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元月一日,徐耀中調到較為貧困的某縣任縣長。當了縣長,登門造訪者就多了起來,俗話說“賄隨權集,賂由官生”,送禮者也多了起來。
沒官沒權收禮難,有官有權拒禮同樣難。有些禮實在拒不掉,徐縣長也就隻好收下,但他每收一份禮,都要在筆記本上記清送禮者的姓名地址、禮品的數量名稱,有時還當場開封驗視,假冒禮品一律不收。消息傳出,徐縣長落了個“收禮縣長”的“美名”。
不到兩個月,徐縣長家的各種禮品就多得放不下了。於是在2月中旬,他用車將禮品拉到附近的一家門市部為他代賣,以後每隔一兩個星期,他就派人送去一次,此舉一出,“賣禮縣長”的稱號不脛而走。
不久,徐縣長又獲得了“實在縣長”的桂冠。因為凡找他辦事的人,他從不對人家拿架子,或者親自辦好,或者讓有關部門安排,隻要所求合情合理合法,情況屬實,條件又允許,他就能夠妥善解決。特別是5月份,他集中精力處理了一大批遺留問題,許多沒送禮者也在解決之列,不由當事者不從心裏感激。
6月初,徐縣長盤點了自己的收禮記錄本,自上任5個月來共收到98人的近200份禮品。於是他和門市部結了賬,親自填寫了98份匯款單,將賣禮品所得的錢全部寄給了送禮者。許多人買的禮品是批發價,而徐縣長寄的卻是零售價……
說來也怪,從此之後,雖然到徐縣長家來的人仍然不少,可是卻沒有一人帶禮品了。
沒官沒權收禮難,有官有權拒禮同樣難。有些禮實在拒不掉,徐縣長也就隻好收下,但他每收一份禮,都要在筆記本上記清送禮者的姓名地址、禮品的數量名稱,有時還當場開封驗視,假冒禮品一律不收。消息傳出,徐縣長落了個“收禮縣長”的“美名”。
不到兩個月,徐縣長家的各種禮品就多得放不下了。於是在2月中旬,他用車將禮品拉到附近的一家門市部為他代賣,以後每隔一兩個星期,他就派人送去一次,此舉一出,“賣禮縣長”的稱號不脛而走。
不久,徐縣長又獲得了“實在縣長”的桂冠。因為凡找他辦事的人,他從不對人家拿架子,或者親自辦好,或者讓有關部門安排,隻要所求合情合理合法,情況屬實,條件又允許,他就能夠妥善解決。特別是5月份,他集中精力處理了一大批遺留問題,許多沒送禮者也在解決之列,不由當事者不從心裏感激。
6月初,徐縣長盤點了自己的收禮記錄本,自上任5個月來共收到98人的近200份禮品。於是他和門市部結了賬,親自填寫了98份匯款單,將賣禮品所得的錢全部寄給了送禮者。許多人買的禮品是批發價,而徐縣長寄的卻是零售價……
說來也怪,從此之後,雖然到徐縣長家來的人仍然不少,可是卻沒有一人帶禮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