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著各省的財政和經濟情況來劃分,朱載壡大致可以將整個兩京十3省分為3種。


    當然了,按著過去地方上留存4成,那就隻有1種情況了,那就是都充足的啦。


    第1種被朱載壡稱為僅敷,也就是如數解交中樞後,地方僅留下兩成之後,差不多正好能實現地方上的開支平衡,像是兩廣地區,福建,兩湖等地都屬於第1種情況。


    第2種有餘,像是浙江,江蘇,南直隸,4川等地就是屬於這1種,往往存留兩成也足夠開支。


    最後1種嗎,就是不足了,那是需要去中樞去接濟的。


    而上解到中樞當中的錢銀,通稱為解餉,需要專門撥出款項去幫助那些不足的省份,這1部分款項,就叫做協餉。


    而像是那些有餘的省份,他們多出來的影子,可以留在地方上的藩庫當中,用來應對突發事件。


    不過也還好了,因為兩京製度的存在,讓大明帝國理論上是可以兼顧南北方的。


    在朱載壡的設想當中,所謂的奏銷製度,其實就是各省每年要造送兩份賬冊,1冊是今年的預算,而另1冊則是上1年的所出納的銀兩實冊。


    而後送往中樞的兩個戶部進行奏銷。


    並且戶部的勢力還要下放到地方上去,可以在各省當中都設立1個清吏司,分別進行管理各省的財政收支和錢糧奏銷。


    從而實現對於整個國家財政收支的支配和監督的。


    而這就需要戶部擔起責任來,不過大明的戶部啊,可不好當,這財政權被分割的708落的。


    說來也奇怪得很,朱載壡1直沒能搞明白,為什麽大明中樞的財政管理會如此的混亂,不,如此的分散。


    單論外廷來說啊,這財政中心,除開戶部之外,工部,兵部,太仆寺,光祿寺都算!


    而且各個衙門當中還有著各自獨立的銀庫,用以進行獨立的部門支出,這相當於啊,他們這些部門都擁有獨立的財源,這是非常非常離譜的事情。


    朱載壡在南京就已經開始整理這個問題了,無論廢除南京光祿寺,還是將工部的財證權收歸上來,都是想要打造1個相對來說比較集中的財政體係。


    像是大明朝這般繁瑣的財政體係,朱載壡是頭1遭遇到。


    先說這戶部吧。


    這戶部當中,朱載壡後世最為熟悉的應該是那太倉了。


    當年在貼吧當中,很多人都拿著太倉的收入來進行歸納整個大明的收入,說什麽太倉隻有4百萬兩銀子什麽的。


    這是非常荒謬的1件事。


    這太倉啊,也有很多種,戶部所主管的主要是太倉當中的銀庫。


    銀庫的設立,也是很晚之後才設立的,大概,若是朱載壡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在正統7年的時候,那時候,白銀開始普及化,整個折色也推行開來了,整個大明的財政開始由最初的實物財政轉變為白銀財政了。


    每1年進賬大概在4百萬兩銀子。


    這1部分銀子主要用來支付9邊的年例銀,而後還有其他收入,像是通惠河腳價銀,也就是徭役銀的1種,這種需要支付給那些在運河上為官府出力的勞力,他們的支出也是不少,1次往往能支用7十4萬兩。


    不過過去因為9邊的邊防支出不大,倒是常常有所剩餘,當然了,現在不行了,往往還需要動支太倉銀庫現有貯銀。


    這太倉的銀庫啊,據朱載壡現在所了解的,分為老庫,窖房,外庫3個部分。


    這老庫貯銀1百1十3萬6千4百8十兩,窖房,銀6百萬8千7百6十9兩,都是祖宗2百餘年之積累。


    這其實也能說明老朱家的底子還是很厚的,哪怕稅很難收上來!


    這兩筆銀子,合在1塊有著7百多萬兩銀子,這些銀子,哪怕是嘉靖帝也不會去動的。


    因為嘉靖很清楚這筆錢銀是帝國真正的國本!


    國本絕不可動,他嘉靖所動的主要是外庫。


    原本34百萬兩的外庫,在朱載壡離京的時候,已經隻有9十8萬餘兩銀子了。


    不過,這外庫的儲備應該不會往下降了。


    因為無論是自己的議罪銀,還是嚴嵩的馬價銀,亦或是上繳的1部分貪官錢銀都足以讓整個帝國正常運轉好幾年了!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南京戶部的銀庫,這老庫當中,伴隨著朱載壡的追繳和抄家,也將整個老庫的銀子提高到了1個新的高度,3百萬兩銀子。


    這1部分銀子,誰也不能動,這也是大明這艘船的壓艙石!!


    整個存在大倉當中的銀子,往往是每3千兩就裝1匣。


    這些匣子都是榆木鞘所製成的,會在麵上寫有銀若幹錠、重若幹兩,外用鐵條束牢,再用專司的印信封皮合縫封固,而後放入石室當中,很是安全。


    這太倉銀庫的主要收入是鹽課。


    這鹽稅啊,從古至今,都是帝國興盛的命脈之1啊。


    整個大明的戶部,每1年兩淮、兩浙鹽運司鹽課以及餘鹽銀的數額都非常龐大,1年分好幾次入解銀庫,每1次都在5十萬兩白銀以上。


    其他的,像是皇莊草場子粒銀,崇文門商稅,金花銀這些全都都已經由戶部轉入到內府當中了。


    所以整個戶部雖說大頭占了,但是支出也大,還慘遭分割了。


    另外,像是太倉銀庫,以及南京戶部老庫1般都是用於壓艙石的庫房還有嗎?


    有,確實還有!!


    那就是太仆寺的常盈庫。


    從那嘉靖十3年建起新庫之後,嘉靖帝便下令老庫不開,單從這點來看,嘉靖也算是個守財奴了。


    若是朱載壡沒有出現改變整個曆史,那這常盈庫在之後的歲月當中可是非常要緊的,這常盈庫依靠俵馬折銀所獲取的馬價銀,1度將庫存幹到了近乎1千萬兩。


    當然了,現在的常盈庫不可能有之後的輝煌了,那嚴嵩已經把這1部分的銀子支配權交給了嘉靖。


    而這也是嘉靖為什麽重新重用他,並且文官集團開始排斥他的原因了。


    這原本可是屬於文官集團的蛋糕啊,送給嘉靖了,這嘉靖自然高興,文官們自然哭喪臉了。


    而後工部,也有節慎庫,其主要是靠著料匠價及竹木葦課,軍器折色,乃至1些事例銀來充當收入的。


    兵部則有柴薪以及直堂銀,儲銀在兵部的武庫司內。


    甚至就連順天府的光祿寺(南京那個已經被朱載壡撤除了)1年通過各司府的廚料,雜糧,牲口銀也能收到差不多十萬兩銀子。


    這中樞的收入啊,就是這樣被大大小小的職能部門所分割掉,實在是離譜至極啊。


    因此,朱載壡這次上書給自己的父皇,就是想著讓嘉靖將那工部的財稅直接收迴來,放到戶部當中。


    另外,增加中樞的收入,可不止1種哦。


    朱載壡思緒1轉,再次想到了1招。


    這1招用得好了,可以將整個地方的勢力以及離心力都降低到1定程度,從而也為自己之後掌控福建做鋪墊。


    這1招很簡單,就是釜底抽薪!!


    直接由中樞出麵,將地方司府的縣庫藏銀收歸到兩京中樞當中。


    也就是所謂的匯天下之精華,集4海之財富於兩京!用以供養大明!


    想到這,朱載壡便直接動筆在紙上寫了起來。


    “另,兒臣在此頓首以言,懇請父皇收天下地方庫藏銀,以全取之於民之大道。”


    “正所謂,通融均處,酌資群力,兒臣提議,可議行天下司府州縣,乞先於各地藩庫取嘉靖2十5年以前庫貯羨餘,及贓罰等銀立限解入兩京。”


    “兒臣曾有所聞,單江西,福建等地,1年可餘3萬兩庫銀,十年以下可得3十萬兩,1省3十萬,十省便是3百萬,兒臣肺腑之言,還望父皇慎之又慎。”


    “另兒臣探知,那兩淮鹽運司1年留存藩庫當中的鹽餘銀有4萬兩,兩浙鹽運司則為兩萬兩,單這兩者,1年便有6萬兩,2十年便是1百2十萬兩,祖宗立國已經百餘年,兒臣以為單單兩司鹽運便有存銀不下6百萬兩!”


    “兒臣鬥膽提議,為保江山無礙,此番催征解銀,可取名目為無礙銀。”


    寫到這裏,朱載壡這才堪堪停下筆墨,他已經將這些想法都寫了上去。


    並且他知道嘉靖1定會按著他的建議來的。


    因為這是給他賺銀子!


    不錯,不錯,看來自己的財政體係構建,又往前邁進了1步啊。


    朱載壡看著這張薄薄的紙,已經可以想到這幾條提議會在之後的朝廷乃至整個帝國當中掀起多少風浪來。


    別的不說,就說那鹽運司藩庫當中有沒有6百萬兩銀子??


    那肯定是沒有的,別說6百萬兩了,就是兩百萬兩也夠嗆。


    但是這就給了朱載壡口實呀。


    嘉靖到時候收不到錢,1定會委派自己的。


    應該自己就在這南方啊,到時候自己就可以順勢將手伸入到整個鹽政係統當中。


    他希望整個帝國的財政收入是多元化的,不單單隻是田賦,鹽課也是主要的1環!!


    到時候,自己將龐尚鵬等人安插進去鹽政,那麽這鹽政的問題也能得到緩解甚至解決!!


    1想到這,朱載壡便不由得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壽並收藏明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