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誰主,誰就能決定天下人的未來。主宰之人的一個決策,往往都會改變許多人的命運。
病榻上的宗澤被劉行說服了,與劉行聯署了一道“並城令”。北起遼北、遼東,南至兩廣邊陲,東起渤海之濱、西至寧夏青海,大宋境內隨後的幾天內上演了一幕令世人為之又是一驚訝的景象。
無數的千戶小縣縣長們哭爹喊娘地奔向上級衙門,去找知府懇求、爭取讓他們出任裁並後新縣城的知縣。
更有一些中縣的縣令,一接到天樞院頒下的政令當夜便遣散傭仆,任由家中的女人們哭聲震天響,灰溜溜地收拾起行囊。
當然,有無奈地接受現實,靜待政令推行後丟官罷職,自然也就會有人不甘心地去想出許多花招來或是對抗新政、或者變著法子地去爭奪未來裁並後新縣治的知縣職務。
可是那些不甘心、別有用心的人沒有想到。其實劉行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就已經又給他們挖了一個天大的坑。
什麽坑呢?那個坑美其名曰“懲治貪官”,實則就是讓各處的知府、知州去搞釣魚執法。
怎麽個釣魚執法呢?劉行讓吏部給各處州府的主官,以及各省巡撫都隨同天樞令一起發去了另外一道密令,在那密令中劉行明諭:七品一知縣、價值一萬元。五品一知州、需取五萬塊。若是有人想要做知府,少了十萬別答應……
一向對貪瀆嫉惡如仇的劉行在這是怎地了?所有的知府、知州接到那道密令的時候全都傻眼了,他們不知道劉行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可是對於各省的巡撫而言,“天下第一坑神”劉行做事的習慣巡撫們都是很清楚的。一接到命令,不隻是梁興、萬亞飛,就連一些巡撫衙門裏的布政使、巡防使和按察使都猜出了劉行這道密令的真實用意。
誰人不知主宰當今天下的劉太傅是個邪狂小子,誰若不知劉行最擅長挖坑等人自己跳進去。那麽他就算再是才華橫溢、本事高強,也都注定生不逢時、不適合在如今大宋的朝廷裏混下去。
因為不懂得真正潔身自好的人,隨時可能被劉行挖個坑給坑進去。因為不是真的清正廉明之人,一旦被劉行捉到把柄,其結局隻有兩種。
好一些的是罷官去職、從此休想再入仕途,從此隻能去學那沽名釣譽的陶淵明,過那種“采菊東籬下”的生活了。
壞一些的會很慘,不但丟了官職、還要被廉政總署拿了去一番嚴刑審訊,最後全家都會因其貪瀆而被落為罪民之族。至少其子孫三代以後都別想做官了,還會被直接遷往邊睡荒涼之地、三代不得迴中原……
那麽這次劉行到底挖了個什麽坑呢?會有人往下跳嗎?
這個坑就是釣魚之法,至於會不會有人自己往下跳,劉行的密令發出去隻是幾天後就開始見到了效果。
最先自己掉進這坑裏的,是山東萊州的一個縣令。他原來擔當縣令的是萊州靠近寧海軍的一個小縣城,在寧海軍向沿海一帶大規模遷徙、將大片土地讓出來後轉劃入臨近州縣的過程中,他那個縣是得到最多土地的縣。
那個縣令侯勝臣,借著寧海軍退耕脫產、全力練兵那“大好機會”,接收土地並沒有按天樞院的政令去逐戶分給當地百姓,也沒有把那些土地用作招募流民之用。
侯勝臣得到了那麽多土地,他不分出去、難不成他要自己做個官身大地主嗎?那倒不是,侯勝臣再是貪心、他還是很清楚軍情部密探有多厲害的。
那他怎樣利用那些新得土地滿足其個人貪心的呢?
讓的做法很令人想不到,竟然是鑽了新法的空子:縣衙分包、將新得土地轉給各鄉各村,再有各鄉各村張貼告示,以鄉產、村產招租的名義把那些土地給分包了出去。
分包出去,按道理說隻要是真的有人去種、能讓土地養活百姓,也是不算太過分的。可是偏偏那個侯勝臣在分包的過程玩出了幺蛾子來。
他怎麽玩花招的呢?凡是想要得到分包權的鄉村,一畝地每年收的兩成租子中必須有一半上繳給縣衙。而且一次發包七十年的土地,他要求各鄉村一次性先給付每畝七塊龍元的“承包質押金”。
質押金,朝廷的土地分給百姓去種,誰承包了就貴誰自己守護,何時來得質押金呢?
那些鄉村起初想不通,沒人願意交錢。還有一些鄉紳直接將他告到了巡撫衙門去,說他這是“巧立名目、巧取豪奪”。
當時梁興才接任山東巡撫,人至今仍然帶兵守在泗水河畔。就連山東巡撫的衙門,也被他從濟南府遷到了泗水縣城中去。
一心隻在忙著對付那隻大貔貅,手下的布政使一上報、梁興立即很沒耐性的迴了一道令:著令知萊州事全權查實,若實為枉法、罷官嚴懲……
梁興是新官上任,對山東當地的情況不夠了解。他以為他的老天策高高懸在上空,底下的人隻是聽到他的名聲就不敢做違法之事,才敢那樣隨便的一句話讓知州去查實辦理。
可惜的是,梁興沒有想到。人人皆怕天策衛,然而人人為了自身利益都敢於冒險。
萊州知州就是那敢為一己私利冒險的人,那個先是做金狗縣令、又做南朝知州,最後又趁著吳璘手下缺少官吏的機會鑽營混成萊州知州的家夥。
在得到梁興傳令後,他直接對就坐在他麵前的侯勝臣扔出了一句話:你那縣衙所得的一半上繳給我的州衙,這事我就幫你扛了。
一個知州、一個知縣就這麽沆瀣一氣了?難道他們不怕死、不知道劉行對貪官有多狠、不知道梁興縱是離了軍情部也還是有許多密探會向他報告一些山東之事嗎?
他們怕死,所以事情做得真叫一個絕!怎麽絕呢?倆人誰都沒將那些質押金直接塞進自己腰包,而是放到了當地的一家私人銀號裏去存本取息、吃起利息來。
二人還與那銀號的主事做了一番手腳,使得公帑入其號是無利息的一般,使得他倆靠著吃利息就肥了自己。
肥了自己的侯勝臣一聽說要並縣、又聽說劉行明碼標價定出了各級官職值的價碼,他立即帶著十萬龍元的存單直接跑到了泗水河畔,大言不慚地對梁興說:我給您十萬塊,我要做個知府。
本作品已開啟防盜模式,看正版、請去,否則隻能看亂序文。(未完待續。)
病榻上的宗澤被劉行說服了,與劉行聯署了一道“並城令”。北起遼北、遼東,南至兩廣邊陲,東起渤海之濱、西至寧夏青海,大宋境內隨後的幾天內上演了一幕令世人為之又是一驚訝的景象。
無數的千戶小縣縣長們哭爹喊娘地奔向上級衙門,去找知府懇求、爭取讓他們出任裁並後新縣城的知縣。
更有一些中縣的縣令,一接到天樞院頒下的政令當夜便遣散傭仆,任由家中的女人們哭聲震天響,灰溜溜地收拾起行囊。
當然,有無奈地接受現實,靜待政令推行後丟官罷職,自然也就會有人不甘心地去想出許多花招來或是對抗新政、或者變著法子地去爭奪未來裁並後新縣治的知縣職務。
可是那些不甘心、別有用心的人沒有想到。其實劉行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就已經又給他們挖了一個天大的坑。
什麽坑呢?那個坑美其名曰“懲治貪官”,實則就是讓各處的知府、知州去搞釣魚執法。
怎麽個釣魚執法呢?劉行讓吏部給各處州府的主官,以及各省巡撫都隨同天樞令一起發去了另外一道密令,在那密令中劉行明諭:七品一知縣、價值一萬元。五品一知州、需取五萬塊。若是有人想要做知府,少了十萬別答應……
一向對貪瀆嫉惡如仇的劉行在這是怎地了?所有的知府、知州接到那道密令的時候全都傻眼了,他們不知道劉行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可是對於各省的巡撫而言,“天下第一坑神”劉行做事的習慣巡撫們都是很清楚的。一接到命令,不隻是梁興、萬亞飛,就連一些巡撫衙門裏的布政使、巡防使和按察使都猜出了劉行這道密令的真實用意。
誰人不知主宰當今天下的劉太傅是個邪狂小子,誰若不知劉行最擅長挖坑等人自己跳進去。那麽他就算再是才華橫溢、本事高強,也都注定生不逢時、不適合在如今大宋的朝廷裏混下去。
因為不懂得真正潔身自好的人,隨時可能被劉行挖個坑給坑進去。因為不是真的清正廉明之人,一旦被劉行捉到把柄,其結局隻有兩種。
好一些的是罷官去職、從此休想再入仕途,從此隻能去學那沽名釣譽的陶淵明,過那種“采菊東籬下”的生活了。
壞一些的會很慘,不但丟了官職、還要被廉政總署拿了去一番嚴刑審訊,最後全家都會因其貪瀆而被落為罪民之族。至少其子孫三代以後都別想做官了,還會被直接遷往邊睡荒涼之地、三代不得迴中原……
那麽這次劉行到底挖了個什麽坑呢?會有人往下跳嗎?
這個坑就是釣魚之法,至於會不會有人自己往下跳,劉行的密令發出去隻是幾天後就開始見到了效果。
最先自己掉進這坑裏的,是山東萊州的一個縣令。他原來擔當縣令的是萊州靠近寧海軍的一個小縣城,在寧海軍向沿海一帶大規模遷徙、將大片土地讓出來後轉劃入臨近州縣的過程中,他那個縣是得到最多土地的縣。
那個縣令侯勝臣,借著寧海軍退耕脫產、全力練兵那“大好機會”,接收土地並沒有按天樞院的政令去逐戶分給當地百姓,也沒有把那些土地用作招募流民之用。
侯勝臣得到了那麽多土地,他不分出去、難不成他要自己做個官身大地主嗎?那倒不是,侯勝臣再是貪心、他還是很清楚軍情部密探有多厲害的。
那他怎樣利用那些新得土地滿足其個人貪心的呢?
讓的做法很令人想不到,竟然是鑽了新法的空子:縣衙分包、將新得土地轉給各鄉各村,再有各鄉各村張貼告示,以鄉產、村產招租的名義把那些土地給分包了出去。
分包出去,按道理說隻要是真的有人去種、能讓土地養活百姓,也是不算太過分的。可是偏偏那個侯勝臣在分包的過程玩出了幺蛾子來。
他怎麽玩花招的呢?凡是想要得到分包權的鄉村,一畝地每年收的兩成租子中必須有一半上繳給縣衙。而且一次發包七十年的土地,他要求各鄉村一次性先給付每畝七塊龍元的“承包質押金”。
質押金,朝廷的土地分給百姓去種,誰承包了就貴誰自己守護,何時來得質押金呢?
那些鄉村起初想不通,沒人願意交錢。還有一些鄉紳直接將他告到了巡撫衙門去,說他這是“巧立名目、巧取豪奪”。
當時梁興才接任山東巡撫,人至今仍然帶兵守在泗水河畔。就連山東巡撫的衙門,也被他從濟南府遷到了泗水縣城中去。
一心隻在忙著對付那隻大貔貅,手下的布政使一上報、梁興立即很沒耐性的迴了一道令:著令知萊州事全權查實,若實為枉法、罷官嚴懲……
梁興是新官上任,對山東當地的情況不夠了解。他以為他的老天策高高懸在上空,底下的人隻是聽到他的名聲就不敢做違法之事,才敢那樣隨便的一句話讓知州去查實辦理。
可惜的是,梁興沒有想到。人人皆怕天策衛,然而人人為了自身利益都敢於冒險。
萊州知州就是那敢為一己私利冒險的人,那個先是做金狗縣令、又做南朝知州,最後又趁著吳璘手下缺少官吏的機會鑽營混成萊州知州的家夥。
在得到梁興傳令後,他直接對就坐在他麵前的侯勝臣扔出了一句話:你那縣衙所得的一半上繳給我的州衙,這事我就幫你扛了。
一個知州、一個知縣就這麽沆瀣一氣了?難道他們不怕死、不知道劉行對貪官有多狠、不知道梁興縱是離了軍情部也還是有許多密探會向他報告一些山東之事嗎?
他們怕死,所以事情做得真叫一個絕!怎麽絕呢?倆人誰都沒將那些質押金直接塞進自己腰包,而是放到了當地的一家私人銀號裏去存本取息、吃起利息來。
二人還與那銀號的主事做了一番手腳,使得公帑入其號是無利息的一般,使得他倆靠著吃利息就肥了自己。
肥了自己的侯勝臣一聽說要並縣、又聽說劉行明碼標價定出了各級官職值的價碼,他立即帶著十萬龍元的存單直接跑到了泗水河畔,大言不慚地對梁興說:我給您十萬塊,我要做個知府。
本作品已開啟防盜模式,看正版、請去,否則隻能看亂序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