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魏王體豐怯熱,武德殿中設有冰井台,專藏冰以消夏日暑氣。魏王近日食冰太過,傷及脾胃,隻在府中靜養,張湘進來時,但覺一室涼意襲身,忙拭幹淨汗方過來見禮。
“人都打發了?”魏王抬目笑問,一麵命宮人將奉上新鎮冰水,張湘應話接過慢飲了,其寒振齒,不敢貪涼,遂笑著擱置一旁,指道:“難怪此物會傷累殿下。”
魏王笑道:“雪衣未免太過惜福養身,放心,偶一用之,不會蹈孤之覆轍。”說著撇下此節不提,仍問道,“今日來探看的都有哪些人?”
“戶部員外郎丁蘅,還有兵部、刑部幾個無關緊要之人,算是前兩日的,六部倒是齊全了。”張湘笑對,“安仁亦托人帶了話,因他母親這兩日身上不好,明日便過來,還望殿下恕他怠慢之罪。”
魏王“啪”地一聲合了書,揚手阻道:“萬不可讓安仁過來,他如今得製考一般的好處,既是陛下天恩,又引百官矚目,孤怎可再張揚。”
說著起身略行幾步,轉身看向張湘道:“世人雖皆知他是孤的門客,今日卻是陛下的臣子,雪衣難道不懂這一層道理?”
張湘皺眉道:“可六部這幾日來探望殿下者,隻怕也難逃聖目。”
魏王笑道:“他們來探望孤,是他們的事,見與不見,孤說了算,可安仁到底是從我這出去的,如今拜了監察禦史,品階雖不高,卻可謂‘清’,可謂‘要’,”魏王說到此,終露淡淡自得之色,一帶而過,“孤這裏既得彼一層便宜,自要失此一層便宜,孤的乳母不還住在舊府裏,孤自當得閑便去探望的。”張湘會意道:“殿下所思方是正理,眼下該走的走了,該來的也來了,隻是臣未曾想,陛下竟讓崔維之入了東宮。”
魏王哼笑兩聲:“陛下之意仍在崔氏,如今相公是再不能置之度外的,邊疆的馬尚放不得南山,除卻葉懋儀哪個節度使是省油的燈?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崔珙在邊疆紮根太久,豈是三年五載便可清楚幹淨的?隻說石堡事後,陛下已對他是十分戒備,如今連走兩棋,東朝同崔氏便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看這勢頭,東朝也罷,崔氏也罷,是榮不得的,陛下既存了打壓高門世家的念頭,他們豈能逃得過?脛大於股,祁人前事,又豈不為鑒?”
“更何況,”魏王拍了拍張湘肩頭,“唰”地一聲甩開了折扇,十分倜儻神情,“以東朝那多疑傷心的性子,崔維之便是再世孔明,一心碎首糜軀,他倒做不得劉皇叔。孤聽聞崔二公子又清高得緊,未必願為東朝展鷹犬之用,既是如此,這二人怕也是難譜君臣佳話。”
張湘一麵聽,一麵則凝神瞧魏王手中那折扇,末了,點頭笑道:“殿下將東朝和那崔二公子看得確是透徹,殿下這山水圖也確是妙,咫尺之內,便可覽萬裏之遙,今日在扇為虛,明日未必不在身為實。”
魏王嗬嗬搖扇:“雪衣未免太看重這閑時消遣,”說著目光慢慢移至扇麵,目含譏諷,“這算得了什麽?”張湘皺眉,麵露疑色,魏王已是笑道,“孤待這幾日病愈,便要上表請件事,萬裏河山,”他將折扇往張湘手中一擲,笑得越發莫測,“又豈是一把小小紙扇可圖?”
午後先是遠處滾了幾聲悶雷,片刻功夫次第近了,緊跟黑雲翻墨,驚風乍起,不多時白雨跳珠,本聒噪不堪的夏蟬嘶鳴不知何時銷聲匿跡,政事堂裏崔珙幾人方用了飯,有內侍進來通傳:
“幽州節度使所遣使者康孝義拜相公稟事。”
入京稟事的使者因循慣例而來,崔珙遂問道:“此人現下身擔何職?”內侍答道:“左騎衛將軍。”崔珙點了點頭,又問道:“高不危曾收養一落難胡人為義兒,可是這個康孝義?”內侍笑道:“相公也知此事,節度使大人有親兵百餘人,乃一時豪傑之士,皆為義兒,相公不聞‘義兒軍’?這人正是其間最受器重的。”
既遣來京,當不是尋常人物,崔珙聞言麵色未動,隻請王弘靖李光庭兩人也都入座,方擺手示意:“讓他進來罷。”
密雨斜侵暗牆,勢頭甚猛,康孝義雖有撐傘,衣裳仍洇濕一線,卻是毫不在意,收傘之際,見幾個內侍盯住自己上下打量,複而竊竊私語,便斜睨兩眼,撩袍跨了進來。
待康孝義施禮過後,將幽州節度使的奏呈遞上,繼而退至一旁,卻是抬首挺立,傲睨自若,崔珙看他一眼,手底一麵翻開高不危的奏呈,入目不過慣常公事,崔珙大略先過幾行,輕輕合上,笑問道:
“你是第一迴來洛陽?銅駝陌上比之幽州如何?”
康孝義不假思索道:“不如何。”
政事堂幾位宰輔聽得皆是一怔,他不過一末流武將,非但麵無改色毫無拘謹之態,且敢將如此張狂的一句於一眾國朝重臣眼前堂堂皇皇地道出,自惹得幾人甚是不快,李光庭就近於側耳朝王弘靖密語了兩句,王弘靖嗬嗬一笑:“蠻虜無見識耳。”
崔珙心底雖覺驚詫,一張臉卻幾無變化,仍似閑話問道:“此話如何講?”
“他鄉怎比故鄉。”
“你這話有些道理,偌大洛陽便無一可入目之處?”
“沒有。”
政事堂幾人兩兩碰了碰目光,從未遇過此般情景,隻道尋常入京稟事覲見宰輔者,或恭謹,或諂媚,有如眼前者,卻是第一迴領教。崔珙便拈起高不危的奏呈,轉而問道:
“高節帥在這裏頭特意說了你的戰功,你很是驍勇,殺了不少契丹人?”
康孝義平靜答道:“是,契丹人乃國朝天敵,卑職為國殺敵而已。”
立國百年,契丹幾經波折,時歸順,時反叛,直到高不危任幽州節度使,契丹為幽州所壓製,後燕郡公主嫁契丹統領,聖天子賜契丹國姓,賜丹書鐵券,契丹複歸國朝。
“那你當知契丹業已歸順,犯邊之事幾無再有,你所殺者,是為何故?”崔珙頗有興味追問,康孝義仍麵不改色道:“相公也說了,犯邊之事幾無再有,確是大勢,卻也不乏個別心懷不軌之徒,卑職殺的正是這些犯上作亂者。”
崔珙似有所思點了點頭:“奏呈裏說你帶三五人便斬殺了數百契丹人,也可謂百戰無前了。”康孝義麵色依然平靜,不以為意道:“卑職聽聞西北葉節帥可挽長弓,降烈馬,戰必破,攻必克,那方是百戰無前,卑職所行不過了了。”
雖是溢美之辭,然他神情絕無溢美之意,崔珙凝眸再看他麵相,隻微微笑了笑,又垂詢幾句幽州風土人情老生常談,待吩咐內侍送康孝義下榻官舍,康孝義卻仍站立原地不動,崔珙疑道:“怎麽,你還有事?”
“卑職受節帥所托,有三件禮物要敬獻陛下。”康孝義微微俯首,方顯莊重。
“此事你無須擔憂,自有人呈獻陛下,且先下去歇息罷。”崔珙應了一句,不料康孝義複又重申道:“這一迴本該由節帥親自入朝奏事,卻因其父染急病而未能成行,卑職來前,節帥曾交待下來,這三樣禮物務必親自麵呈陛下。”
聽他言辭極為清楚,神情亦是自若如常,崔珙心中一動,靜靜看他半晌,良久方徐徐道:“節度使入朝奏事,你是什麽人?”
康孝義笑了一笑,右嘴角下方的疤痕便深陷如刀鋒:“卑職是受節帥之托。”
崔珙嘴角扯了扯,未置可否,隻揮手道:“你先退下罷。”
待康孝義甫一離去,李光庭已起身來到崔珙麵前,拈須道:“我看此人甚是狡黠,城府亦深,必不會久在人下。”崔珙聞言不過聳了聳眉峰,不予置評,卻聽王弘靖笑道:“一介蠻虜,太高看他了。”
李光廷本欲反駁兩句,見崔珙麵上似無開口興致,竟頗顯倦意,便也暫且不提,端起茶盞方緩緩飲了一口,忽聞外麵一陣見禮聲,隨即見魚懷恩笑盈盈進來,遠遠便朝他幾人拱手:
“大喜呐,大喜,相公們。”
崔珙等遂也起身相迎,笑問道:“內侍這是來賀什麽喜?”
魚懷恩笑道:“平午前頭青海湖大捷的軍報已送至陛下手中,陛下命老奴來告知幾位相公,相公們說,這可算大喜?”
“算,算!這自然是近幾年最大喜事了!”李光庭一時忘情,神色頗為激動地於堂中來迴踱起步來,振奮道,“吐蕃北線既已攻破,日後攻守之勢則為一變!吐蕃焉敢再犯!”魚懷恩則留意崔珙神色,崔相目中雖是歡喜,卻仍克製如常,微微笑向眾人:“葉節帥不負皇恩,這一勝績確是來之不易。”魚懷恩這方笑著接口:“陛下也是十分欣慰,看了軍報,直拍案連唿三聲‘痛快’,老奴也是許久不曾見聖顏如此舒展。”
“魚內侍,”崔珙略一思索看向魚懷恩,“軍報上所提隻是青海湖大捷?”
不等魚懷恩答話,李光庭已踱至崔珙眼前,搖首笑歎:“相公倒是貪心,一個青海湖大捷可知今上盼了多久?相公倒說說看,葉節帥還該打出個什麽大捷來?”崔珙長長的眉毛不經意間抖動了一下,擺手笑道:“不不不,某並無他意。”魚懷恩也道:“相公素來憂心軍國大事,今日得此捷報,可無憂矣。”
王命既行,魚懷恩不多做逗留,辭了他幾人出來,崔珙亦隨之而出,一麵虛禮相送,一麵順道如廁。堂內剩李光庭心中激蕩尚未平歇,猶言青海湖戰事,王弘靖隻淡笑不語,他知李光廷平生最大憾事便是未曾入邊關建功業,今日乍聞葉氏立可垂青史之功,心中許五味雜陳也是人之常情。
“葉懋儀又非卿之部下,卿何喜之有?這般高聲大氣。”王弘靖笑眯眯拋出兩句來,李光庭聞言一怔,慢慢換了副肅穆神情:“葉懋儀乃天子之將,大敗吐蕃的乃是王師,王元理向來言辭和善,今良將在邊,賢士在朝,正是盛世光景,扯出這樣的話,吾不識汝也!”
王弘靖聞言拍了拍李光廷肩頭,笑道:“連城聽不出某這是在說誰?”說罷意味深長含笑看著李光庭,時值崔珙舉步進來一刻,方得醒悟,指著王弘靖大笑道:“王元理又來編排某!欺某手無寸鐵,實在可恨!實在可恨!”
眼見到散衙時刻,崔珙既不當值,同他二人話別就此出了政事堂,迴到府中待用了晚膳,便一人在院中散心。
洛陽城裏起了風,此刻中天月色正佳,經此晚風一吹,雙鬢漸生華發的崔相公又起錯覺,仿佛永夜角聲猶似自語再一次響於耳畔,以至於崔維之在他身後連喚兩聲“父親”方略略迴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崔維之入詹事府,便是府衙並無多少要事相忙,崔維之也每每坐至最後方去。眾人皆因他乃首相貴公子,客氣幾許,卻見他竟這般勤勉仔細,倒不便於他跟前再眉飛色舞高談闊論,議及東朝亦不再如往日便宜,實因這位貴介公子,雖隻嘴角銜一縷笑,靜靜作壁上觀,聽眾人烏泱信口,也莫名引人不快,又莫名生出些赧顏的意思,可謂咄咄怪事。
“你迴來了。”崔珙笑了一笑,照例先問他這一日詹事府事宜,方說起今日宮中收到青海湖大捷軍報一事,似欣慰,似感慨:“五年沒再見葉子勉,如今想給他去封書函且都是難事了……”相公一語說完,竟流露出老人方有的一絲頹唐之態。崔維之看在眼中,一時無言以對,卻又聽相公換了話風:“今日幽州高不危遣來個叫康孝義的來奏事,此人乃一胡馬客,我很是擔憂。”
“父親這話怎麽說?”崔維之笑問道,待相公將今日兩人問答徐徐說盡,崔維之唇角一彎:“日後此人怕是要禍亂幽州,父親想說的是這罷?”
“青龍二十四年,幽州牙將嘩變,殺了兩位判官,逼得當時中樞不得不換帥,高不危方臨危受命,替去節度使劉知,這方鎮住了幽州一眾虎狼,我確是怕舊事重演。”相公仰麵一歎,崔維之笑道:“高不危本就是悍將,一統驕兵,正是相得益彰,劉知太過放縱幕僚,引得軍隊嘩變本也不足為奇,青龍二十四年不就是父親還朝的前一年麽?”
相公聞言眉頭蹙起:“六年前幽州的事情你知道的倒清楚。”崔維之卻道:“父親可想過,為何幽州去的是高不危?”相公歎道:“我素與高不危失睦,他這個人,未免太過大膽,他也看不上葉子勉,說子勉不過會舞文弄墨。如今他在幽州養了一群碧眼胡兒為義子,怕也是自恃壓伏得住,隻是養虎終為患,這樣的道理我怕他不清楚。”
“關節正在這失睦二字上,又豈止是高節帥同父親?”崔維之點到為止,再往下便有謗君之嫌,遂岔開來說,“兒曾粗略算了算,今天下八大節度使,掌兵不少於四十萬人,而中樞禁軍,不超過十萬,如今局勢正是內輕外重,”說到此,他忽淡淡一笑,“甘蔗尚無兩頭甜,何況人事?隻是看日後陛下是如何定奪了。”
相公慢慢斟酌愛子所言,撫了撫額頭,良久方歎息一聲,崔維之輕聲道:“恐有露水下來,父親進屋去罷。”崔珙應了一句,拾階而上,於最後一級立定迴首抬眸,看了看日漸西沉的月亮,唏噓不已:“我忽然想起有一迴,也是這樣的明月在天,葉子勉同我在帳外飲酒,他說不知何時能有幸再見一見洛陽的牡丹花開,他是風雅之人,我記得寫過一句‘獨立東風看牡丹’,倒有幾分遺世獨立的味道,今年的牡丹他是看不到了。”
目送相公身影消失,崔維之嘴角的笑容慢慢凝固:關塞苦寒,那樣的地方,又怎能生出絕色牡丹來,不過也許再次見到葉子勉卻不是難事……
“人都打發了?”魏王抬目笑問,一麵命宮人將奉上新鎮冰水,張湘應話接過慢飲了,其寒振齒,不敢貪涼,遂笑著擱置一旁,指道:“難怪此物會傷累殿下。”
魏王笑道:“雪衣未免太過惜福養身,放心,偶一用之,不會蹈孤之覆轍。”說著撇下此節不提,仍問道,“今日來探看的都有哪些人?”
“戶部員外郎丁蘅,還有兵部、刑部幾個無關緊要之人,算是前兩日的,六部倒是齊全了。”張湘笑對,“安仁亦托人帶了話,因他母親這兩日身上不好,明日便過來,還望殿下恕他怠慢之罪。”
魏王“啪”地一聲合了書,揚手阻道:“萬不可讓安仁過來,他如今得製考一般的好處,既是陛下天恩,又引百官矚目,孤怎可再張揚。”
說著起身略行幾步,轉身看向張湘道:“世人雖皆知他是孤的門客,今日卻是陛下的臣子,雪衣難道不懂這一層道理?”
張湘皺眉道:“可六部這幾日來探望殿下者,隻怕也難逃聖目。”
魏王笑道:“他們來探望孤,是他們的事,見與不見,孤說了算,可安仁到底是從我這出去的,如今拜了監察禦史,品階雖不高,卻可謂‘清’,可謂‘要’,”魏王說到此,終露淡淡自得之色,一帶而過,“孤這裏既得彼一層便宜,自要失此一層便宜,孤的乳母不還住在舊府裏,孤自當得閑便去探望的。”張湘會意道:“殿下所思方是正理,眼下該走的走了,該來的也來了,隻是臣未曾想,陛下竟讓崔維之入了東宮。”
魏王哼笑兩聲:“陛下之意仍在崔氏,如今相公是再不能置之度外的,邊疆的馬尚放不得南山,除卻葉懋儀哪個節度使是省油的燈?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崔珙在邊疆紮根太久,豈是三年五載便可清楚幹淨的?隻說石堡事後,陛下已對他是十分戒備,如今連走兩棋,東朝同崔氏便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看這勢頭,東朝也罷,崔氏也罷,是榮不得的,陛下既存了打壓高門世家的念頭,他們豈能逃得過?脛大於股,祁人前事,又豈不為鑒?”
“更何況,”魏王拍了拍張湘肩頭,“唰”地一聲甩開了折扇,十分倜儻神情,“以東朝那多疑傷心的性子,崔維之便是再世孔明,一心碎首糜軀,他倒做不得劉皇叔。孤聽聞崔二公子又清高得緊,未必願為東朝展鷹犬之用,既是如此,這二人怕也是難譜君臣佳話。”
張湘一麵聽,一麵則凝神瞧魏王手中那折扇,末了,點頭笑道:“殿下將東朝和那崔二公子看得確是透徹,殿下這山水圖也確是妙,咫尺之內,便可覽萬裏之遙,今日在扇為虛,明日未必不在身為實。”
魏王嗬嗬搖扇:“雪衣未免太看重這閑時消遣,”說著目光慢慢移至扇麵,目含譏諷,“這算得了什麽?”張湘皺眉,麵露疑色,魏王已是笑道,“孤待這幾日病愈,便要上表請件事,萬裏河山,”他將折扇往張湘手中一擲,笑得越發莫測,“又豈是一把小小紙扇可圖?”
午後先是遠處滾了幾聲悶雷,片刻功夫次第近了,緊跟黑雲翻墨,驚風乍起,不多時白雨跳珠,本聒噪不堪的夏蟬嘶鳴不知何時銷聲匿跡,政事堂裏崔珙幾人方用了飯,有內侍進來通傳:
“幽州節度使所遣使者康孝義拜相公稟事。”
入京稟事的使者因循慣例而來,崔珙遂問道:“此人現下身擔何職?”內侍答道:“左騎衛將軍。”崔珙點了點頭,又問道:“高不危曾收養一落難胡人為義兒,可是這個康孝義?”內侍笑道:“相公也知此事,節度使大人有親兵百餘人,乃一時豪傑之士,皆為義兒,相公不聞‘義兒軍’?這人正是其間最受器重的。”
既遣來京,當不是尋常人物,崔珙聞言麵色未動,隻請王弘靖李光庭兩人也都入座,方擺手示意:“讓他進來罷。”
密雨斜侵暗牆,勢頭甚猛,康孝義雖有撐傘,衣裳仍洇濕一線,卻是毫不在意,收傘之際,見幾個內侍盯住自己上下打量,複而竊竊私語,便斜睨兩眼,撩袍跨了進來。
待康孝義施禮過後,將幽州節度使的奏呈遞上,繼而退至一旁,卻是抬首挺立,傲睨自若,崔珙看他一眼,手底一麵翻開高不危的奏呈,入目不過慣常公事,崔珙大略先過幾行,輕輕合上,笑問道:
“你是第一迴來洛陽?銅駝陌上比之幽州如何?”
康孝義不假思索道:“不如何。”
政事堂幾位宰輔聽得皆是一怔,他不過一末流武將,非但麵無改色毫無拘謹之態,且敢將如此張狂的一句於一眾國朝重臣眼前堂堂皇皇地道出,自惹得幾人甚是不快,李光庭就近於側耳朝王弘靖密語了兩句,王弘靖嗬嗬一笑:“蠻虜無見識耳。”
崔珙心底雖覺驚詫,一張臉卻幾無變化,仍似閑話問道:“此話如何講?”
“他鄉怎比故鄉。”
“你這話有些道理,偌大洛陽便無一可入目之處?”
“沒有。”
政事堂幾人兩兩碰了碰目光,從未遇過此般情景,隻道尋常入京稟事覲見宰輔者,或恭謹,或諂媚,有如眼前者,卻是第一迴領教。崔珙便拈起高不危的奏呈,轉而問道:
“高節帥在這裏頭特意說了你的戰功,你很是驍勇,殺了不少契丹人?”
康孝義平靜答道:“是,契丹人乃國朝天敵,卑職為國殺敵而已。”
立國百年,契丹幾經波折,時歸順,時反叛,直到高不危任幽州節度使,契丹為幽州所壓製,後燕郡公主嫁契丹統領,聖天子賜契丹國姓,賜丹書鐵券,契丹複歸國朝。
“那你當知契丹業已歸順,犯邊之事幾無再有,你所殺者,是為何故?”崔珙頗有興味追問,康孝義仍麵不改色道:“相公也說了,犯邊之事幾無再有,確是大勢,卻也不乏個別心懷不軌之徒,卑職殺的正是這些犯上作亂者。”
崔珙似有所思點了點頭:“奏呈裏說你帶三五人便斬殺了數百契丹人,也可謂百戰無前了。”康孝義麵色依然平靜,不以為意道:“卑職聽聞西北葉節帥可挽長弓,降烈馬,戰必破,攻必克,那方是百戰無前,卑職所行不過了了。”
雖是溢美之辭,然他神情絕無溢美之意,崔珙凝眸再看他麵相,隻微微笑了笑,又垂詢幾句幽州風土人情老生常談,待吩咐內侍送康孝義下榻官舍,康孝義卻仍站立原地不動,崔珙疑道:“怎麽,你還有事?”
“卑職受節帥所托,有三件禮物要敬獻陛下。”康孝義微微俯首,方顯莊重。
“此事你無須擔憂,自有人呈獻陛下,且先下去歇息罷。”崔珙應了一句,不料康孝義複又重申道:“這一迴本該由節帥親自入朝奏事,卻因其父染急病而未能成行,卑職來前,節帥曾交待下來,這三樣禮物務必親自麵呈陛下。”
聽他言辭極為清楚,神情亦是自若如常,崔珙心中一動,靜靜看他半晌,良久方徐徐道:“節度使入朝奏事,你是什麽人?”
康孝義笑了一笑,右嘴角下方的疤痕便深陷如刀鋒:“卑職是受節帥之托。”
崔珙嘴角扯了扯,未置可否,隻揮手道:“你先退下罷。”
待康孝義甫一離去,李光庭已起身來到崔珙麵前,拈須道:“我看此人甚是狡黠,城府亦深,必不會久在人下。”崔珙聞言不過聳了聳眉峰,不予置評,卻聽王弘靖笑道:“一介蠻虜,太高看他了。”
李光廷本欲反駁兩句,見崔珙麵上似無開口興致,竟頗顯倦意,便也暫且不提,端起茶盞方緩緩飲了一口,忽聞外麵一陣見禮聲,隨即見魚懷恩笑盈盈進來,遠遠便朝他幾人拱手:
“大喜呐,大喜,相公們。”
崔珙等遂也起身相迎,笑問道:“內侍這是來賀什麽喜?”
魚懷恩笑道:“平午前頭青海湖大捷的軍報已送至陛下手中,陛下命老奴來告知幾位相公,相公們說,這可算大喜?”
“算,算!這自然是近幾年最大喜事了!”李光庭一時忘情,神色頗為激動地於堂中來迴踱起步來,振奮道,“吐蕃北線既已攻破,日後攻守之勢則為一變!吐蕃焉敢再犯!”魚懷恩則留意崔珙神色,崔相目中雖是歡喜,卻仍克製如常,微微笑向眾人:“葉節帥不負皇恩,這一勝績確是來之不易。”魚懷恩這方笑著接口:“陛下也是十分欣慰,看了軍報,直拍案連唿三聲‘痛快’,老奴也是許久不曾見聖顏如此舒展。”
“魚內侍,”崔珙略一思索看向魚懷恩,“軍報上所提隻是青海湖大捷?”
不等魚懷恩答話,李光庭已踱至崔珙眼前,搖首笑歎:“相公倒是貪心,一個青海湖大捷可知今上盼了多久?相公倒說說看,葉節帥還該打出個什麽大捷來?”崔珙長長的眉毛不經意間抖動了一下,擺手笑道:“不不不,某並無他意。”魚懷恩也道:“相公素來憂心軍國大事,今日得此捷報,可無憂矣。”
王命既行,魚懷恩不多做逗留,辭了他幾人出來,崔珙亦隨之而出,一麵虛禮相送,一麵順道如廁。堂內剩李光庭心中激蕩尚未平歇,猶言青海湖戰事,王弘靖隻淡笑不語,他知李光廷平生最大憾事便是未曾入邊關建功業,今日乍聞葉氏立可垂青史之功,心中許五味雜陳也是人之常情。
“葉懋儀又非卿之部下,卿何喜之有?這般高聲大氣。”王弘靖笑眯眯拋出兩句來,李光庭聞言一怔,慢慢換了副肅穆神情:“葉懋儀乃天子之將,大敗吐蕃的乃是王師,王元理向來言辭和善,今良將在邊,賢士在朝,正是盛世光景,扯出這樣的話,吾不識汝也!”
王弘靖聞言拍了拍李光廷肩頭,笑道:“連城聽不出某這是在說誰?”說罷意味深長含笑看著李光庭,時值崔珙舉步進來一刻,方得醒悟,指著王弘靖大笑道:“王元理又來編排某!欺某手無寸鐵,實在可恨!實在可恨!”
眼見到散衙時刻,崔珙既不當值,同他二人話別就此出了政事堂,迴到府中待用了晚膳,便一人在院中散心。
洛陽城裏起了風,此刻中天月色正佳,經此晚風一吹,雙鬢漸生華發的崔相公又起錯覺,仿佛永夜角聲猶似自語再一次響於耳畔,以至於崔維之在他身後連喚兩聲“父親”方略略迴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崔維之入詹事府,便是府衙並無多少要事相忙,崔維之也每每坐至最後方去。眾人皆因他乃首相貴公子,客氣幾許,卻見他竟這般勤勉仔細,倒不便於他跟前再眉飛色舞高談闊論,議及東朝亦不再如往日便宜,實因這位貴介公子,雖隻嘴角銜一縷笑,靜靜作壁上觀,聽眾人烏泱信口,也莫名引人不快,又莫名生出些赧顏的意思,可謂咄咄怪事。
“你迴來了。”崔珙笑了一笑,照例先問他這一日詹事府事宜,方說起今日宮中收到青海湖大捷軍報一事,似欣慰,似感慨:“五年沒再見葉子勉,如今想給他去封書函且都是難事了……”相公一語說完,竟流露出老人方有的一絲頹唐之態。崔維之看在眼中,一時無言以對,卻又聽相公換了話風:“今日幽州高不危遣來個叫康孝義的來奏事,此人乃一胡馬客,我很是擔憂。”
“父親這話怎麽說?”崔維之笑問道,待相公將今日兩人問答徐徐說盡,崔維之唇角一彎:“日後此人怕是要禍亂幽州,父親想說的是這罷?”
“青龍二十四年,幽州牙將嘩變,殺了兩位判官,逼得當時中樞不得不換帥,高不危方臨危受命,替去節度使劉知,這方鎮住了幽州一眾虎狼,我確是怕舊事重演。”相公仰麵一歎,崔維之笑道:“高不危本就是悍將,一統驕兵,正是相得益彰,劉知太過放縱幕僚,引得軍隊嘩變本也不足為奇,青龍二十四年不就是父親還朝的前一年麽?”
相公聞言眉頭蹙起:“六年前幽州的事情你知道的倒清楚。”崔維之卻道:“父親可想過,為何幽州去的是高不危?”相公歎道:“我素與高不危失睦,他這個人,未免太過大膽,他也看不上葉子勉,說子勉不過會舞文弄墨。如今他在幽州養了一群碧眼胡兒為義子,怕也是自恃壓伏得住,隻是養虎終為患,這樣的道理我怕他不清楚。”
“關節正在這失睦二字上,又豈止是高節帥同父親?”崔維之點到為止,再往下便有謗君之嫌,遂岔開來說,“兒曾粗略算了算,今天下八大節度使,掌兵不少於四十萬人,而中樞禁軍,不超過十萬,如今局勢正是內輕外重,”說到此,他忽淡淡一笑,“甘蔗尚無兩頭甜,何況人事?隻是看日後陛下是如何定奪了。”
相公慢慢斟酌愛子所言,撫了撫額頭,良久方歎息一聲,崔維之輕聲道:“恐有露水下來,父親進屋去罷。”崔珙應了一句,拾階而上,於最後一級立定迴首抬眸,看了看日漸西沉的月亮,唏噓不已:“我忽然想起有一迴,也是這樣的明月在天,葉子勉同我在帳外飲酒,他說不知何時能有幸再見一見洛陽的牡丹花開,他是風雅之人,我記得寫過一句‘獨立東風看牡丹’,倒有幾分遺世獨立的味道,今年的牡丹他是看不到了。”
目送相公身影消失,崔維之嘴角的笑容慢慢凝固:關塞苦寒,那樣的地方,又怎能生出絕色牡丹來,不過也許再次見到葉子勉卻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