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建安文學的隕落
三國:我,孫仲謀,奸雄瞞不住了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流逝匆匆,沒過多久又傳來了一個令神州悲戚的消息。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病逝了!
徐幹潛身窮巷,顧誌保真。
常常過著極為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
這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文學大家,最終沒能熬得過疾疫。
他的離去,給建安文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疾疫無情地將他帶走,讓天下士人不禁感歎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唯有徐幹創造的、璀璨的文學成就,能永遠被銘記在曆史的長河中。
曹丕曾寫書給好友吳質,評價徐幹道:
“偉長懷才抱質,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節,可謂彬彬君子矣。”
如今這位君子乘風禦鶴而去,隻留下文學巨著得以不朽。
曹丕一時間,根本無法接受。
建安文學的繁榮和昌盛,時時刻刻激勵著後人追求知識和全新的人生。
可作為創作者們,卻一個接著一個凋零。
銅雀台的歌舞,仿佛成為過眼雲煙。
徐幹、王璨、司馬朗等人的病逝,無疑給曹操敲響了警鍾。
這一場疾疫,絕對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人生短暫且充滿變數,留給孤的時間不多了。”曹操深刻地感慨著。
命運和歲月,同時將曹操死死地困住。
仿佛霸業即將隨之而去,令曹操徹夜難眠。
沒有任何一個雄才大略的霸主,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他們順從天命的同時,也在和天命作鬥爭。
人生坦途,則老天爺天下第一。
人生坎坷,則連老天爺一起逆了。
霸者的姿態,根本不容挑釁。
緊接著,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瑒,卒於疫疾。
他生逢亂世,四處飄零。
雖躊躇滿誌,最終卻壯誌難酬。
黃巾之亂爆發時,應瑒才七歲,便跟著家人東躲西藏。
士人為逃避戰禍,舉家遷徙。
直到北方一統,應瑒的才學漸漸有了用武之地。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喜歡舞文弄墨,愛好詩辭文賦。
應瑒一躍成為座上賓,勉強過上了幾年好日子。
每天陪著魏王曹操出遊打打獵,寫寫頌揚魏王英明神武的辭賦。
或是陪曹丕、曹植兄弟,暢快地喝喝酒。
宿醉地談談詩、論論文,寫寫命題辭賦之類的。
生活也算過得相當愜意、舒適。
有一次曹植去看了鬥雞,寫下名篇《鬥雞詩》。
應瑒洋洋灑灑,也做了一篇《鬥雞詩》。
不得不說在外征戰的魏王,為建安文學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一場疾疫降臨,打破了應瑒美好的生活。
盛宴不常,歡會短暫。
他的一生,都隻能珍藏在辭賦中,流傳給後世。
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與曹植並舉,稱為“曹劉”。
不幸染疾而亡,時年三十八。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染疾逝世。
當年他罵曹操罵得多麽酣暢淋漓,現在離世就有多淒涼。
除了死得早的孔融、阮瑀,建安七子有五人隕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
曹操、曹丕、曹植致力於弘揚的“建安文學”,徹底隕落在一場席卷神州的意外當中。
曹丕曾寫信,迴憶著曾經的點點滴滴: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行則連輿,止則接席的友情,終究隻停留在迴憶間。
而江淮地區的魏軍,承受著更加巨大的壓力。
短短時間內,便有上萬人感染疾疫,陷入疲憊的狀態。
壽春的局勢,越來越嚴峻。
城內百姓,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將士們紛紛勸說曹操退兵,避開疾疫蔓延最嚴重的地區。
繼續留在江淮,很可能遭遇不測。
就在曹操決定撤退時,忽然震蕩的馬蹄聲響起。
“報,啟稟魏王。”
“江東正積極地調遣荊州、揚州兩地的兵馬,意欲圖謀不軌!”
信使的匯報,讓曹操心神震顫。
江東能利用長江行軍,行進速度相當快捷。
現在孫權還沒有采取行動,便故意讓斥候探查得知。
這是要逼迫曹操的十萬大軍,留在江淮啊。
曹操要是從江淮撤兵,那麽孫權很有可能強攻壽春。
如今壽春的守軍,正遭受疾疫肆虐。
曹操的主力一撤,壽春守軍低落的士氣將成為破綻。
“喪心病狂,簡直是喪心病狂。”
“神州爆發如此大疫,孫權還要動兵,難道他不怕麾下士卒一同感染嗎?”
曹操怒發衝冠,陷入兩難的境地當中。
這已經不是等不等關羽的問題了,而是關乎江淮幾十萬軍民的生死。
哪怕是整個神州,都受到了這一場大疫的影響。
建安二十二年,讓神州都蒙上一層陰影。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病逝了!
徐幹潛身窮巷,顧誌保真。
常常過著極為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
這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文學大家,最終沒能熬得過疾疫。
他的離去,給建安文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疾疫無情地將他帶走,讓天下士人不禁感歎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唯有徐幹創造的、璀璨的文學成就,能永遠被銘記在曆史的長河中。
曹丕曾寫書給好友吳質,評價徐幹道:
“偉長懷才抱質,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節,可謂彬彬君子矣。”
如今這位君子乘風禦鶴而去,隻留下文學巨著得以不朽。
曹丕一時間,根本無法接受。
建安文學的繁榮和昌盛,時時刻刻激勵著後人追求知識和全新的人生。
可作為創作者們,卻一個接著一個凋零。
銅雀台的歌舞,仿佛成為過眼雲煙。
徐幹、王璨、司馬朗等人的病逝,無疑給曹操敲響了警鍾。
這一場疾疫,絕對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人生短暫且充滿變數,留給孤的時間不多了。”曹操深刻地感慨著。
命運和歲月,同時將曹操死死地困住。
仿佛霸業即將隨之而去,令曹操徹夜難眠。
沒有任何一個雄才大略的霸主,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他們順從天命的同時,也在和天命作鬥爭。
人生坦途,則老天爺天下第一。
人生坎坷,則連老天爺一起逆了。
霸者的姿態,根本不容挑釁。
緊接著,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瑒,卒於疫疾。
他生逢亂世,四處飄零。
雖躊躇滿誌,最終卻壯誌難酬。
黃巾之亂爆發時,應瑒才七歲,便跟著家人東躲西藏。
士人為逃避戰禍,舉家遷徙。
直到北方一統,應瑒的才學漸漸有了用武之地。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喜歡舞文弄墨,愛好詩辭文賦。
應瑒一躍成為座上賓,勉強過上了幾年好日子。
每天陪著魏王曹操出遊打打獵,寫寫頌揚魏王英明神武的辭賦。
或是陪曹丕、曹植兄弟,暢快地喝喝酒。
宿醉地談談詩、論論文,寫寫命題辭賦之類的。
生活也算過得相當愜意、舒適。
有一次曹植去看了鬥雞,寫下名篇《鬥雞詩》。
應瑒洋洋灑灑,也做了一篇《鬥雞詩》。
不得不說在外征戰的魏王,為建安文學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一場疾疫降臨,打破了應瑒美好的生活。
盛宴不常,歡會短暫。
他的一生,都隻能珍藏在辭賦中,流傳給後世。
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與曹植並舉,稱為“曹劉”。
不幸染疾而亡,時年三十八。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染疾逝世。
當年他罵曹操罵得多麽酣暢淋漓,現在離世就有多淒涼。
除了死得早的孔融、阮瑀,建安七子有五人隕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
曹操、曹丕、曹植致力於弘揚的“建安文學”,徹底隕落在一場席卷神州的意外當中。
曹丕曾寫信,迴憶著曾經的點點滴滴: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行則連輿,止則接席的友情,終究隻停留在迴憶間。
而江淮地區的魏軍,承受著更加巨大的壓力。
短短時間內,便有上萬人感染疾疫,陷入疲憊的狀態。
壽春的局勢,越來越嚴峻。
城內百姓,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將士們紛紛勸說曹操退兵,避開疾疫蔓延最嚴重的地區。
繼續留在江淮,很可能遭遇不測。
就在曹操決定撤退時,忽然震蕩的馬蹄聲響起。
“報,啟稟魏王。”
“江東正積極地調遣荊州、揚州兩地的兵馬,意欲圖謀不軌!”
信使的匯報,讓曹操心神震顫。
江東能利用長江行軍,行進速度相當快捷。
現在孫權還沒有采取行動,便故意讓斥候探查得知。
這是要逼迫曹操的十萬大軍,留在江淮啊。
曹操要是從江淮撤兵,那麽孫權很有可能強攻壽春。
如今壽春的守軍,正遭受疾疫肆虐。
曹操的主力一撤,壽春守軍低落的士氣將成為破綻。
“喪心病狂,簡直是喪心病狂。”
“神州爆發如此大疫,孫權還要動兵,難道他不怕麾下士卒一同感染嗎?”
曹操怒發衝冠,陷入兩難的境地當中。
這已經不是等不等關羽的問題了,而是關乎江淮幾十萬軍民的生死。
哪怕是整個神州,都受到了這一場大疫的影響。
建安二十二年,讓神州都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