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我不知道還能拿什麽來讓你留下}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我從火爐長沙坐動車去一個更大的火爐武漢,隻為了看一場話劇。

    那段日子,豆瓣和微博的首頁上,到處可見江一燕的臉,她有一張淡得幾乎是素顏的麵孔,也有烈焰紅唇的風情,這兩種風格迥異的妝容出現在一張話劇的宣傳海報上,被文藝青年們海量轉發。

    《七月與安生》。原作者安妮寶貝,這是她最出名的一個短篇,被改編成了劇本,在2011年的夏天,全國巡演。

    十年前安妮寶貝以頹廢、抑鬱、小資的文風,橫空出世,十多年來,喜歡她的人和討厭她的人都長大了,有一些曾經喜歡她的人也變成不喜歡她的人。

    在我買的某期《南方人物周刊》上,很意外地看到關於她的采訪,依然是淡淡的口氣,她說:“我的讀者一定會隨著時間重新整合與分流,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十多年來,我喜歡的女作家從三毛、亦舒到嚴歌苓、龍應台,我閱讀的題材不斷變化,但我依然還是安妮的讀者,無論多少人詬病她的文風,在我看來她仍然是得天獨厚的作者。

    否則,你如何解釋,在這個隻要會寫漢字就能出書的浮躁環境之中,為什麽再也沒有出現過第二個僅僅一個短篇就劃分了一個時代的作者。

    我隻是代替十年前那個攢下零用錢去買那本《告別薇安》的少女看這場話劇。

    八月的武漢。

    離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的時候,劇場外麵已經水泄不通,我們買好礦泉水隨著人流擁進劇院,不多時,燈滅了,人群裏還有窸窸窣窣的聲音,我的心是前所未有的安靜。

    江一燕飾演的少年安生,過於活潑,容顏也比原著中要漂亮太多。

    安生應當是氣質超越容貌的那種女孩子,她吸引人的是自靈魂裏迸發出來的原始的力量,而不是一張精致的麵孔。

    後來才聽說,原本是安排她演七月,但她因為更喜歡安生,主動要了這個角色。

    我沒有求證過,但理所應當地覺得應該是真的,她的形象和氣質都的確更接近恬淡寧靜的七月。

    演出到中段,家明對七月坦白說:“你們兩個,我都愛。”

    二樓的觀眾席上突然爆發出一聲“你去死吧”,是一個看得太過入戲的姑娘,引得滿場嘩然。

    安生背起行囊離開的姿態十分決絕,七月跟在她身後踉蹌著喊她的名字,然而她沒有迴頭。

    舞台在這一刻暗了,隻有一束追光打在七月身上,她喃喃自語地說:“我不知道還可以拿什麽來讓你留下。”

    黑暗中,我的眼淚第一次落下來。

    我不知道還可以拿什麽來讓你留下,我這殘破的餘生,像是早已荒蕪的花園,長不出一株明豔的植物。

    究竟是你離開了我,還是我離開了你,這真不好界定。

    你擁有的一切都超過我所能供給的能力範疇,我像一個被遺棄在時光中的拾荒者,而你本身,就是我拾到的唯一瑰寶。

    於此,我又能拿什麽來讓你留下,我又如何能超越貧窮的自尊,開口挽留你。

    雖然,我曾經的確想留住所有留不住的,也曾經的確想對要走的說別走。

    故事的尾聲,一直特立獨行,信馬由韁的安生,終於迴來了,懷著家明的孩子。她和七月在年少時締結友誼的那棵大樹下,她說:“我累了,走不動了。”

    從那一刻開始,我的眼淚泛濫成災。

    我在這個十年前就看過的故事裏,流著自己的淚。

    我說不清楚為什麽,是我太多愁善感,入戲太深,還是在故事裏看到自己的命途軌跡。

    我是在期待,還是害怕,有一天我會像安生一樣拖著疲憊的軀殼迴到最初出發的地方。

    是物傷其類,還是感同身受,如果走了那麽遠的路,隻是走成了一個圓,那些這些孤單的路途,究竟有沒有價值和意義?

    最後那一幕,安生騎在單車上,在巨大的月亮前麵往後一仰頭,像極了我們熱情飽脹卻不知如何排遣的青春。

    完美落幕。所有人都從位子上站了起來,掌聲雷動。

    我哭紅了雙眼。

    {那一年我們二十歲,一切都還很美}

    這一年夏末,我買了一個二十九寸的白色箱子,上麵被我和黃鶴一起貼滿了花花綠綠的貼紙,十分壯觀,因為它浮誇的扮相,以至於後來在印度窮遊時,我所到之處總是引來印度人民的熱情圍觀。

    帶著破釜沉舟的心情,我拖著這個滿滿當當的箱子飛去了北京。

    離開長沙那天,溫度很高,我穿著那條寶藍色的長裙在公寓樓下等r,中午兩點的飛機,十二點半我們才碰麵。

    幫我把箱子放進後備箱時,他皺著眉說:“怎麽這麽重。”

    我心不在焉地迴答說:“嗯啊,帶了好多東西,不打算迴來了。”

    他呆了一下,又用試探的語氣來確認我剛剛說的那句話。

    “不打算迴來了?”

    “嗯啊,我想試試看北京的生活。”

    他開車送我去機場,車裏飄著若有似無的音樂聲,我戴著大大的墨鏡,看著在我身後不斷倒退的風景。

    臨行前的這頓午飯我們吃得都不太好,時間太緊,甚至來不及慢慢咀嚼,我們說話的時間比吃飯的時間還要多。

    我看著他,比起我們剛剛認識的那個時候,他胖了一點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說:“別人都說我稍微胖一點兒比較好看。”

    我嗤鼻一笑:“他們騙你的,隻有我才不會騙你。”

    “為什麽?”

    “因為我曾經喜歡過你,也因為我早就不喜歡你了。”

    我們認識的時候,彼此都才剛剛滿二十歲,解放西路的霓虹燈下人影如鬼魅,整座城市隱約散發著墮落的美。

    在酒吧裏認識的朋友,當時大概誰也沒想到後來會長久地留在對方的生活當中,我喜歡過他蠻長一段時間,那時候他是翩翩少年,zippo劃出的火焰,驚擾到騷動的青春。

    我們之間沒有天雷地火的情節,也沒有風花雪月,甚至在藝術加工之後都編排不成一個動人的故事。

    我們隻是認識了,然後離曖昧很近,離愛情卻有些距離,後來的日子裏我看著他換女朋友換得很勤,一麵挖苦他,一麵又慶幸我們沒有在一起。

    我從學校裏畢業的那一年,找房子找得焦頭爛額,他大概是聽別的朋友提了這件事,打電話給我,帶著一點兒優越感說:“你怎麽不找我幫忙?”

    那個六月的周末,他開著車帶著我滿城轉,我一麵盤算著自己的卡上還有多少錢,夠找個什麽檔次的房子,一麵尖酸刻薄地嘲諷他說:“還是你們紈絝子弟過得好,二十出頭就開這麽貴的車。”

    他無奈地歎氣,說:“葛婉儀你夠了,我這樣的都叫富二代,你要真正的富二代們情何以堪?”

    他對我的稱唿從最開始的舟舟,到後來叫葛婉儀,直到如今帶著調侃意味的舟姐,正如我們之間的關係,從禮貌到別扭的尊重到完全冰釋前嫌。

    我曾經問過他:“你有沒有什麽夢想?”

    他想了一下迴答我說:“發財算不算?”過了一會兒又補充說,“你肯定覺得我很俗氣吧。”

    我笑一笑,沒說話。

    或許每個女孩子也都經曆過這樣的感情,它並不刻骨銘心,想起這個人的時候既不會恨得咬牙切齒,也不會深情得永誌不忘,這個人的名字不是禁忌,而是茶餘飯後可以拿來做話題的談資。

    這段感情不需要你迴避著某條路,某個街口,甚至某座城市,你去到這些地方完全不會觸景生情,旁若無人地蹲下來哭泣。

    你甚至會懷疑,你真的喜歡過這個人嗎?這麽平凡這麽普通的一個人。

    因為我們對人和事物的態度,其實就是某個時間段,自己內心的折射。審美其實是善變的,隻是我們當初都不明白。

    因為成長的過程本是不斷的篩選,在經曆了時光的打磨之後,你所喜歡的那些人和事物,較之從前的亂花迷眼會更接近你的本性,而篩選這件事,不可避免地會讓你疏離你的從前,這其中包括了你曾愛慕的,你曾喜歡的。

    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好,而是因為你的眼界打開了。

    你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廣袤,它給你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真相,你從中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力量不再寄希望於他人,而是來自你的靈魂。

    而那些跟不上你節奏的人,無法保持跟你一個頻率的人,以及那些早已選定了與你的路途相反的方向的人,便通通都成了昨日之日不可留。

    在機場分別時,沒有難分難舍的情緒,放下箱子他就開車走了。

    倒是我,站在候機大廳的門口,發了好一會兒呆。

    我的目光沿著他的車消失的方向看過去,仿佛還能看到那一年,我們才二十歲,一切都還很美。

    {從荊棘到藤蔓}

    在北京的第一個周末,我的左腿腳踝上加了一個新的刺青。

    二十歲那年刺的iverson已經有些褪色了。健一問我:“你想加點兒什麽在旁邊?”

    我說:“荊棘吧。”

    他說:“你是女孩子,我還是給你畫條藤蔓吧。”

    荊棘太凜冽,或許我是應該活得柔軟些。

    {北京病人}

    某天晚上,坐在出租車上,經過國貿的時候,我忽然淚如泉湧。

    北京。

    後來無數次,我擠在地鐵裏,看著周遭的人們僵硬的麵孔和疲憊的神情,想起我在那些二三線城市看到的人們,生活在那些沒有地鐵沒有星巴克甚至沒有麥當勞的地方的人們,我生平第一次覺得我過去用“麻木”這個詞形容他們是多麽的不恰當。

    北京,燈火輝煌的北京,文藝青年們心中的殿堂,每年都有多少人為了他們所說的“機會”來到這裏,有多少人的願望得以實現,又有多少人的夢想就此埋葬。

    我記得小時候,中國地圖還認不全的時候,我就渴望去北京。

    我動用了一個兒童所有的想象力去構造我心目的北京,當然,無非也就是盡人皆知的那些名勝古跡和特產,故宮、長城、天安門以及烤鴨、果脯這些……但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北京,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隻能存在於我的想象之中。

    後來高考完,我說什麽也要把誌願填在北京,可一估分數,凡是我能說得上來的學校我都考不上。

    收到一大摞錄取通知書,我隻拆從北京寄來的,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有新聞專業的學校,一問北京的朋友,人家說:“啊?那是什麽地方啊?在六環了吧?我們都不管那兒叫北京啦。”

    再後來,我來了長沙,去了武漢,杭州,雲南,西藏,新疆,青海,甘肅……但我還是沒有去北京,我隻是路過過,做一些采訪,參加一下活動,我還是不知道在北京生活,到底是什麽感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離開長沙之前,很多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麽要去北京?”

    我說不清楚,隻是向往吧我想,覺得那裏有一切我想要接觸的事物,那裏能夠滿足我所有的精神需求。

    那裏有798,有老胡同,有大大小小的演出,我能聽民謠,也能聽搖滾,我能去看話劇,也能看攝影展……我不厭其煩地說服自己,那麽多人蜂擁而至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所說的機會,不一定是指就業的機會,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的機會,而是在更大的城市裏,有認識更多新鮮的事物,更多有意思的人。

    於是我就這樣做了,你看,實際上去北京多麽簡單啊,拖著箱子我就來了。

    可是才第一個周末,我就抓狂了。

    沒有閨密一起窩在沙發上一邊吃零食一邊吐槽那些山寨的娛樂節目,沒有哥們兒隨喊隨到一起喝酒吃燒烤。雖然我時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是很悲傷的一件事,但在北京初秋的夜裏,我第一次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寂寞。

    寂寞,跟孤獨是不同的。

    我跟北京的朋友們一起吃飯,喝東西,他們聊的話題全是微博上的熱點。

    迴去的時候,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不開心?”

    我說:“不是,人一多我就不愛說話,我是這個樣子的。”

    可我知道很多時候我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個多月,一事無成,從南邊搬到了北邊,在十九樓的黃昏裏一個人看夕陽。

    我最喜歡的那部電影叫《theenglishpatient》,在北方的秋風裏,我覺得自己就是北京病人,我的北京夢在春天發芽,經曆了夏季的暴曬,大雨衝刷,蒸發之後,死在了靜謐的秋天裏。

    我想這並不是這座城市的錯,有那麽多人都在這裏生活得好好兒的為什麽我不行?

    我問自己,為什麽來了這裏?

    是為了人嗎?是為了感情嗎?如果是為了這些,那失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些都充滿了太多變數。要想在一座城市持續地生活下去,唯一的理由應該是喜歡。

    可我喜歡嗎?

    去大西北之前,我也來過一趟北京,正好趕上去通州運河公園看草莓音樂節,來了好多我喜歡的樂隊和歌手。

    第一天晚上迴去的公交車上擠得都快窒息了,突然有個男生吼了一嗓子說:“咱們唱歌吧。”

    整輛車上所有的人都唱了,沒有什麽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

    那些陌生的年輕的麵孔在夜晚發著光,我第一次為了青春這件事兒熱淚盈眶,車廂裏的汗味兒都變得親切起來,在那個激情的夜晚,我頭上戴著老虎耳朵,看著窗外,暗自發誓,我一定要來好好兒了解這座城市。

    那個時候,我對北京的憧憬像是一個不斷被注入氫氣的氣球。

    然後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它啪的一聲,破了。

    訂好機票之後,我給一個大哥打電話,我說:“hi,我要走啦,你請我吃頓好吃的吧。”

    我在北京落地的那天,也是他開車去機場接的我,後來他跟我講,他在車上遠遠地看到我站在那裏時,就覺得這姑娘的氣質很特別。

    我本以為他是想誇我又不好意思直接說,便心領神會地接受了他的讚美。

    可他把話說完卻是這樣的:氣質很特別,一看就不是好好兒上班的人。

    辭行的那頓飯是在三裏屯附近的一家泰國餐廳吃的,那條路上有很多大使館,枯葉落滿街,的確是適合道別的場景。

    他坐在我對麵問我:“真的不打算再多待一陣子嗎?”

    我說:“你知道嗎,我真的認認真真地想了很久,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在更廣闊的天地裏遊刃有餘地生活,雖然可能他們自己也很向往,但實際上,他們根本無法找到樂趣和價值。”

    “我在北京水土不服——我指的是心理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亦飄零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獨木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獨木舟並收藏我亦飄零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