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您怎麽過來了?”


    不對勁啊,父親不是說爺爺要搞大事嗎?怎麽今天還有時間來自己這裏?


    “還不是那些老家夥,一個個,咱還沒有說什麽呢,一個個就急著蹦出來反對了,就是想為大明做點事,可這一天一天的,總是有人站出來用大道理來礙手礙腳,本以為將丞相製度都廢除了,這種情況會好一些,可沒想到,這些人硬是沒有收斂。”


    昨日,朱元璋說的禦駕親征那是真的有那個想法,太子都說了可以監國,可那些官員們卻一個個像是自己前往前線之後就一定會遇到意外一樣,晦氣!


    “爺爺,他們也是為了您好,您這老骨頭,真要到了前線,不是成活靶子?建州女真確實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部群,但咱大明周邊又不是沒有其他意圖奪取我大明的人,要是這些人在這其中耍些手段,沒有防備的您,肯定是會吃一些苦頭的。”


    “而且,爺爺,那些大人也是不可缺少的,畢竟大明這麽大的國土,要是真的隻靠您老一個人管理,那也管不過來不是?”


    可不是,曆史上雖然朱元璋因嫌棄宰相一職在自己做決定之時礙手礙腳,借著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胡惟庸給罷免了,導致胡惟庸就這麽稀裏糊塗地成為了曆史上最後一個宰相,但是真的說朱元璋成功拿捏了這群文人又不全然。


    可以說,在朱元璋在位之時是成功了。


    朱元璋本就是窮苦人出身,那些活,他自己應付起來倒是綽綽有餘,但是接下來繼任的那幾個皇帝們卻是應付不來。


    建文帝先不提,隻說永樂大帝,剛一繼位,就設立了一個內閣出來。


    剛開始還好,內閣設立之初本就是為了幫助皇帝們處理一些日常政務,但是跟朱元璋這個勞模相比,他兒子卻是不能比,隻能說是稍微勤快了點,第三任也還行,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是到了第四代、第五代,這些皇帝就不行了。


    本來就是從小被人伺候慣的,嬌生慣養,精細的很,怎麽可能忍得了自己成為一國之主之後還要忍受整宿整宿批奏折的苦呢?


    於是,內閣製度出現了,嚴格來說,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


    起初,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身份,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


    但隨著皇帝的不作為越來越嚴重,內閣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


    甚至在張居正主政內閣之時,他還說出“我非相,乃攝也!”的話。


    後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皇帝們也意識到了這樣下去不行,逐漸地,也設立了另一個製度來對內閣進行牽製。


    那就是內廷二十四監之中的司禮監。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明朝皇宮的二十四衙門。


    明朝建立以後,皇宮裏擁有眾多的宦官和宮女、雜役,每個人的工作都不一樣。


    為了加強對皇宮人口的管理,明朝逐步建立了皇宮24衙門,分別是:


    司禮監,禦馬監,內官監,司設監,禦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惜薪司,鍾鼓司,寶鈔司,混堂司、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麵局,司苑局。


    在明朝統治的初期,司禮監還僅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內宮衙門。


    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對於司禮監的工作範圍有明確的規定:“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換而言之,此時的司禮監僅僅是一個負責禮儀的機構,有點類似於外朝禮部的儀製司。


    在朱元璋在位的末期,司禮監的工作範圍進行了全麵調整。


    公元1395年,司禮監的工作調整為:“掌冠婚喪祭禮儀、製帛與禦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等人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


    從工作範圍來看,仍然和行政管理不沾邊。


    就在朱元璋在位時期,這位開國皇帝,廢除了延續了1000多年的丞相製度,皇帝開始直接負責全國各方麵的事務。


    在朱元璋、朱棣時代,皇權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裏,內閣大學士們僅僅充當了秘書和顧問的角色,至於司禮監,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機構。


    不過,由於派遣宦官鎮守各地的原因,宦官的地位開始迅速提高,特別是到了洪熙、宣德時代,這些明朝皇帝明顯沒有事必親躬的“奉獻精神。”


    明朝皇帝們開始怠政,由內閣大學士查閱全國各地的奏折,然後根據奏折提出方案和建議,再由皇帝進行選擇。


    這一模式形成了著名的“票擬”製度,也是內閣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此時,對於內閣上報的票擬,皇帝還會親自批閱。


    但當明宣宗去世,僅僅8歲的明英宗登基,太皇太後張氏輔政之後,由於男女有別的原因,太皇太後不能直接與內閣大學士們商議政務,隻能有內閣上報的票擬,根據自己的看法進行批紅。


    此時,太皇太後基本上是口述,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們,根據太皇太後的意思,按照書麵用語進行批紅,從這個時候開始,司禮監開始走上曆史舞台。


    《明史》上對太監幹涉有詳細的記載:


    “國初,太祖製,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期智巧,逢其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遠哉。雖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然利一而害百也。”


    在明英宗、明代宗時期,司禮監還主要根據皇帝的意思批紅,但從明憲宗開始,明武宗、明世宗等幾代皇帝先後怠政,內閣承包的票擬,司禮監開始在皇帝提出大概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批紅。


    “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凡每日奏文書,自禦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朱筆楷書批之,間有偏旁偶訛者,亦不妨改正。遂專掌機密,凡進禦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地位逐步提高,相當於外朝的內閣大學士。


    《內府諸司職掌》中記載:


    “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隨堂,如眾輔焉。皆穿貼裏,先鬥牛,次升坐蟒。先內府騎馬,次升凳杌。”


    由此證實了當時司禮監太監們的地位情況。


    擁有批紅的權力,使得司禮監足矣成為抗衡內閣、六部的內宮機構,也讓一手遮天的內閣大臣們受到了打壓。


    但隨著明朝整體局勢的變化,內閣逐漸勢微,司禮監勢大,手中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


    首先,派往各地的鎮守太監、守陵太監和稅官太監,全部出自於司禮監。


    第二,司禮監開始負責提督京營。在明朝軍隊中,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屬於明朝的主要機動作戰力量。


    早在明英宗在位時期,司禮監開始提督京營事務,掌握了京營的大部分控製權。


    第三就是法司獨立權,在明朝統治的前期,如果皇宮裏的太監犯罪,也需要由明朝三法司會審。


    明朝的三法司分別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從明英宗時期開始,如果皇宮的宦官犯了罪,司禮監具備了會同三法司會審的權力。


    第四個權力最重要,那就是提督東廠。


    東廠是明朝赫赫有名的特務機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掌管,一般也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監之一,例如嘉靖朝的黃錦、萬曆朝的馮保等。


    由於司禮監擁有上述一係列的權力,在明朝的官場上,稱唿司禮監的公公們為“內相”,即使是內閣首輔或者開國公爵,也不得不對司禮監讓步。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部分官員投靠了宦官集團,成為了閹黨的主要外朝成員。


    從最初的內宮禮儀機構,到後來權傾朝野的行政機構,司禮監逐步崛起,並且起到了鉗製內閣的作用。


    從司禮監的發展曆史來說,與明朝的皇權變化有著息息相關的牽連,屬於皇權統治之下的特殊產物。


    從曆史發展角度來說,司禮監的崛起和內閣的確立,都是明皇權統治下的產物。


    大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雖在宦官們的慫恿下,曾經重新設立了內宮二十四衙門,但在眾多貴族和朝臣的反對下,又不得不撤銷了這一決定。


    在清朝統治時期,雖然出現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幾個比較知名的大宦官,但這些宦官都不能直接幹預朝政,地位遠遠比不過大明時期的“內相”們。


    看著朱元璋詢問的眼神,朱雄英有些猶豫,作為後世之人,他當然知道內閣的威力,那可是一點也不遜於胡惟庸一派的,而且,後來,用來抵抗內閣的勢力,朱雄英同樣也知道。


    可要是他沒有記錯的話,朱元璋那可是說過“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敕令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的主。


    讓整個宦官群體變成了睜眼瞎,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政事的權利。


    朱元璋最怕宦官專權,可是明朝的太監卻成為宦官權利最盛的時代。


    吸取了前朝的失敗原因,朱元璋對於皇權的集中不遺餘力。


    因為忍受不了胡惟庸這種文官的製約,想方設法將宰相一職廢除。


    對於這些宮裏的宦官,朱元璋自然不會放鬆警惕,對於宦官這個群體,他做了特別的限製。


    “此曹止可供灑掃,給使令,非別有任用,毋令過多”


    這就是朱元璋對於宦官的態度,認為他們這些人隻要做些打掃的工作就可以了。


    當然,任何一個天子,如果都能像朱元璋一樣工作,宦官們真的也就隻能跑腿端茶遞水了。


    然而,站在權力中心的皇帝,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朱元璋一樣工作能力超強。


    由於宦官始終沒有離開過這個中心,伴隨著皇帝怠政情緒的蔓延,宦官逐漸又重新活躍在了曆史的舞台之上。


    而且這個重用速度非常快,並不是徐徐展開的,洪武之後,建文初立,可緊隨著永樂皇帝的上任,明成祖朱棣開始寵信宦官,甚至還委以重任。


    不僅設立了東廠,由內臣提監督之,還委任宦官李興出使暹羅,更是造就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其中東廠隻對皇帝負責,可以不經過司法,隨意緝拿百姓,東廠就是明朝宦官專權的開始。


    而憲宗皇帝西廠的設置,將明朝宦官的監察製度完全建立起來,西廠可以直接緝拿官員,而不向皇帝請示,從此聞名曆史的廠衛製度正式確立。


    可以說,朱家的這些後代子孫們完全就是跟著朱元璋在對著幹。


    “嗯,為了可以減輕皇帝的工作量,設立了內閣製度,但之後內閣勢大,為了製約內閣,二十四監就逐漸得到了重用。”


    最終朱雄英還是將朱家子孫們沒有謹遵先祖聖訓的製度給說了出來。


    沒辦法,細讀明史,就能發現明朝皇帝和宦官兩者之間,他們的關係,隨著時間的發展,是一種此消彼長,相輔相成的關係。


    皇帝的精力和能力越強,對宦官的使用就能順心如意,皇帝越是怠於政事,宦官的權力就越大,越能成為皇帝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之間的一個平衡點。


    這並不是某一個人說不允許就能避免的,就算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不行!


    整個華夏曆史,宦官是一個伴隨封建帝國行走的特定產物。


    在明代,宦官雖然有明皇祖訓的限製,但一直未離開權力的中心。


    還是那句話,堵不如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葉飄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葉飄飛並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