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皇位繼承人來說,被朝廷百官忌憚,並不是什麽好信號。
朱元璋這話的勸阻,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朱標這個兒子自己很滿意,同時的,他都打算在百年之後下達一道旨意,朱雄英這個皇長孫永不廢除。
要說這大明老朱家,也算是一個奇葩家族了。
封建時代,太子名義上是儲君,是未來的皇帝,但接班人這個位子真的不好坐,你要幹得太好,皇帝就會懷疑你小子會不會拉起一支太子黨,想幹掉老子提前上台;你要幹得太差,那皇帝對你又很失望,認為你不堪大用。
所以皇帝還活著的情況下,接班人處理政務的分寸非常難把握,而接班人的人際交往更是如履薄冰,生怕被扣上私自結交外臣圖謀不軌的帽子。
細數曆朝曆代那些太子們的下場,無非分為四大類:
第一,遭遇非正常死亡,人生以悲劇結尾: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廢太子,是漢景帝的長子劉榮。劉榮之所以被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母栗姬。
第二,被軟禁致死,孤獨終老,這個辦法也算是除了賜死以外,處置廢太子最常用的辦法,比如康熙的次子胤礽。
第三,很幸運地得以善終。
代表就是漢光武帝的太子劉秀;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李憲。
第四,成為皇帝,登上皇位。
一般來說,成為廢太子後就幾乎是與皇位無緣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曆史上還真的有廢太子,會再次成為太子,並成功地登上皇位,曆史上的這個代表就是東漢漢安帝劉祜的兒子劉保,為什麽呢?因為漢安帝劉祜隻有一個兒子。
所以,其實,曆史上的太子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風光,這是風險最大、迴報最高的職業,成則一步登天,敗則身死名裂。
有的太子,老爹身體太好,苦等幾十年也無法繼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太子胤礽;有的太子,自身過於優秀,引起皇帝猜忌和打壓,比如《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太子劉據;有的太子,自己身體素質不行,來不及等到繼承大位就英年早逝,比如《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太子朱標;還有的太子運氣不好,國家亡在父親手中,最後被俘或自殺,比如《三國演義》中劉禪的太子劉璿。
細算之下,反而是朱元璋與朱棣兩位心大,在位期間那是一點個不怕太子的勢力過大。
明太祖深讀史書,吸取強漢盛唐的經驗教訓,漢有巫蠱之禍,起因就是江充挑撥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唐代則給太子府配備了獨立武裝東宮六率,讓太子能匡扶時弊。
朱元璋吸收二者,雖不能給太子軍權,但允許太子培養一批“太子黨”,以減輕皇權獨裁下的危害,同時減少皇帝和太子因溝通不及時產生的的誤會。這一製度就是太子府官製。
太子府官製,自秦漢大一統以來曆朝都有,最著名的就是太子太傅、太子冼馬等職了。但是,曆代算來,這些官職空有榮譽,沒啥實權,隻有明朝真正建立起了屬於太子的政治班子。
明太祖明文規定,選拔一部分名士朝臣兼職太子府。換句話說,這些人身兼二職,一方麵是朝中各部的大臣,每天點卯上朝;同時他們又是太子府的官員,退朝之後還要去太子府報到,和太子商議天下大事。這樣,接班人在老皇帝在世之時就有了一批親信。
如果太子監國,這批“太子黨”就能保證朝堂平穩,不至於騷亂,即便接班人突然即位成了新皇帝,新皇也不至於太過倉促,他能有一支聽命於自己的班子,快速穩定局麵;如果是藩王竊國、奸臣竊權,朝中大臣多為太子的親信,藩王奸臣也很難動搖太子的地位。這就是朱元璋最初的設想。
大明兩京的出現無疑極大地促進了“太子黨”的發展。
因為成祖在北京忙於軍務無力顧及其他,太子朱高熾監國,在南京主持政務說一不二。
太子朱高熾以太子府屬官執掌樞機,處理天下政務。本來在日常接觸上,太子和太子府官員的好感度、親密度已經遠超旁人,再加上太子秉性純良,政務嫻熟,這些屬官更對太子死心塌地,在以後漢王奪嫡中,立場堅定地站在了太子一側。
通過明初接連兩次皇帝都讓接班人提前理政培養勢力,我們就能大致看出明代“太子黨”的影響。
一是能促進政權平穩交接。縱觀明朝200多年,除朱棣靖難外,明代諸帝政權交接尚算平穩,這不得不說是“太子黨”之功。
比如,朱棣曾考慮過以漢王為太子。但朝中文臣都是太子監國時期的手下,這些人兼任太子府官員,對太子忠心耿耿,在漢王朱高煦奪嫡的過程中,他們立場堅定,成功說服成祖傳位太子朱高熾。
二是對太孫政治的影響。太孫也是明朝特有的現象,其他朝代似乎很少聽到這個名號。
朱元璋喜愛長子朱標,可惜朱標早亡,晚年就是拚盡全力培養太孫朱允炆,奈何敵人太強大,朱允炆實在壓不住武夫朱棣。靖難之後,建文忠臣皆遭殺戮,死者就多為朱允炆太孫時期的親信。這些文臣也算是以死報答了建文皇帝吧。
明代還有兩位太孫,朱瞻基和朱由校,他們都是太子還在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孫的。朱瞻基之父仁宗朱高熾身體不好,登基十月而死;朱由校的父親光宗朱常洛更是個倒黴蛋,登基一月而死。
雖然民間流傳很是玄幻,但無論說得多麽玄乎,提前立太孫總歸是有好處的,太孫即位,就能防住那些虎視眈眈的地方親王,明朝沒有出現過二次靖難。
朱元璋的擔心朱雄英能不知道嗎?要不是怕那些官員們私下裏真的做出狗急跳牆的事,朱雄英現在就想指著朝廷百官的麵直接開罵,這些人啊,一個個的真的是太過廢物了。
“爺爺,孫兒先迴去了啊,這些東西你在心裏好好想想吧,要是可以的話,大明完全可以實施了。”
“嗯嗯,迴去吧,這件事不用跟你父親說,他那人心軟,要是知道的話肯定會訓斥你的。”
“嗯嗯,知道!”
剛迴到東宮,朱雄英就看到了在東宮等待自己的林宏,對於這個自己的第一位貼身總管,林宏還是很得朱雄英這個主子得心意的,但因為火藥的新式研發,林宏這才領著重任前往火器營監工,已經將近四個月沒有迴東宮了,今天一見,朱雄英還很是疑惑。
“發生什麽事了?你咋迴來了?難道那些圖紙有什麽問題?”
火器營,那可是大明的軍事重地,可是由重兵把守,林宏這貿貿然出來,朱雄英唯一可以想到的那就是火器營發生了什麽大事,林宏拿不定主意,不得已才能迴自己這裏讓自己拿主意。
看見朱雄英,林宏臉色一喜,忙湊在朱雄英耳邊小聲嘀咕。
聽到林宏的話,朱雄英眼睛一亮,馬上朱標這個老父親就被朱雄英這個孝子賢孫給忘到了腦後,帶著人就跟在林宏一起前往了火器營。
火器營,朱雄英行色匆匆,而他之所以這樣,不過是因為他聽到林宏匯報,軍器局已經成功研製出了鳥銃,所以朱雄英立馬屁顛屁顛地趕了過來看情況來了。
但是當他滿心期待地看到實物之後,一瞬間卻是愣在了原地。
眼前這根醜不拉幾的燒火棍,就是軍器局研製了幾個月研製出來的鳥銃?
你他娘的玩我吧?
負責火器研製的劉姓鐵匠,瞧見皇長孫殿下的臉色不對勁,不由地訕笑著詢問:
“殿下,這鳥銃,有,有什麽問題嗎?”
這個問題問出來,本來一臉喜色的眾人也是神情一凜,這要是真的出現問題,那他們這些享受了高倍俸祿,好不容易生活改善了的工匠們,豈不是又要被打迴原形了?
迴想到皇長孫殿下插手前自己等人的生活,他們這些工匠就覺得毛骨悚然。
“殿下,我們可是不眠不休了一個多月,完全按照您的圖紙製作的,雖然賣相不怎麽樣,但該有的東西全都有。”
朱雄英看著眼前這個粗陋的鳥銃,心裏不斷地安慰自己:不能生氣,不能生氣,這是工藝的問題,不是這些工匠們手藝不行,淡定!淡定!
“來人,去,叫父親和爺爺們過來!”
等到大明的兩位重位嘉賓到場,朱雄英這才拿起這個自己都嫌棄的鳥銃向眾人介紹一下這個劃時代的火器。
“這東西叫‘鳥銃’,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以前的神機銃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因而較難命中目標,隻能是靠運氣。”
“這鳥銃可是不同,與神機銃這等手持火銃相比,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同於口徑的圓鉛彈,射程較遠,侵徹力較強。”
“而且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托,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托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
隨著朱雄英的講解,在場的眾位大佬們聽得那是一愣一愣的,這個介紹中雖然有些詞語他們不懂,但其中的大致意思還是能夠理解。
那就算神機營威震漠北的神機銃已經落伍了,眼前這“鳥銃”與其相比先進了不少。
尤其是變手持發火為槍機發火,這鳥銃就能甩神機銃好幾條街!
以前這神機銃那是手持點火,一人手持,一人點火,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
但是這鳥銃是槍機發火,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借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
神機銃需要兩人操作,發射效率低,命中率也低。
鳥銃發射隻需要一人,發射效率自然大大提升,而且因為增設了準星和照門,所以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二者對比之下,鳥銃勝出了太多!
這不是簡單地火器改良,而是劃時代的火器變革啊!
看著眼前這個略些醜陋的鳥銃,朱標等人很是激動,就算是再不知道這些鳥銃的用處,他們也知道眼前這其貌不揚的鳥銃,雖然看著不咋地,但它堪稱戰場上的殺敵利器!
此時也不管不顧這鳥銃不好看了,一個個著急詢問:
“這鳥銃是否可以量產?產量如何?”
量產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即便是戰場利器,那也要看能不能量產,普及到全軍,要是不能量產的話,那這東西就算是再好那也不當重用。
“自然!”
下意識的,朱雄英就點點頭,要是這東西不能量產的話,那自己也不可能拿出來不是?
可看著眼前這個醜不拉幾的燒火棍,他還是覺得不太滿意。
雖然工藝水平不行,但自己的圖紙都已經那麽詳細了,這鳥銃畢竟是後世步槍的前形,這與他印象中的步槍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不過想想這是世界上第一隻鳥銃,朱雄英也就釋然了。雖然這個燒火棍醜是醜了點,但也不是不可以改良的嘛。
“就這樣吧,想必你們都熟悉製作流傳了,那就盡快量產鳥銃吧,其他項目都停止。”
“是!”
聽到可以量產,這些大佬們也算是送了口氣,隻要可以量產就行。
軍器局,形勢一片大好,鳥銃成功問世,正在批量生產之中。
借助各種各樣的模具,再加上流水化生產模式,軍器局與兵杖局在短時間內就能夠製造出大批鳥銃,完全趕得上征伐建州女真的戰事。
這也算是朱雄英給征討女真出一份力了。
在軍火營忙碌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朱雄英則是重新迴歸到了平常的生活中。
朱元璋這話的勸阻,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朱標這個兒子自己很滿意,同時的,他都打算在百年之後下達一道旨意,朱雄英這個皇長孫永不廢除。
要說這大明老朱家,也算是一個奇葩家族了。
封建時代,太子名義上是儲君,是未來的皇帝,但接班人這個位子真的不好坐,你要幹得太好,皇帝就會懷疑你小子會不會拉起一支太子黨,想幹掉老子提前上台;你要幹得太差,那皇帝對你又很失望,認為你不堪大用。
所以皇帝還活著的情況下,接班人處理政務的分寸非常難把握,而接班人的人際交往更是如履薄冰,生怕被扣上私自結交外臣圖謀不軌的帽子。
細數曆朝曆代那些太子們的下場,無非分為四大類:
第一,遭遇非正常死亡,人生以悲劇結尾: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廢太子,是漢景帝的長子劉榮。劉榮之所以被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母栗姬。
第二,被軟禁致死,孤獨終老,這個辦法也算是除了賜死以外,處置廢太子最常用的辦法,比如康熙的次子胤礽。
第三,很幸運地得以善終。
代表就是漢光武帝的太子劉秀;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李憲。
第四,成為皇帝,登上皇位。
一般來說,成為廢太子後就幾乎是與皇位無緣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曆史上還真的有廢太子,會再次成為太子,並成功地登上皇位,曆史上的這個代表就是東漢漢安帝劉祜的兒子劉保,為什麽呢?因為漢安帝劉祜隻有一個兒子。
所以,其實,曆史上的太子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風光,這是風險最大、迴報最高的職業,成則一步登天,敗則身死名裂。
有的太子,老爹身體太好,苦等幾十年也無法繼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太子胤礽;有的太子,自身過於優秀,引起皇帝猜忌和打壓,比如《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太子劉據;有的太子,自己身體素質不行,來不及等到繼承大位就英年早逝,比如《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太子朱標;還有的太子運氣不好,國家亡在父親手中,最後被俘或自殺,比如《三國演義》中劉禪的太子劉璿。
細算之下,反而是朱元璋與朱棣兩位心大,在位期間那是一點個不怕太子的勢力過大。
明太祖深讀史書,吸取強漢盛唐的經驗教訓,漢有巫蠱之禍,起因就是江充挑撥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唐代則給太子府配備了獨立武裝東宮六率,讓太子能匡扶時弊。
朱元璋吸收二者,雖不能給太子軍權,但允許太子培養一批“太子黨”,以減輕皇權獨裁下的危害,同時減少皇帝和太子因溝通不及時產生的的誤會。這一製度就是太子府官製。
太子府官製,自秦漢大一統以來曆朝都有,最著名的就是太子太傅、太子冼馬等職了。但是,曆代算來,這些官職空有榮譽,沒啥實權,隻有明朝真正建立起了屬於太子的政治班子。
明太祖明文規定,選拔一部分名士朝臣兼職太子府。換句話說,這些人身兼二職,一方麵是朝中各部的大臣,每天點卯上朝;同時他們又是太子府的官員,退朝之後還要去太子府報到,和太子商議天下大事。這樣,接班人在老皇帝在世之時就有了一批親信。
如果太子監國,這批“太子黨”就能保證朝堂平穩,不至於騷亂,即便接班人突然即位成了新皇帝,新皇也不至於太過倉促,他能有一支聽命於自己的班子,快速穩定局麵;如果是藩王竊國、奸臣竊權,朝中大臣多為太子的親信,藩王奸臣也很難動搖太子的地位。這就是朱元璋最初的設想。
大明兩京的出現無疑極大地促進了“太子黨”的發展。
因為成祖在北京忙於軍務無力顧及其他,太子朱高熾監國,在南京主持政務說一不二。
太子朱高熾以太子府屬官執掌樞機,處理天下政務。本來在日常接觸上,太子和太子府官員的好感度、親密度已經遠超旁人,再加上太子秉性純良,政務嫻熟,這些屬官更對太子死心塌地,在以後漢王奪嫡中,立場堅定地站在了太子一側。
通過明初接連兩次皇帝都讓接班人提前理政培養勢力,我們就能大致看出明代“太子黨”的影響。
一是能促進政權平穩交接。縱觀明朝200多年,除朱棣靖難外,明代諸帝政權交接尚算平穩,這不得不說是“太子黨”之功。
比如,朱棣曾考慮過以漢王為太子。但朝中文臣都是太子監國時期的手下,這些人兼任太子府官員,對太子忠心耿耿,在漢王朱高煦奪嫡的過程中,他們立場堅定,成功說服成祖傳位太子朱高熾。
二是對太孫政治的影響。太孫也是明朝特有的現象,其他朝代似乎很少聽到這個名號。
朱元璋喜愛長子朱標,可惜朱標早亡,晚年就是拚盡全力培養太孫朱允炆,奈何敵人太強大,朱允炆實在壓不住武夫朱棣。靖難之後,建文忠臣皆遭殺戮,死者就多為朱允炆太孫時期的親信。這些文臣也算是以死報答了建文皇帝吧。
明代還有兩位太孫,朱瞻基和朱由校,他們都是太子還在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孫的。朱瞻基之父仁宗朱高熾身體不好,登基十月而死;朱由校的父親光宗朱常洛更是個倒黴蛋,登基一月而死。
雖然民間流傳很是玄幻,但無論說得多麽玄乎,提前立太孫總歸是有好處的,太孫即位,就能防住那些虎視眈眈的地方親王,明朝沒有出現過二次靖難。
朱元璋的擔心朱雄英能不知道嗎?要不是怕那些官員們私下裏真的做出狗急跳牆的事,朱雄英現在就想指著朝廷百官的麵直接開罵,這些人啊,一個個的真的是太過廢物了。
“爺爺,孫兒先迴去了啊,這些東西你在心裏好好想想吧,要是可以的話,大明完全可以實施了。”
“嗯嗯,迴去吧,這件事不用跟你父親說,他那人心軟,要是知道的話肯定會訓斥你的。”
“嗯嗯,知道!”
剛迴到東宮,朱雄英就看到了在東宮等待自己的林宏,對於這個自己的第一位貼身總管,林宏還是很得朱雄英這個主子得心意的,但因為火藥的新式研發,林宏這才領著重任前往火器營監工,已經將近四個月沒有迴東宮了,今天一見,朱雄英還很是疑惑。
“發生什麽事了?你咋迴來了?難道那些圖紙有什麽問題?”
火器營,那可是大明的軍事重地,可是由重兵把守,林宏這貿貿然出來,朱雄英唯一可以想到的那就是火器營發生了什麽大事,林宏拿不定主意,不得已才能迴自己這裏讓自己拿主意。
看見朱雄英,林宏臉色一喜,忙湊在朱雄英耳邊小聲嘀咕。
聽到林宏的話,朱雄英眼睛一亮,馬上朱標這個老父親就被朱雄英這個孝子賢孫給忘到了腦後,帶著人就跟在林宏一起前往了火器營。
火器營,朱雄英行色匆匆,而他之所以這樣,不過是因為他聽到林宏匯報,軍器局已經成功研製出了鳥銃,所以朱雄英立馬屁顛屁顛地趕了過來看情況來了。
但是當他滿心期待地看到實物之後,一瞬間卻是愣在了原地。
眼前這根醜不拉幾的燒火棍,就是軍器局研製了幾個月研製出來的鳥銃?
你他娘的玩我吧?
負責火器研製的劉姓鐵匠,瞧見皇長孫殿下的臉色不對勁,不由地訕笑著詢問:
“殿下,這鳥銃,有,有什麽問題嗎?”
這個問題問出來,本來一臉喜色的眾人也是神情一凜,這要是真的出現問題,那他們這些享受了高倍俸祿,好不容易生活改善了的工匠們,豈不是又要被打迴原形了?
迴想到皇長孫殿下插手前自己等人的生活,他們這些工匠就覺得毛骨悚然。
“殿下,我們可是不眠不休了一個多月,完全按照您的圖紙製作的,雖然賣相不怎麽樣,但該有的東西全都有。”
朱雄英看著眼前這個粗陋的鳥銃,心裏不斷地安慰自己:不能生氣,不能生氣,這是工藝的問題,不是這些工匠們手藝不行,淡定!淡定!
“來人,去,叫父親和爺爺們過來!”
等到大明的兩位重位嘉賓到場,朱雄英這才拿起這個自己都嫌棄的鳥銃向眾人介紹一下這個劃時代的火器。
“這東西叫‘鳥銃’,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以前的神機銃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因而較難命中目標,隻能是靠運氣。”
“這鳥銃可是不同,與神機銃這等手持火銃相比,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同於口徑的圓鉛彈,射程較遠,侵徹力較強。”
“而且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托,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托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
隨著朱雄英的講解,在場的眾位大佬們聽得那是一愣一愣的,這個介紹中雖然有些詞語他們不懂,但其中的大致意思還是能夠理解。
那就算神機營威震漠北的神機銃已經落伍了,眼前這“鳥銃”與其相比先進了不少。
尤其是變手持發火為槍機發火,這鳥銃就能甩神機銃好幾條街!
以前這神機銃那是手持點火,一人手持,一人點火,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
但是這鳥銃是槍機發火,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借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
神機銃需要兩人操作,發射效率低,命中率也低。
鳥銃發射隻需要一人,發射效率自然大大提升,而且因為增設了準星和照門,所以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二者對比之下,鳥銃勝出了太多!
這不是簡單地火器改良,而是劃時代的火器變革啊!
看著眼前這個略些醜陋的鳥銃,朱標等人很是激動,就算是再不知道這些鳥銃的用處,他們也知道眼前這其貌不揚的鳥銃,雖然看著不咋地,但它堪稱戰場上的殺敵利器!
此時也不管不顧這鳥銃不好看了,一個個著急詢問:
“這鳥銃是否可以量產?產量如何?”
量產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即便是戰場利器,那也要看能不能量產,普及到全軍,要是不能量產的話,那這東西就算是再好那也不當重用。
“自然!”
下意識的,朱雄英就點點頭,要是這東西不能量產的話,那自己也不可能拿出來不是?
可看著眼前這個醜不拉幾的燒火棍,他還是覺得不太滿意。
雖然工藝水平不行,但自己的圖紙都已經那麽詳細了,這鳥銃畢竟是後世步槍的前形,這與他印象中的步槍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不過想想這是世界上第一隻鳥銃,朱雄英也就釋然了。雖然這個燒火棍醜是醜了點,但也不是不可以改良的嘛。
“就這樣吧,想必你們都熟悉製作流傳了,那就盡快量產鳥銃吧,其他項目都停止。”
“是!”
聽到可以量產,這些大佬們也算是送了口氣,隻要可以量產就行。
軍器局,形勢一片大好,鳥銃成功問世,正在批量生產之中。
借助各種各樣的模具,再加上流水化生產模式,軍器局與兵杖局在短時間內就能夠製造出大批鳥銃,完全趕得上征伐建州女真的戰事。
這也算是朱雄英給征討女真出一份力了。
在軍火營忙碌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朱雄英則是重新迴歸到了平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