣仗,朱元璋也很是疑惑。
“標兒,你們這是?”
這兩人咋迴事?瞧著這架勢,好像是出了什麽大事,難道…?
“雄英,你跟父親說吧,有什麽想法都說出來。”
說著,朱標就將自己視若珍寶的小布包給小心翼翼地掏了出來,很是慎重地將布包展開,向朱元璋展示著。
“這是什麽?”
看著布包中精細的粉末,朱元璋很是疑惑,看著標兒這個樣子,難道是什麽珍寶不成?
“父親,這是細鹽!”
“哦,原來是細鹽啊,那這有什麽稀奇的,難道東宮裏缺鹽吃了?這些奴才是幹什麽的,竟然敢克扣你東宮的精鹽?”
“不是的,父親,這細鹽是雄英在那些鹽山中弄出來的!”
朱標想要鎮定一點,可是這種事情,他實在是鎮定不了,那可是鹽啊,而且還是從毒鹽山之中提取出來的細鹽啊!
“什麽?!毒鹽?!什麽時候毒鹽這樣細白了?你們怕不是在唬咱吧?”
“爺爺,千真萬確,這得確是孫兒在毒鹽山之中提純出來的,跟宮裏禦膳房裏使用的精鹽一樣。”
“一樣?!!”
宮裏的精鹽,那可是貢品,要是這鹽山中的鹽也能像精鹽一樣,那,這代表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來,咱嚐嚐!”
朱元璋聲音都有些顫抖,竟然激動地想要自己品嚐一樣。
“陛下,陛下,您貴為天子,九五之尊,怎麽能隨意地品嚐?”
朱元璋身邊伺侯的王充聽到朱元璋的要求,那真的是頭皮發麻,這東西到底怎麽樣,那可是誰都沒有嚐過的,要是真有什麽,朱元璋一下子被藥倒了,那到底算是誰的?
雖然朱標這個太子朱元璋很是看重,小小的他就被認命為太子,甚至未來太子的聲望,朱元璋那是想盡了辦法扶持,可以說,對於朱元璋來說,不管是誰當皇帝,隻要還是自己朱家子孫就行。
可對於宮裏伺侯朱元璋的這些老宮人來說,太子與皇帝還是不一樣的,他們在宮裏的地位,榮華富貴那可都是仰仗著皇上的。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不僅僅對於前朝朝堂裏的文武百官們來說,對於這些伺侯皇上的宮女,宦官們來說,那也是一樣的。
新皇登基後,一般也就是把宮中年長的宮女換掉,補充一些自己人進來。
很多關鍵位置的女官會有變動,在新皇登基之前,他身邊就有一堆貼身丫鬟。在登基後,這些丫鬟就“雞犬升天”,到宮中成為女官,各自帶著小團隊。
曆史上,還有一些變態的殉葬文化,大明就有好幾個這種奇葩皇帝。
朱元璋病死後,留下遺詔,讓自己的40多個嬪妃殉葬。其中有些嬪妃,還為朱元璋生育過子女。
朱元璋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兒,他的後代連著好幾代都學他:
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的嬪妃多達30多個;
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的嬪妃有5個;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的嬪妃有10個。
所以,其實皇宮生活還真的不好混,以前還在電視上看到明朝挑選什麽朝天女。
朝天女,光看這個詞匯的話,並不覺得有什麽,畢竟朝天在古代,那是一步登天的代表,但實際上,選為朝天女其實就是半隻腳踏入了棺材。
這裏的“朝天女”便是殉葬女,主要人員便是皇帝生前未曾生育的嬪妃以及宮女們。
人殉製度自古有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存在,除了人殉之外,還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風。在當時,殉葬的可不僅僅是女人,皇帝最倚重的大臣,最喜歡的東西,以及最寵愛的妃子,統統都要打包殉葬。
一旦被選為“朝天女”,從表麵上來看,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不單單本人從級別上麵能有一個質的飛躍,而且家裏麵的父兄以及後人還可以享受世襲官位。
可就算這樣悲慘的身份,也不是說誰都可以選為朝天女的,其中的挑選要求那還是很嚴格的。
畢竟這些朝天女大多都是後宮之中沒有生育或者是伺侯皇上,皇上用慣了的宮女。
後妃與宮女的挑選,那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女的就可以,這些人那都是朝廷百官的女兒。
原則上來說,隻要是為非作歹,明朝存在一天,他們的後人就可以世襲為官,堪稱祖祖輩輩的鐵飯碗。
誰要是被選為“朝天女”,最憂傷的是本人,私下竊喜隻有她的父兄以及侄子們了,因為父兄以及後人們的鐵飯碗,是要靠“朝天女”本人用生命來換。
這也是為什麽後宮之中的女人要費盡心思得到皇上的寵幸,生下一兒半女,這不是因為他們對於皇上有多愛慕,而是因為這一兒半女關乎著他們後半輩子的身家性命。
在後宮之中,母憑子貴,沒有一個女人能夠保證自己可以一直受寵,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那麽對於她來說,後半生基本就穩了。
因此,後宮中的競爭往往會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嬪妃們會使盡渾身解數去爭寵獻媚,從而產下一兒半女。
如果運氣不好,一直到皇帝去世都沒有生下龍子,那麽她們就極有可能被選為“朝天女”,去為皇帝陪葬。
之所以這個殘忍的製度提出來還能被一代代推行,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老皇帝與新皇帝都太自私。
這項殘忍的製度,一直持續到朱祁鎮時期才被徹底廢除,或許正是因為朱祁鎮被俘虜又被幽禁,從而讓他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如果是早年的朱祁鎮,我想他也不會去主動廢除這項製度。
至於那些宦官,最好的結果就是被放出宮榮養,更多的還要從底層開始,一步一步慢慢地贏得新皇的信任。
“爺爺,讓王總管嚐一嚐也就夠了,這東西也是剛做出來,孫兒這也不知道其中的雜誌有沒有排除幹淨。”
瞧著王充這不放心自己,防自己像防狼一樣的態度,朱雄英也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這人什麽意思啊,難道是認為我會加害皇爺爺不成?就朱元璋那費盡心力培養朱標,支持朱允炆的樣子,像是一個會忌憚太子的皇上們?
對於朱元璋,朱雄英那是很佩服的,自古以來,或者說在古代封建帝製下,隻要有君主就會有太子。
古代,奉承的是家天下,而家天下那就代表著君主必須在自己的直係男親屬找繼承人。
此時,皇帝和作為接班人的兒子成為了天敵,即使他們父子間關係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樣不以任何人意誌、道德、感情為轉移。所以對於太子,第一順位是君臣,然後才是父子。
因而每個皇帝為了自己死後,太子繼任時能壓得住朝堂上的官僚,能保證皇權不會落入他人之手,就得趁著自己在位時,竭力培養他的威信,為他扶植相應的心腹集團——東宮製度。
東宮設置的官員幾乎完全效仿朝廷,東宮的官員跟太子同氣連枝,太子順利即位,東宮各官員被提拔重用。
如此一來,又有個弊端了:強大起來的太子成為整個國家的第二權力中心。
皇帝爸爸居高臨下慣了,對至高無上權力的欲望隻會有增無減,這是當權者為了掌控權力的一種貪婪。
可兒子勢力強大了,老子的身體卻是一天比一天孱弱,兒子和老子兩人之間的勢力可以抗衡了!這擱誰身上誰不膈應呢?
所以大多數皇帝對這種情況的常規操作就是:另外扶植一個或幾個兒子給予超過尋常皇子的大權,有意無意挑動讓他們互相爭鬥,這樣就不能對皇帝自身造成威脅了。
父親親手讓幾個兒子一起爭奪皇位,真不愧是帝王無情。
可朱元璋與朱標這兩父子,那真的算是自古帝王之中的奇葩了。
當然,一切的自信都源自於自身的強大。
朱元璋與其他帝王很不一樣,因為他是一步一步從底層爬上來的,並沒有什麽顯貴的身份。
能被稱為千古名君,朱元璋那是有他自己的強大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這麽放心自家兒子,一方麵是自身實力極強,城府極深,一切盡在掌握中,另一方麵,太子朱標,天性善良,毫無野心,是一個難得的仁人君子,所以老朱在自己掌控全局的前提下,要全力培養朱標,為明朝新任君主鋪平道路。
所以,他不僅不怕太子勢力過大,為了能讓兒子順利地登基,朱元璋還四處搜羅人才塞進東宮,將那些武將的女兒們塞給朱標。
比如逝世的太子妃常氏,那就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女,更別說她的那些哥哥們,那一個個都是英武異常,在軍隊之中很有威望。
這都是朱元璋一手支持的結果。
朱元璋不僅在武將之中給朱標鋪路,對於文官,朱元璋那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小小年紀,那就跟著朱元璋身邊聽政。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作為千古第二明君的朱元璋,實在沒有什麽多少真正需要朱標幫忙的地方。
絕大多數情況下,朱標隻是靜靜地坐在朱元璋身邊,傾聽著軍政會議上的一切。
千萬莫小看了這傾聽。
對於朱標來說,是開始對朝廷的重要事物,對朝廷的主要文武大臣本身,開始了如指掌。真有什麽預料之外的變故,他隨時能夠接手朝廷。
對於朝廷的文武大臣來說,則是開始習慣於這位少主在朝堂上的存在。
一個統帥最重要的是什麽?
不是計謀!
論計謀,誰能超過張良、劉伯溫?但他們不是統帥。計謀再高,一謀士而已。
更不是武功!
常遇春武功倒是高了,但他位還在邵榮、徐達之下,更別提和吳國公朱元璋相比了。武功再高,一猛將而已。
最重要是威望。
唯有能讓麾下絕大多數人認可其統帥的地位,才能真正將眾人擰成一股繩,將自己的意誌化為集體的意誌,無往而不勝。
增長威望有很多辦法。
可以用君權天授的欺騙來獲取威望,可以用金銀財物的收買來獲取威望,可以用殺戮鎮壓的恐嚇來獲取威望,可以用不斷取得勝利的激勵來獲取威望……
但是,最穩妥,最堅實獲取威望的辦法,就是習慣。
日月亙古長存,人們早已習慣。那麽,這日月,自然而然,就有了相當的權威。稍微風吹草動的日食月食,就能引起人類的極大不安。
在大明朝臣們都習慣於那個朱元璋身邊默默傾聽的少年郎的時候,朱標的威望也在慢慢增長。
緩慢、堅定,而又勢無可擋!
曆史上,朱標也確實是做到了,但不知是天妒英才還是怎麽樣,朱標這個大明開國太子,這個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被朱元璋悉心調教的太子,竟然三十多,還沒登上那個高位看過風景就撒手人寰了,就這樣讓大明少了一個千古仁君。
縱觀上下五千年,朱標不但是地位最穩固的太子,也是最得人心的太子。朱元璋脾氣暴躁,這些跟著他打江山的人,又都是些大老粗,有時候難免觸怒於他。每次,都是朱標從中化解,保全了不少人。
尤其是那些武人,武人打仗扞不畏死,但是隻要閑下來就難免惹是生非。
像東莞伯何榮他們這樣的武將們,以前是連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不放在眼裏的,動輒罵娘,惹急了操刀子直接衝進人家府邸。
若不是太子朱標眷顧他們軍功在身,多次求情,隻怕早就被洪武皇帝宰了祭旗。
要是朱標能順利繼位的話,想來大明的走向應該會不一樣的。
而對於朱允炆這個建文帝,朱元璋那也算是做到了一個仁至義盡。
於是一行人苦笑,齊齊地朝著乾清宮而去,就連那些奴才,也都被朱標給帶到了殿前。
乾清宮裏,朱元璋正在召集六部議事,看到這個陣仗,朱元璋也很是疑惑。
“標兒,你們這是?”
這兩人咋迴事?瞧著這架勢,好像是出了什麽大事,難道…?
“雄英,你跟父親說吧,有什麽想法都說出來。”
說著,朱標就將自己視若珍寶的小布包給小心翼翼地掏了出來,很是慎重地將布包展開,向朱元璋展示著。
“這是什麽?”
看著布包中精細的粉末,朱元璋很是疑惑,看著標兒這個樣子,難道是什麽珍寶不成?
“父親,這是細鹽!”
“哦,原來是細鹽啊,那這有什麽稀奇的,難道東宮裏缺鹽吃了?這些奴才是幹什麽的,竟然敢克扣你東宮的精鹽?”
“不是的,父親,這細鹽是雄英在那些鹽山中弄出來的!”
朱標想要鎮定一點,可是這種事情,他實在是鎮定不了,那可是鹽啊,而且還是從毒鹽山之中提取出來的細鹽啊!
“什麽?!毒鹽?!什麽時候毒鹽這樣細白了?你們怕不是在唬咱吧?”
“爺爺,千真萬確,這得確是孫兒在毒鹽山之中提純出來的,跟宮裏禦膳房裏使用的精鹽一樣。”
“一樣?!!”
宮裏的精鹽,那可是貢品,要是這鹽山中的鹽也能像精鹽一樣,那,這代表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來,咱嚐嚐!”
朱元璋聲音都有些顫抖,竟然激動地想要自己品嚐一樣。
“陛下,陛下,您貴為天子,九五之尊,怎麽能隨意地品嚐?”
朱元璋身邊伺侯的王充聽到朱元璋的要求,那真的是頭皮發麻,這東西到底怎麽樣,那可是誰都沒有嚐過的,要是真有什麽,朱元璋一下子被藥倒了,那到底算是誰的?
雖然朱標這個太子朱元璋很是看重,小小的他就被認命為太子,甚至未來太子的聲望,朱元璋那是想盡了辦法扶持,可以說,對於朱元璋來說,不管是誰當皇帝,隻要還是自己朱家子孫就行。
可對於宮裏伺侯朱元璋的這些老宮人來說,太子與皇帝還是不一樣的,他們在宮裏的地位,榮華富貴那可都是仰仗著皇上的。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不僅僅對於前朝朝堂裏的文武百官們來說,對於這些伺侯皇上的宮女,宦官們來說,那也是一樣的。
新皇登基後,一般也就是把宮中年長的宮女換掉,補充一些自己人進來。
很多關鍵位置的女官會有變動,在新皇登基之前,他身邊就有一堆貼身丫鬟。在登基後,這些丫鬟就“雞犬升天”,到宮中成為女官,各自帶著小團隊。
曆史上,還有一些變態的殉葬文化,大明就有好幾個這種奇葩皇帝。
朱元璋病死後,留下遺詔,讓自己的40多個嬪妃殉葬。其中有些嬪妃,還為朱元璋生育過子女。
朱元璋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兒,他的後代連著好幾代都學他:
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的嬪妃多達30多個;
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的嬪妃有5個;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的嬪妃有10個。
所以,其實皇宮生活還真的不好混,以前還在電視上看到明朝挑選什麽朝天女。
朝天女,光看這個詞匯的話,並不覺得有什麽,畢竟朝天在古代,那是一步登天的代表,但實際上,選為朝天女其實就是半隻腳踏入了棺材。
這裏的“朝天女”便是殉葬女,主要人員便是皇帝生前未曾生育的嬪妃以及宮女們。
人殉製度自古有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存在,除了人殉之外,還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風。在當時,殉葬的可不僅僅是女人,皇帝最倚重的大臣,最喜歡的東西,以及最寵愛的妃子,統統都要打包殉葬。
一旦被選為“朝天女”,從表麵上來看,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不單單本人從級別上麵能有一個質的飛躍,而且家裏麵的父兄以及後人還可以享受世襲官位。
可就算這樣悲慘的身份,也不是說誰都可以選為朝天女的,其中的挑選要求那還是很嚴格的。
畢竟這些朝天女大多都是後宮之中沒有生育或者是伺侯皇上,皇上用慣了的宮女。
後妃與宮女的挑選,那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女的就可以,這些人那都是朝廷百官的女兒。
原則上來說,隻要是為非作歹,明朝存在一天,他們的後人就可以世襲為官,堪稱祖祖輩輩的鐵飯碗。
誰要是被選為“朝天女”,最憂傷的是本人,私下竊喜隻有她的父兄以及侄子們了,因為父兄以及後人們的鐵飯碗,是要靠“朝天女”本人用生命來換。
這也是為什麽後宮之中的女人要費盡心思得到皇上的寵幸,生下一兒半女,這不是因為他們對於皇上有多愛慕,而是因為這一兒半女關乎著他們後半輩子的身家性命。
在後宮之中,母憑子貴,沒有一個女人能夠保證自己可以一直受寵,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那麽對於她來說,後半生基本就穩了。
因此,後宮中的競爭往往會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嬪妃們會使盡渾身解數去爭寵獻媚,從而產下一兒半女。
如果運氣不好,一直到皇帝去世都沒有生下龍子,那麽她們就極有可能被選為“朝天女”,去為皇帝陪葬。
之所以這個殘忍的製度提出來還能被一代代推行,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老皇帝與新皇帝都太自私。
這項殘忍的製度,一直持續到朱祁鎮時期才被徹底廢除,或許正是因為朱祁鎮被俘虜又被幽禁,從而讓他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如果是早年的朱祁鎮,我想他也不會去主動廢除這項製度。
至於那些宦官,最好的結果就是被放出宮榮養,更多的還要從底層開始,一步一步慢慢地贏得新皇的信任。
“爺爺,讓王總管嚐一嚐也就夠了,這東西也是剛做出來,孫兒這也不知道其中的雜誌有沒有排除幹淨。”
瞧著王充這不放心自己,防自己像防狼一樣的態度,朱雄英也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這人什麽意思啊,難道是認為我會加害皇爺爺不成?就朱元璋那費盡心力培養朱標,支持朱允炆的樣子,像是一個會忌憚太子的皇上們?
對於朱元璋,朱雄英那是很佩服的,自古以來,或者說在古代封建帝製下,隻要有君主就會有太子。
古代,奉承的是家天下,而家天下那就代表著君主必須在自己的直係男親屬找繼承人。
此時,皇帝和作為接班人的兒子成為了天敵,即使他們父子間關係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樣不以任何人意誌、道德、感情為轉移。所以對於太子,第一順位是君臣,然後才是父子。
因而每個皇帝為了自己死後,太子繼任時能壓得住朝堂上的官僚,能保證皇權不會落入他人之手,就得趁著自己在位時,竭力培養他的威信,為他扶植相應的心腹集團——東宮製度。
東宮設置的官員幾乎完全效仿朝廷,東宮的官員跟太子同氣連枝,太子順利即位,東宮各官員被提拔重用。
如此一來,又有個弊端了:強大起來的太子成為整個國家的第二權力中心。
皇帝爸爸居高臨下慣了,對至高無上權力的欲望隻會有增無減,這是當權者為了掌控權力的一種貪婪。
可兒子勢力強大了,老子的身體卻是一天比一天孱弱,兒子和老子兩人之間的勢力可以抗衡了!這擱誰身上誰不膈應呢?
所以大多數皇帝對這種情況的常規操作就是:另外扶植一個或幾個兒子給予超過尋常皇子的大權,有意無意挑動讓他們互相爭鬥,這樣就不能對皇帝自身造成威脅了。
父親親手讓幾個兒子一起爭奪皇位,真不愧是帝王無情。
可朱元璋與朱標這兩父子,那真的算是自古帝王之中的奇葩了。
當然,一切的自信都源自於自身的強大。
朱元璋與其他帝王很不一樣,因為他是一步一步從底層爬上來的,並沒有什麽顯貴的身份。
能被稱為千古名君,朱元璋那是有他自己的強大的。
而朱元璋之所以這麽放心自家兒子,一方麵是自身實力極強,城府極深,一切盡在掌握中,另一方麵,太子朱標,天性善良,毫無野心,是一個難得的仁人君子,所以老朱在自己掌控全局的前提下,要全力培養朱標,為明朝新任君主鋪平道路。
所以,他不僅不怕太子勢力過大,為了能讓兒子順利地登基,朱元璋還四處搜羅人才塞進東宮,將那些武將的女兒們塞給朱標。
比如逝世的太子妃常氏,那就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女,更別說她的那些哥哥們,那一個個都是英武異常,在軍隊之中很有威望。
這都是朱元璋一手支持的結果。
朱元璋不僅在武將之中給朱標鋪路,對於文官,朱元璋那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小小年紀,那就跟著朱元璋身邊聽政。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作為千古第二明君的朱元璋,實在沒有什麽多少真正需要朱標幫忙的地方。
絕大多數情況下,朱標隻是靜靜地坐在朱元璋身邊,傾聽著軍政會議上的一切。
千萬莫小看了這傾聽。
對於朱標來說,是開始對朝廷的重要事物,對朝廷的主要文武大臣本身,開始了如指掌。真有什麽預料之外的變故,他隨時能夠接手朝廷。
對於朝廷的文武大臣來說,則是開始習慣於這位少主在朝堂上的存在。
一個統帥最重要的是什麽?
不是計謀!
論計謀,誰能超過張良、劉伯溫?但他們不是統帥。計謀再高,一謀士而已。
更不是武功!
常遇春武功倒是高了,但他位還在邵榮、徐達之下,更別提和吳國公朱元璋相比了。武功再高,一猛將而已。
最重要是威望。
唯有能讓麾下絕大多數人認可其統帥的地位,才能真正將眾人擰成一股繩,將自己的意誌化為集體的意誌,無往而不勝。
增長威望有很多辦法。
可以用君權天授的欺騙來獲取威望,可以用金銀財物的收買來獲取威望,可以用殺戮鎮壓的恐嚇來獲取威望,可以用不斷取得勝利的激勵來獲取威望……
但是,最穩妥,最堅實獲取威望的辦法,就是習慣。
日月亙古長存,人們早已習慣。那麽,這日月,自然而然,就有了相當的權威。稍微風吹草動的日食月食,就能引起人類的極大不安。
在大明朝臣們都習慣於那個朱元璋身邊默默傾聽的少年郎的時候,朱標的威望也在慢慢增長。
緩慢、堅定,而又勢無可擋!
曆史上,朱標也確實是做到了,但不知是天妒英才還是怎麽樣,朱標這個大明開國太子,這個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被朱元璋悉心調教的太子,竟然三十多,還沒登上那個高位看過風景就撒手人寰了,就這樣讓大明少了一個千古仁君。
縱觀上下五千年,朱標不但是地位最穩固的太子,也是最得人心的太子。朱元璋脾氣暴躁,這些跟著他打江山的人,又都是些大老粗,有時候難免觸怒於他。每次,都是朱標從中化解,保全了不少人。
尤其是那些武人,武人打仗扞不畏死,但是隻要閑下來就難免惹是生非。
像東莞伯何榮他們這樣的武將們,以前是連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不放在眼裏的,動輒罵娘,惹急了操刀子直接衝進人家府邸。
若不是太子朱標眷顧他們軍功在身,多次求情,隻怕早就被洪武皇帝宰了祭旗。
要是朱標能順利繼位的話,想來大明的走向應該會不一樣的。
而對於朱允炆這個建文帝,朱元璋那也算是做到了一個仁至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