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前五個月時間,香港的輿論開始有利地產商,而指責港府有地不售。


    然而在5月下旬的時候,香港各大地產商聯合在土地拍賣會上‘聯手投地’,本意是給港府施壓,誰成想,輿論立即轉變風向。


    5月27日《大公報》發表社論,社論說:“可以說,這是近年拍賣場上少有的冷落景況。以往,多半競投激烈,屢創新高……事實上,(官地)地價一下子暴跌三分之一,也終究不是香港整體經濟之福。以5月26日賣地的反應為例,股市就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地產股急跌,投資者不知所措……”


    “地價太高,要迴一迴;樓價太貴,與市民的購買力脫節,要作出調整。這是大家的共識,也希望能見到這種情形有秩序地、溫和地、緩慢地出現,而非急升之後出現暴跌。5月26日的賣地,是特殊環境、特殊因素的產物,不能以此為準,否則,會添增香港經濟的不穩定性,對平穩過渡不利……”


    “對5月26日賣地場上發展商‘聯手投地’的做法,不少人有異議。這並非不容許發展商組財團購入土地,而是不能出現變相壟斷的局麵。倘若真如此,就不是一個公平的市場了。”


    《資本家》雜誌稱:“70年代以前,香港官地拍賣場中經常出現地產商合作竟投土地……隨著官地拍賣製度及付款條件製度化,加上地產發展商自律,過去那種聯手壓價、私下分利的方法已不複見。今次重施故技,引起公眾人士猛烈抨擊。”


    市場人士分析,自半年多來,港府不斷收緊對買賣樓宇的限製,平抑樓價見效,置業者持歡迎態度,地產商卻耿耿於懷,故聯手壓低地價,向港府示威,不要步步緊逼。


    又有人認為,地產商聯手壟斷地價,必減少政府的庫房收入,政府的錢,還得用在香港,英國又拿不走一分,地產商以犧牲政府庫房收入為代價,實不可取;還有人認為,地產商‘執了平貨’,並不會‘平買平賣’,置業者休想買到平樓,地產商壓低地價,隻是為獲更驚人利潤。


    批評譴責之詞,從四麵八方湧向地產商。這批地產商,甫與港府‘交火’而‘大獲全勝’,卻未聞一聲喝彩聲。他們立即在香港處於‘孤立’的境地,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長實集團。


    林誌超看著報紙上的新聞,一臉的無奈,長實集團純屬是‘被脅迫’,畢竟作為香港地產的‘帥虎’,沒有道理和各大地產商不在同一個陣線。


    說實話,以他現在的身價,地產上少賺一點,根本算不上什麽!


    他拿起電話,撥打了一個號碼。


    過了一會,林瑞寰、周淮安兩人來到他的辦公室。


    “淮安,你把那兩個項目的經理位置,讓出去,不要擔任!”


    上次在拍賣會上:拍賣官以18億港元開價(粉嶺一幅地),每口叫價加2千萬港元。開投後竟有8分鍾沒有買家承價,在拍賣場,無人承價競價8分鍾可用“漫長”一詞。其後東方集團首先承價,百利保競價,再後新世界叫價至19.8億港元。幾大競投財團‘咬耳仔’異常忙碌。承價競價之中,各財團大聯合終於完成,最終由東方集團出麵以20.4億港元投得。


    這幅地的買家有12家發展商,它們是長實、東方集團、新世界、新地、信和、嘉裏、恆隆、恆基、太古、百利保、新加坡發展銀行、華夏海外。其中大古是英資;信和、嘉裏、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東南亞僑資的在港公司;華夏海外是中資,隸屬華夏建設部。


    整項發展計劃總投資約30億港元,由長實出任項目經理。


    第二幅元朗的地拍賣,簡直就是第一幅地的翻版。起價4.8億港元,每口1千萬港元,隻叫了三口便徹底冷場,拍賣官隻得以5.1億港元落槌。


    第二幅地財團組合數更多,達14個。除上述的12家財團外,莊士企業及廣生行亦欣然加盟。


    兩幅地長實集團都沒有喊價,但卻被大家推舉為‘領頭羊’,畢竟長實集團是‘帥虎’。


    如今,林誌超見輿論如此洶湧,說什麽也得開始表態了!


    周淮安點點頭,說道:“好,我馬上去做!”


    他也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再和港府都下去,各大地產商都不討好。而老板又是一個比較愛惜名譽的人,所以他肯定要辭職。


    林誌超又對林瑞寰說道:“港府不會善罷甘休的,一定會推出更嚴厲的打擊炒樓方案。倘若如此,我們撮合地產商會表態,原則性支持港府的打擊炒樓方案。這事,要和地產商會的人溝通一下,不要再硬抗下去了。”


    林瑞寰點點頭,說道:“我明白父親的意思了!”


    地產商會當然也不會再硬撐下去,相信也會審時度勢,適當的做出讓步。(目前,地產商的會長是何鴻,地產商會發言人則是新世界發展的總經理梁誌堅)


    一周後。


    又丟‘銀紙’、又失‘麵子’的港府,推出更嚴厲的打擊炒風措施。


    中長期措施則計劃在幾年內增大土地供應量,增加公屋、私人樓宇‘中價’單位的供應量,以保證樓市穩定。


    屬首階段的措施有:內部認購由5成降至1成;由目前入夥前2年可賣樓花,改為人夥前6—9個月始可賣樓花;買樓按金由現時5%提高到10%.等等。


    港府有關官員稱,政府稅收減少並非最重要考慮因素,最重要的是令普通市民有能力買到理想單位。


    香港地產商‘審時度勢’,明智地發表聲明表示‘原則讚同’港府打擊炒風的措施。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發言人、新世界發展總經理梁誌堅,表示對港府遏製樓價措施原則上支持,並認為措施可以有效阻止炒家入市。但對於措施縮短賣樓花時間及限製買家簽契後,才可轉售物業則有保留。


    他說,今次公布的措施十分全麵,兼具短期內打擊炒家入市,遏抑樓價數個方法和長遠措施的增加土地供應,可緩解香港住屋需求緊張的情況。地產建設商會是會盡量同政府合作,遵守及執行公布的措施。


    措施實施後,香港樓市炒風漸淡,樓價下挫。


    用戶歡欣,炒家悻悻,發展商多持悲觀態度。


    林誌超來到九龍倉集團,林瑞海高興的走了進來。


    “爸,東南亞諸國紛紛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其金融市場基本完全開放。我們套現的時機到了!”


    林誌超露出笑容,九龍倉集團在東南亞(不包含新加坡)的淨資本值已經高達160~180億港幣,而他們當年一共就投資才20億港幣,如今獲利8~9倍,可謂相當的理想。


    總的來說,就是杠杠(貸款)乘以4~5倍的升值。


    而如今,這些國家又主動實現‘可自由兌換’,也就意味著他們賺的錢非常容易跑出去,和日本當年一樣。


    當然不是這些國家傻,而是他們認為‘可自由兌換’是吸引外資的手段,搞好本地市場的營商環境。


    當然這種事有利有弊,對於小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吸引外資有利於經濟發展;對於大國來說,本身擁有‘自我發展、自我消化’的能力,所以實行資本管製倒也不是不行。


    當然,最終的檢驗還是需要用曆史來書寫。


    據林誌超的了解,後世的馬來西亞比華夏的人均gdp高,泰國隻有華夏的70%不到,而新加坡是足足的七倍。


    “那就逐漸拋售東南亞的資產吧,新加坡暫時無須理會,爭取用1年半~2年的時間逐漸拋售。時代購物中心,則保留部分股份,繼續管理即可。”


    時代廣場,是九龍倉集團的招牌購物中心,但卻不是注冊品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品牌。


    “我明白了!”


    有父親的指點,林瑞海頓時信心十足起來。


    每一次的資產挪騰,父親是絕對的權威人物,至今(快五十年)從未失手!


    接著,林誌超說道:“投資美國商業地產的進展如何?”


    九龍倉集團雖然沒有長實集團的盈利雄厚,但林瑞海有林誌超的支持,所以在年初進行了一次供股集資,總計集資25億港幣;林瑞海如數供股(10億出頭),而供股的資金便是林誌超讓恆豐銀行貸款給他,將來進行償還。


    本來直接給也沒有問題,但以林瑞海的身價,將來償還毫無問題,便不例外。而且,林瑞海有自己的私人投資公司,也算是小有身家。


    林瑞海說道:“進展很順利,我們都是購買一些好管理的商業物業,已經買入約20億港幣的資產。”


    林誌超點點頭,九龍倉集團在內地投資也不小,滬市的第一高樓(投資6~8億美金)、滬市時代廣場(投資3億美金),以及多個城市的時代廣場、連卡佛百貨大樓,特別是在發展地產(住宅)領域,有著和長實集團差不多的麵積.總之,內地市場龐大,不愁資金渠道沒有著落。


    當然,九龍倉集團也可以朝著海外發展,特別是進軍歐美的商業地產市場。


    “嗯不過你們要記住,有我給你們做後盾,你們可以負債高一點;畢竟如果我指揮錯了,賠給你們就是。但假如沒有我給你們指點,那麽你們投資就要趨於保守,保持低負債,世界不會永遠都是那麽和平的。”


    林瑞海認真的說道:“謹記父親的教誨這些企業都是父親辛辛苦苦建立的,我們兄弟都非常懂得珍惜,一定會謹慎投資。”


    有父親林誌超在,他們兄弟就有靠山,但他們從未想過沒有父親該怎麽辦?


    這不是他們兄弟無能,而是他們兄弟這些年也明白,活不活得過父親,還是另說。


    這不是他們‘悲觀想法’或‘討好父親’,而是兄弟們和父親一起的時候,發現父親的精神狀態,比他們這些兒子還好。


    當然,他們也是心中希望,父親能隔代培養出第三代。


    做父親的‘賢內助’,他們從來都是這種想法。


    時間匆匆,轉眼到了秋天。


    正所謂秋高氣爽,是個戶外活動的好時機,富豪們一般都希望打高爾夫為樂。


    林誌超、鄭裕彤、李兆基、李家成算是粉嶺皇家高爾夫球的常客,平日裏多較量,成了‘死腳(死黨)’。


    這天,四人又組局打高爾夫,一杆輸贏25萬港幣。


    由於四人的水平、體力不一樣,大家都知根知底,所以自然要實行‘讓杆製度’。


    粉嶺高爾夫是‘十八洞’,而一洞需要好幾杆打進,大家水平都互相清楚。


    李兆基的體力、球技不如鄭裕彤,李家成體力不如鄭裕彤,三人比起林誌超來,又有不等的差距,畢竟林誌超的體力好,球技也好。


    李兆基率先打起免戰牌,說道:“不行啦,林生和彤哥體力和技術都比我們好,這一局下來,怕是得輸給幾千萬,搞得太野了!”


    鄭裕彤露出彌勒佛的笑容,說道:“讓杆打,你又不是沒有贏過,先講好條件,再決定打不打嘛?”


    李家成也開著玩笑,想推辭這個局,說道:“我體力沒有那麽好,現在都和那些年輕人打了,比如說林建嶽、趙世光他們打,我還能比比!”


    林誌超馬上拱火說道:“來都來了,大不了每洞讓你們兩杆,阿彤讓你們一杆,兆基和阿誠覺得怎麽樣?”


    李兆基和李家成頓時來了興趣,畢竟一洞也就六七杆進洞,這個輸贏還真不好說!


    接下來,四人進行了一場較量。


    打四人比賽,比的是誰多少杆進18洞,然後最後一名可就輸得最慘,因為他要支付另外三人的錢。和四川麻將的血戰到底差不多,輸家真賠三家錢。


    比賽開始!


    18洞的高爾夫球,四人組基本上是4~5小時一局,但四人定了三局,也就是需要兩天時間。


    期間,李兆基運氣不佳,不想中途放棄。


    但由於事前講好,中途放棄需要輸一局100萬給另外三人。


    李兆基不甘心,堅持賠大家打完。


    結果就是,李兆基足足輸了1400萬!


    李家成也輸了600萬,林誌超和鄭裕彤同時成為贏家,分別贏了1200萬、800萬。


    林誌超可是每洞讓兩杆,而鄭裕彤每洞讓一杆,可想而知林誌超的體力、技術有多好!


    要知道,香港富豪的高爾夫水平都不差的!


    結束後,李兆基和李家成紛紛搖頭。


    “體力差太遠了,就是和彤哥相比,都比不了!”


    “就是呢,看來以後得和年輕人打了,他們體力雖然好,但技術差點,還能拚一拚!”


    “林生,我說你幹脆去打個職業比賽,彤哥不就有倫敦比賽的證書嘛!”


    事後,大家甘拜下風!


    林誌超也是心滿意足,每洞讓兩杆,他還能贏大錢,這是他沒有想到的。


    當然,兩天三局高爾夫,李兆基和李家成確實體力吃大虧了!


    “圖什麽呢!那些職業選手,我未必打得過。打業務比賽,我這又勝之不武。”


    “哈哈,這倒也是!”


    眾人爽快的結束戰局,至於輸贏的錢財,晚點都會送上支票的,當然不會在現場開支票,不然被人知道,‘賭球’影響也不是很好。


    翌日。


    無孔不入的某周刊,還是爆出轟動全港的特大新聞:粉嶺高爾夫球場,發生過一場輸贏達到千萬巨的高爾夫球比賽。涉及2000萬港幣(近250萬美金)的‘獎金’高爾夫球賽事,隻是世界級的職業高手比賽吧!


    一時間,林誌超、李兆基、鄭裕彤、李家成站在了輿論的巔峰。


    高爾夫球被視為有錢人的高尚運動,香港一張會籍,大約相當一個高檔住宅單位的價錢。皇家高爾夫會可轉讓的公司會籍,1992年是300多萬港元,到1994年中,竟炒到1200萬港元!不可轉讓的普通會籍,要等20年才能輪到。


    高爾夫原是洋人的時髦玩意,隨著華人的得勢,華人間的波友漸漸多起來。波友者,非富即貴。林誌超、鄭裕彤、李家成、李兆基、已故郭得勝,還有商界新貴林建嶽、唐友千、趙世光、榮智健等,都是波場上的大好友。


    富豪賭波的傳聞,由來已久,富豪均避而不談,或予否認。


    所以這次的某周刊,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畢竟富豪們打高爾夫,隻是口頭承諾,不會現場開支票;而高爾夫場的員工,更不敢冒著風險去多說一句話。


    所以這次周刊爆出的內容,並沒有得到佐證!


    反倒是一向在媒體當中‘沉不住氣’的鄭裕彤,吐露一些消息:“賭波是有的,但隻限於朋友間。其實說穿了,賭博是假的,今天你是贏家,明天他是贏家,到頭來還不是打和,沒贏輸。隻是帶著賭博性質的球賽,可令自己加倍用心,更快進步吧!”


    雖然沒有透露更多,但也證明富豪打球是有彩頭的!


    鄭裕彤、何鴻是比較喜歡接受媒體采訪的富豪,李兆基一向比較低調,至於已故的郭德勝和陳曾熙都是‘隱士’。


    至於林誌超,說不上喜歡接受采訪,但是比較好說話的富豪。(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港島家族的誕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豬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豬飛並收藏港島家族的誕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