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將一個看似簡單的東西說清道明,那便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
這便好比一塊精密的手表,看似隻有幾個指針在發揮作用,但其內部結構如果被一一拆卸開來的話,卻是複雜無比的。
現在李梓睿要做的,並不是需要明白這塊表是怎麽被做出來的,他們現在需要明白的正是,這期中有著什麽樣的原理,然後還需要知道如何去操控這塊手表,從而讓它正常的運行。
“很好,現在有沒有同學能夠再解釋一下,大家現在看到的又是什麽元素?”
畫麵再次變化,與之前巨大的恆星相比,這是一個被單獨隔離開來的,單的原子實圖。
整個畫麵當中,原子被無限的放大,並且呈現出類似於恆星一般的圓形結構,可如果單隻是從外形上來判斷的話,根本就看不出又是哪一類元素。
元素周期表所有人都背過,不過幾乎十個人都同時搖了搖頭。又見畫麵再變,而這一次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則是一團扭曲在一起的多原子實圖。
“那麽現在呢?”
李梓睿有些納悶了,這又哪能看得出來什麽,於是眾人都和他一樣,再一次搖了搖頭。
詩語非輕笑道:“大家都不知道,很正常。從外部來看的話,一個單獨的原子,和一群原子的區別,隻是個體與群體的區別,而這正是我要給大家解釋的,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的概念區分。我現在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單一的原子,是屬於物質群體,還是屬於物質個體?”
剛才的解釋聽懂的人占絕大部分,但是李梓睿顯然不是。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他雖然不愛聽課,也不愛出什麽風頭,但是這一次,他竟然破天荒的舉手道:“呃,是物質個體。”
“不對吧?應該是物質群體才對?”王月疑惑的看了過來,糾正道。
身為老師,能做到“冷暖不同”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詩語非笑了笑,幾個男生早已眼中冒花,又見她解釋道:“正確的來說,單個原子應該是屬於物質群體,而不是物質個體...”
一個原子,竟然不是物質個體,而是物質群體,李梓睿立時又有些想不明白了。
不過,他很快又了解到,這是為什麽。原因無它,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這些微觀層麵上的物質來共同組成的,故而從微觀的角度上來說,原子也是一個物質集群才對。
反向推之,所謂物質個體,其實指的並不是單個的基礎物質,而是指一類基礎物質集群的統稱。特別要注意的是,它針對的是某一類的基礎物質,而不是針對於,由多個種類組成的基礎物質的物質集群。
這句話很難被理解,簡單的來說,能夠出現某種物質個體的情況隻有一種,那就是物質群體的形態可以認為已經不存在,但是與此同時,像這樣的情況卻又在現實當中不會出現,而定義當中實則存在著理想化,與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無重力的太空環境,已經可以被人們認為是真空的環境,但是事實上,絕對的真空環境,卻是辦不到的。
故而說來,自然狀態下的物質個體,雖然可以被認為已經在處於這種狀態,但實則它卻依然還有某一類過渡性的現象,一直在進行著這一過程,是以從理論上來說,不論是人為製造還是自然生成的物質個體,其實並不會完美的達到,這一絕對性的要求。
詩語非繼續往下說道:“近代物理學所指的基礎物質,與古代物理學指的基礎物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古代物理學泛指的基礎物質,乃是原子結構,但我們從物質個體的定義中已經可以了解到,在近代物理學當中,正是將原子結構以下的每一類微觀粒子,單獨的定義為一類,特定級別的基礎物質。當然,它們之間還有著不同的劃分機製,但是它們都可以叫做基礎物質,這一知識點,大家暫時還不需要了解太多。”
同樣的話說來,或許是看到台下的人都沒有人提出問題,詩語非這才接道:“關於基礎物質的具體劃分機製,將會在以後的課程當中,根據大家的學習進度,進行著重的講解,現在大家心裏麵有這麽一個意識就行了...”
隨著進一步的解釋,李梓睿這才終於愰然大悟,關於物質個體的定義,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參照,即特指原子形態以下的基本物質,都可以被看成一類物質個體,並且物質個體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基礎物質,或者說一類基礎物質的集群,而不是泛指意義上所指的,由多類基礎物質,來共同組成的物質集群。
至於說,為什麽會這樣,依解釋來看,詩語非也隻是說,每種基礎物質都會有達到穩定的不同條件,而一旦這種穩定的條件,受到其它基礎物質的幹擾,又會導致這一類物質個體,因為條件發生了不同,從而出現相對不穩定的過渡狀態。
同樣的,由於這一問題,還牽扯到關於量子糾纏現象的解釋,是以因太過於複雜,所以又被放在了一邊,隻作了粗略的講解。
當然物質個體的存在,似乎有著一定的不可確定性,越往微觀層麵上發展,規律便超難被尋找,並且諸如此類的不可確定性,也會因為人們對於微觀層觀的物質,更深層次的深入了解,從來越來越多,可能會直到數無勝數,不可解釋,成為一個永遠都解不開了的鎖,而這就是詩語非所提到的科學邏輯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直到有人再一次追問,什麽又是科學邏輯鎖的時候,詩語非這才略為解釋了一下,但是她解釋的同樣並不全麵,隻是舉了一個例子,並且沒有將它的本質與特性完全的說明。
她的例子是這樣的,人們所認為的物質,是由很小的物質來組成的,那麽再小一點的物質,可能又會是由更小的物質組成的,所以如果不能找到最小的層麵上物質的話,那便同樣意味著,不可能解釋得了,能量與物質的直接關係。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類似於無限循環的死循環,沒有人知道會有多少個,縱然是現階段的科學研究,也隻是限於假設當中去證明,現在的理論能不能夠成立。
以前的量子力學沒有能完全的解釋萬有引力與質量的關係,而現在的靈能學,也同樣沒能完美解釋,是由什麽樣的物質參與了能量與空間的轉換過程,因為這是一道科學邏輯鎖,縱然有被解開的可能,但是如果方法不對,那麽便會形成一個死循環,成為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課題。
隻因這種現象所呈出現的規律,類似於數學層麵上,無限循環的小數點,所以科學邏輯鎖,可以被看作為是東方的神仙,西方的上帝,共同來完成的一把,精妙絕倫的科技屏障,而像這樣的科技屏障,也直接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依詩語非的解釋來看,古代物理學當中的幾大經典實驗與理論,或多或少都陷入了科學邏輯鎖當中,如薛定諤的貓,上帝不會擲骰子,以及標準模型,四力大一統理論的眼前,其實都擺著一道科學邏輯鎖,簡言之,科學邏輯鎖的存在,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科學邏輯鎖,直接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李梓睿心裏麵根本就想不明白,這又是什麽東西,但是他很快的將這一類所謂的科學屏障,與靈能修煉聯係到了一起,心想道:“難道說,靈能修煉當中提到的三重天,其實就是每一重天,都會遇到一個科學邏輯鎖嗎?”
他現在好像能夠明白,這代表著什麽,同時意味著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有那麽一天,他自認為所有的問題,自己都已經很明白,可是還是會因為認識上的不夠,從而遇到像這樣的科學邏輯鎖,以致於突破不了這一道屏障,那也就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了。
搞不明白,或者是搞錯了,當然不可能明白,神仙和凡人的區別到底是什麽,雖然這是科學,但是現在的科學,實則已經可以做到與古時候的神仙,近乎於類似的程度,這便是科學的力量,人類夢想的力量。
縱然不太明白,但李梓睿現在還是能夠了解到,詩語非提到的科學邏輯鎖,其實就是仙俠小說描述的那類,境界與境界之間的屏障,至於說它有沒有可信性,以及有沒有真實的理論科學來作為支撐,單以李梓睿現在的知識儲備條件,是不可能想像出來的。
原因無它,幾乎任何想象出來的東西,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乃是巨大的,而這一點李梓睿在上山考核的過程當中,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
他現在已經很明白一個道理,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當理論碰到現實當中各種不可預料的問題時,往往理論得來的理想化的設想,根本就不可能被實現,或者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大量的努力,再轉換一個角度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能完成這一切。
比如說,用繩子和竹筐上到山頂,誰能說它不行呢?隻要技術足夠,方法正確,體力充足,這一點肯定能夠做得到,但是毫無疑問,結果相同的情況下,這麽做無疑就是在走彎路。
而這便如同在說,如果一個人的雙臂甩起來很快很快,其實人也是可以像鳥兒一樣飛起來的,但是事實上,這一理論在絕對正確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便好比,在很多年以前,人們認為利用核聚變發動機,就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旅行,但是能量在轉換的過程當中呈現出來的損失率,以及機械性能對於材料可靠性的要求,等等這些需要達到的前提條件,卻遠遠超出了當時所有人的想象。
當年,兩光年的距離,便已經是人類的極限了,因為質能轉換公式理論上雖然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但是縱然不考慮機械損耗,以及元器件更換的問題,單隻是核聚變能量在轉化為電能的損失率,便已經是一個極其驚人的天文數字。
由於諸多的原因,在此期間,由空間站來作為能量中轉站的計劃,失敗了,因為這項工程支出的費用太過於龐大,而深空中聚變燃料的難以獲得,以及粒子發動機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在星際旅行當中,簡直可怕得讓人無法接受。
直到,靈能被發現以後,不需要物質來作為直接作用力來源的曲率引擎,才被研發了出來,而這個問題也終於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事實已經證明,粒子發動機不是不可以進行星際旅行,而是因為它的加速能力太差了,需要的條件也太多了,所以當需要的加速時間太過於漫長的時候,它的種種弊端便會被無限的放大,直到技術發展,都難以去彌補實現這一切的地步。
而這種時間上的漫長性,如果放在星際旅行當中,那是不可接受的事情,所以縱然隻是帶一名宇航員,那麽也需要考慮衣食住行等等,諸多的問題。
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李梓睿便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麽不進冬眠艙呢?睡過去不就行了嗎?
同學們都笑了,台上的詩語非則是啼笑皆非的,為他解釋了這一個問題。
用詩語非的原話來說,冬眠艙所要求的技術,確實不算很高,隻是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理論與技術,來證明它的可行性。
冬眠艙在電影裏麵經常會出現,有些是將人泡在維生液體之內,有些則是將人冰凍起來,理論上這些方法確實有著可行性,但是現在的冬眠艙,即不是冷凍,也不是將人像泡酸菜一樣泡起來,可以說它的實現簡單得讓人害怕,而解釋起來卻複雜得讓人發指。
據說當年第一個冬眠艙的使用驗證過程當中,便出現過被實驗對象對此毫不知情的情況,而直到整個試驗結束以後,這位已經被寫進人類曆史當中的名人,卻在知道實情之後,竟然直接被嚇得暈倒在地。
用他本人的原話來說就是:相信我,冬眠艙隻是用來睡覺的地方,不同的是它比普通的床更舒服一點。
與那句“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一樣,這句話當中所包含的意義,同樣乃是人們對於宇宙認知的更進一步的了解,而這句話,也毫無疑問的被如今的曆史所銘記。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想像與實際截然不同的情況,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於是提問的人越來越多,教室內開始喧鬧起來,教學也不由被迫中斷。
“老師,冬眠艙不是很簡單嗎?可為什麽以前的人會造不出來?”
“是的老師,不就是睡一覺嗎?應該不難才對。“
李梓睿當然也想不明白,於是也抽了一個大家提問的空隙,問道:“老師,即然冬眠艙的技術不難,可為什麽以前的人不用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冬眠艙不是古人想像的樣子,隻是沒有人意識到,以前的人們對於宇宙的看法是不同的。
台上的詩語非麵色沉凝,也沒有去打消眾人的熱情,而是等所有人相對安靜下來以後,才解釋道:“同學們,你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技術層麵上的進步,永遠也解決不了基礎理論所帶來的困擾。所以,這種由於基礎理論不足所帶來的困惑,往往是我們不可理解的。同樣的,當時的人們認為技術層麵上可以被實現的目標,在我們現在看來,隻是在做無用功,因為那時的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向,與我們現在思考問題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因基礎理論與思考方向的不同,以前的人們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和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向大為不同,而這些問題,則又會因為認識上的不足,技術手段的限製,困難也會隨之呈現出幾何式的增長。更有可能,最後的答案,其實有可能不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因為,如果說方法不對,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會是,可能在原來的理論上能夠實現,但是實際卻無法被實現。這裏我舉一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些例子,給大家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接下來,她便停下了課程的講解,解釋起關於冬眠艙的問題。
無疑,詩語非也可以選擇不解釋,隻要一言帶過就行了,隻是她沒有這麽做,反而講解得較為認真。
經過一番較為細致的講解,大家也終於明白過來,這種現在看似很普通的設備,對於科技的要求,並不是因為它的原理何其的複雜,而是因為一個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被當時的人們複雜的對待了。
例如,當時的人們認為,冬眠艙應該乃是屬於多種學科的領域,而其中生物學應當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想要實現冬眠艙實用化,它便需要生物學研究當中的一大成果,即各種維持生命體征的養分供給技術,以及物理學當中的研究成果,能量的各種轉換等等技術。
實則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個小小的冬眠艙,已經涉及到了各門學科的相關尖端領域,所以在不明白時間冷凍基礎理論的古代人,對於如何製造一個安全的冬眠艙,便有著各種各樣的設想。
當然,那時的人們所能考慮到的因素是對的,大家都認為想要實現星際旅行,要考慮的可不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還得需要考慮迴不迴得來的問題。
是以,一旦這種因為認識上不足所導致的問題多了的話,那麽則又會牽涉到各方麵的問題。
比如說,宇航員的各種生存需求當然是第一位,因此當時的人們因為理論基礎上的不足,還要需要去考慮很多的問題。如,如果時間太長的話,那麽送一個人上去,肯定是不行的,於是又必須要送兩個人以上,因為一個人單獨在太空當中呆久了的話,那是會瘋掉的。
故而,單單隻是圍繞著這一個問題,直到最後,兩個人性別相同的人,也不行了,還得一男一女,而再到了後來,一男一女又不行了,還得加上幾個可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等,等等。
對此,人類在這一嚐試的過程當中,付出了很多血的代價,其結果就是,因為理論上可以實行,可是在實際當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的時候,卻往往弄得當時的人們措手不及,進而又導致了一種特別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最後卻需要用很多種技術手段的進步來實現它。
但是,技術想要進步,在基礎理論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是非常艱難的,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相關的實驗。
這便好比,在量子力學沒有全麵突破之前,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如果想要提高計算機的核心頻率與能效比,便隻能通過增加核心數量來達到最佳比例一樣,是以那時的超級計算機也隻能是越做越大,直到後來它的啟用功耗,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再比如說,當年的粒子發動機是需要物質來作為作用力推動點的,也就是以利用物質來產生反作用力的方式,來推動飛船行駛,但是縱然一艘再大的飛船所能儲存的物資,卻滿足不了整個加速過程,和減速過程當中的充分需要,那麽又會涉及到了補給方麵的問題。
這便是基礎理論的限製導致的結果,因為當時人們所能利用的能量,不是電能就是化學能,並且人們對於力的認識,也隻是關於力的作用方式上的區別,還沒有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太空飛船,那都必須要以物體與物質之間在作用之後,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才能產生直觀性的推力,進而才能使得飛船前進,而反作用力幾乎也已經成為了,所有能夠驅動物質改變空間位置的唯一來源。
而這,也正是現在的人們,與古代的人們在意識上,或者說認識上的巨大落差,而這正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在當時,利用宇宙張力來實現超光速的理論大為流行,可是想要實現利用時空的扭曲來推動飛船,基礎物理學如果不能得到突破的話,那麽實則如何高效率的實現這一理論設想,也就是一個神話而已。
所以,在沒有突破基礎物理學的創元紀,就算技術如何的發達,也始終打破不了這一道科學屏障,而如果基礎物理學不能得到突破,那麽像生物學,化學,等等被衍生出來的學科,也就幾乎同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屏障。
簡言之,數學是物理學的基礎,而物理學則又是其它多種與之相關學科的基礎,所以基礎物理學不突破,那就意味著技術再好,也始終是在遊泳池內遊泳,永遠沒有可能爬得上岸。
如此也就導致了很多不可想象的情況發生,並且它們還都是一些理論上確實可以辦得到,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多大被實行可能的事情。用當時人們的原話來說,有去無迴的星際旅行,那就不叫星際旅行,是去送死。
極為可笑的是,在走了這麽多彎路之後,當後來宇宙麵紗向人們揭開的時候,曲折的探索過程,竟然成為了一個,當時最為著名的世紀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卻又是人類的悲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某一項技術可能可以被現實,不過同樣的,它的發展絕對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所以到底要繞多少彎路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那麽這就是一個運氣問題了,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驗,才能突破這一道技術屏障,以期尋找到其間的規律。
換言之,在基礎理論沒有得到突破之前,人們隻能通過尋找可以被尋找到的規律,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以期達到技術上的突破,以期進一步去認識未知的世界。
比如說,古代的大炮用的是黑火藥,而後來人們的大炮用的則是tnt,兩者都是炸藥,並且兩者同樣也都是為了將炮彈發射出去來達到攻擊效果,但是古代的大炮,卻不可能與後來的大炮相提並論,這是技術上的進步,而理論上的進步卻是,炮彈和原子彈的區別。
故而,整段被敘述下來後,包括李梓睿在內,大家都沒有得到較為全麵性的解釋,反而隻是了解到了一些似乎並不算太過玄妙的基本知識點。
按李梓睿原有的猜想,靈能學應該是比量子力學更為深奧才對,可是結果似乎恰恰相反。冬眠艙的實現,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的結果,竟然會如此的簡單。
與那位第一個走出冬眠艙的曆史名人說的一樣,其實真正的冬眠艙,和一張床的功能差不了多少,但是這樣的話要是在千年之前再告訴以前的科學家,或許沒有一個人會選擇相信。因為,他們也許還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在扯淡,是在侮辱著科學。
依詩語非的講解來看,靈能似乎無處不在,就連生活當中很多常見的現象都有靈能的影子,而這就讓李梓睿更有點想不明白了。
“生活當中也有靈能的影子嗎?怎麽可能?”李梓睿心裏想道,隻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看到過,任何超自然的現象。
在李梓睿的意識當中,除了一些靈能設備所帶來的不同以外,其它的方麵是沒有超自然現象的,這便意味著應該沒有靈能的影子才對,因為靈能如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不就是超自然的現象嗎?
比如說在民用方麵,靈能可以用來投影,還可以用來形成應力護盾,最常見的便是,它還能讓懸浮汽車憑白無故的飛起來等等,但是依詩語非的解釋來看,她指的並不是這些現代化的東西,而是指排除靈能被應用的範圍以外,所能表現出現來的很多常見,並且正常不過的現象。
當然,詩語非並沒有指出,哪一種現象當中,有著靈能的影子,而又隻是一言概括而已。隻說,這是接下來要解釋的內容。
這便好比一塊精密的手表,看似隻有幾個指針在發揮作用,但其內部結構如果被一一拆卸開來的話,卻是複雜無比的。
現在李梓睿要做的,並不是需要明白這塊表是怎麽被做出來的,他們現在需要明白的正是,這期中有著什麽樣的原理,然後還需要知道如何去操控這塊手表,從而讓它正常的運行。
“很好,現在有沒有同學能夠再解釋一下,大家現在看到的又是什麽元素?”
畫麵再次變化,與之前巨大的恆星相比,這是一個被單獨隔離開來的,單的原子實圖。
整個畫麵當中,原子被無限的放大,並且呈現出類似於恆星一般的圓形結構,可如果單隻是從外形上來判斷的話,根本就看不出又是哪一類元素。
元素周期表所有人都背過,不過幾乎十個人都同時搖了搖頭。又見畫麵再變,而這一次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則是一團扭曲在一起的多原子實圖。
“那麽現在呢?”
李梓睿有些納悶了,這又哪能看得出來什麽,於是眾人都和他一樣,再一次搖了搖頭。
詩語非輕笑道:“大家都不知道,很正常。從外部來看的話,一個單獨的原子,和一群原子的區別,隻是個體與群體的區別,而這正是我要給大家解釋的,物質群體與物質個體的概念區分。我現在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單一的原子,是屬於物質群體,還是屬於物質個體?”
剛才的解釋聽懂的人占絕大部分,但是李梓睿顯然不是。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他雖然不愛聽課,也不愛出什麽風頭,但是這一次,他竟然破天荒的舉手道:“呃,是物質個體。”
“不對吧?應該是物質群體才對?”王月疑惑的看了過來,糾正道。
身為老師,能做到“冷暖不同”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詩語非笑了笑,幾個男生早已眼中冒花,又見她解釋道:“正確的來說,單個原子應該是屬於物質群體,而不是物質個體...”
一個原子,竟然不是物質個體,而是物質群體,李梓睿立時又有些想不明白了。
不過,他很快又了解到,這是為什麽。原因無它,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這些微觀層麵上的物質來共同組成的,故而從微觀的角度上來說,原子也是一個物質集群才對。
反向推之,所謂物質個體,其實指的並不是單個的基礎物質,而是指一類基礎物質集群的統稱。特別要注意的是,它針對的是某一類的基礎物質,而不是針對於,由多個種類組成的基礎物質的物質集群。
這句話很難被理解,簡單的來說,能夠出現某種物質個體的情況隻有一種,那就是物質群體的形態可以認為已經不存在,但是與此同時,像這樣的情況卻又在現實當中不會出現,而定義當中實則存在著理想化,與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無重力的太空環境,已經可以被人們認為是真空的環境,但是事實上,絕對的真空環境,卻是辦不到的。
故而說來,自然狀態下的物質個體,雖然可以被認為已經在處於這種狀態,但實則它卻依然還有某一類過渡性的現象,一直在進行著這一過程,是以從理論上來說,不論是人為製造還是自然生成的物質個體,其實並不會完美的達到,這一絕對性的要求。
詩語非繼續往下說道:“近代物理學所指的基礎物質,與古代物理學指的基礎物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古代物理學泛指的基礎物質,乃是原子結構,但我們從物質個體的定義中已經可以了解到,在近代物理學當中,正是將原子結構以下的每一類微觀粒子,單獨的定義為一類,特定級別的基礎物質。當然,它們之間還有著不同的劃分機製,但是它們都可以叫做基礎物質,這一知識點,大家暫時還不需要了解太多。”
同樣的話說來,或許是看到台下的人都沒有人提出問題,詩語非這才接道:“關於基礎物質的具體劃分機製,將會在以後的課程當中,根據大家的學習進度,進行著重的講解,現在大家心裏麵有這麽一個意識就行了...”
隨著進一步的解釋,李梓睿這才終於愰然大悟,關於物質個體的定義,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參照,即特指原子形態以下的基本物質,都可以被看成一類物質個體,並且物質個體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基礎物質,或者說一類基礎物質的集群,而不是泛指意義上所指的,由多類基礎物質,來共同組成的物質集群。
至於說,為什麽會這樣,依解釋來看,詩語非也隻是說,每種基礎物質都會有達到穩定的不同條件,而一旦這種穩定的條件,受到其它基礎物質的幹擾,又會導致這一類物質個體,因為條件發生了不同,從而出現相對不穩定的過渡狀態。
同樣的,由於這一問題,還牽扯到關於量子糾纏現象的解釋,是以因太過於複雜,所以又被放在了一邊,隻作了粗略的講解。
當然物質個體的存在,似乎有著一定的不可確定性,越往微觀層麵上發展,規律便超難被尋找,並且諸如此類的不可確定性,也會因為人們對於微觀層觀的物質,更深層次的深入了解,從來越來越多,可能會直到數無勝數,不可解釋,成為一個永遠都解不開了的鎖,而這就是詩語非所提到的科學邏輯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直到有人再一次追問,什麽又是科學邏輯鎖的時候,詩語非這才略為解釋了一下,但是她解釋的同樣並不全麵,隻是舉了一個例子,並且沒有將它的本質與特性完全的說明。
她的例子是這樣的,人們所認為的物質,是由很小的物質來組成的,那麽再小一點的物質,可能又會是由更小的物質組成的,所以如果不能找到最小的層麵上物質的話,那便同樣意味著,不可能解釋得了,能量與物質的直接關係。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類似於無限循環的死循環,沒有人知道會有多少個,縱然是現階段的科學研究,也隻是限於假設當中去證明,現在的理論能不能夠成立。
以前的量子力學沒有能完全的解釋萬有引力與質量的關係,而現在的靈能學,也同樣沒能完美解釋,是由什麽樣的物質參與了能量與空間的轉換過程,因為這是一道科學邏輯鎖,縱然有被解開的可能,但是如果方法不對,那麽便會形成一個死循環,成為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課題。
隻因這種現象所呈出現的規律,類似於數學層麵上,無限循環的小數點,所以科學邏輯鎖,可以被看作為是東方的神仙,西方的上帝,共同來完成的一把,精妙絕倫的科技屏障,而像這樣的科技屏障,也直接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依詩語非的解釋來看,古代物理學當中的幾大經典實驗與理論,或多或少都陷入了科學邏輯鎖當中,如薛定諤的貓,上帝不會擲骰子,以及標準模型,四力大一統理論的眼前,其實都擺著一道科學邏輯鎖,簡言之,科學邏輯鎖的存在,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科學邏輯鎖,直接影響著基礎物理學的進步?”
李梓睿心裏麵根本就想不明白,這又是什麽東西,但是他很快的將這一類所謂的科學屏障,與靈能修煉聯係到了一起,心想道:“難道說,靈能修煉當中提到的三重天,其實就是每一重天,都會遇到一個科學邏輯鎖嗎?”
他現在好像能夠明白,這代表著什麽,同時意味著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有那麽一天,他自認為所有的問題,自己都已經很明白,可是還是會因為認識上的不夠,從而遇到像這樣的科學邏輯鎖,以致於突破不了這一道屏障,那也就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了。
搞不明白,或者是搞錯了,當然不可能明白,神仙和凡人的區別到底是什麽,雖然這是科學,但是現在的科學,實則已經可以做到與古時候的神仙,近乎於類似的程度,這便是科學的力量,人類夢想的力量。
縱然不太明白,但李梓睿現在還是能夠了解到,詩語非提到的科學邏輯鎖,其實就是仙俠小說描述的那類,境界與境界之間的屏障,至於說它有沒有可信性,以及有沒有真實的理論科學來作為支撐,單以李梓睿現在的知識儲備條件,是不可能想像出來的。
原因無它,幾乎任何想象出來的東西,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乃是巨大的,而這一點李梓睿在上山考核的過程當中,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
他現在已經很明白一個道理,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當理論碰到現實當中各種不可預料的問題時,往往理論得來的理想化的設想,根本就不可能被實現,或者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大量的努力,再轉換一個角度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能完成這一切。
比如說,用繩子和竹筐上到山頂,誰能說它不行呢?隻要技術足夠,方法正確,體力充足,這一點肯定能夠做得到,但是毫無疑問,結果相同的情況下,這麽做無疑就是在走彎路。
而這便如同在說,如果一個人的雙臂甩起來很快很快,其實人也是可以像鳥兒一樣飛起來的,但是事實上,這一理論在絕對正確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便好比,在很多年以前,人們認為利用核聚變發動機,就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旅行,但是能量在轉換的過程當中呈現出來的損失率,以及機械性能對於材料可靠性的要求,等等這些需要達到的前提條件,卻遠遠超出了當時所有人的想象。
當年,兩光年的距離,便已經是人類的極限了,因為質能轉換公式理論上雖然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但是縱然不考慮機械損耗,以及元器件更換的問題,單隻是核聚變能量在轉化為電能的損失率,便已經是一個極其驚人的天文數字。
由於諸多的原因,在此期間,由空間站來作為能量中轉站的計劃,失敗了,因為這項工程支出的費用太過於龐大,而深空中聚變燃料的難以獲得,以及粒子發動機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在星際旅行當中,簡直可怕得讓人無法接受。
直到,靈能被發現以後,不需要物質來作為直接作用力來源的曲率引擎,才被研發了出來,而這個問題也終於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事實已經證明,粒子發動機不是不可以進行星際旅行,而是因為它的加速能力太差了,需要的條件也太多了,所以當需要的加速時間太過於漫長的時候,它的種種弊端便會被無限的放大,直到技術發展,都難以去彌補實現這一切的地步。
而這種時間上的漫長性,如果放在星際旅行當中,那是不可接受的事情,所以縱然隻是帶一名宇航員,那麽也需要考慮衣食住行等等,諸多的問題。
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李梓睿便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麽不進冬眠艙呢?睡過去不就行了嗎?
同學們都笑了,台上的詩語非則是啼笑皆非的,為他解釋了這一個問題。
用詩語非的原話來說,冬眠艙所要求的技術,確實不算很高,隻是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理論與技術,來證明它的可行性。
冬眠艙在電影裏麵經常會出現,有些是將人泡在維生液體之內,有些則是將人冰凍起來,理論上這些方法確實有著可行性,但是現在的冬眠艙,即不是冷凍,也不是將人像泡酸菜一樣泡起來,可以說它的實現簡單得讓人害怕,而解釋起來卻複雜得讓人發指。
據說當年第一個冬眠艙的使用驗證過程當中,便出現過被實驗對象對此毫不知情的情況,而直到整個試驗結束以後,這位已經被寫進人類曆史當中的名人,卻在知道實情之後,竟然直接被嚇得暈倒在地。
用他本人的原話來說就是:相信我,冬眠艙隻是用來睡覺的地方,不同的是它比普通的床更舒服一點。
與那句“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一樣,這句話當中所包含的意義,同樣乃是人們對於宇宙認知的更進一步的了解,而這句話,也毫無疑問的被如今的曆史所銘記。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想像與實際截然不同的情況,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於是提問的人越來越多,教室內開始喧鬧起來,教學也不由被迫中斷。
“老師,冬眠艙不是很簡單嗎?可為什麽以前的人會造不出來?”
“是的老師,不就是睡一覺嗎?應該不難才對。“
李梓睿當然也想不明白,於是也抽了一個大家提問的空隙,問道:“老師,即然冬眠艙的技術不難,可為什麽以前的人不用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冬眠艙不是古人想像的樣子,隻是沒有人意識到,以前的人們對於宇宙的看法是不同的。
台上的詩語非麵色沉凝,也沒有去打消眾人的熱情,而是等所有人相對安靜下來以後,才解釋道:“同學們,你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技術層麵上的進步,永遠也解決不了基礎理論所帶來的困擾。所以,這種由於基礎理論不足所帶來的困惑,往往是我們不可理解的。同樣的,當時的人們認為技術層麵上可以被實現的目標,在我們現在看來,隻是在做無用功,因為那時的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向,與我們現在思考問題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因基礎理論與思考方向的不同,以前的人們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和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向大為不同,而這些問題,則又會因為認識上的不足,技術手段的限製,困難也會隨之呈現出幾何式的增長。更有可能,最後的答案,其實有可能不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因為,如果說方法不對,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會是,可能在原來的理論上能夠實現,但是實際卻無法被實現。這裏我舉一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些例子,給大家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接下來,她便停下了課程的講解,解釋起關於冬眠艙的問題。
無疑,詩語非也可以選擇不解釋,隻要一言帶過就行了,隻是她沒有這麽做,反而講解得較為認真。
經過一番較為細致的講解,大家也終於明白過來,這種現在看似很普通的設備,對於科技的要求,並不是因為它的原理何其的複雜,而是因為一個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被當時的人們複雜的對待了。
例如,當時的人們認為,冬眠艙應該乃是屬於多種學科的領域,而其中生物學應當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想要實現冬眠艙實用化,它便需要生物學研究當中的一大成果,即各種維持生命體征的養分供給技術,以及物理學當中的研究成果,能量的各種轉換等等技術。
實則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個小小的冬眠艙,已經涉及到了各門學科的相關尖端領域,所以在不明白時間冷凍基礎理論的古代人,對於如何製造一個安全的冬眠艙,便有著各種各樣的設想。
當然,那時的人們所能考慮到的因素是對的,大家都認為想要實現星際旅行,要考慮的可不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還得需要考慮迴不迴得來的問題。
是以,一旦這種因為認識上不足所導致的問題多了的話,那麽則又會牽涉到各方麵的問題。
比如說,宇航員的各種生存需求當然是第一位,因此當時的人們因為理論基礎上的不足,還要需要去考慮很多的問題。如,如果時間太長的話,那麽送一個人上去,肯定是不行的,於是又必須要送兩個人以上,因為一個人單獨在太空當中呆久了的話,那是會瘋掉的。
故而,單單隻是圍繞著這一個問題,直到最後,兩個人性別相同的人,也不行了,還得一男一女,而再到了後來,一男一女又不行了,還得加上幾個可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等,等等。
對此,人類在這一嚐試的過程當中,付出了很多血的代價,其結果就是,因為理論上可以實行,可是在實際當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的時候,卻往往弄得當時的人們措手不及,進而又導致了一種特別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最後卻需要用很多種技術手段的進步來實現它。
但是,技術想要進步,在基礎理論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是非常艱難的,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相關的實驗。
這便好比,在量子力學沒有全麵突破之前,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如果想要提高計算機的核心頻率與能效比,便隻能通過增加核心數量來達到最佳比例一樣,是以那時的超級計算機也隻能是越做越大,直到後來它的啟用功耗,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再比如說,當年的粒子發動機是需要物質來作為作用力推動點的,也就是以利用物質來產生反作用力的方式,來推動飛船行駛,但是縱然一艘再大的飛船所能儲存的物資,卻滿足不了整個加速過程,和減速過程當中的充分需要,那麽又會涉及到了補給方麵的問題。
這便是基礎理論的限製導致的結果,因為當時人們所能利用的能量,不是電能就是化學能,並且人們對於力的認識,也隻是關於力的作用方式上的區別,還沒有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太空飛船,那都必須要以物體與物質之間在作用之後,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才能產生直觀性的推力,進而才能使得飛船前進,而反作用力幾乎也已經成為了,所有能夠驅動物質改變空間位置的唯一來源。
而這,也正是現在的人們,與古代的人們在意識上,或者說認識上的巨大落差,而這正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在當時,利用宇宙張力來實現超光速的理論大為流行,可是想要實現利用時空的扭曲來推動飛船,基礎物理學如果不能得到突破的話,那麽實則如何高效率的實現這一理論設想,也就是一個神話而已。
所以,在沒有突破基礎物理學的創元紀,就算技術如何的發達,也始終打破不了這一道科學屏障,而如果基礎物理學不能得到突破,那麽像生物學,化學,等等被衍生出來的學科,也就幾乎同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屏障。
簡言之,數學是物理學的基礎,而物理學則又是其它多種與之相關學科的基礎,所以基礎物理學不突破,那就意味著技術再好,也始終是在遊泳池內遊泳,永遠沒有可能爬得上岸。
如此也就導致了很多不可想象的情況發生,並且它們還都是一些理論上確實可以辦得到,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多大被實行可能的事情。用當時人們的原話來說,有去無迴的星際旅行,那就不叫星際旅行,是去送死。
極為可笑的是,在走了這麽多彎路之後,當後來宇宙麵紗向人們揭開的時候,曲折的探索過程,竟然成為了一個,當時最為著名的世紀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卻又是人類的悲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某一項技術可能可以被現實,不過同樣的,它的發展絕對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所以到底要繞多少彎路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那麽這就是一個運氣問題了,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驗,才能突破這一道技術屏障,以期尋找到其間的規律。
換言之,在基礎理論沒有得到突破之前,人們隻能通過尋找可以被尋找到的規律,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以期達到技術上的突破,以期進一步去認識未知的世界。
比如說,古代的大炮用的是黑火藥,而後來人們的大炮用的則是tnt,兩者都是炸藥,並且兩者同樣也都是為了將炮彈發射出去來達到攻擊效果,但是古代的大炮,卻不可能與後來的大炮相提並論,這是技術上的進步,而理論上的進步卻是,炮彈和原子彈的區別。
故而,整段被敘述下來後,包括李梓睿在內,大家都沒有得到較為全麵性的解釋,反而隻是了解到了一些似乎並不算太過玄妙的基本知識點。
按李梓睿原有的猜想,靈能學應該是比量子力學更為深奧才對,可是結果似乎恰恰相反。冬眠艙的實現,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的結果,竟然會如此的簡單。
與那位第一個走出冬眠艙的曆史名人說的一樣,其實真正的冬眠艙,和一張床的功能差不了多少,但是這樣的話要是在千年之前再告訴以前的科學家,或許沒有一個人會選擇相信。因為,他們也許還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在扯淡,是在侮辱著科學。
依詩語非的講解來看,靈能似乎無處不在,就連生活當中很多常見的現象都有靈能的影子,而這就讓李梓睿更有點想不明白了。
“生活當中也有靈能的影子嗎?怎麽可能?”李梓睿心裏想道,隻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看到過,任何超自然的現象。
在李梓睿的意識當中,除了一些靈能設備所帶來的不同以外,其它的方麵是沒有超自然現象的,這便意味著應該沒有靈能的影子才對,因為靈能如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不就是超自然的現象嗎?
比如說在民用方麵,靈能可以用來投影,還可以用來形成應力護盾,最常見的便是,它還能讓懸浮汽車憑白無故的飛起來等等,但是依詩語非的解釋來看,她指的並不是這些現代化的東西,而是指排除靈能被應用的範圍以外,所能表現出現來的很多常見,並且正常不過的現象。
當然,詩語非並沒有指出,哪一種現象當中,有著靈能的影子,而又隻是一言概括而已。隻說,這是接下來要解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