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言將稿子送去刊印後不久,書稿便印成了。
這部分書稿徐言命人免費向百姓分發,不取一分一文。如此一來徐家就不會牽扯其中,即便將來官府追究徐家也可以置身事外。
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將來徐家肯定會遭到報複。
事實證明宣傳的效果非常不錯,百姓們都對這些喝著同胞血的閩浙海商恨之入骨。
徐言見效果如此之好,便寫了一封親筆信,將稿子附在信後叫人送去杭州讓徐渭照著刊印。
他在信中再三囑咐,萬萬不可暴露徐家身份。
杭州書業比寧波要繁華的多,隻要這書在杭州火了用不了多久就會傳遍天下。
而遠在京師躲在西苑萬壽宮中修道的那位大明天子也一定會看到這本書。
到了那時嘉靖帝震怒之餘恐怕會懷疑人生:
大明這究竟是怎麽了?真的是自己人坑自己人?坑習慣了?坑上癮了?
這樣下去大明豈不是成了各顧各的一盤散沙了?
與此同時徐言繼續寫新的章迴,以便能夠續上,時刻保持此書的熱度。
一想到寫了這麽多字卻不能因此賺到一分錢,徐言就感到心痛啊。
可細細一想,這是為了能夠保住朱紈。
隻要朱紈閩浙總督的官位保住了,根基就在,徐言便能夠繼續有大腿抱。
這麽一看,區區一些銀錢倒也是不足在意了。
定下心神,徐言提筆寫道: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倭寇見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發,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
官軍隻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發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那管真假,定然不饒的。
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隻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洋洋灑灑寫了幾百字,徐言隻覺得酣暢淋漓。
痛快,寫的真是痛快!
他寫的這麽明了白話,便是村口老嫗聽了也能明白倭寇有真倭假倭之分了吧?
隻要明白了這點,其實東南的亂局就很好理解了。
不知道英明神武的聖天子看到此部分會作何感想。
那些食大明糧食,說著漢話的人偏偏會對同胞舉起屠刀,劫掠那些弱小的婦孺老少。
在他們心中沒有道義可言,有的隻是利益。
為了利益他們可以做出任何禽獸不如的事情。
其實倭寇犯境也是看天吃飯的,進犯東南何處完全聽憑風勢。
若刮得風向朝北,他們便犯廣東一帶;若刮的風向朝東,他們便朝福建劫掠;若是東北風,則犯溫州、寧波;若是東南風,則去往淮揚一帶。
當然,這僅限於真倭。
那些閩浙海商勾結的海上武裝勢力,如許棟、李光頭之流不在此列。
他們都是四處流竄,見到商船就劫掠。
如今徐言需要的便是時間。隻要有足夠的時間發酵,這篇小說便能讓百姓們看到閩浙海商的真麵目,也能讓嘉靖帝看清東南海患的本質。
隻要民智開啟,其它的都不是事。
徐言對於肅平東南還是很有信心的。
...
...
京師,西苑萬壽宮。
司禮監僉書黃錦恭聲道:“皇爺,陶真人求見。”
帷幔之後正自悟道的嘉靖帝十分不耐煩的問道:“朕尚在閉關,他這時來做什麽?”
“迴皇爺的話,陶真人新煉出了一顆仙丹,不敢耽擱這便想著立刻進獻給皇爺。”
一聽有丹藥吃了,嘉靖帝猛地睜開了眼睛。
“怎麽不早說?快宣!”
“奴婢遵旨。”
黃錦早在嘉靖帝還在安陸做興王世子時就是他的的伴讀,對於這位道君皇帝的性格脾氣摸得十分清楚。
他清了清嗓子,尖聲道:“陛下有旨,宣少師、少傅、少保、禮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恭誠伯、神霄紫府闡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陶仲文覲見。”
要說這位陶真人確實是簡在帝心的人物。
嘉靖帝信奉道教,最早得到他老人家寵信的是龍虎山上清宮的道士邵元節。後來邵元節在嘉靖十八年仙逝,嘉靖帝便啟用了和邵元節關係很好的陶仲文。
陶仲文很會忖度君心,除了寫一些祈雨的文章、替皇帝做扶乩(占卜)外,還極為善於煉製丹藥。
他煉製的丹藥裏麵不僅有許多珍稀藥材,還有一些春藥的成分。
嘉靖帝吃了陶仲文的丹藥可以一夜禦數女。
這可比臣子在奏疏裏夾帶春宮圖來討皇帝歡心有用的多。
已經四十一歲的嘉靖皇帝通過嗑藥複又找迴了男人的雄風。
長生不長生且不說,至少當下爽了啊。
嘉靖皇帝覺得陶仲文有功於社稷,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便對他加官進爵,賜予了無數官職、爵位。
大明的官職體係很是複雜,有實官、虛官、加銜、爵位等等。
邵元節一人兼領三孤,這自大明立國以來是絕無僅有的。
加上禮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恭誠伯這等封賜,說他是簡在帝心怕是沒人敢反駁。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他的家人也得到了各種封賜。
其妻為一品夫人。其子陶世同為太常丞,陶世恩為尚寶丞。女婿吳浚,從孫良輔為太常博士。甚至他的徒弟郭弘經,王永寧也因為祈雨有功被封為“真人”。
可以說陶仲文是真真切切的皇帝身邊的紅人。
卻說陶仲文斌並未穿官袍,而是身著一身紫色道袍。
進殿之後他便走到嘉靖皇帝身前跪倒行禮道:“臣陶仲文拜見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
這尊號是嘉靖皇帝自己起的尊號,平日裏沒有幾個人用。外臣一般都是稱其為聖人、陛下,內臣則多曰皇爺。
除了陶仲文,基本沒人用這個稱唿。
...
...
這部分書稿徐言命人免費向百姓分發,不取一分一文。如此一來徐家就不會牽扯其中,即便將來官府追究徐家也可以置身事外。
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將來徐家肯定會遭到報複。
事實證明宣傳的效果非常不錯,百姓們都對這些喝著同胞血的閩浙海商恨之入骨。
徐言見效果如此之好,便寫了一封親筆信,將稿子附在信後叫人送去杭州讓徐渭照著刊印。
他在信中再三囑咐,萬萬不可暴露徐家身份。
杭州書業比寧波要繁華的多,隻要這書在杭州火了用不了多久就會傳遍天下。
而遠在京師躲在西苑萬壽宮中修道的那位大明天子也一定會看到這本書。
到了那時嘉靖帝震怒之餘恐怕會懷疑人生:
大明這究竟是怎麽了?真的是自己人坑自己人?坑習慣了?坑上癮了?
這樣下去大明豈不是成了各顧各的一盤散沙了?
與此同時徐言繼續寫新的章迴,以便能夠續上,時刻保持此書的熱度。
一想到寫了這麽多字卻不能因此賺到一分錢,徐言就感到心痛啊。
可細細一想,這是為了能夠保住朱紈。
隻要朱紈閩浙總督的官位保住了,根基就在,徐言便能夠繼續有大腿抱。
這麽一看,區區一些銀錢倒也是不足在意了。
定下心神,徐言提筆寫道: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倭寇見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發,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
官軍隻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發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那管真假,定然不饒的。
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隻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洋洋灑灑寫了幾百字,徐言隻覺得酣暢淋漓。
痛快,寫的真是痛快!
他寫的這麽明了白話,便是村口老嫗聽了也能明白倭寇有真倭假倭之分了吧?
隻要明白了這點,其實東南的亂局就很好理解了。
不知道英明神武的聖天子看到此部分會作何感想。
那些食大明糧食,說著漢話的人偏偏會對同胞舉起屠刀,劫掠那些弱小的婦孺老少。
在他們心中沒有道義可言,有的隻是利益。
為了利益他們可以做出任何禽獸不如的事情。
其實倭寇犯境也是看天吃飯的,進犯東南何處完全聽憑風勢。
若刮得風向朝北,他們便犯廣東一帶;若刮的風向朝東,他們便朝福建劫掠;若是東北風,則犯溫州、寧波;若是東南風,則去往淮揚一帶。
當然,這僅限於真倭。
那些閩浙海商勾結的海上武裝勢力,如許棟、李光頭之流不在此列。
他們都是四處流竄,見到商船就劫掠。
如今徐言需要的便是時間。隻要有足夠的時間發酵,這篇小說便能讓百姓們看到閩浙海商的真麵目,也能讓嘉靖帝看清東南海患的本質。
隻要民智開啟,其它的都不是事。
徐言對於肅平東南還是很有信心的。
...
...
京師,西苑萬壽宮。
司禮監僉書黃錦恭聲道:“皇爺,陶真人求見。”
帷幔之後正自悟道的嘉靖帝十分不耐煩的問道:“朕尚在閉關,他這時來做什麽?”
“迴皇爺的話,陶真人新煉出了一顆仙丹,不敢耽擱這便想著立刻進獻給皇爺。”
一聽有丹藥吃了,嘉靖帝猛地睜開了眼睛。
“怎麽不早說?快宣!”
“奴婢遵旨。”
黃錦早在嘉靖帝還在安陸做興王世子時就是他的的伴讀,對於這位道君皇帝的性格脾氣摸得十分清楚。
他清了清嗓子,尖聲道:“陛下有旨,宣少師、少傅、少保、禮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恭誠伯、神霄紫府闡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陶仲文覲見。”
要說這位陶真人確實是簡在帝心的人物。
嘉靖帝信奉道教,最早得到他老人家寵信的是龍虎山上清宮的道士邵元節。後來邵元節在嘉靖十八年仙逝,嘉靖帝便啟用了和邵元節關係很好的陶仲文。
陶仲文很會忖度君心,除了寫一些祈雨的文章、替皇帝做扶乩(占卜)外,還極為善於煉製丹藥。
他煉製的丹藥裏麵不僅有許多珍稀藥材,還有一些春藥的成分。
嘉靖帝吃了陶仲文的丹藥可以一夜禦數女。
這可比臣子在奏疏裏夾帶春宮圖來討皇帝歡心有用的多。
已經四十一歲的嘉靖皇帝通過嗑藥複又找迴了男人的雄風。
長生不長生且不說,至少當下爽了啊。
嘉靖皇帝覺得陶仲文有功於社稷,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便對他加官進爵,賜予了無數官職、爵位。
大明的官職體係很是複雜,有實官、虛官、加銜、爵位等等。
邵元節一人兼領三孤,這自大明立國以來是絕無僅有的。
加上禮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恭誠伯這等封賜,說他是簡在帝心怕是沒人敢反駁。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他的家人也得到了各種封賜。
其妻為一品夫人。其子陶世同為太常丞,陶世恩為尚寶丞。女婿吳浚,從孫良輔為太常博士。甚至他的徒弟郭弘經,王永寧也因為祈雨有功被封為“真人”。
可以說陶仲文是真真切切的皇帝身邊的紅人。
卻說陶仲文斌並未穿官袍,而是身著一身紫色道袍。
進殿之後他便走到嘉靖皇帝身前跪倒行禮道:“臣陶仲文拜見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
這尊號是嘉靖皇帝自己起的尊號,平日裏沒有幾個人用。外臣一般都是稱其為聖人、陛下,內臣則多曰皇爺。
除了陶仲文,基本沒人用這個稱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