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李有財細致的講解,他已經明白了所謂凝聚“儒心”,本質上與道家的百日築基極其相識。
修道第一步就是築基,顧名思義也就是說打下修道的基礎,而修儒第一步,即凝聚“儒心”。
所謂“儒心”,即是儒道之心。
心誌越強,儒心則越強,未來儒道成長空間越大。
凝聚“儒心”卻也要講究天賦、才情、機遇、心智,缺一不可。
世間有很多讀書人,但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可以成為儒道中人,隻有那些凝聚了“儒心”,並且獲得了儒道之氣的讀書人,才是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因此,對於普通的儒門弟子而言,想要修行儒道,就必須打下儒道基礎,種下儒道的種子,凝聚“儒心”。
凝聚“儒心”的方法有很多。
有人通過誦讀先賢經典產生才氣,從而凝聚“儒心”;有人可通過作詩,讓詩詞與自我意誌相合,從而凝聚“儒心”;還有的可以寄情音樂,凝聚“儒心”;也有通過書畫凝聚“儒心”的,大儒魏政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簡而言之,不管是詩書禮樂,還是琴棋書畫,都可以作為凝聚“儒心”的載體。
數千年以來,儒道傳承皆是如此。
不過,這一切都是對於普通儒道修行者的約束。
對於儒道聖人而言,所謂的“儒心”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
要知道在數千年以前,是沒有所謂的儒道修行者的,有的也僅僅就是讀書人而已。
當時人族羸弱,妖魔鬼怪縱橫無忌,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作為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麵對妖邪的肆虐,也是有心無力。
彼時,有儒道聖人“丘”出世,其將讀書人學習的琴棋書畫、詩書禮樂與天道共鳴,隨後創立儒道,教化眾生。
儒道得天道認可,成為三千大道之一。
至此,才有了儒道修行之法,也才有了凝聚“儒心”一說。
陳文卿並不是儒道聖人,倘若按部就班修行儒道,免不了需要先凝聚“儒心”,因為沒有“儒心”而空有大儒境界,是無法調動儒道之氣進行戰鬥的。
不過,陳文卿雖然不是儒道聖人,但也絕不是普通人。
或者這樣說,支持他有底氣打破儒道修行規則的,是因為他擁有著前世數千年華夏儒道文明的底蘊。
“儒心”,歸根到底也不過就是儒道之基而已。
擁有華夏數千年絢麗多彩的儒道文明作為底蘊的陳文卿,凝聚“儒心”對於他而言,簡直不要太簡單。
不論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詩》《書》《禮》《易》《春秋》,亦或者《大學》、《中庸》、《論語》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傳世名篇的存在。
陳文卿他的儒道基礎,可以說比任何人都要深厚,他有這個自信。
此時,大唐中章靼發出了一聲大笑,笑得他都直不起腰來。
“哈哈哈...大言不慚!本公子從未有聽說過,修煉儒道可以反著來的。沒有“儒心”作基,任你儒道修為再高,也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浮萍。”
章靼根本不相信陳文卿可以成功地凝聚“儒心”,因為數千年一來從未有人成功過。
陳文卿聽著章靼的嘲諷也隻是搖了搖頭,卻是不再理會他,隻是昂首傲然說道:
“聖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言一出,隻見一道恢弘的浩然正氣自天際而落,化作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河,沒入陳文卿體內,如同白光一閃而逝。
“剛才那是什麽?我似乎看到了一道大河狀的“儒心”...”
有儒生擦了擦眼睛,似乎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好像我也看到了...不過,哪有凝聚儒心僅憑一句話就能做到的?”
“你說的也對...或許是我等的錯覺。”
儒生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不過卻不影響陳文卿繼續凝聚儒心。
“聖人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話音剛落,又見一道道儒道之氣翻滾,化作一棵蒼勁的青鬆,又沒入了陳文卿體內。
“這…這竟然真的是“儒心”?沒想到他真的可以修煉出儒心?”
章靼看著陳文卿周身環繞著儒道正氣,並且親眼目睹一道“青鬆”狀的儒心沒入他體內。
“聖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聖人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聖人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陳文卿幾乎一步一語,一語即一顆“儒心”。
章靼已經看傻了!
他已經無法表述出來此時自己的心情,甚至他都在想一個問題。
這些“儒心”,是不是陳文卿他家裏養的?
多少讀書人為了凝聚儒心,求而不得,陳文卿卻隨便一句話,便可凝聚一顆“儒心”?
這場景,看得章靼心態都要爆炸了!
平常儒道修行者,都是以一顆“儒心”為基,再進行儒道修行。
比如說,以“書法”為儒心作基的修行者,則後續儒道修行主要方向則是會放在書法上。
因為隻有這樣,儒道修為才能日益精進,畢竟每個人的精力都極其有限,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無限的儒道是不可取的。
陳文卿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這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便已經凝聚了十八顆“儒心”。
這一幕幕,震驚得章靼懷疑人生。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儒心”居然變得和蘿卜白菜一樣隨處可見了?
陳文卿心神一動,十八顆儒心從體內飛出,環繞在自己的四周。
“章公子,你要不檢查一番,看看貧道這十八顆儒心是否有假?”
陳文卿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說道。
章靼聞言,卻隻是張大了嘴巴,再也不敢多說一句話。
陳文卿此人,才是真正的妖孽!
章靼已經徹底沒了脾氣。
曾幾何時,章靼以為對方隻不過是一隻螞蟻隨意可以捏死,現在看來這哪裏是螞蟻,分明就是一條巨龍!
李有財看著陳文卿周邊的十八顆“儒心”,心中也是震驚不已。
不過,儒道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八顆“儒心”,也就代表著十八種儒道修行方向。不論多麽天賦異稟之人,也無法同時修行十八種儒道方向。
“師兄,你如今已凝聚成十八顆儒心,不知師兄有沒有想好未來儒道方向究竟以何為主?”
李有財心知陳文卿儒道才學天下無雙,不過也擔心儒道修行方向過雜過多,導致陳文卿耗費大量的時間。
“師弟,其實我修行儒道純屬機緣巧合,卻不知儒道修行至高深之處,將是一番什麽風景?”
陳文卿本意並不打算投入太多精力在儒道修行上,隻是因為他擁有前世幾千年的儒道積累,因此他修行儒道不可以常理度之。
“儒道修習到深處,可做到口含天言,一語成讖。亦可探知未來,迴溯過去。”
“可過目不忘,舌綻春雷。”
“亦可一言可敵百萬兵!”
“搬山、渡海輕而易舉;追風、拿月不在話下。神威莫測,妖魔譬易。”
陳文卿聞言點了點頭,心道:“如此看來,儒道的確有很多特殊之處,修行至深處,威力也非同凡響。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需靈力,卻是可以在我靈力耗盡之時,作為另一手保障的手段!”
陳文卿心中一動,十八顆“儒心”匯聚快速地旋轉了起來。
“給我破!”
陳文卿發出一聲清喝,隻見儒道浩然正氣形成的十八顆“儒心”,竟然一顆接著一顆破碎開來,化作一道道純粹的浩然正氣。
“就是此時,給我凝!”
陳文卿心中一動,將十八道破碎的“儒心”浩然正氣重新匯聚起來,化作一支大筆橫貫在半空中。
這支大筆上散發著濃烈的浩然之氣,如同一輪太陽,散發著灼灼光輝。
大筆上出現有兩個字:春秋。
最終,春秋筆成了陳文卿的“儒心”。
這是陳文卿靈光一閃之時,突然領悟到的。
既然,前世儒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儒道學說和理論不勝枚舉,那麽為何不將這些都呈現出來呢?
春秋筆,顯然就是最合適的。
一筆一春秋。
一筆一傳說。
修道第一步就是築基,顧名思義也就是說打下修道的基礎,而修儒第一步,即凝聚“儒心”。
所謂“儒心”,即是儒道之心。
心誌越強,儒心則越強,未來儒道成長空間越大。
凝聚“儒心”卻也要講究天賦、才情、機遇、心智,缺一不可。
世間有很多讀書人,但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可以成為儒道中人,隻有那些凝聚了“儒心”,並且獲得了儒道之氣的讀書人,才是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因此,對於普通的儒門弟子而言,想要修行儒道,就必須打下儒道基礎,種下儒道的種子,凝聚“儒心”。
凝聚“儒心”的方法有很多。
有人通過誦讀先賢經典產生才氣,從而凝聚“儒心”;有人可通過作詩,讓詩詞與自我意誌相合,從而凝聚“儒心”;還有的可以寄情音樂,凝聚“儒心”;也有通過書畫凝聚“儒心”的,大儒魏政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簡而言之,不管是詩書禮樂,還是琴棋書畫,都可以作為凝聚“儒心”的載體。
數千年以來,儒道傳承皆是如此。
不過,這一切都是對於普通儒道修行者的約束。
對於儒道聖人而言,所謂的“儒心”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
要知道在數千年以前,是沒有所謂的儒道修行者的,有的也僅僅就是讀書人而已。
當時人族羸弱,妖魔鬼怪縱橫無忌,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作為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麵對妖邪的肆虐,也是有心無力。
彼時,有儒道聖人“丘”出世,其將讀書人學習的琴棋書畫、詩書禮樂與天道共鳴,隨後創立儒道,教化眾生。
儒道得天道認可,成為三千大道之一。
至此,才有了儒道修行之法,也才有了凝聚“儒心”一說。
陳文卿並不是儒道聖人,倘若按部就班修行儒道,免不了需要先凝聚“儒心”,因為沒有“儒心”而空有大儒境界,是無法調動儒道之氣進行戰鬥的。
不過,陳文卿雖然不是儒道聖人,但也絕不是普通人。
或者這樣說,支持他有底氣打破儒道修行規則的,是因為他擁有著前世數千年華夏儒道文明的底蘊。
“儒心”,歸根到底也不過就是儒道之基而已。
擁有華夏數千年絢麗多彩的儒道文明作為底蘊的陳文卿,凝聚“儒心”對於他而言,簡直不要太簡單。
不論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詩》《書》《禮》《易》《春秋》,亦或者《大學》、《中庸》、《論語》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傳世名篇的存在。
陳文卿他的儒道基礎,可以說比任何人都要深厚,他有這個自信。
此時,大唐中章靼發出了一聲大笑,笑得他都直不起腰來。
“哈哈哈...大言不慚!本公子從未有聽說過,修煉儒道可以反著來的。沒有“儒心”作基,任你儒道修為再高,也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浮萍。”
章靼根本不相信陳文卿可以成功地凝聚“儒心”,因為數千年一來從未有人成功過。
陳文卿聽著章靼的嘲諷也隻是搖了搖頭,卻是不再理會他,隻是昂首傲然說道:
“聖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言一出,隻見一道恢弘的浩然正氣自天際而落,化作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河,沒入陳文卿體內,如同白光一閃而逝。
“剛才那是什麽?我似乎看到了一道大河狀的“儒心”...”
有儒生擦了擦眼睛,似乎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好像我也看到了...不過,哪有凝聚儒心僅憑一句話就能做到的?”
“你說的也對...或許是我等的錯覺。”
儒生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不過卻不影響陳文卿繼續凝聚儒心。
“聖人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話音剛落,又見一道道儒道之氣翻滾,化作一棵蒼勁的青鬆,又沒入了陳文卿體內。
“這…這竟然真的是“儒心”?沒想到他真的可以修煉出儒心?”
章靼看著陳文卿周身環繞著儒道正氣,並且親眼目睹一道“青鬆”狀的儒心沒入他體內。
“聖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聖人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聖人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陳文卿幾乎一步一語,一語即一顆“儒心”。
章靼已經看傻了!
他已經無法表述出來此時自己的心情,甚至他都在想一個問題。
這些“儒心”,是不是陳文卿他家裏養的?
多少讀書人為了凝聚儒心,求而不得,陳文卿卻隨便一句話,便可凝聚一顆“儒心”?
這場景,看得章靼心態都要爆炸了!
平常儒道修行者,都是以一顆“儒心”為基,再進行儒道修行。
比如說,以“書法”為儒心作基的修行者,則後續儒道修行主要方向則是會放在書法上。
因為隻有這樣,儒道修為才能日益精進,畢竟每個人的精力都極其有限,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無限的儒道是不可取的。
陳文卿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這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便已經凝聚了十八顆“儒心”。
這一幕幕,震驚得章靼懷疑人生。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儒心”居然變得和蘿卜白菜一樣隨處可見了?
陳文卿心神一動,十八顆儒心從體內飛出,環繞在自己的四周。
“章公子,你要不檢查一番,看看貧道這十八顆儒心是否有假?”
陳文卿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說道。
章靼聞言,卻隻是張大了嘴巴,再也不敢多說一句話。
陳文卿此人,才是真正的妖孽!
章靼已經徹底沒了脾氣。
曾幾何時,章靼以為對方隻不過是一隻螞蟻隨意可以捏死,現在看來這哪裏是螞蟻,分明就是一條巨龍!
李有財看著陳文卿周邊的十八顆“儒心”,心中也是震驚不已。
不過,儒道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八顆“儒心”,也就代表著十八種儒道修行方向。不論多麽天賦異稟之人,也無法同時修行十八種儒道方向。
“師兄,你如今已凝聚成十八顆儒心,不知師兄有沒有想好未來儒道方向究竟以何為主?”
李有財心知陳文卿儒道才學天下無雙,不過也擔心儒道修行方向過雜過多,導致陳文卿耗費大量的時間。
“師弟,其實我修行儒道純屬機緣巧合,卻不知儒道修行至高深之處,將是一番什麽風景?”
陳文卿本意並不打算投入太多精力在儒道修行上,隻是因為他擁有前世幾千年的儒道積累,因此他修行儒道不可以常理度之。
“儒道修習到深處,可做到口含天言,一語成讖。亦可探知未來,迴溯過去。”
“可過目不忘,舌綻春雷。”
“亦可一言可敵百萬兵!”
“搬山、渡海輕而易舉;追風、拿月不在話下。神威莫測,妖魔譬易。”
陳文卿聞言點了點頭,心道:“如此看來,儒道的確有很多特殊之處,修行至深處,威力也非同凡響。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需靈力,卻是可以在我靈力耗盡之時,作為另一手保障的手段!”
陳文卿心中一動,十八顆“儒心”匯聚快速地旋轉了起來。
“給我破!”
陳文卿發出一聲清喝,隻見儒道浩然正氣形成的十八顆“儒心”,竟然一顆接著一顆破碎開來,化作一道道純粹的浩然正氣。
“就是此時,給我凝!”
陳文卿心中一動,將十八道破碎的“儒心”浩然正氣重新匯聚起來,化作一支大筆橫貫在半空中。
這支大筆上散發著濃烈的浩然之氣,如同一輪太陽,散發著灼灼光輝。
大筆上出現有兩個字:春秋。
最終,春秋筆成了陳文卿的“儒心”。
這是陳文卿靈光一閃之時,突然領悟到的。
既然,前世儒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儒道學說和理論不勝枚舉,那麽為何不將這些都呈現出來呢?
春秋筆,顯然就是最合適的。
一筆一春秋。
一筆一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