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胡恆財等人迴到了句容。
顧正臣聽著顧誠帶來的話,暗暗有些無奈。
何止是老朱在追問自己的手藝出處,恐怕連母親顧氏、妹妹顧青青也在追問。隻是這事沒辦法解釋,隻好裝糊塗。
母親讓自己莫要太出挑,這倒是她的智慧。
確實,做事太出挑,顯得別人太笨,會惹人記恨,被人收拾的。
隻是顧正臣沒有其他辦法,自己來到大明,除了記憶之外,沒有任何金手指,即沒有說召來千軍萬馬就能弄來千軍萬馬的係統,也沒有攜帶軍火倉庫可以割據一方,還能拿什麽來吸引朱元璋的注意,拿什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除了合理的改良,超前的眼光,對曆史的洞察,沒有其他。
出挑是自己出頭的必經之路。
沒辦法,洪武六年不是建文元年,此時妖孽太多。
將星閃耀,徐達、李文忠、傅友德、藍玉等等多少名將還活著呢,老狐狸也多,李善長、劉基、胡惟庸,哪個不是人精?
何況老朱本身又是個天才的軍事戰略家,性格不定的政治家。
在文臣武將加君王皆巔峰的明初,自己拿什麽站上曆史舞台,拿什麽走入朝堂,影響大明帝國的未來?
除了讓自己出挑起來,在朱元璋、朱標眼裏變得有價值之外,再無其他辦法。
勤勉的文臣,大明不缺。
清廉的文臣,大明不缺。
有骨氣的文臣,老朱也不一定稀罕。
走尋常路,未必有路可走。
顧正臣清楚母親的擔憂,畢竟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樹欲靜而風不止的說法,自己現在待在句容,對他人的威脅還弱,風還小一些,可一旦離開句容,那風浪恐怕會陡然大起來。
句容試煉,必須全力以赴,錘煉自己的本領。
冬日漸深,寒氣逼人。
顧正臣的日子變得枯燥而規律起來,每日起來練劍半個時辰,之後縣衙點卯辦理錢糧公務等事,該放告的時候放告,處理一些案件。
冬日裏沒什麽大案,尤其是地方裏長、大戶通過錢財補償了百姓,該退的都退了迴去,地方上倒顯得風平浪靜。
一些很小的糾紛,像是吵架罵街,你占了誰的地頭,他偷了誰家白菜,這種事一般裏長、老人都給處置了,通常不會轉至縣衙,除非認為裏長、老人裁決不公,偏袒一方。
最主要的還是冬日事少,天氣冷,人也懶得走動。
顧正臣沒事也不願意動彈,別以為江南暖和,冬天陰冷的風一樣令人難熬。
這一日,胡恆財打探來消息,對顧正臣低聲說:“金陵傳出消息,江西行省參政班用吉被逮捕,山東鹽運使夏禮接任江西參政。”
顧正臣搓了搓手,烤著小火爐,笑道:“這次皇帝倒是有耐心,用了這麽長時間調查,直至冬日才動手。班休在應天府不過是個小人物,如何都無法將大量宋錢轉入民間,若是班用吉的話,倒說得通。”
胡恆財連連點頭,剛想問問冬日之前是不是再去一趟金陵,承發房的趙謙便送來了一封公文。
顧正臣打開一看,頓時瞪大眼。
公文的內容很簡單,卻令顧正臣有些不安。
應天府府尹張遇林奏報:民間交易,雜以私鑄銅錢,以故錢法不通。
張遇林這話倒沒說錯,私鑄銅錢流通量增加,必然會擠占洪武通寶的市場份額,想要讓洪武通寶徹底占據主流,自是不太可能。
問題不是出在張遇林身上,而是出在老朱的詔書裏。
麵對私鑄銅錢,老朱竟表現得十分克製,下詔:“自今遇有私鑄銅錢,許作廢銅送官,每斤給官錢一百九十文償之!”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麽想的,這份詔令擺明了是承認私鑄銅錢的“合法性”,明麵上的意思是,都不準私鑄銅錢,當廢銅送到官府處置。
可給人的遐想卻是:
私鑄銅錢沒事,被發現了最多當廢銅處理送至官府。
加上每斤一百九十文錢的迴購,等同於官府直接承認了私鑄銅錢的價值,承認了這些私鑄銅錢的購買力。
這種操作直讓顧正臣傻眼。
打個比方,後世有人造假錢,如果領導站出來發話,但遇到造假錢的,許作廢紙送銀行,每斤廢紙給多少錢迴收。
這樣的操作,不是變相鼓勵造假是什麽?
雖說廢紙不是銅錢,沒啥價值,但每斤多少錢迴收賦予了它價值和購買力,人們自然而然也就不介意自己使用的到底是真錢還是假錢!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麽想的,你可以默許私鑄銅錢的流通與存在,畢竟洪武通寶數量不多,算是對“市場”妥協,但你不應該直接承認私鑄銅錢的價值,更不應該唿籲百姓將私鑄銅錢送至官府裏去。
百姓也不是傻子,手裏握著一斤私鑄銅錢,能買來四五百文的東西,送至官府隻能換來一百九十文,這種虧本的事誰幹啊……
沒人願意幹,反而會激發民間私鑄銅錢!
顧正臣沒辦法烤火了,必須寫文書告訴老朱,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可文書寫到一半突然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
老朱是個聰明人,胡惟庸又是個老狐狸,朝廷中多少重臣怎麽可能看不到這點隱患?
百思不解。
顧正臣收起毛筆,沉思良久才突然明白過來。
大明開國六年,是休養生息、發展的六年,可與發展的規模對比,銅錢的鑄造速度始終跟不上,這確實沒辦法,這片土地上的銅礦確實不多,又經過了前麵那麽多朝代開采,一些容易開采的銅礦要麽枯竭,要麽難度加大。
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
錢荒。
在朝廷無力解決銅錢荒的背景下,借助民間私鑄銅錢彌補就成了必然。
顧正臣將文書丟在了火爐上,看著文書一點點燒成灰燼,歎了一口氣:“娘的,這群人還真是老狐狸,為了解決問題不擇手段,若看不穿背後的問題,怕會落得一個頭腦簡單的印象……”
看問題,不能隻看問題的表麵,必須深入思考其動因與實質才可。
而朝堂之上掌握這種本領的人,不在少數!
顧正臣聽著顧誠帶來的話,暗暗有些無奈。
何止是老朱在追問自己的手藝出處,恐怕連母親顧氏、妹妹顧青青也在追問。隻是這事沒辦法解釋,隻好裝糊塗。
母親讓自己莫要太出挑,這倒是她的智慧。
確實,做事太出挑,顯得別人太笨,會惹人記恨,被人收拾的。
隻是顧正臣沒有其他辦法,自己來到大明,除了記憶之外,沒有任何金手指,即沒有說召來千軍萬馬就能弄來千軍萬馬的係統,也沒有攜帶軍火倉庫可以割據一方,還能拿什麽來吸引朱元璋的注意,拿什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除了合理的改良,超前的眼光,對曆史的洞察,沒有其他。
出挑是自己出頭的必經之路。
沒辦法,洪武六年不是建文元年,此時妖孽太多。
將星閃耀,徐達、李文忠、傅友德、藍玉等等多少名將還活著呢,老狐狸也多,李善長、劉基、胡惟庸,哪個不是人精?
何況老朱本身又是個天才的軍事戰略家,性格不定的政治家。
在文臣武將加君王皆巔峰的明初,自己拿什麽站上曆史舞台,拿什麽走入朝堂,影響大明帝國的未來?
除了讓自己出挑起來,在朱元璋、朱標眼裏變得有價值之外,再無其他辦法。
勤勉的文臣,大明不缺。
清廉的文臣,大明不缺。
有骨氣的文臣,老朱也不一定稀罕。
走尋常路,未必有路可走。
顧正臣清楚母親的擔憂,畢竟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樹欲靜而風不止的說法,自己現在待在句容,對他人的威脅還弱,風還小一些,可一旦離開句容,那風浪恐怕會陡然大起來。
句容試煉,必須全力以赴,錘煉自己的本領。
冬日漸深,寒氣逼人。
顧正臣的日子變得枯燥而規律起來,每日起來練劍半個時辰,之後縣衙點卯辦理錢糧公務等事,該放告的時候放告,處理一些案件。
冬日裏沒什麽大案,尤其是地方裏長、大戶通過錢財補償了百姓,該退的都退了迴去,地方上倒顯得風平浪靜。
一些很小的糾紛,像是吵架罵街,你占了誰的地頭,他偷了誰家白菜,這種事一般裏長、老人都給處置了,通常不會轉至縣衙,除非認為裏長、老人裁決不公,偏袒一方。
最主要的還是冬日事少,天氣冷,人也懶得走動。
顧正臣沒事也不願意動彈,別以為江南暖和,冬天陰冷的風一樣令人難熬。
這一日,胡恆財打探來消息,對顧正臣低聲說:“金陵傳出消息,江西行省參政班用吉被逮捕,山東鹽運使夏禮接任江西參政。”
顧正臣搓了搓手,烤著小火爐,笑道:“這次皇帝倒是有耐心,用了這麽長時間調查,直至冬日才動手。班休在應天府不過是個小人物,如何都無法將大量宋錢轉入民間,若是班用吉的話,倒說得通。”
胡恆財連連點頭,剛想問問冬日之前是不是再去一趟金陵,承發房的趙謙便送來了一封公文。
顧正臣打開一看,頓時瞪大眼。
公文的內容很簡單,卻令顧正臣有些不安。
應天府府尹張遇林奏報:民間交易,雜以私鑄銅錢,以故錢法不通。
張遇林這話倒沒說錯,私鑄銅錢流通量增加,必然會擠占洪武通寶的市場份額,想要讓洪武通寶徹底占據主流,自是不太可能。
問題不是出在張遇林身上,而是出在老朱的詔書裏。
麵對私鑄銅錢,老朱竟表現得十分克製,下詔:“自今遇有私鑄銅錢,許作廢銅送官,每斤給官錢一百九十文償之!”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麽想的,這份詔令擺明了是承認私鑄銅錢的“合法性”,明麵上的意思是,都不準私鑄銅錢,當廢銅送到官府處置。
可給人的遐想卻是:
私鑄銅錢沒事,被發現了最多當廢銅處理送至官府。
加上每斤一百九十文錢的迴購,等同於官府直接承認了私鑄銅錢的價值,承認了這些私鑄銅錢的購買力。
這種操作直讓顧正臣傻眼。
打個比方,後世有人造假錢,如果領導站出來發話,但遇到造假錢的,許作廢紙送銀行,每斤廢紙給多少錢迴收。
這樣的操作,不是變相鼓勵造假是什麽?
雖說廢紙不是銅錢,沒啥價值,但每斤多少錢迴收賦予了它價值和購買力,人們自然而然也就不介意自己使用的到底是真錢還是假錢!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麽想的,你可以默許私鑄銅錢的流通與存在,畢竟洪武通寶數量不多,算是對“市場”妥協,但你不應該直接承認私鑄銅錢的價值,更不應該唿籲百姓將私鑄銅錢送至官府裏去。
百姓也不是傻子,手裏握著一斤私鑄銅錢,能買來四五百文的東西,送至官府隻能換來一百九十文,這種虧本的事誰幹啊……
沒人願意幹,反而會激發民間私鑄銅錢!
顧正臣沒辦法烤火了,必須寫文書告訴老朱,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可文書寫到一半突然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
老朱是個聰明人,胡惟庸又是個老狐狸,朝廷中多少重臣怎麽可能看不到這點隱患?
百思不解。
顧正臣收起毛筆,沉思良久才突然明白過來。
大明開國六年,是休養生息、發展的六年,可與發展的規模對比,銅錢的鑄造速度始終跟不上,這確實沒辦法,這片土地上的銅礦確實不多,又經過了前麵那麽多朝代開采,一些容易開采的銅礦要麽枯竭,要麽難度加大。
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
錢荒。
在朝廷無力解決銅錢荒的背景下,借助民間私鑄銅錢彌補就成了必然。
顧正臣將文書丟在了火爐上,看著文書一點點燒成灰燼,歎了一口氣:“娘的,這群人還真是老狐狸,為了解決問題不擇手段,若看不穿背後的問題,怕會落得一個頭腦簡單的印象……”
看問題,不能隻看問題的表麵,必須深入思考其動因與實質才可。
而朝堂之上掌握這種本領的人,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