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伍崇曜願意出國考察,趙源多少有些意外,但是他心裏也很滿意,此時的伍崇曜年輕,且有能力,就是有時候顯得有些毛躁,倘若能再出國長長見識,迴來以後便能委以重任。


    說起來,趙源目前身邊能用的人還真不多,即便把趙家的一些姻親和潘家的四個大舅哥都委以重任,人手都略顯有些不夠,光是一座廣州城,再加上一個都督府,空出來的官帽子也多達數百頂。


    除了官員以外,還有大量的小吏需要填坑,趙源將這件事視為重中之重。


    此事事關重大,行商們便各自懷揣著複雜的心思離去,而留下來的則都是目前複漢都督府體係下的重要人物。


    “在吏治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繼續走以前的老路,必須要進行一定的改革。”


    趙源對於吏治問題也有著一定的研究,吸取教訓,這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夏數千年曆史,王朝興衰更迭,表麵上各有興亡原因,但本質上都圍繞著兩件事展開,一是‘用人’,二是‘財賦’。


    吏治,便是如何用人的方法論。


    拋開過往不談,單輪明清兩朝,已經出現了一個規律,即“流水的官員鐵打的小吏”,官吏官吏,看似前者尊貴,為百姓父母,但實際上官員與百姓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係,隻有吏役才直接接觸百姓,形成了官治吏,吏治民的現象。


    而這麽做的好處就是,中樞朝廷派出去的官員數量有限,能夠很大程度上控製地方成本,從而在低產出的農業社會維持薄弱的統治。


    至於壞處自然也有,明清兩朝派出的最基層官員就是縣令,地方政務則被地方吏役掌控,說白了就是那些吏役背後的鄉紳大族,於是就有了‘皇權無下縣’的說法,中樞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十分薄弱。


    若是太平盛世也就罷了,可一旦中樞逐漸衰落,地方豪強並起,百姓們就會被這些鄉紳大族逼得家破人亡,最終不得不自賣為奴,倘若流民遍地,也就逐漸開啟了新一輪的曆史循環周期。


    權力討厭真空,中樞因為成本放棄了地方權力,權力就會被地方豪強所掌控,中樞也就隻能跟地方協商著來,而無法真正貫徹改革,無法真正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當然,曆代王朝並非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少有為之君都嚐試過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限於生產力的緣故,他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隻能用各種製度去延緩這個過程。


    當時間走到了近代社會,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爆炸,也就讓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改變,因為在中樞足夠有錢的情況下,就可以去嚐試掌控地方。


    東方暫且不說,西方各國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不分官吏,隻分事務官和政務官,事務官皆有考試選拔,政務官則依托地方選舉,政府的日常運作主要由這些專業的事務官來進行處理,而政務官則負責一地的方針大計。


    趙源將這個問題詳細地介紹了一番,眾人卻也隻聽得雲山霧繞,唯獨從蘭芳過來的羅廣平倒有幾分認知,道:“那我們也實行這個製度嗎?”


    “不,咱們華夏自有國情,絕不能直接照搬過來,但是我們可以吸取一定的優點。”


    趙源沉聲道:“咱們也可以開科舉考試,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地方官員,但是咱們不用非得考上進士才授官,比如考上了舉人,或者隻是考上了秀才,也可以參加政務考試,如果考試成功後,就可以在籍貫之外的地方擔任親民官——所謂的親民官,就是指過去的三班六房的差吏。”


    聽到這裏,眾人頓時就明白了過來,也就說把官員的標準放低。


    過去大清實行‘九品十八級’,地方一個縣裏真正在朝廷掛號的官員也就幾人,又分為正印、佐貳、屬官以及雜職官數種,其中正印很好理解,一個縣裏也就一個知縣,通常為正七品,直接除授方麵,外縣知縣例由進士、舉人、貢生及教習兼除,或者從下屬官員中升遷,但是清廷正印官一般都是由進士擔任,也就是所謂的出身正途。


    正印官員之下,則是佐貳官,所謂‘分守令之政,共州縣之民者也’,知縣的佐貳官一般是縣丞、主簿,會分管一部分工作,比如縣丞通常分管橋梁道路、急遞鋪舍、考算錢糧、提調造作等,主簿則負責巡防捕盜、捉逃軍逃囚以及、巡禁私鹽私茶這些,像這兩個佐貳官要求就沒那麽高,考上了舉人就有機會擔任,屬於縣裏的二爺和三爺。


    再往下,就是屬官,像典史就是屬官,一般主管巡捕事,像有些窮縣不設縣丞主簿,就會讓典史兼掌這些事物,屬於一個可高可低的職務,通常排在縣裏的老四。


    以上的這些官員,均由吏部銓選、皇帝簽批任命,屬於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


    屬官之下,往往還有官員中的最底層——也就是所謂的雜職官,比如巡檢、驛丞、閘官、稅課司大使、河泊所所官都屬於這一行列,他們都屬於不入流品級的官員,通常六年為一任,任滿進行考核,如果考核優異者就可以由地方督撫出考保薦,等到了升到了知縣一級後,才會再行送部,屬於不再中樞管理體係的官員。


    以上這些人便構成了一個縣裏的官員階層,但是光靠他們去管理一個人口幾萬人的大縣,很顯然不現實,於是在官員之外就出現了一個叫做‘吏員’的階層,其中像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快壯皂三班,傳統意義上的三班六房就由隸役和胥吏充之。


    千萬不要小看這三班六房,實際上老百姓大部分時候所能接觸到的官吏就是這些人。


    像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源於中樞六部,職能上也頗為相似,但是一個縣裏通常不止傳統意義的六房,還包括承發房、架閣庫,有些地方單獨設糧房、稅房或倉房、庫房,還有些地方審訊案件會設立供招房等等,每房通常分二科,事簡者則一科,每科典吏一名進行負責,而這些房科直接對縣令負責。


    通常擔任這六房典吏之人,都是地方豪強子弟,因為隻有他們能辦成朝廷交代下來的各種事情,如果換上一個白丁去做,根本指使不動那些大族,而這些人大多貪猾無賴,竄身於官,既無職名,又無麋給,平日裏一味壓榨百姓為生,因此常常被百姓們所厭棄。


    除此之外,官員多有流調,不會長期在一地任職,但是典吏通常因為熟悉地方情況,一般能做到死為止,甚至還有父子相替,世代相傳的情況,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胥吏世族,與地方豪強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狼狽為奸危害百姓,而朝廷針對這種情況,卻沒有根本的解決辦法。


    至於‘三班’,即皂班、壯班和快班,一般統指衙役,屬於相對固定的組織,像皂班指的是皂隸,負責站堂、行杖、官長出行時護衛隨從等,也就是常見到的那些喊“威武”的那幫人,屬於衙役裏比較有頭有臉的人物,長期跟官長接觸。


    壯班,也就是所謂的民壯,負責一縣裏的巡邏、防護衙署安全和地方治安,有時候也會幫著抓捕人犯,跟後世的治安聯防有幾分相似。


    快班,又可以叫做捕快,類似後世的刑警,專門負責緝捕罪犯,傳喚人證和搜集證據等,屬於相對比較專業的人士。


    因此,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平日裏打交道最多的不是所謂的知縣一類官員,而是三班六房的吏役,而這些人因為不屬於中央管轄範圍,財政通常由地方承擔,也就往往與地方豪強成為一丘之貉。


    趙源深知,倘若放任這種情況發生,那麽複漢軍所建立的政權,其實與明清並無差別,依然與地方大族共天下,一旦喂不飽這些人,那麽他們就會反過來吃小民百姓。


    “改變吏治任用原則,也就是當下最為關鍵之事。”


    趙源看了眾人一眼,道:“本督決定,將在都督府三院之外,再設立財政司、外交司、農業司、工業司、商貿司、水利司、交通司、治安司、內政司、教育司以及選吏司,未來所有的科舉考試統一劃歸教育司負責,再由選吏司負責招錄官員,將來即官吏一體,秀才亦可做官。”


    “可是這樣一來,咱們將來的支出怕是要擴大許多,就怕支撐不足。”


    四舅哥潘師徵臉上浮現一絲擔憂之色。


    辦法好是好,但是曆代都不用,不就是沒錢鬧得?


    趙源耐心解釋道:“錢不需要擔憂,過去明清朝廷看似甩掉了這個包袱,可是這個包袱的成本並沒有消失,而是被直接壓在了百姓的身上,再加上吏員不受中央財政管理,也就逐漸成為了地方豪強的爪牙,長期以往中樞所以來的財賦反而會不斷下滑。”


    對於這一點,眾人自然很快就想明白,曆史上一個王朝最鼎盛的時候,往往就是開國的階段,那個時候還能掌握天下絕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而隨著時間流逝,土地被地方豪強大規模占有,百姓也淪為了豪強的隱戶和奴仆,朝廷不衰落才怪。


    “其次,等到咱們的工商發展起來後,財賦不再依靠單一的田地和人口,還可以從工商業中獲取大量的稅源,到時候就能反過來支持中樞對地方的掌控能力。”


    聽完這番解釋後,眾人也就沒有了其他疑慮,當即表示可以實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清18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南煙雨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南煙雨秀並收藏逆清18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