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記》的火爆程度大大出乎徐言的預料。
不僅在寧波,哪怕是在杭州這樣的繁華之地,其也是一書難求。
男女老少不論身份年齡都十分喜歡這部奇書。
《抗倭記》的熱度直追前二的《西遊釋厄傳》、《牡丹亭》,成為了浙江書界前三的火書。
街坊市集間百姓們爭相討論書中情節,有感到惋惜的,有感到寒心的,有替朝中忠良不值的,有恨不得將奸佞小人扒皮抽骨的。
至於那些勾結倭寇為非作歹的海商,則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惡棍,成了百姓們清一色吐槽的對象。
之前百姓們對倭寇的印象都是清一色的真倭。如今他們卻是觀感大變。
原來更可恨的是那些隱藏在真倭背後的假倭!
朱紈自然也注意到了這本書。
看罷之後堂堂閩浙總督也像普通百姓一樣叫好。
作者的情節設置,人物刻畫已至化境。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倭患的本質展現了出來。
這種書朱紈自然是極為支持的。相信隻要其再傳播一段時間浙江所有百姓都會對本地海商深惡痛絕。
就在昨日天子的旨意也已經到了。
聖天子叫他權宜行事。
朱紈經過一番考量之後決定實行外鬆內緊的政策。
一方麵追查刺殺事件背後的元兇,另一方麵勒令貢使周良作出悔過,並保證下次朝貢一定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不可逾矩。
周良本來還對朱紈恨之入骨,現在見朱紈責斥他一番後竟然允許他正常進行勘合貿易,直是驚訝的無以複加。
直至此刻他才明白自己被人騙了。
朱紈非但沒有要阻撓他的意思,反而破例允許他們進行勘合貿易。
周良感到羞愧不已。
一場朝貢風波就此平息。
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要是事情真的鬧成嘉靖二年爭貢之役那般模樣,非但朱紈這個閩浙總督下不來台,朝廷的顏麵也將蕩然無存。
這當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相較而言,劉家這樣的大海商便坐不住了。
倭使周良態度大變,劉靜其深怕他嘴巴不嚴,事情敗露惹禍上身。
加之《抗倭記》這小說不合時宜的出現,劉靜其隻覺得自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他惶惶不可終日,越想越怕,仿佛一覺醒來官兵就會來到府裏逮拿他。
思來想去劉靜其覺得還是不能坐以待斃。
刺殺失敗,朱紈一定會加強身邊的護衛。再想宰了這廝便難上加難了。
既然武的不行那就來文的好了。
劉靜其決定彈劾朱紈!
當然不是由他來做,而是言官。
朝中浙江籍的官員無數,有不少都和劉靜其這樣的大海商過從甚密。
現在也到了他們出力的時候了。
朱紈雖然自詡秉公無私,看似找不出什麽黑點。但要真的想彈劾,總歸是能夠找到理由的。
這就不是劉靜其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那些禦史言官,黑的能夠說成白的。白的能夠說成黑的。隻要劉靜其把意思傳達到剩下的就是看戲了。
當然為了效果轟動一些,最好能夠聯名彈劾,不給朱紈辯解的機會。
便是他朱紈三頭六臂又如何,還不是得被禦史的吐沫星子淹死。
...
...
徐言這幾日可沒閑著,除了寫《抗倭記》的後續章節,還得忙著幫助朱紈搜集閩浙海商的罪證。
徐言的優勢在於他對曆史的先知全知性。這些閩浙海商的德行嘴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隻是他清楚歸清楚,證據卻不是那麽好找的。
如今徐言隻是知道大方向,知道要從哪個方向去找。
至於能找到什麽程度,挖到具體哪些人卻是不得而知了。
但是無論如何未雨綢繆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在曆史上閩浙海商集團在朱紈攻破雙嶼之後展開了瘋狂的報複。
若不想淪為魚肉,便要提早做好準備。
“大哥,你讓我打聽的事情我都打聽清楚了。”
自打楊鵬舉返迴寧波便一直吃住在徐家。徐言可不打算讓他吃白食,既然吃了徐家的飯便要幹活兒。
楊鵬舉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對於經商的門道比徐言要清楚許多。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浙江商界人脈,楊鵬舉掌握的很好。
由他去調查浙江海商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
“哦?說來聽聽。”
徐言饒有興致的說道。
“浙江有四大海商家族。分別是何家、劉家、林家、吳家。”
楊鵬舉咽了一口吐沫,十分得意的說道。
“這四家之中又以劉家為首,他們和倭寇勾結,海上走私生絲、絲綢去日本賺取暴利。”
這些都是徐言已經知道的,他點了點頭示意楊鵬舉繼續說下去。
“這些海商一般都是在雙嶼島和倭寇交接卸貨,這樣可以不留痕跡。不過自打雙嶼被搗毀,他們便換了一個小島做交易點,便是烈港。”
見楊鵬舉說的有鼻子有眼,徐言不禁有些狐疑。
“鵬舉賢弟你怎麽知道這些海商改到烈港交易的?該不是你家也牽扯其中吧?”
楊鵬舉連忙擺手道:“大哥你可不要瞎說。我家可是從不和海商接觸的。無非是在商界混的久了,知道些內幕罷了。”
徐言聽到這裏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隻要小胖子家不牽扯其中便好。
朱紈和閩浙海商已經站在了絕對的對立麵上,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可能和解。
徐言自然是站在朱紈這邊,他可不希望莫名其妙的成了小胖子的仇人。
“大哥你突然問這麽多該不會是也想加入海商吧?這玩意可不要輕易的碰。”
這下換成楊鵬舉擔心徐言了。
徐言哭笑不得道:“你就別瞎擔心了。我不過是受人所托隨便問問。”
楊鵬舉喝了一口茶,撓了撓頭道:
“其實我覺得雙嶼被毀隻能緩解一時。等到這些倭寇緩過來,再換一個小島做據點便好。若是這些海商不被連根拔除,東南的倭患便不可能根除。”
徐言想不到楊鵬舉還能有這麽深刻的認識,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
...
不僅在寧波,哪怕是在杭州這樣的繁華之地,其也是一書難求。
男女老少不論身份年齡都十分喜歡這部奇書。
《抗倭記》的熱度直追前二的《西遊釋厄傳》、《牡丹亭》,成為了浙江書界前三的火書。
街坊市集間百姓們爭相討論書中情節,有感到惋惜的,有感到寒心的,有替朝中忠良不值的,有恨不得將奸佞小人扒皮抽骨的。
至於那些勾結倭寇為非作歹的海商,則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惡棍,成了百姓們清一色吐槽的對象。
之前百姓們對倭寇的印象都是清一色的真倭。如今他們卻是觀感大變。
原來更可恨的是那些隱藏在真倭背後的假倭!
朱紈自然也注意到了這本書。
看罷之後堂堂閩浙總督也像普通百姓一樣叫好。
作者的情節設置,人物刻畫已至化境。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倭患的本質展現了出來。
這種書朱紈自然是極為支持的。相信隻要其再傳播一段時間浙江所有百姓都會對本地海商深惡痛絕。
就在昨日天子的旨意也已經到了。
聖天子叫他權宜行事。
朱紈經過一番考量之後決定實行外鬆內緊的政策。
一方麵追查刺殺事件背後的元兇,另一方麵勒令貢使周良作出悔過,並保證下次朝貢一定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不可逾矩。
周良本來還對朱紈恨之入骨,現在見朱紈責斥他一番後竟然允許他正常進行勘合貿易,直是驚訝的無以複加。
直至此刻他才明白自己被人騙了。
朱紈非但沒有要阻撓他的意思,反而破例允許他們進行勘合貿易。
周良感到羞愧不已。
一場朝貢風波就此平息。
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要是事情真的鬧成嘉靖二年爭貢之役那般模樣,非但朱紈這個閩浙總督下不來台,朝廷的顏麵也將蕩然無存。
這當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相較而言,劉家這樣的大海商便坐不住了。
倭使周良態度大變,劉靜其深怕他嘴巴不嚴,事情敗露惹禍上身。
加之《抗倭記》這小說不合時宜的出現,劉靜其隻覺得自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他惶惶不可終日,越想越怕,仿佛一覺醒來官兵就會來到府裏逮拿他。
思來想去劉靜其覺得還是不能坐以待斃。
刺殺失敗,朱紈一定會加強身邊的護衛。再想宰了這廝便難上加難了。
既然武的不行那就來文的好了。
劉靜其決定彈劾朱紈!
當然不是由他來做,而是言官。
朝中浙江籍的官員無數,有不少都和劉靜其這樣的大海商過從甚密。
現在也到了他們出力的時候了。
朱紈雖然自詡秉公無私,看似找不出什麽黑點。但要真的想彈劾,總歸是能夠找到理由的。
這就不是劉靜其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那些禦史言官,黑的能夠說成白的。白的能夠說成黑的。隻要劉靜其把意思傳達到剩下的就是看戲了。
當然為了效果轟動一些,最好能夠聯名彈劾,不給朱紈辯解的機會。
便是他朱紈三頭六臂又如何,還不是得被禦史的吐沫星子淹死。
...
...
徐言這幾日可沒閑著,除了寫《抗倭記》的後續章節,還得忙著幫助朱紈搜集閩浙海商的罪證。
徐言的優勢在於他對曆史的先知全知性。這些閩浙海商的德行嘴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隻是他清楚歸清楚,證據卻不是那麽好找的。
如今徐言隻是知道大方向,知道要從哪個方向去找。
至於能找到什麽程度,挖到具體哪些人卻是不得而知了。
但是無論如何未雨綢繆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在曆史上閩浙海商集團在朱紈攻破雙嶼之後展開了瘋狂的報複。
若不想淪為魚肉,便要提早做好準備。
“大哥,你讓我打聽的事情我都打聽清楚了。”
自打楊鵬舉返迴寧波便一直吃住在徐家。徐言可不打算讓他吃白食,既然吃了徐家的飯便要幹活兒。
楊鵬舉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對於經商的門道比徐言要清楚許多。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浙江商界人脈,楊鵬舉掌握的很好。
由他去調查浙江海商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
“哦?說來聽聽。”
徐言饒有興致的說道。
“浙江有四大海商家族。分別是何家、劉家、林家、吳家。”
楊鵬舉咽了一口吐沫,十分得意的說道。
“這四家之中又以劉家為首,他們和倭寇勾結,海上走私生絲、絲綢去日本賺取暴利。”
這些都是徐言已經知道的,他點了點頭示意楊鵬舉繼續說下去。
“這些海商一般都是在雙嶼島和倭寇交接卸貨,這樣可以不留痕跡。不過自打雙嶼被搗毀,他們便換了一個小島做交易點,便是烈港。”
見楊鵬舉說的有鼻子有眼,徐言不禁有些狐疑。
“鵬舉賢弟你怎麽知道這些海商改到烈港交易的?該不是你家也牽扯其中吧?”
楊鵬舉連忙擺手道:“大哥你可不要瞎說。我家可是從不和海商接觸的。無非是在商界混的久了,知道些內幕罷了。”
徐言聽到這裏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隻要小胖子家不牽扯其中便好。
朱紈和閩浙海商已經站在了絕對的對立麵上,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可能和解。
徐言自然是站在朱紈這邊,他可不希望莫名其妙的成了小胖子的仇人。
“大哥你突然問這麽多該不會是也想加入海商吧?這玩意可不要輕易的碰。”
這下換成楊鵬舉擔心徐言了。
徐言哭笑不得道:“你就別瞎擔心了。我不過是受人所托隨便問問。”
楊鵬舉喝了一口茶,撓了撓頭道:
“其實我覺得雙嶼被毀隻能緩解一時。等到這些倭寇緩過來,再換一個小島做據點便好。若是這些海商不被連根拔除,東南的倭患便不可能根除。”
徐言想不到楊鵬舉還能有這麽深刻的認識,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