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遼東重鎮沈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自殺,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河西軍民全都奔逃而去,自塔山到閭陽方圓二百餘裏,荒無人煙,京城大為震驚。此時,朝廷裏大臣們又想起了熊廷弼。
劉一燝奏道:“假使廷弼在遼,想來不會弄成這樣。”
禦史江秉謙上書追敘熊廷弼以前防守遼地的功勞,並且把排擠有功之臣說成郭鞏的罪過。
明熹宗對過去彈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郭鞏各貶三級,將姚宗文、禦史劉廷宣削職,仍召熊廷弼還朝,出任遼東經略,並且提拔王化貞為巡撫。
同年六月,熊廷弼入朝,提出分三方布置的策略:“廣寧用馬步兵在河上設立壁壘,憑山川形勢打擊敵人,牽製敵人的全部兵力;天津、登、萊各港口建置水軍船隊,乘虛打入敵人南方的駐地,動搖他們的軍心,這樣敵人勢必有內顧之憂;並在登、萊設立巡撫,由陶朗先充任;而山海關特設經略一人,管轄一方,統一事權。
熹宗準奏,於是任用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守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廷弼借此請尚方寶劍,請調兵二十餘萬,以兵馬、糧草、器械之類責成戶、兵、工三部。
七月,熊廷弼啟程,明熹宗特地賜給他一身麒麟服,四枚彩幣,且於五裏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朝,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寧,文武各司官員,皆出城迎接,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寒暄既畢,共商戰守事宜。
王化貞擬分兵防河,沿河設立六所軍營,每營設置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各自畫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等要害地分別設立防哨。
熊廷弼欲固守廣寧,並說道:“河麵狹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難容駐兵,現在隻應牢守廣寧。如果分兵在河上駐守,部隊分散力量薄弱。敵人用輕騎兵沿河偷渡,專攻一所營房,我軍力量必然不支。一營潰敗,其他各營皆敗,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邊隻適於設立遊擊隊,輪番出入,使敵人莫知淺深,不該屯聚一處,給敵人乘隙襲擊的機會。”
王化貞終不以為然,怏怏而退。熊廷弼申奏朝廷,請實行三方分置策,王化貞亦上沿河分守議。
奏章交上後,恰好禦史方震孺也說防河有六條不可靠的地方,明熹宗王依熊廷弼言,把化貞奏議擱起,王化貞的建議就此作罷。而王化貞因為自己的計策未被采納愈加不樂,把軍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從此王化貞與熊廷弼漸生矛盾,經略、巡撫不和睦的風聲也隨之傳出。
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初一,熊廷弼上書奏道:“三方布置策略的實施,需聯絡朝鮮,請之征發八道之兵力,在江麵上設立連營,助我軍聲威。”
並舉薦監軍副使梁之垣,梁之垣在海濱長大,熟知朝鮮的事情,可以充任欽差使臣。明熹宗朱由校準奏,並且按照行人奉使的慣例,賜給予一品官以示信任。梁之垣於是上書提出加強他們的事權、確定自己職責等八條要求,明熹宗也都一一同意。
歇了數天,遼陽都司毛文龍,有捷報到廣寧說,已攻取鎮江堡,王化貞大喜,奏報朝廷,滿朝皆喜。
王化貞遂欲乘勝進兵,熊廷弼不允,化貞再次上奏;“東江有毛文龍可作前鋒,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內應,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規複遼沈,尚待何時?願假臣六萬精兵,一舉蕩平,惟請陛下申諭熊廷弼不得牽掣。”
此奏一上,熊廷弼已探聞消息,遂由廣寧迴山海關。王化貞專待朝旨一下,指日進兵。不多日朝使已到,令王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熊廷弼節製,熊廷弼亦受朝命,令他進駐廣寧,作王化貞後援。
王化貞立即命令登、萊、天津派出兩萬水師接應毛文龍,又自率廣寧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和蒙古軍一起乘機進取,熊廷弼不得已,亦出駐右屯。此時廷弼兵隻有五千,徒擁經略虛名。
王化貞率領大兵渡河,滿望得勝奏凱,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裏,不見敵人蹤跡,隻得引迴;第二三次,也是這般;直到五次,依舊不見一人。李永芳毫無信息,蒙古兵也沒有到來,王化貞就這樣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員外郎徐大化彈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罷免他必將有害於遼地戰事。他的奏章一並被發給各部,張鶴鳴於是召集大臣們討論。說把熊廷弼撤職的有幾個人,其餘大多主張讓二人各盡其職,共謀成功。剛好此時後金軍逼近西平,就停止了爭議,仍然兼用他們兩人,責令他們共同努力,功罪一體。
明朝堅守廣寧的軍事部署分三道防線:一借助遼河拉築第一道防線;二借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鎮武堡,鎮寧堡等構防第二道防線;三則以廣寧的城防,做為第三道防線。
努爾哈親赤率領六萬大軍出其不意,西渡遼河,兵鋒直指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守堡副將羅一貫飛報王化貞,西平之圍吃緊。
王化貞相信中軍孫得功的計策,發動了廣寧的全部兵力,遣孫得功、參將祖大壽與總兵祁秉忠會合,帶兵往援西平堡。熊廷弼也傳令劉渠拔營赴援,四將會師前進,到平陽橋,聞報西平堡失守,副將羅一貫陣亡。
孫得功欲撤軍速迴廣寧,劉渠、祁秉忠二人,卻是血性男兒,且欲進軍收複西平堡,孫得功隻能勉強相隨,陸續過橋。不數裏,見前麵煙塵大起,後金軍已疾馳而至。劉渠、祁秉忠等,忙率兵迎敵,孫得功卻按兵不動。劉、祁二將,正與後金軍廝殺,敵軍中萬矢齊發,傷了明軍數百名。明軍持盾蔽矢,忽聽後麵大喝道:“兵已敗了,為何不逃?難道兄弟們不要性命嗎?”
這喝聲一起,人人驚惶,明軍霎時間奔走逃命,劉渠、祁秉忠舍命遮攔,已然無用,眼見兵殘力竭,隻能以死報國。劉渠、祁秉忠、參將黑雲鶴、遊擊李茂春、張明先等相繼戰死,祖大壽逃往覺華島,這大喝之人正是孫得功,大喝之後孫得功和參將鮑承先早已逃之夭夭,至此明軍全軍覆沒。
熊廷弼當時已離開右屯,駐軍閭陽。參議邢慎言勸他緊急救援廣寧,卻被僉事韓初命阻撓,於是熊廷弼撤退了迴來,當時後金軍在沙嶺停下來不再向前。
孫得功本是王化貞心腹,而孫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後金,他想活捉王化貞作為自己的功勞,他逃迴後就詐稱後金軍已到城邊,居民聞信驚惶,人各奔逃,參政高邦佐阻擋不住。
王化貞尚全然不知,正關起門辦理軍書,參將江朝棟推門闖進,王化貞欲大聲訓斥。江朝棟大聲喊道:“事急矣,請公速行!”
王化貞倉皇失措,也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江朝棟就攙扶他出來騎馬逃走,後邊兩個仆人徒步跟著,於是丟了廣寧城,倉惶逃命。直到了大淩河,見有一支人馬疾驅前來,為首的一員大帥,威風凜凜,正是遼東經略熊廷弼,王化貞到此,方稍覺清楚,仔細一想,慚愧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熊廷弼笑道:“六萬精兵一舉蕩平,今卻如何?”王化貞聞了此言,益發號啕不止。哭罷建議駐守寧遠和前屯。熊廷弼道:“遲了。”語未畢,探馬來報,孫得功已將廣寧獻與後金。
熊廷弼急令王化貞盡焚關外積聚,護難民十萬人進山海關。於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韓初命一起護送難民入得關來,王化貞、高出、胡嘉棟也先後入關,隻有高邦佐自殺而死。
敗報達明京,給事中侯震暘、少卿馮從吾、董應舉等,奏請並逮熊廷弼、王化貞以伸國法。熹宗也不明功罪,即日降旨,將化貞、廷弼拿交刑部下獄。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廣寧罪”遭處死棄市,傳首九邊。魏忠賢雖對王化貞百般袒護,但由於罪行確鑿,遲至崇禎五年(1632年)處死。
努爾哈赤占領廣寧後,並接連攻陷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衛、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堡、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淩河、鬆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40餘座城堡。努爾哈赤下令把遼河以西的百姓,驅趕到遼河以東盡行屠戳,慘絕人寰。
此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明朝向來將遼東比作京師左臂,廣寧一失,左臂徹底被斬斷,明在遼東的統治基本結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個完整之軀。
劉一燝奏道:“假使廷弼在遼,想來不會弄成這樣。”
禦史江秉謙上書追敘熊廷弼以前防守遼地的功勞,並且把排擠有功之臣說成郭鞏的罪過。
明熹宗對過去彈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郭鞏各貶三級,將姚宗文、禦史劉廷宣削職,仍召熊廷弼還朝,出任遼東經略,並且提拔王化貞為巡撫。
同年六月,熊廷弼入朝,提出分三方布置的策略:“廣寧用馬步兵在河上設立壁壘,憑山川形勢打擊敵人,牽製敵人的全部兵力;天津、登、萊各港口建置水軍船隊,乘虛打入敵人南方的駐地,動搖他們的軍心,這樣敵人勢必有內顧之憂;並在登、萊設立巡撫,由陶朗先充任;而山海關特設經略一人,管轄一方,統一事權。
熹宗準奏,於是任用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守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廷弼借此請尚方寶劍,請調兵二十餘萬,以兵馬、糧草、器械之類責成戶、兵、工三部。
七月,熊廷弼啟程,明熹宗特地賜給他一身麒麟服,四枚彩幣,且於五裏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朝,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寧,文武各司官員,皆出城迎接,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寒暄既畢,共商戰守事宜。
王化貞擬分兵防河,沿河設立六所軍營,每營設置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各自畫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等要害地分別設立防哨。
熊廷弼欲固守廣寧,並說道:“河麵狹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難容駐兵,現在隻應牢守廣寧。如果分兵在河上駐守,部隊分散力量薄弱。敵人用輕騎兵沿河偷渡,專攻一所營房,我軍力量必然不支。一營潰敗,其他各營皆敗,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邊隻適於設立遊擊隊,輪番出入,使敵人莫知淺深,不該屯聚一處,給敵人乘隙襲擊的機會。”
王化貞終不以為然,怏怏而退。熊廷弼申奏朝廷,請實行三方分置策,王化貞亦上沿河分守議。
奏章交上後,恰好禦史方震孺也說防河有六條不可靠的地方,明熹宗王依熊廷弼言,把化貞奏議擱起,王化貞的建議就此作罷。而王化貞因為自己的計策未被采納愈加不樂,把軍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從此王化貞與熊廷弼漸生矛盾,經略、巡撫不和睦的風聲也隨之傳出。
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初一,熊廷弼上書奏道:“三方布置策略的實施,需聯絡朝鮮,請之征發八道之兵力,在江麵上設立連營,助我軍聲威。”
並舉薦監軍副使梁之垣,梁之垣在海濱長大,熟知朝鮮的事情,可以充任欽差使臣。明熹宗朱由校準奏,並且按照行人奉使的慣例,賜給予一品官以示信任。梁之垣於是上書提出加強他們的事權、確定自己職責等八條要求,明熹宗也都一一同意。
歇了數天,遼陽都司毛文龍,有捷報到廣寧說,已攻取鎮江堡,王化貞大喜,奏報朝廷,滿朝皆喜。
王化貞遂欲乘勝進兵,熊廷弼不允,化貞再次上奏;“東江有毛文龍可作前鋒,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內應,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規複遼沈,尚待何時?願假臣六萬精兵,一舉蕩平,惟請陛下申諭熊廷弼不得牽掣。”
此奏一上,熊廷弼已探聞消息,遂由廣寧迴山海關。王化貞專待朝旨一下,指日進兵。不多日朝使已到,令王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熊廷弼節製,熊廷弼亦受朝命,令他進駐廣寧,作王化貞後援。
王化貞立即命令登、萊、天津派出兩萬水師接應毛文龍,又自率廣寧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和蒙古軍一起乘機進取,熊廷弼不得已,亦出駐右屯。此時廷弼兵隻有五千,徒擁經略虛名。
王化貞率領大兵渡河,滿望得勝奏凱,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裏,不見敵人蹤跡,隻得引迴;第二三次,也是這般;直到五次,依舊不見一人。李永芳毫無信息,蒙古兵也沒有到來,王化貞就這樣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員外郎徐大化彈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罷免他必將有害於遼地戰事。他的奏章一並被發給各部,張鶴鳴於是召集大臣們討論。說把熊廷弼撤職的有幾個人,其餘大多主張讓二人各盡其職,共謀成功。剛好此時後金軍逼近西平,就停止了爭議,仍然兼用他們兩人,責令他們共同努力,功罪一體。
明朝堅守廣寧的軍事部署分三道防線:一借助遼河拉築第一道防線;二借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鎮武堡,鎮寧堡等構防第二道防線;三則以廣寧的城防,做為第三道防線。
努爾哈親赤率領六萬大軍出其不意,西渡遼河,兵鋒直指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守堡副將羅一貫飛報王化貞,西平之圍吃緊。
王化貞相信中軍孫得功的計策,發動了廣寧的全部兵力,遣孫得功、參將祖大壽與總兵祁秉忠會合,帶兵往援西平堡。熊廷弼也傳令劉渠拔營赴援,四將會師前進,到平陽橋,聞報西平堡失守,副將羅一貫陣亡。
孫得功欲撤軍速迴廣寧,劉渠、祁秉忠二人,卻是血性男兒,且欲進軍收複西平堡,孫得功隻能勉強相隨,陸續過橋。不數裏,見前麵煙塵大起,後金軍已疾馳而至。劉渠、祁秉忠等,忙率兵迎敵,孫得功卻按兵不動。劉、祁二將,正與後金軍廝殺,敵軍中萬矢齊發,傷了明軍數百名。明軍持盾蔽矢,忽聽後麵大喝道:“兵已敗了,為何不逃?難道兄弟們不要性命嗎?”
這喝聲一起,人人驚惶,明軍霎時間奔走逃命,劉渠、祁秉忠舍命遮攔,已然無用,眼見兵殘力竭,隻能以死報國。劉渠、祁秉忠、參將黑雲鶴、遊擊李茂春、張明先等相繼戰死,祖大壽逃往覺華島,這大喝之人正是孫得功,大喝之後孫得功和參將鮑承先早已逃之夭夭,至此明軍全軍覆沒。
熊廷弼當時已離開右屯,駐軍閭陽。參議邢慎言勸他緊急救援廣寧,卻被僉事韓初命阻撓,於是熊廷弼撤退了迴來,當時後金軍在沙嶺停下來不再向前。
孫得功本是王化貞心腹,而孫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後金,他想活捉王化貞作為自己的功勞,他逃迴後就詐稱後金軍已到城邊,居民聞信驚惶,人各奔逃,參政高邦佐阻擋不住。
王化貞尚全然不知,正關起門辦理軍書,參將江朝棟推門闖進,王化貞欲大聲訓斥。江朝棟大聲喊道:“事急矣,請公速行!”
王化貞倉皇失措,也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江朝棟就攙扶他出來騎馬逃走,後邊兩個仆人徒步跟著,於是丟了廣寧城,倉惶逃命。直到了大淩河,見有一支人馬疾驅前來,為首的一員大帥,威風凜凜,正是遼東經略熊廷弼,王化貞到此,方稍覺清楚,仔細一想,慚愧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熊廷弼笑道:“六萬精兵一舉蕩平,今卻如何?”王化貞聞了此言,益發號啕不止。哭罷建議駐守寧遠和前屯。熊廷弼道:“遲了。”語未畢,探馬來報,孫得功已將廣寧獻與後金。
熊廷弼急令王化貞盡焚關外積聚,護難民十萬人進山海關。於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韓初命一起護送難民入得關來,王化貞、高出、胡嘉棟也先後入關,隻有高邦佐自殺而死。
敗報達明京,給事中侯震暘、少卿馮從吾、董應舉等,奏請並逮熊廷弼、王化貞以伸國法。熹宗也不明功罪,即日降旨,將化貞、廷弼拿交刑部下獄。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廣寧罪”遭處死棄市,傳首九邊。魏忠賢雖對王化貞百般袒護,但由於罪行確鑿,遲至崇禎五年(1632年)處死。
努爾哈赤占領廣寧後,並接連攻陷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衛、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堡、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淩河、鬆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40餘座城堡。努爾哈赤下令把遼河以西的百姓,驅趕到遼河以東盡行屠戳,慘絕人寰。
此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明朝向來將遼東比作京師左臂,廣寧一失,左臂徹底被斬斷,明在遼東的統治基本結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個完整之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