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有北蠻這個永遠無法消除的大敵,這就注定了要時常麵臨隱患。


    隻是可惜大梁距離太遠,無法與蠻族聯係到,否則兩方聯合,同時進攻大寧,必能成事……


    不過話說迴來,大寧皇帝可真是夠雞賊的,竟然隱瞞行程前去北方。


    必然是情勢嚴重,否則一國之君豈會親至?


    鎮邊軍已經成立。


    是以他原來的玄甲軍為基礎組建而成,戰力卓越,絕非以前可比。


    他並不著急,而是在等著情報。


    戰爭不能輕易開啟,大梁還未真正從之前的戰敗中走出,準備還不充足。


    朱鎮很清楚。


    要麽不打,要打就要一鼓作氣贏得勝利,對他們來說,機會隻有一次。


    否則把士氣都折騰光了。


    他在耐心的等待。


    什麽時候,邊境北部敵軍開始調動了,那麽就是大寧遇到的問題嚴重了。


    最好,大寧皇帝死在北夷!


    朱鎮不無惡意的想著。


    不過未雨綢繆也未嚐不可,他這次親來邊境,一是組建成立鎮邊軍,二是為出兵做準備。


    隻要確定了大寧遭受到蠻族攻戰,他就不會有任何猶豫。


    他的父皇梁武帝,已經給了他職權。


    同時,魏國那邊也會立即響應出兵,這樣的話,五年之期就會提前了……


    國內國外,都在緊密關注著。


    在過了深秋,第一場雪到來之際。


    關寧終於迴來了!


    還未出南蠻之地,他便收到內閣送來的緊急情報。


    不過也不著急。


    因為根本就沒發生什麽。


    朝堂有些不穩,大臣們有些浮躁,這也很正常。


    畢竟他離開京城這麽久。


    至於梁國那邊的動向?


    關寧也不在乎。


    首先可以確定梁國不會輕易開啟戰端,他們必須要保證有準確的消息才行。


    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這是梁國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因為他們已經經不起失敗。


    再來一次,不用別人進攻,梁國自己就崩潰了。


    那麽他們就要確定,蠻族大軍正進攻大寧,或者北征失敗,需要更多兵力的投入。


    大寧無法同時雙線作戰。


    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他是得勝而歸,還取得了大捷。


    鎮北軍除去白紹元率領的三萬,其餘全部調迴。


    也沒什麽影響,原本邊境就有五萬駐軍。


    折損的兵力也能很快補充。


    因為有足夠的戰馬。


    梁國若是在年初,他剛出發時開戰或許能占到便宜,現在不行了。


    已經喪失了最佳進攻時機。


    不必理會。


    若要進攻,開打便是,還真當怕他不成……


    至於他們所考慮的蠻族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關寧毫不在意。


    迴國後,並未立即迴上京,還去遼州蠻族自治區看了一趟。


    自治區跟他初春來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氈房都變成了正常的房屋。


    這也是農耕最基本的定居生活。


    在地方官府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家園。


    自治區內,第一個私塾成立,並已在正常授課。


    生員沒有條件。


    不論年齡大小,不論男女老幼,隻要你想學習,都可以來學習,而且是免費的。


    私塾的老師,都是以前的老童生。


    因為新學推廣他們失業了,來這裏也算是再就業,隻是教這些蠻族人可比教啟蒙幼童難多了。


    在其周邊劃分的地域,已有大片荒野開墾出來,明年開春就能耕種。


    這些都是在地方官府派專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


    關寧詳細了解過。


    這幫人幹活積極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外人都說蠻族人好戰勇猛,卻忽略了他們其他優良品質,比如踏實肯幹。


    繁重的農活在他們看來比之放牧要輕鬆的多,很多蠻族女人就能把活全包了。


    在統一指導下,他們學的很快。


    這讓關寧很滿意。


    大寧北方幾個州有大片的土地,因為人口短缺,無人開墾而荒蕪,蠻族人搬遷過來,就能把這些地開發出來。


    產出糧食他們也會上繳地方官府,比例遠高於正常稅收。


    而蠻族人還對你感恩戴德,這是多麽好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百姓與在自治區生活的蠻人又增加了溝通。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也讓關寧確定了自己走的路線是沒有錯的。


    民族融合,才是王道。


    反正迴來的也晚了,也就不著急了,索性把該辦的事情辦完。


    關寧沒有迴京。


    他才開始了當初所說的巡視北方。


    振興北方是他很早就有的計劃,關外一直都是貧窮之地。


    曾有蠻族侵襲,人口遷移導致人口短缺嚴重。


    而且北方天然在地理上就比南方要幹旱,也影響到莊稼收成問題。


    關寧沒有空閑全部巡視。


    他便在雲州鎮北王府,把幾個州的州牧主官找來。


    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提問題。


    有什麽要求,有什麽問題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


    關寧之所以敢放出豪言,就是因為他有錢了!


    這次北征,收獲頗豐。


    別的不說,光白紹元搶掠的阿速特王庭,就不知帶迴多少黃金。


    具體數額還未統計出來。


    因為各種形狀的都有,不是像大寧那樣有斤稱的錠子。


    總之是很多。


    有錢了就要花出去。


    怎麽花是個問題。


    各州主官提及的問題多種多樣,歸根結底不過兩字,水利!


    這是北方的實際情況。


    很多耕地都受水資源短缺的限製而難以有好的收成,甚至顆粒無收!


    發展農業肯定是沒錯的。


    農耕是一切的基礎。


    眾多官員都認為以工代賑是個不錯的法子。


    既讓百姓有了額外收入,又把工程做了出來。


    一項惠民水利工程可是能造福幾代人。


    沒問題!


    關寧大手一揮,直接允諾。


    給你們時間合計,拿出具體實施方案和預算上報朝廷,由朝廷撥款來辦。


    別說,有幾位官員還提前有準備,早就做好了,直接交給了關寧。


    自從以工代賑這個法子提出,並取得成功,地方上都想盡辦法的爭取。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位能做出一項工程,可能就青史留名。


    關寧知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其中有利可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鎮北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香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香瞳並收藏鎮北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