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應龍率軍趕至一線蛇門穀,忽聽見兩邊山林腳步聲窸窸窣窣,不時還傳來笑聲。他忙提起黃鉞,下令眾軍警戒。


    這時,山林之間走出一隊六七十個頭戴藤環,身披樹葉的人,身後還跟著虎豹熊羆等猛獸,為首的正是伯益。


    伯益拱手道,“應龍將軍辛苦,總師和策羽命我在此處接應。將軍可率兵沿山林幽徑至一線蛇門穀上與總師會合,此處便交給我們。”


    說罷,伯益命人將身後的灌木枯葉遮蔽的木柵欄挪開,顯現出一條山路。


    應龍抱拳道:“如此,便有勞伯益首領!蠻兵兇悍,又有藤甲藤牌之助,首領且要小心!”


    伯益還禮道:“多謝應龍將軍相告!伯益定會小心斡旋,你們還是速去與總師策羽會合!”


    應龍道:“是!夏師前軍聽令,沿山林疾行,噤口屏聲,不得發出聲響,違令者斬!”


    夏師前軍皆稱是隨行。


    望著應龍和夏師前軍消失在山林深處,伯益又命人將木柵欄關閉,重新放上樹枝枯葉,並命士兵重新埋伏在路邊灌木草叢之中,時刻戒備。


    而此刻驩蒙正率領三苗蠻兵氣勢洶洶地殺向一線蛇門。蠻兵騎著蠻牛,塵土飛揚,黃沙滾滾。


    大禹和方溪隱正在一線蛇門上方的半山之上隱蔽,望見蠻兵殺氣騰騰,聲勢浩大。


    待到驩蒙趕至一線蛇門之前,遙遙望見山穀之上霧氣繚繞,鬆柏森森。忽然,從兩側山林衝出兩隊虎豹熊羆等野獸,繞到驩蒙蠻兵身後。


    隻聽山林之間傳來幾聲清脆的口哨聲,虎豹奔騰跳躍兇猛異常,熊羆咆哮如雷揮動巨掌。三苗蠻兵縱然久經戰陣,座下野牛卻戰戰兢兢,氣喘不已,被這野獸陣勢所震懾,不住後退,漸漸退向一線蛇門穀中。


    驩蒙見一線蛇門穀狹長蜿蜒,僅容數人通過,此時又被野獸追擊,隻得下令三苗蠻兵撤入一線蛇門穀內。


    待到三苗蠻兵悉數撤入穀內,驩蒙又下令找石塊堵住穀口。縱然如此,仍有幾隻虎豹攀援跳躍,氣勢洶洶。


    驩蒙大手一揮道,“放箭!”


    隻見三苗蠻兵羽箭飛射,如蝗蟲一般,幾隻虎豹中箭倒下,在地上蹬腿嗚咽。群獸見狀,也是驚慌逃竄,向兩旁山林奔去。


    驩蒙見狀大笑道:“哈哈!這定然是夏師的無恥伎倆!好在我三苗將士久經戰陣,箭法百步穿楊,縱然是虎豹,我輩族人也絲毫不懼!他們還有什麽招數,哈哈!”


    正在這時,應龍率軍趕至一線蛇門的另一處穀口,對著穀中的驩蒙和三苗蠻兵叫陣道:“驩蒙,你可敢出來與我決一死戰?!”


    驩蒙眼見應龍叫陣挑釁,怒道:“應龍小兒,你早已是我手下敗將,還敢在此叫囂!待本總兵殺出穀去,取你項上人頭,以報有苗大酋長!兄弟們,跟我衝,殺出穀去!”


    三苗蠻兵鬥誌昂揚,喊聲震壁,都揮舞著藤牌長戈向應龍所在穀口衝殺。無奈這一線蛇門穀狹窄蜿蜒,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兩邊穀壁更是不時有碎石滑落,端的是一處險地。如今驩蒙的八千藤甲兵擠在一處,又身負藤甲,行動不便,難免互相擁擠,越是向前越是寸步難行。


    驩蒙見狀怒喝道,“給我衝!誰敢迴退逡巡,貽誤軍機,一律斬首!”


    聞聽此言,三苗藤甲兵更是使出渾身勁力向前衝殺。可向前的勁力又被兩旁的士兵衝散,如同江心顛簸旋轉的一條大船,始終無法向前。


    就在這時,忽然從山穀之上扔下一捆又一捆的幹茅草,還有鬆油、柏枝等物落下。


    三苗藤甲蠻兵正在詫異,不知發生何事。驩蒙心頭一驚,道:“不好!快,快撤!”


    隻見數百個燃燒的火把,如火鳥一般墜入穀中,正落在藤甲兵之中,頓時火光衝天,烈焰熊熊,映得穀中亮如火場炭窯一般。火光之中,隻見藤甲渾身著火,一個接著一個,火勢沿著山穀蔓延,直燒得兩邊石壁都燙得發紅。藤甲兵抱頭哭嚎,聲音撕心裂肺,間雜有鬆油柏枝燃燒的嗶嗶剝剝的爆裂聲,當真是慘不忍睹。滿穀之中火光衝天,道遇藤甲,無有不著。不消半晌,便將三苗的八千藤甲兵燒死大半,蜷縮擁抱,死在一線蛇門穀中。惟有驩蒙帶著數十個輕健蠻兵在後方從後突圍,被伯益率兵俘虜,才僥幸留下性命。


    大禹和眾人望見一線蛇門穀中焦屍累累,橫陳蜷縮,一派淒慘模樣,無不唏噓感歎。


    正是:


    風雲爭鬥起刀兵,藤甲蠻兵逞強兇。


    不知煙消火滅處,八千子弟灰飛塚。


    要知虎豹嘯山林,柏影森森鳥無蹤。


    誰知蛇形蜿蜒穀,成敗由來荒骨壟。


    且說夏師在一線蛇門穀火燒三苗八千藤甲兵,生擒驩蒙,有苗氏大為震動,一病不起,三苗其他小部落首領也是戰戰兢兢,不敢妄動。夏師則是一鼓作氣,先克江陵,後取石首,兵至澧縣,將三苗蠻兵趕至沅江以南,湘江以西。


    有苗氏眼看大勢已去,又有三苗的幾個小首領苦苦哀求他和夏師求和,便同意和夏師和談,歸順華夏部落聯盟。


    大禹得到有苗氏的承諾,同意三苗的和談。雙方在南巢會麵,有苗氏將酋長青玉權杖雙手捧起,獻給大禹,立誓歸順華夏部落聯盟,並承諾每年向華夏交十抽一稅。大禹鄭重接過青玉權杖,賜給有苗氏白壁一百,金石十方,蠶絲二百匹。自此,從堯帝時便經常挑起戰亂和部落爭鬥的三苗部落徹底歸順華夏,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一部分,有苗氏也在歸順不久後溘然離世,他的後輩自此也接受華夏的統治。


    戰後,方溪隱謝絕大禹賜予的策羽之位,決心歸隱深山,終老林泉之間。大禹見他去意已決,不能勉強,便取下隨身攜帶的一塊黑玉,上書“華夏之地,方氏溪隱子孫皆可耕用”十四個小字,贈與溪隱先生。方溪隱躬身長拜,隨後長笑高歌,轉身走向深山密林之中。


    歌曰:“鳳求凰兮雲從龍,遭逢幹戈遇英雄。山河崢嶸桑田變,五湖四海息彤弓。”


    平定三苗後,大禹率夏師向北迴朝,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自從禹目睹三苗之戰的慘狀,便格外注意與民休息,恢複民生。


    舜帝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舜帝四十七年冬,天隕霜,不殺草木。舜帝有感,向天祭祀,自陳罪責,帶著娥皇、女英,巡狩天下,觀天下百姓疾苦。自舜帝都城蒲阪向南,三年之後,來到帝丘西南的鳴條。舜帝在此處停下腳步,開始在鳴條定居。


    舜帝晚年整日撫琴勞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天,他聽聞熊耳山有一位老農能吟唱堯帝時的歌謠,便打算拄杖親自去拜訪。


    年老的舜帝體力大不如前,娥皇、女英曾要隨他前去,他堅持要自己一個人去。


    正是秋風蕭瑟,楓葉如丹,陽光照在年老的舜帝身上,他拄著一根有些幹裂的竹杖,踱著步子,顫顫巍巍地向熊耳山走去。


    熊耳山群山環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飛瀑直下。熊耳山主峰更是籠罩在白雲一片之中,頗有雲萊仙境之感。


    舜帝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之中,偶爾碰到砍柴的樵夫和打獵的部民,他也親切地微笑問候。可此處的山民並不識得舜帝,隻是覺得這個老態龍鍾的人很有威嚴,又很慈祥親切,也微笑問候。


    舜帝行到朝陽洞前,隻見一線觀天,霧雨蒙蒙,宛如水龍噴霧,青青欲雨。正在此時,忽然一道金光灑落,水霧顯出五彩虹霓之色,煞是好看。


    遠處山坡上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舜帝聞言想要叫住老者,卻隻覺聲音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山霧雲嵐之間,隻能聽見清泉漱石之聲。


    舜帝默念老者所吟歌謠,悵然若失,歎息道:“帝力於我何有哉!帝力於我何有哉!”


    歎罷,他也轉身離開熊耳山,迴到鳴條,帶著娥皇、女英南行,一直到蒼梧之地,隱居在九嶷山。


    第二年,舜帝崩於蒼梧,葬九嶷山。華夏百姓莫不慟哭縞素,向南邊九嶷山方向跪拜九次。帝妃娥皇、女英更是淚灑斑竹,留下斑斑淚痕,後人將狀若淚痕的竹子傳為“湘妃竹”。


    大禹更是帶領華夏部民守孝三年,願將帝君之位讓給舜帝之子商均。


    大禹迴到夏後氏部落,為舜帝守孝三年,同時興農修民,推行舜帝德政。四方諸侯皆以姒禹仁義忠孝,逐漸歸附夏後氏部落。商均的有虞氏部落也出現分歧,有人支持姒禹繼承帝君之位,興盛華夏部落聯盟。同時,商均也對部落政事不太熱心,更熱衷於管弦絲竹之樂,終日聚集部落擅長樂器的族人和擅長歌舞的女子宴會,有虞氏部落也逐漸走向衰落和式微。


    舜帝崩三年,部落諸侯集會,共同推舉姒禹為華夏部落聯盟的共主,任帝君之位。姒禹率領群臣定都陽城,祭祀天地,即位登基,立國號“夏”,成為夏朝第一位後主。


    “夏”以夏後氏部落為首,共含十二部落。分別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部落。“夏後”為十二部落之首,因此姒禹建立夏朝後就以“夏”為國號。


    舜帝之時,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夏後禹即位後,以昆侖之銅鑄造九鼎,分封天下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九州幅員遼闊,縱橫南北。九州之內,莫不賓服。至此,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王朝“夏”登上曆史舞台,掀開了夏朝波瀾壯闊的曆史大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鼎商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緣水知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緣水知海並收藏夏鼎商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