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衙門。
比起上一次的會麵,這一次顯然耆英顯然給與了更多的重視,他安排張禧偕將中門打開,光明正大迎接趙源的到來。
當然,這也是因為趙源在名義上作為麗如銀行以及匯豐銀行在廣州的全權代表,前來向兩廣總督耆英匯稟相關的工作。
總督大人為了表示重視,也為了彰顯光明正大,故而開中門迎客,任誰也說不出半句閑話來。
當初趙源離開總督衙門時,曾經在心中默默發誓下一次一定要對方開中門迎接,這一次也算是成功了。
前來迎接的是依然是張禧偕,他在見識到這一次商戰中趙源展示出來的底蘊後,也對趙源客氣了不少——盡管商人沒什麽地位,但是洋人卻不能等閑視之,稍有不慎,那就是影響兩國關係的大事。
說到底,上一次的鴉片戰爭,著實將耆英打出心理陰影了。
“趙老弟,總督大人眼下就在正廳,請!”
“多謝張兄。”
趙源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笑容,跟著張禧偕走進了正廳,隻見兩廣總督耆英一手端著茶杯正坐在正中間,神情間一片輕鬆寫意。
“學生拜見總督大人。”
“趙源啊,坐吧。”
耆英微微一笑,道:“本督已經收到了香港那邊的消息,據稱英國已經有人對戴維斯進行了彈劾,此人正焦頭爛額,無暇再顧忌進廣州一事了。說起來,這件事還得多虧了你。”
趙源連忙遜謝,道:“此事主要仰仗朝廷之威儀,大人之威望,最終方能促成。至於學生,隻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罷了,實在不值得一提。”
的確,這件事更多還是怡和洋行從中操盤,如果沒有什麽意外,戴維斯明年應該就會被調離香港。
在來之前,大衛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大意就是戴維斯這件事已經處理差不多了,但問題是接下來讓人來當這個香港總督,他們也沒辦法插手進去,也就意味著隻要新總督到來,或許還會重申進入廣州這個條款。
當然,對於趙源而言,他自然不會擔心這一點,該擔心的應該是耆英才對。
“看你年紀輕輕就這麽知進退,將來進入官場倒是一顆好苗子。”
耆英言語中盡是拉攏之意,道:“若不是擔心誤了你的科業,本督倒想將你召入幕下,參讚機要。”
趙源心中頓時有了一個想法,道:“多謝總督大人垂青,待學生一赴春闈之後,無論成績如何,都希望能夠迴到廣東,成為總督大人麾下的小卒,為大人赴湯蹈火。”
耆英卻搖了搖頭,道:“朝廷自有規章製度,你若是為官,就需要遵守迴避製度,怕是不能在本省為官了。”
清廷選官任用製度非常嚴格,凡是經過科考通過後具備入仕資格者,還需進行“複試”性的銓選才能授官,簡單來說就是倘若通過殿試的進士們,隻有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授官,至於二甲、三甲需再經翰林院“館選”,隻有考上了‘館選’,才能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再經過三年的實習才能授予官職,至於館選沒有通過的人,才能被授予京師或外地的官職,通常都是七品縣令,而沒有通過科舉的舉人,也可以通過考選被授予地方官職,隻是那些官職就需要經過等到出缺才行。
此外,清廷官員選拔任用中還有嚴格的迴避製度,主要是為了防止形成各種地方裙帶關係,從而避免官吏利用職權謀私利,其中具體規定就是官吏不得在本省任職,比如‘在籍五百裏內者,迴避’。
除此之外,康熙三年還出了一個條款,那就是外任官員,現在上司中有係宗族者,皆令迴避。
趙源卻笑道:“大人卻是有所不知,學生祖籍在湖廣,並非廣東。”
原來,當年趙老太爺就是湖廣人,並沒有將籍貫遷到廣東,而趙誠和趙源自然也都是湖廣籍,倘若到時候趙源想要參加科舉,還必須迴到祖籍所在地參加,以規避科舉冒籍的問題。
“冒籍”現象是曆代科舉考試的痼疾,因為清代的戶籍製度相對寬鬆,科舉錄取率和士子科場競爭力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於是很多人會專門改變籍貫前往更容易考上的順天府參加科舉,於是清廷為了嚴防這一現象,專門製定了兩大基本原則,分別是分區配額與原籍應試。
所謂的分區配額指依據各地文風高下、賦稅輕重、人口多寡,從而對當地的科舉童生生員名額分配到府州縣學,而鄉試、會試中額則會分配到各省,像這種分配往往會對邊遠科舉不興的地區有額外的照顧。
就好比趙源,他並不是一直從廣州長大,有許多年就生活在湖廣祖籍所在地,目的就是為了應對分區配額參加童生考試,等到他通過了童生試以後,這才迴到廣州,隻是到時候一旦要科舉考試,他還必須迴到原籍參加湖廣的鄉試。
正因為如此,一旦趙源考上了科舉,將來倘若授官,完全可以實授到廣東,而不能授官到湖廣。
聽到這裏,耆英這才放下心來,笑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到時候就等你的消息。”
隻要趙源有了出身,耆英就有辦法將他謀劃到廣東任官,隻因為一點,趙源屬於這個時代難得的‘通夷’人才。
趙源再一次表示了遜謝,他輕聲道:“大人,聽說朝廷有人對同順行的處理有些不同的意見?”
耆英臉上露出一絲笑容,他不慌不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才緩緩開口道:“吳健彰這一次算是徹底完了,但是他留下來的同順行可是不少人眼裏的肥肉.......這兩天也有不少人將帖子投到了本督門下,隻是本督還想聽聽你的想法。”
趙源多多少少也有些意外,他沒想到耆英對自己還真的挺看重的,不管這份看重是出於匯豐銀行本身,還是因為他自己,終歸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他反而更加謹慎起來,道:“大人,學生以為大部分人對同順行的情況並不熟悉,他們接手隻怕很難跟那些儲戶交代,到時候一個不慎,怕是又會引起一些動亂,於大人聲譽不利。反倒是匯豐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初同順銀行就仿照匯豐銀行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學生完全有能力處理好這樁麻煩事。”
趙源輕聲道:“大人,學生以為同順行的典當行這一塊沒有過多牽扯到這一次動亂來,不妨剝離出去,那些人想要就賣給他們,到時候得來的銀錢一方麵可以填補同順銀行造成的虧損,另一方麵也能交給衙門處理......”
耆英微微一笑,道:“如此處置,倒也不能說錯了......不過你說的這些,好像還不包括茶田那一塊?”
趙源頓時明白了過來,這個老家夥還真不是一般的貪,他想聽自己的想法,恐怕還是意在茶田,便委婉道:“同順銀行留下來的窟窿可不小,學生看過相關的賬冊,就算把欠款都收迴來,隻怕還有三百萬兩以上的虧空,隻能將茶田轉賣給潘家,才能填補起來.......當然,每年的好茶,總是要給總督大人留一份。”
趙源所說的潛台詞,自然是指茶田每年的收益裏麵,會有他耆英的一部分,這也是官場上的慣例了。
耆英聽到這裏,才算是完全滿意,笑道:“既然你考慮得這麽周全,本督也不好再袖手旁觀,你放心,就算朝廷裏有人有些不同意見,可終究是不了解其中的實情,難免有失偏頗,本督會好好秉明朝廷,將這裏麵的緣由解釋清楚。”
“果真如此,學生自然是感激不盡。”
趙源鬆了一口氣,連忙拱手道謝,緊接著便委婉告辭,在張禧偕的陪同下離開了總督衙門。
在臨別之際,張禧偕微笑道:“有些話總督大人不方便說,我便同你講了,讓你心裏也有個數。”
趙源連忙拱手道:“還請張兄直言,在下洗耳恭聽。”
張禧偕微微一笑,輕聲道:“吳健彰在大牢裏將黃恩彤和傅繩勳供了出來,當初正是這二人指示與匯豐銀行為難,因為匯豐銀行得罪了太多人,其中就包括黃恩彤和傅繩勳,他們不希望你的匯豐銀行繼續活下去,大人正準備寫折子彈劾此二人,到時候廣東官場將會迎來一次洗牌.......說來這次你也算是在機緣巧合下幫了大人一個忙,這份人情總督府不會忘記。”
趙源頓時一愣,他當初的確知道幕後的黑手恐怕就是廣東巡撫黃恩彤,卻沒想到連布陣使傅繩勳也摻和在裏麵,幸好得到了耆英的護佑,要不然官場上這一關還真不好過。
當然,耆英之所以費心力幫助趙源,自然也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
趙源不由得歎了一口氣,大清官場貪墨成風,像耆英這樣的人幾乎遍及整個官場之上,就算真有那些個清白之人,也根本爬不上去,這也注定了清廷的沒落,而對於矢誌造反的趙源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比起上一次的會麵,這一次顯然耆英顯然給與了更多的重視,他安排張禧偕將中門打開,光明正大迎接趙源的到來。
當然,這也是因為趙源在名義上作為麗如銀行以及匯豐銀行在廣州的全權代表,前來向兩廣總督耆英匯稟相關的工作。
總督大人為了表示重視,也為了彰顯光明正大,故而開中門迎客,任誰也說不出半句閑話來。
當初趙源離開總督衙門時,曾經在心中默默發誓下一次一定要對方開中門迎接,這一次也算是成功了。
前來迎接的是依然是張禧偕,他在見識到這一次商戰中趙源展示出來的底蘊後,也對趙源客氣了不少——盡管商人沒什麽地位,但是洋人卻不能等閑視之,稍有不慎,那就是影響兩國關係的大事。
說到底,上一次的鴉片戰爭,著實將耆英打出心理陰影了。
“趙老弟,總督大人眼下就在正廳,請!”
“多謝張兄。”
趙源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笑容,跟著張禧偕走進了正廳,隻見兩廣總督耆英一手端著茶杯正坐在正中間,神情間一片輕鬆寫意。
“學生拜見總督大人。”
“趙源啊,坐吧。”
耆英微微一笑,道:“本督已經收到了香港那邊的消息,據稱英國已經有人對戴維斯進行了彈劾,此人正焦頭爛額,無暇再顧忌進廣州一事了。說起來,這件事還得多虧了你。”
趙源連忙遜謝,道:“此事主要仰仗朝廷之威儀,大人之威望,最終方能促成。至於學生,隻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罷了,實在不值得一提。”
的確,這件事更多還是怡和洋行從中操盤,如果沒有什麽意外,戴維斯明年應該就會被調離香港。
在來之前,大衛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大意就是戴維斯這件事已經處理差不多了,但問題是接下來讓人來當這個香港總督,他們也沒辦法插手進去,也就意味著隻要新總督到來,或許還會重申進入廣州這個條款。
當然,對於趙源而言,他自然不會擔心這一點,該擔心的應該是耆英才對。
“看你年紀輕輕就這麽知進退,將來進入官場倒是一顆好苗子。”
耆英言語中盡是拉攏之意,道:“若不是擔心誤了你的科業,本督倒想將你召入幕下,參讚機要。”
趙源心中頓時有了一個想法,道:“多謝總督大人垂青,待學生一赴春闈之後,無論成績如何,都希望能夠迴到廣東,成為總督大人麾下的小卒,為大人赴湯蹈火。”
耆英卻搖了搖頭,道:“朝廷自有規章製度,你若是為官,就需要遵守迴避製度,怕是不能在本省為官了。”
清廷選官任用製度非常嚴格,凡是經過科考通過後具備入仕資格者,還需進行“複試”性的銓選才能授官,簡單來說就是倘若通過殿試的進士們,隻有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授官,至於二甲、三甲需再經翰林院“館選”,隻有考上了‘館選’,才能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再經過三年的實習才能授予官職,至於館選沒有通過的人,才能被授予京師或外地的官職,通常都是七品縣令,而沒有通過科舉的舉人,也可以通過考選被授予地方官職,隻是那些官職就需要經過等到出缺才行。
此外,清廷官員選拔任用中還有嚴格的迴避製度,主要是為了防止形成各種地方裙帶關係,從而避免官吏利用職權謀私利,其中具體規定就是官吏不得在本省任職,比如‘在籍五百裏內者,迴避’。
除此之外,康熙三年還出了一個條款,那就是外任官員,現在上司中有係宗族者,皆令迴避。
趙源卻笑道:“大人卻是有所不知,學生祖籍在湖廣,並非廣東。”
原來,當年趙老太爺就是湖廣人,並沒有將籍貫遷到廣東,而趙誠和趙源自然也都是湖廣籍,倘若到時候趙源想要參加科舉,還必須迴到祖籍所在地參加,以規避科舉冒籍的問題。
“冒籍”現象是曆代科舉考試的痼疾,因為清代的戶籍製度相對寬鬆,科舉錄取率和士子科場競爭力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於是很多人會專門改變籍貫前往更容易考上的順天府參加科舉,於是清廷為了嚴防這一現象,專門製定了兩大基本原則,分別是分區配額與原籍應試。
所謂的分區配額指依據各地文風高下、賦稅輕重、人口多寡,從而對當地的科舉童生生員名額分配到府州縣學,而鄉試、會試中額則會分配到各省,像這種分配往往會對邊遠科舉不興的地區有額外的照顧。
就好比趙源,他並不是一直從廣州長大,有許多年就生活在湖廣祖籍所在地,目的就是為了應對分區配額參加童生考試,等到他通過了童生試以後,這才迴到廣州,隻是到時候一旦要科舉考試,他還必須迴到原籍參加湖廣的鄉試。
正因為如此,一旦趙源考上了科舉,將來倘若授官,完全可以實授到廣東,而不能授官到湖廣。
聽到這裏,耆英這才放下心來,笑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到時候就等你的消息。”
隻要趙源有了出身,耆英就有辦法將他謀劃到廣東任官,隻因為一點,趙源屬於這個時代難得的‘通夷’人才。
趙源再一次表示了遜謝,他輕聲道:“大人,聽說朝廷有人對同順行的處理有些不同的意見?”
耆英臉上露出一絲笑容,他不慌不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才緩緩開口道:“吳健彰這一次算是徹底完了,但是他留下來的同順行可是不少人眼裏的肥肉.......這兩天也有不少人將帖子投到了本督門下,隻是本督還想聽聽你的想法。”
趙源多多少少也有些意外,他沒想到耆英對自己還真的挺看重的,不管這份看重是出於匯豐銀行本身,還是因為他自己,終歸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他反而更加謹慎起來,道:“大人,學生以為大部分人對同順行的情況並不熟悉,他們接手隻怕很難跟那些儲戶交代,到時候一個不慎,怕是又會引起一些動亂,於大人聲譽不利。反倒是匯豐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初同順銀行就仿照匯豐銀行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學生完全有能力處理好這樁麻煩事。”
趙源輕聲道:“大人,學生以為同順行的典當行這一塊沒有過多牽扯到這一次動亂來,不妨剝離出去,那些人想要就賣給他們,到時候得來的銀錢一方麵可以填補同順銀行造成的虧損,另一方麵也能交給衙門處理......”
耆英微微一笑,道:“如此處置,倒也不能說錯了......不過你說的這些,好像還不包括茶田那一塊?”
趙源頓時明白了過來,這個老家夥還真不是一般的貪,他想聽自己的想法,恐怕還是意在茶田,便委婉道:“同順銀行留下來的窟窿可不小,學生看過相關的賬冊,就算把欠款都收迴來,隻怕還有三百萬兩以上的虧空,隻能將茶田轉賣給潘家,才能填補起來.......當然,每年的好茶,總是要給總督大人留一份。”
趙源所說的潛台詞,自然是指茶田每年的收益裏麵,會有他耆英的一部分,這也是官場上的慣例了。
耆英聽到這裏,才算是完全滿意,笑道:“既然你考慮得這麽周全,本督也不好再袖手旁觀,你放心,就算朝廷裏有人有些不同意見,可終究是不了解其中的實情,難免有失偏頗,本督會好好秉明朝廷,將這裏麵的緣由解釋清楚。”
“果真如此,學生自然是感激不盡。”
趙源鬆了一口氣,連忙拱手道謝,緊接著便委婉告辭,在張禧偕的陪同下離開了總督衙門。
在臨別之際,張禧偕微笑道:“有些話總督大人不方便說,我便同你講了,讓你心裏也有個數。”
趙源連忙拱手道:“還請張兄直言,在下洗耳恭聽。”
張禧偕微微一笑,輕聲道:“吳健彰在大牢裏將黃恩彤和傅繩勳供了出來,當初正是這二人指示與匯豐銀行為難,因為匯豐銀行得罪了太多人,其中就包括黃恩彤和傅繩勳,他們不希望你的匯豐銀行繼續活下去,大人正準備寫折子彈劾此二人,到時候廣東官場將會迎來一次洗牌.......說來這次你也算是在機緣巧合下幫了大人一個忙,這份人情總督府不會忘記。”
趙源頓時一愣,他當初的確知道幕後的黑手恐怕就是廣東巡撫黃恩彤,卻沒想到連布陣使傅繩勳也摻和在裏麵,幸好得到了耆英的護佑,要不然官場上這一關還真不好過。
當然,耆英之所以費心力幫助趙源,自然也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
趙源不由得歎了一口氣,大清官場貪墨成風,像耆英這樣的人幾乎遍及整個官場之上,就算真有那些個清白之人,也根本爬不上去,這也注定了清廷的沒落,而對於矢誌造反的趙源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