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事業的抱負和理想,是以“真”為開始,“善”為曆程、“美”為最終目標的。
———西塞羅
向比爾·蓋茨學“熱情”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員工是什麽樣時,他強調了這樣一條:“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對自己的工作滿懷熱情,當他對客戶介紹本公司的產品時,應該有一種傳教士傳道般的狂熱!”
1975年,蓋茨從哈佛退學,和同學艾倫一起創辦了微軟,他們的第一筆大生意是與mits做成的,在這筆生意裏,微軟賺了18萬美元。
23年過去後,1998年9月14日,微軟成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市場價值高達2612億美元,其“pc操作係統”和“辦公軟件”在本領域內占壟斷地位,在今年《福布斯》發布的“全球億萬富豪榜”中,蓋茨以528億美元的身家名列全球第一。
由於蓋茨的努力,軟件業在90年代開始超越硬件,成為整個計算機的主導產業。
蓋茨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在其創業時期,除了談生意、出差,他都是在公司裏通宵達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秘書經常發現,他在自己辦公室的地板上鼾聲大作。
如果你有這樣的幹勁,你也可能成為比爾·蓋茨。
向李嘉誠學“穩健”
有一個成功的人,是我們人人皆知的——李嘉誠,他就是穩健、不浮躁的典範。
11歲那年,李嘉誠來到香港。到了14歲,由於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後來,他舅父讓李嘉誠去他的鍾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
從他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這點上,就表現出他自強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將培養出他以後的穩健前進的工作作風、不浮躁的工作態度。
他先是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同錢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閉。但是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他當了一名茶館裏的堂倌。
就在當堂倌的時候,他就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標邁進。這些小事是這樣的:他給自己安排課程,以自覺養成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習慣。這些課程包括:時時處處探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然後找機會驗證;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既高興又付錢。
後來他又以收書方式讀了很多書,並把看過的書再賣掉。
就是這樣,李嘉誠既掌握了知識,又沒有浪費錢。
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在茶館裏沒有前途,就進了舅父的鍾表公司當學徒,他偷師學藝很快學到了鍾表的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其後,他建議開鍾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因為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確實很大。
1946年,他17歲,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不浮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他之所以要創立這個廠,也是他的穩健思考觀察的結果。他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是一片空白。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於他的穩健。
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是很會判斷機遇、抓住機遇的。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了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立即想到另一個消息,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他於是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向他展開。
正當李嘉誠全力拓展歐美市場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了李嘉誠公司的產品樣品後,與李嘉誠聯係。這位批發商是因為李嘉誠公司的產品價格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而來找他的。但他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長江公司是資金私有製。為保險起見,他表示願意同李嘉誠合作,但條件是他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進行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要占領主要的市場——西歐和北歐,與他合作是很好的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盡全力都沒有找到擔保人。但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爭取,這是他成功的一個法寶。他與設計師一道連夜趕出9款樣品。批發商隻準備訂一種,李嘉誠則每種設計了3款。第二日他來到批發商的商店。批發商望著他因通宵未眠而紅的眼睛,欣賞地笑了,答應了談生意,在李嘉誠沒有擔保的情況下,簽了第一份購銷合同。按協議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從而解決了長江公司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足問題。
長江公司很快占領大量的歐美市場。僅1958年一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就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塑膠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
不浮躁且穩健的人往往有這樣的素質,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是不甘心失敗的。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著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隻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麽,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就會累倒在地。
在這裏,浮躁與穩健對於一個人成功的影響,一目了然。隻有不浮躁,才能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
向傑克·韋爾奇學“效率”
1981年,當45歲的傑克·韋爾奇執掌ge(通用電氣公司)時,這家已經有117年曆史的公司有350個經營單位和8個管理層,市場價值在全美的上市公司中僅排名第十。
韋爾奇砍掉了通用25%的企業,賣掉了價值近100億美元的資產,削減了10多萬份工作,將350個經營單位裁減合並成13個主要的業務部門,將原來8個層次的管理層減到4個層次甚至3個層次,他因此得了個綽號“中子彈傑克”。
然而,在傑克大砍大削的同時,從1981年到2001年,ge的股票市值從120億美元上升到1700億美元。從1998年開始,ge連續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市場價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二位。
韋爾奇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喜歡向幾乎所有的員工——包括小時工在內——發出手寫的便條,用以布置任務,鼓勵和鞭策員工。
向柳傳誌學“微笑”
柳傳誌被稱做是一個“滿臉慈愛微笑”的人。
他曾在國防科工委和中科院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84年以20萬元人民幣投資,與其他10名計算所員工共同創辦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1989年成立聯想集團,2000年,聯想集團銷售收入達284億元人民幣,被《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最佳科技企業”第八名。
柳傳誌一直強調聯想的“民族企業”身份,將聯想從早期的大船結構發展為艦隊結構,並逐步成為一間國際化的大型企業。
要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就不僅要有規章製度,更要有很好的辦法去獲得人的心。對人笑臉相迎,往往可以使你很快成長。
向默多克學“冒險”
1953年默多克接手父親的《阿德萊德新聞報》——較為成功的一份地方性報紙,以“新聞”起家,在隨後的近50年裏,他不斷收購,從而建立了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傳媒王國——新聞集團,後來,他的新聞集團淨資產超過400億美元。
默多克的前任經理理查德,西爾比認為他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大部分董事聚集在一起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決議、投讚成票。
敢於用自己的財產和聲譽冒險,是默多克最大的特色,他曾把全部身家都賭在衛星電視網上,使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初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衛星電視網每周燒掉200萬美元,公司負債80億美元。後來,默多克身價為110億美元。
向洛克菲勒學“追求”
少年時代的洛克菲勒的夢想就是當富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在平均月工資隻有10美元的19世紀下半葉,這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相當於今日的一個普通中國人想成為千萬或億萬富翁。為了早日實現這個夢想,1855年他高中畢業後便開始找工作,而且隻找銀行、批發商、鐵路公司這類有發展前途的工作。終於,他在一家商行找到了一份會計辦事員的工作,周薪4美元,大約為一般工作的兩倍。洛克菲勒對自己的這一選擇很得意,並把工作的第一天作為自己的第二生日,每年都予以慶祝。
1858年,洛克菲勒的年薪已增至600美元,大致相當於最初的3倍。但他認為,比較合理的報酬應當是800美元,於是就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老板支支吾吾地加以拖延,一氣之下,洛克菲勒辭去工作,與英國人克裏克合夥自辦了一家商業公司。當時,他的自有資金隻有800美元,洛克菲勒以10%的年息向父親借了1000美元,幸運的是,他們第一年就賺了4000美元,第二年賺到了17000美元。第三年也就是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剛剛起步的克裏克一洛克菲勒公司通過買賣糧食、肉類、農具、鹽和其他日常用品而大發戰爭財。
不久,石油工業在美國興起,洛克菲勒非常看好這一新興行業,轉而經營石油。並在1865年用72500美元的巨款買下原公司中屬於克裏克的股份,與一名技術專家安德魯斯合作,創辦了一家專營石油的公司。當年,這家新公司的年利潤達到100萬美元,次年達到200萬美元。此後,一陣瘋狂並充滿陰謀詭計的收購、兼並、征戰後,洛克菲勒壟斷了全美95%的石油生產,並成為美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位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超級大富翁。
夢想為何能激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呢?夢想又為何能夠使一個行走不便的人成為傳奇人物?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變成看得見的事實,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製定遠大目標,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導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
向安迪·格魯夫學“固執”
1968年7月,格魯夫參與創建英特爾公司,1979年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在以後的18年裏,他締造了別人難以模仿的“英特爾”模式:高度的組織化和整體化。到1986年英特爾成功轉型,成為微處理器生產方麵的老大,其不斷推出新的cpu的能力也絕非其他公司可以比擬。
1990年左右,格魯夫開始推動英特爾從電腦行業的追隨者變成領導者。1987一1997年10年間,他領導的英特爾公司每年返還給投資者的迴報率平均高於44%。有評價說,沒有他,英特爾甚至不能稱其為公司。
格魯夫有一句舉世聞名的名言:“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向鬆下幸之助學“用人”
鬆下幸之助被人稱為“經營之神”、“事業部”、“終身雇用製”、“年功序列”等日本企業的管理製度都是他首創的。
少年時代的鬆下幸之助隻受過4年小學教育,因父親生意失敗,曾離開家到大阪去當學徒。1918年,23歲的鬆下在大阪建立了“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接連推出了先進的配線器具、炮彈形電池燈、電熨鬥、無故障收音機、電子管、真空管、晶體管等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產品,7年之後,鬆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從那時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10年他的收入均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時,留下了15億多美元的遺產。
鬆下幸之助為人謙和,無論見了誰都點頭哈腰,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經營哲學:“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向喬治·索羅斯學“狙擊”
索羅斯,美國最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之一,量子基金的創始人。索羅斯發家於“宏觀”投資,或者說在驅動全球股票、債券和貨幣漲跌的大趨勢上下注。1973年,索羅斯創立的量子基金在1998年時達到頂峰,管理著220億美元的資金。在32年內其平均迴報率高達32%,被稱為是金融界的奇跡。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成名於狙擊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貨幣機製;1997年,他又對東南亞匯市發動狙擊,引發了危及全球的亞洲金融危機。
被稱為“金融大鱷”的索羅斯也不斷捐出巨款,包括給波斯尼亞地區的人民在戰後重建生活。他曾表示,在80歲前,會將所有財富全數捐出。
向張瑞敏學“細節”
1985年,青島電冰箱總廠生產的瑞雪牌電冰箱(海爾的前身),在一次質量檢查時,庫存不多的電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按照當時的銷售行情,這些電冰箱稍加維修便可出售。但是,廠長張瑞敏當即決定,在全廠職工麵前,將76台電冰箱全部砸毀。當時一台冰箱800多元錢,而職工每月平均工資隻有40元,一台冰箱幾乎等於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當時職工們紛紛建議:便宜處理給工人。
張瑞敏對員工說:“如果便宜處理給你們,就等於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張瑞敏決定砸毀這76台冰箱,而且是由責任者自己砸毀。很多職工在砸毀冰箱時都流下了眼淚,平時浪費了多少產品,沒有人去心痛;但親手砸毀冰箱時,感受到這是一筆很大的損失,痛心疾首。通過這種非常有震撼力的場麵,改變了職工對質量標準的看法。
海爾人認為,如果生產的產品差一點,這種質量不可能走向國際市場。質量上的小差異,實質上是質量意識的大差異。如果不解決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就不可能真正解決產品的質量問題。
正是這種質量意識,企業完成了質的飛躍。
198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銀行第三屆電冰箱招標“琴島——利勃海爾”力克世界上15個參賽選手,一舉奪標,成為我國首次在國際上中標的家電企業。
———西塞羅
向比爾·蓋茨學“熱情”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員工是什麽樣時,他強調了這樣一條:“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對自己的工作滿懷熱情,當他對客戶介紹本公司的產品時,應該有一種傳教士傳道般的狂熱!”
1975年,蓋茨從哈佛退學,和同學艾倫一起創辦了微軟,他們的第一筆大生意是與mits做成的,在這筆生意裏,微軟賺了18萬美元。
23年過去後,1998年9月14日,微軟成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市場價值高達2612億美元,其“pc操作係統”和“辦公軟件”在本領域內占壟斷地位,在今年《福布斯》發布的“全球億萬富豪榜”中,蓋茨以528億美元的身家名列全球第一。
由於蓋茨的努力,軟件業在90年代開始超越硬件,成為整個計算機的主導產業。
蓋茨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在其創業時期,除了談生意、出差,他都是在公司裏通宵達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秘書經常發現,他在自己辦公室的地板上鼾聲大作。
如果你有這樣的幹勁,你也可能成為比爾·蓋茨。
向李嘉誠學“穩健”
有一個成功的人,是我們人人皆知的——李嘉誠,他就是穩健、不浮躁的典範。
11歲那年,李嘉誠來到香港。到了14歲,由於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後來,他舅父讓李嘉誠去他的鍾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
從他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這點上,就表現出他自強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將培養出他以後的穩健前進的工作作風、不浮躁的工作態度。
他先是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同錢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閉。但是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他當了一名茶館裏的堂倌。
就在當堂倌的時候,他就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標邁進。這些小事是這樣的:他給自己安排課程,以自覺養成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習慣。這些課程包括:時時處處探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然後找機會驗證;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既高興又付錢。
後來他又以收書方式讀了很多書,並把看過的書再賣掉。
就是這樣,李嘉誠既掌握了知識,又沒有浪費錢。
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在茶館裏沒有前途,就進了舅父的鍾表公司當學徒,他偷師學藝很快學到了鍾表的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其後,他建議開鍾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因為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確實很大。
1946年,他17歲,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不浮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他之所以要創立這個廠,也是他的穩健思考觀察的結果。他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是一片空白。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於他的穩健。
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是很會判斷機遇、抓住機遇的。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了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立即想到另一個消息,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他於是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向他展開。
正當李嘉誠全力拓展歐美市場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了李嘉誠公司的產品樣品後,與李嘉誠聯係。這位批發商是因為李嘉誠公司的產品價格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而來找他的。但他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長江公司是資金私有製。為保險起見,他表示願意同李嘉誠合作,但條件是他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進行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要占領主要的市場——西歐和北歐,與他合作是很好的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盡全力都沒有找到擔保人。但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爭取,這是他成功的一個法寶。他與設計師一道連夜趕出9款樣品。批發商隻準備訂一種,李嘉誠則每種設計了3款。第二日他來到批發商的商店。批發商望著他因通宵未眠而紅的眼睛,欣賞地笑了,答應了談生意,在李嘉誠沒有擔保的情況下,簽了第一份購銷合同。按協議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從而解決了長江公司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足問題。
長江公司很快占領大量的歐美市場。僅1958年一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就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塑膠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
不浮躁且穩健的人往往有這樣的素質,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是不甘心失敗的。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著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隻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麽,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就會累倒在地。
在這裏,浮躁與穩健對於一個人成功的影響,一目了然。隻有不浮躁,才能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
向傑克·韋爾奇學“效率”
1981年,當45歲的傑克·韋爾奇執掌ge(通用電氣公司)時,這家已經有117年曆史的公司有350個經營單位和8個管理層,市場價值在全美的上市公司中僅排名第十。
韋爾奇砍掉了通用25%的企業,賣掉了價值近100億美元的資產,削減了10多萬份工作,將350個經營單位裁減合並成13個主要的業務部門,將原來8個層次的管理層減到4個層次甚至3個層次,他因此得了個綽號“中子彈傑克”。
然而,在傑克大砍大削的同時,從1981年到2001年,ge的股票市值從120億美元上升到1700億美元。從1998年開始,ge連續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市場價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二位。
韋爾奇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喜歡向幾乎所有的員工——包括小時工在內——發出手寫的便條,用以布置任務,鼓勵和鞭策員工。
向柳傳誌學“微笑”
柳傳誌被稱做是一個“滿臉慈愛微笑”的人。
他曾在國防科工委和中科院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84年以20萬元人民幣投資,與其他10名計算所員工共同創辦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1989年成立聯想集團,2000年,聯想集團銷售收入達284億元人民幣,被《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最佳科技企業”第八名。
柳傳誌一直強調聯想的“民族企業”身份,將聯想從早期的大船結構發展為艦隊結構,並逐步成為一間國際化的大型企業。
要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就不僅要有規章製度,更要有很好的辦法去獲得人的心。對人笑臉相迎,往往可以使你很快成長。
向默多克學“冒險”
1953年默多克接手父親的《阿德萊德新聞報》——較為成功的一份地方性報紙,以“新聞”起家,在隨後的近50年裏,他不斷收購,從而建立了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傳媒王國——新聞集團,後來,他的新聞集團淨資產超過400億美元。
默多克的前任經理理查德,西爾比認為他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大部分董事聚集在一起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決議、投讚成票。
敢於用自己的財產和聲譽冒險,是默多克最大的特色,他曾把全部身家都賭在衛星電視網上,使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初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衛星電視網每周燒掉200萬美元,公司負債80億美元。後來,默多克身價為110億美元。
向洛克菲勒學“追求”
少年時代的洛克菲勒的夢想就是當富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在平均月工資隻有10美元的19世紀下半葉,這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相當於今日的一個普通中國人想成為千萬或億萬富翁。為了早日實現這個夢想,1855年他高中畢業後便開始找工作,而且隻找銀行、批發商、鐵路公司這類有發展前途的工作。終於,他在一家商行找到了一份會計辦事員的工作,周薪4美元,大約為一般工作的兩倍。洛克菲勒對自己的這一選擇很得意,並把工作的第一天作為自己的第二生日,每年都予以慶祝。
1858年,洛克菲勒的年薪已增至600美元,大致相當於最初的3倍。但他認為,比較合理的報酬應當是800美元,於是就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老板支支吾吾地加以拖延,一氣之下,洛克菲勒辭去工作,與英國人克裏克合夥自辦了一家商業公司。當時,他的自有資金隻有800美元,洛克菲勒以10%的年息向父親借了1000美元,幸運的是,他們第一年就賺了4000美元,第二年賺到了17000美元。第三年也就是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剛剛起步的克裏克一洛克菲勒公司通過買賣糧食、肉類、農具、鹽和其他日常用品而大發戰爭財。
不久,石油工業在美國興起,洛克菲勒非常看好這一新興行業,轉而經營石油。並在1865年用72500美元的巨款買下原公司中屬於克裏克的股份,與一名技術專家安德魯斯合作,創辦了一家專營石油的公司。當年,這家新公司的年利潤達到100萬美元,次年達到200萬美元。此後,一陣瘋狂並充滿陰謀詭計的收購、兼並、征戰後,洛克菲勒壟斷了全美95%的石油生產,並成為美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位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超級大富翁。
夢想為何能激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呢?夢想又為何能夠使一個行走不便的人成為傳奇人物?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變成看得見的事實,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製定遠大目標,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導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
向安迪·格魯夫學“固執”
1968年7月,格魯夫參與創建英特爾公司,1979年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在以後的18年裏,他締造了別人難以模仿的“英特爾”模式:高度的組織化和整體化。到1986年英特爾成功轉型,成為微處理器生產方麵的老大,其不斷推出新的cpu的能力也絕非其他公司可以比擬。
1990年左右,格魯夫開始推動英特爾從電腦行業的追隨者變成領導者。1987一1997年10年間,他領導的英特爾公司每年返還給投資者的迴報率平均高於44%。有評價說,沒有他,英特爾甚至不能稱其為公司。
格魯夫有一句舉世聞名的名言:“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向鬆下幸之助學“用人”
鬆下幸之助被人稱為“經營之神”、“事業部”、“終身雇用製”、“年功序列”等日本企業的管理製度都是他首創的。
少年時代的鬆下幸之助隻受過4年小學教育,因父親生意失敗,曾離開家到大阪去當學徒。1918年,23歲的鬆下在大阪建立了“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接連推出了先進的配線器具、炮彈形電池燈、電熨鬥、無故障收音機、電子管、真空管、晶體管等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產品,7年之後,鬆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從那時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10年他的收入均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時,留下了15億多美元的遺產。
鬆下幸之助為人謙和,無論見了誰都點頭哈腰,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經營哲學:“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向喬治·索羅斯學“狙擊”
索羅斯,美國最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之一,量子基金的創始人。索羅斯發家於“宏觀”投資,或者說在驅動全球股票、債券和貨幣漲跌的大趨勢上下注。1973年,索羅斯創立的量子基金在1998年時達到頂峰,管理著220億美元的資金。在32年內其平均迴報率高達32%,被稱為是金融界的奇跡。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成名於狙擊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貨幣機製;1997年,他又對東南亞匯市發動狙擊,引發了危及全球的亞洲金融危機。
被稱為“金融大鱷”的索羅斯也不斷捐出巨款,包括給波斯尼亞地區的人民在戰後重建生活。他曾表示,在80歲前,會將所有財富全數捐出。
向張瑞敏學“細節”
1985年,青島電冰箱總廠生產的瑞雪牌電冰箱(海爾的前身),在一次質量檢查時,庫存不多的電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按照當時的銷售行情,這些電冰箱稍加維修便可出售。但是,廠長張瑞敏當即決定,在全廠職工麵前,將76台電冰箱全部砸毀。當時一台冰箱800多元錢,而職工每月平均工資隻有40元,一台冰箱幾乎等於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當時職工們紛紛建議:便宜處理給工人。
張瑞敏對員工說:“如果便宜處理給你們,就等於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張瑞敏決定砸毀這76台冰箱,而且是由責任者自己砸毀。很多職工在砸毀冰箱時都流下了眼淚,平時浪費了多少產品,沒有人去心痛;但親手砸毀冰箱時,感受到這是一筆很大的損失,痛心疾首。通過這種非常有震撼力的場麵,改變了職工對質量標準的看法。
海爾人認為,如果生產的產品差一點,這種質量不可能走向國際市場。質量上的小差異,實質上是質量意識的大差異。如果不解決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就不可能真正解決產品的質量問題。
正是這種質量意識,企業完成了質的飛躍。
198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銀行第三屆電冰箱招標“琴島——利勃海爾”力克世界上15個參賽選手,一舉奪標,成為我國首次在國際上中標的家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