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曾經交流過?”辛頓來了興趣,他對這個來曆神秘的dream隊伍充滿好奇。“如果能確認的話,不,你主動聯絡他一下,看看是否這個meng就是dream隊伍中的那個meng。”


    “如果能夠提前聯係到他們的話,這對我們的處境將非常有利。”


    如今,各大科技公司都開始逐漸布局ai相關的行業。自己團隊年初加入了穀歌,而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另一個ai巨頭立昆,最近聽說計劃加入臉書。


    對ai人才的爭奪戰大有愈演愈烈的味道,在其位謀其政,現在作為穀歌ai方向主要領導人之一的辛頓,在這件事上自然不甘落於人後。


    “如果能在他參會揭曉自己的身份和聯係方式前,就和他談妥合作的條款,說服他加入穀歌的話。不說錢的問題的問題,至少可以大大減少很多溝通上和時間上的損耗。”


    辛頓和阿裏克斯迴憶起自己幾人最開始被招攬的那段時間,實在是挑花了眼。各家公司都伸出橄欖枝來,並且相互競價,這導致自己幾人需要反複去溝通議價。


    雖然每次溝通就能漲個百來萬美金的感覺真的很爽就是了,很麻煩,但自己幾人還是樂在其中,數錢數到手抽筋,有時候做夢都在跟人談判。


    隻是時過境遷,腦袋跟著屁股走。不到一年的時間,兩人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就完全變了一個模式。


    “現在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先跟他溝通確認一下吧。”阿裏克斯覺得時間還算是充分,“如果可能的話,我盡量跟他約在會議開始前,爭取能讓公司提前跟他談妥。”


    “這樣很好,這次會議的話,我要親自去一次澳大利亞。”辛頓的背受傷很嚴重,這些年來,他都很少坐下,更不適宜長途旅行。這也是他最終拒絕白度的一大原因。


    “老師,您的背?”阿裏克斯聞言有些擔心。


    “就衝著這個結果,值得我親自走一趟。”辛頓擺了擺手,示意他不用擔心,偶爾走一趟還是吃得消。現在的日子也沒有那麽緊巴巴了,頭等艙躺一下問題不會太大。


    “ai這個方向的人,多少還是賣我幾分麵子。”辛頓準備親自前去,打的便是這個注意,很多原本猶豫要不要來的人,見到辛頓之後便不再猶豫。


    “再說了,能這麽快超車我們的方法如此之多的人,我也十分好奇,他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


    榜單的結果出來後,孟繁岐一直在高強度衝浪,在外網檢索有關ai和該競賽的最新資訊和報道。


    他如此關注相關的消息,倒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那點虛榮心,好吧,不隻是為了那點虛榮心。


    更多的成分是為了關注相關的評論和采訪,看看現在這麽早期就關注賽事和相關領域的企業和媒體有哪些。


    找了兩天後,沒看到什麽動靜。孟繁岐本以為可能要等到賽事舉辦完成後才會看到大一點的媒體報道此事,卻沒想到今天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快訊。


    題為《aidream:alearningadvanceinartificialintelligencerivalshumanabilities》也就是《ai夢,先進的ai技術已經可以與人類匹敵》。


    孟繁岐看了眼這個標題,心裏還是稍微有些不滿。


    drea的性能實際上是超過人類水平的,但紐約時報的標題使用的卻是rivals,不僅表達的意思隻是達到人類水平,其中還暗含了競爭對手的意味。


    這與孟繁岐所希望的稍有出入。


    不過對於紐約時報本身,孟繁岐還是非常滿意的。該報成立已有接近兩百年,並且發行地區並不單獨限於美國本土。


    其在世界各地都有發行,影響力還是較高的。


    並且紐約時報整體的風格比較嚴肅而古典,完全沒有最令人厭煩的新媒體震驚味。


    《震驚!全體人類竟輸給它?》《距離統治人類還有多遠?ai已經超越人類!》


    如果是這種風格的報道,看了想必也是專治低血壓。


    孟繁岐點開紐約時報的報道網頁,一上來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撰稿人馬爾科夫。


    此人在科技報道領域水平極高,從業已經40多年了。美國最早關注並報道互聯網這一事物的人當中,就有馬爾科夫。


    孟繁岐之所以能夠對他有些印象,主要還是因為很多矽穀大牛,例如喬布斯等人,都對馬爾科夫非常信賴。


    經常會給到他獨家專訪和獨家消息,孟繁岐前世看過的不少新聞,例如穀歌無人車的消息,都是出自這位資深科技記者的報道。


    “真是沒有想到,這篇報道竟然是由他來親自撰文。”孟繁岐嘖嘖稱奇。


    馬爾科夫老爺子的措辭相當克製且嚴謹,“計算機研究者們近日取得了他們在ai技術上的新進展——ai技術已經可以在一小部分視覺相關的任務上展現出超過人類的能力。”


    “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改進非常值得關注,因為所謂的計算機視覺係統已經在生活的諸多方麵變得隨處可見。這些新技術的突破來源於神經網絡的規模增大和計算設備的發展。


    神經網絡可以被訓練來識別人類的語音,檢測圖像中的物體,或者通過接觸大量的例子來識別各種行為。


    盡管這種網絡是根據生物神經元的行為建模的,但它們目前還沒有像人類那樣快速學習新概念。不過在本次一年一度的學術機器視覺競賽中,這種方式首次突破了人類的界限。


    這項比賽被稱為“imag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由學術、政府和企業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相互競爭,設計出既能分類又能檢測物體的程序。今年,來自華國的一組研究人員贏得了該獎項。”


    “取得該成果的隊伍名為“dream”,某種程度上,這也象征了人類一直以來對ai夢想的追求正在逐步實現。據悉,該賽事的正式會議和報告將在12月份與澳大利亞舉行。”


    全文很短,畢竟這隻是一則快訊而不是整篇的報道,又或者是頭版頭條。


    不過孟繁岐仍舊對此相當滿意了,因為賽事的重頭戲,最終的大會還沒有舉辦。相關的科研人員還沒有歡聚一堂,許多大佬是不會像自己一樣急著去看榜單的。


    隻是榜單上的結果就已經能讓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型媒體關注到這件事,還是相當難得的。


    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總體的描述給人的感覺非常克製。孟繁岐再讀了一遍,細細琢磨了一下文中的措辭,感到目前主流媒體對該技術的態度還是比較偏保守。


    即便是如此關注和支持ai和新技術的馬爾科夫,全文措辭都沒有明顯的積極偏向。


    “看來這些算法對這個時間段的世界來說還是太早了。”孟繁岐關掉報道網頁,微微搖了搖頭。“步子跨太大,扯到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AI教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CloseAI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CloseAI並收藏重生之AI教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