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蕭令明一早換了公服入宮請安,一路仍不過揆度今日父子君臣大約當問些什麽,答些什麽,這乃儲君自幼課業--最要緊不過的課業。人大約皆如此,萬事倘是習慣了,便是習慣了,這樣未嚐不是好事。
待方行至中廷,卻見魏王同吳王一道而來,吳王本正迴答魏王無關緊要的尋常課業問題,甫一見到太子,目中不由一喜,當下兄弟三人見過禮,吳王便笑問道:“殿下也是來給陛下請安的麽?”說著又看了看魏王,“二哥和殿下住得這麽近,是不是經常碰的到殿下?弟真羨慕二哥。”
魏王笑道:“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殿下如今奔波於詹事府戶部兩端,隻怕尚怠慢了太子妃殿下,臣又何其有幸能得以見殿下玉容?”蕭令明笑應道:“二弟這話說的促狹,編排孤來了。”
一路兄弟幾人隻隨意說笑閑事,待至皇帝所居的內寢貞觀殿外,三人各自整肅儀容,恭立簷下。少頃,魚內侍出殿通傳說皇帝召見,吳王拉住他衣角小聲問道:“陛下起了麽?”魚內侍笑道:“起了,正看西北送來的軍報。”
皇帝素有早起習慣,因時令之故,日長夜短,現下業已用過早膳,見太子等進入請安,放下軍報一笑道:
“長風卷簾春意懶,如今春懶既熬過,便該夏日眼昏昏了。”
三人聽天子語氣頗為輕快,心下皆是一鬆,料想西北定無甚要緊軍情,便也紛紛笑著道幾句請罪之辭,父子幾人間氣氛一時甚是融洽。
待請安事畢,皇帝亦不提他事,隻吩咐二王往各自母妃殿中問候去,卻獨留太子,蕭令明大略已猜出相關事宜,遂靜靜立於一旁等待皇帝問話。
卻見皇帝舒展身體,極為隨性地仰臥於榻邊,丟個眼色給太子:“葉懋儀那邊送的軍報,太子也看看。”
蕭令明應了一聲方捧過軍報來看,雖不過邊防尋常奏事,卻仍大有防患於未然之意,自祁伊始,西北、河朔、乃至中原遷徙來大量胡人,本朝立國來,西北吐蕃便一直乃國朝大患,時有挑釁,至陛下承大統,崔珙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使,杖四節,控製萬裏,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與吐蕃常年混戰戰於河西北線。此後長達十餘年間,雙方雖各有往來,勝負難解,邊防卻一直慎之再慎不敢掉以輕心。而崔珙入相,則為青龍二十五年後事了。
“太子可還記得當初是為何事召迴的崔珙麽?”就在太子思想崔相公之際,皇帝忽猛可裏扯出一段與當下朔方軍報幹係並不大的舊事,不知這是否可視作父子間的心有靈犀,蕭令明有一刹的出神,忙收住思緒,仔細想了想答道:
“臣記得當時將軍因在一次戰役中身中帶毒流矢,舊傷每每發作,陛下憐其征伐多載,一身傷病,加之邊事稍和,遂召迴將軍,自此出將入相,乃是一時佳話。”
皇帝點了點頭,又問道:“太子記性不壞,崔珙打的最後一戰,太子記得麽?”
因這樁事仔細算來已近五載,而彼時太子不過十五歲少年人,將行冠禮,諸事曆練尚淺,此刻皇帝問得如此詳細,蕭令明微微蹙眉,想起五年前所閱一則奏呈,方應道:
“五年前,陛下曾欲使將軍攻吐蕃石堡城,將軍上書雲:石堡固險,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伺其有釁,然後取之。後來李固準將軍自請將兵取石堡城,陛下命崔將軍分兵助之,如臣記得不錯,這當是將軍的最後一役。”
皇帝目稍露讚許,笑道:“朕五年前是讓太子看過崔珙上書,太子記性不壞。不過太子不知其間內情,崔珙當是時雖最終奉詔行事,卻不盡李固準所欲,李固準之後上書頗有怨言,”皇帝斂去笑意,意味深長地看了太子一眼,“這方是朕下決心召他迴來的緣由,放到朕的眼皮子底下,好在崔珙還算識時務,這幾載,無功無過,安分守己。”
蕭令明忽覺口舌發幹,他確是不知這其中曲折,時議雖於明麵盛讚將軍卸甲還朝,位極人臣,明君良將有始有終,乃萬世榜樣,暗裏卻依舊不過以為此舉乃天子剝崔氏西北軍權,實因崔珙入朝後,河西、河東、隴右、朔方四鎮,除卻河西、朔方仍由崔氏舊部葉懋儀接任節度使,河東、隴右隨即由天子下詔新設節度使,如此化整為零,天心不難揣度。
“茶,”皇帝略直起腰身伸手指道,蕭令明一麵應了句“是”一麵忙上前相助,皇帝卻咳了幾聲,隻是漱了漱口,繼續道:“太子以為崔珙那道上書,可有道理?”
蕭令明一時作難,隻得含糊答道:“將軍許思想者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哼笑一聲,沉沉望向太子,“太子還是年輕,身為天子,卻指揮不動王師,太子明白這意味什麽嗎?”
蕭令明這方聽得一怔,明白過來大半日裏皇帝所言所指,皇帝已悠悠道:“他有道理也好,沒道理也好,不甘不願奉了詔,處處掣肘,處處敷衍,”皇帝頓了一頓,又笑問太子,“將在外,朕問你,《左傳》宣公十五年裏伯宗說了哪句話,太子記得麽?”
“伯宗引古語,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陛下問的可是此句?”蕭令明腦中記起時,已是了然,皇帝看了他兩眼,慢慢點了點頭,頗具深意地盯著太子道:“這樣的邊將,太子鎮的住嗎?”
蕭令明聽得心頭亂跳,垂首應道:“聖明無過陛下,臣受教了。”
他當真受教,言乃心聲,此語倒無半點虛假,同皇帝的對答之間,於驚心處未嚐不得受益處。蕭令明以目視地仍在沉思,猜這不過為今日破題之用,絕不當止於此,少頃,便聽皇帝笑道:
“崔珙乃帥才,葉懋儀追隨他多年,雖不及崔,卻也得其七分精髓,西北有他,朕倒也沒什麽不放心的,隻是聽說一事,朕反覺憂心。”
蕭令明遂接話道:“敢問陛下憂心何事?”
皇帝輕拍膝頭,沉吟道:“葉懋儀乃朔方軍總領,他底下有員大將名叫陳延,可謂朔方軍二號人物,英勇果敢,不過糾糾武將,難免粗魯些,畢竟如葉懋儀那樣的儒將,鮮矣,這二人有些不睦,朕憂心的便是此事,太子怎麽看?”
因言及陳將軍“英勇果敢”時,皇帝明顯略有一頓,再思及方才半日所論,蕭令明思忖有時,迎向皇帝征詢目光:“一山不容二虎,兩將相爭,不利軍心,確讓陛下憂慮。”
皇帝瞥太子一眼:“言與不言,有何區別?君父問你話,你盡東拉西扯,就是不點正題,蕭令明,是你的老師,還是聖賢書教的你這麽一套心術?一國儲君的大道,朕記得朕說過,當為修齊治平,太子倒早早學會了這套!”
蕭令明素來習慣皇帝莫名發作,隻是今日尚覺父子相處平靜無波,正歎難得,此刻唯有恭謹俯首道:“恕臣愚鈍,陛下所說此事,臣亦感憂心,餘者臣不及深思,恐信口胡言,更惹陛下不快,臣方才已說,聖明無過陛下,此事當由陛下定奪,況且軍國大政,臣實在不當亦不敢置喙。”
言有分寸,語分內外,此番話再完滿不過,皇帝目視太子良久,緩緩岔開話題道:“子亭複試的結果想必你也聽聞了,隻是這一試,楚璧隋珍不多,朽木蠢儕倒蔚為壯觀。”
聽皇帝終點到此處,蕭令明竟沒由來一鬆,應道:“臣確已聽聞。”
“出了這樣的事,太子以為該如何論罪?”皇帝神色稍霽,蕭令明看在眼中,卻是正色迴道:
“科考取士,關乎社稷根本,如今鬧出這樣醜聞,臣以為當重懲不貸,以儆效尤。”
皇帝挑眉看著太子:“重懲不貸,太子覺得要重懲何人?”
蕭令明不避皇帝目光,微抿了抿唇:“禮部侍郎盧桐,得陛下深信,擔為國取士重任,卻良莠不分,混淆優劣,辜負皇恩,臣以為,第一擔責者,當屬盧桐,餘者雖不至於此,卻亦難逃幹係,需各自酌情降罪。”
殿內便安靜下來,皇帝緩緩闔目兀自揉起兩處太陽,蕭令明見狀遲疑片刻,仍上前低聲道:“陛下是乏了嗎?”皇帝鼻音沉重,應了一聲,睜眼看了看太子,“太子有這樣的見識,朕很……”說著竟忽又咳起,蕭令明趨步湊近,撫上皇帝後背好一陣輕揉,終聽皇帝喉間發出嗬嗬聲,皇帝麵色漲得紅,費力遙指,蕭令明明白皇帝的意思,卻不敢離榻,自袖管掏出帕子,勸道:“陛下吐在這上頭罷。”說著已將帕子呈到皇帝唇邊,皇帝抬目看他一眼,方湊近吐出一口痰來。
看太子這一陣忙碌過去,皇帝此刻方微微笑道:“太子素有潔癖,難為你了。”蕭令明忙道:“陛下折煞臣了。”見皇帝唿吸漸平複,然麵上卻是掩不住的老倦之態,須發早斑白一片,此刻看起來,似是又白了許多,皇帝繼承大統時,正是自己這般好年華,三十載間,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蕭令明想皇帝這三十載忽覺心酸,恍惚間仿佛榻上不過尋常老翁,一樣蒼老,一樣老則病生,可榻上人又分明是君父,億兆人之君父。
“太子在想什麽?”皇帝一直斜眼看他,蕭令明忙迴神道:“臣是在思想,陛下當留心聖體,不可大意。臣不孝,雖日日定省,卻不察陛下龍體抱恙。”本還欲再多言幾句,又怕皇帝想到別處,品咂出其他意味,遂及時止住。
皇帝點了點頭:“讓太醫開幾副化痰祛濕的藥便是,朕到底是老了,倘是在民間,花甲之人,合該含飴弄孫,白須老兒,還能做什麽呢?”皇帝長歎一聲,是從不有過的感慨,蕭令明聽他說的真切,心中亦是惘惘,隻得道:
“陛下不過小疾,細心調養,定會痊愈。臣記得陛下素愛吟誦曹孟德《龜雖壽》,陛下之心胸氣魄,也唯曹孟德可比一二,方才之言,不過陛下一時感慨,臣以為,陛下當放寬心。”
“太子越來越會說話了,朕確該欣慰,”皇帝皺起眉頭,“隻是國家大事,哪一樣能讓人省心?科考出了這樣的事,朕確也是寒心,這一迴,複試的結果,到底拂了崔相的顏麵,”皇帝語氣稍緩下來,“崔相的叔父又是你太子的啟蒙恩師,人雖已不在了,朕倒不是個不念舊情的人,博陵崔氏於國家,於朕和太子皆有功,崔純之複試遭黜不是朕能左右的,朕想過了,再給他家一個門蔭的名額,朕也隻能做到這個田地了。”
蕭令明聞言稍覺意外,細想又在情理之中,遂道:“任何人也不能逾越朝廷的法度,法度與人情本也不該混為一談,陛下如此厚恩,已是崔氏莫大福分。”
“至於盧桐,”皇帝看著太子笑了一笑,“他雖未做過你的老師,卻對太子向來稱讚有加,盧照又是你詹事府主薄,太子方才一口說的板上釘釘,倒是絲毫不念私情。”
蕭令明聽了皇帝的話,往後退了數步,躬身道:“臣說了,國家法度至上,任何人不得逾越,臣不當亦不敢因私害公。”
朝廷的法度,倘有人可拿來作人情,也隻獨天子一人,恩出自上,這樣的道理,蕭太子既拿捏妥當,今日之功課,便可勉強告一段落,他自殿中退出時,才發覺自己後背又膩了層冷汗,蕭令明心中亦隨之冷卻幾分,卻並未現半分不適,在斷續來往宮人的施禮聲,依舊如常地走向了另一處深宮。
待方行至中廷,卻見魏王同吳王一道而來,吳王本正迴答魏王無關緊要的尋常課業問題,甫一見到太子,目中不由一喜,當下兄弟三人見過禮,吳王便笑問道:“殿下也是來給陛下請安的麽?”說著又看了看魏王,“二哥和殿下住得這麽近,是不是經常碰的到殿下?弟真羨慕二哥。”
魏王笑道:“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殿下如今奔波於詹事府戶部兩端,隻怕尚怠慢了太子妃殿下,臣又何其有幸能得以見殿下玉容?”蕭令明笑應道:“二弟這話說的促狹,編排孤來了。”
一路兄弟幾人隻隨意說笑閑事,待至皇帝所居的內寢貞觀殿外,三人各自整肅儀容,恭立簷下。少頃,魚內侍出殿通傳說皇帝召見,吳王拉住他衣角小聲問道:“陛下起了麽?”魚內侍笑道:“起了,正看西北送來的軍報。”
皇帝素有早起習慣,因時令之故,日長夜短,現下業已用過早膳,見太子等進入請安,放下軍報一笑道:
“長風卷簾春意懶,如今春懶既熬過,便該夏日眼昏昏了。”
三人聽天子語氣頗為輕快,心下皆是一鬆,料想西北定無甚要緊軍情,便也紛紛笑著道幾句請罪之辭,父子幾人間氣氛一時甚是融洽。
待請安事畢,皇帝亦不提他事,隻吩咐二王往各自母妃殿中問候去,卻獨留太子,蕭令明大略已猜出相關事宜,遂靜靜立於一旁等待皇帝問話。
卻見皇帝舒展身體,極為隨性地仰臥於榻邊,丟個眼色給太子:“葉懋儀那邊送的軍報,太子也看看。”
蕭令明應了一聲方捧過軍報來看,雖不過邊防尋常奏事,卻仍大有防患於未然之意,自祁伊始,西北、河朔、乃至中原遷徙來大量胡人,本朝立國來,西北吐蕃便一直乃國朝大患,時有挑釁,至陛下承大統,崔珙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使,杖四節,控製萬裏,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與吐蕃常年混戰戰於河西北線。此後長達十餘年間,雙方雖各有往來,勝負難解,邊防卻一直慎之再慎不敢掉以輕心。而崔珙入相,則為青龍二十五年後事了。
“太子可還記得當初是為何事召迴的崔珙麽?”就在太子思想崔相公之際,皇帝忽猛可裏扯出一段與當下朔方軍報幹係並不大的舊事,不知這是否可視作父子間的心有靈犀,蕭令明有一刹的出神,忙收住思緒,仔細想了想答道:
“臣記得當時將軍因在一次戰役中身中帶毒流矢,舊傷每每發作,陛下憐其征伐多載,一身傷病,加之邊事稍和,遂召迴將軍,自此出將入相,乃是一時佳話。”
皇帝點了點頭,又問道:“太子記性不壞,崔珙打的最後一戰,太子記得麽?”
因這樁事仔細算來已近五載,而彼時太子不過十五歲少年人,將行冠禮,諸事曆練尚淺,此刻皇帝問得如此詳細,蕭令明微微蹙眉,想起五年前所閱一則奏呈,方應道:
“五年前,陛下曾欲使將軍攻吐蕃石堡城,將軍上書雲:石堡固險,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伺其有釁,然後取之。後來李固準將軍自請將兵取石堡城,陛下命崔將軍分兵助之,如臣記得不錯,這當是將軍的最後一役。”
皇帝目稍露讚許,笑道:“朕五年前是讓太子看過崔珙上書,太子記性不壞。不過太子不知其間內情,崔珙當是時雖最終奉詔行事,卻不盡李固準所欲,李固準之後上書頗有怨言,”皇帝斂去笑意,意味深長地看了太子一眼,“這方是朕下決心召他迴來的緣由,放到朕的眼皮子底下,好在崔珙還算識時務,這幾載,無功無過,安分守己。”
蕭令明忽覺口舌發幹,他確是不知這其中曲折,時議雖於明麵盛讚將軍卸甲還朝,位極人臣,明君良將有始有終,乃萬世榜樣,暗裏卻依舊不過以為此舉乃天子剝崔氏西北軍權,實因崔珙入朝後,河西、河東、隴右、朔方四鎮,除卻河西、朔方仍由崔氏舊部葉懋儀接任節度使,河東、隴右隨即由天子下詔新設節度使,如此化整為零,天心不難揣度。
“茶,”皇帝略直起腰身伸手指道,蕭令明一麵應了句“是”一麵忙上前相助,皇帝卻咳了幾聲,隻是漱了漱口,繼續道:“太子以為崔珙那道上書,可有道理?”
蕭令明一時作難,隻得含糊答道:“將軍許思想者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哼笑一聲,沉沉望向太子,“太子還是年輕,身為天子,卻指揮不動王師,太子明白這意味什麽嗎?”
蕭令明這方聽得一怔,明白過來大半日裏皇帝所言所指,皇帝已悠悠道:“他有道理也好,沒道理也好,不甘不願奉了詔,處處掣肘,處處敷衍,”皇帝頓了一頓,又笑問太子,“將在外,朕問你,《左傳》宣公十五年裏伯宗說了哪句話,太子記得麽?”
“伯宗引古語,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陛下問的可是此句?”蕭令明腦中記起時,已是了然,皇帝看了他兩眼,慢慢點了點頭,頗具深意地盯著太子道:“這樣的邊將,太子鎮的住嗎?”
蕭令明聽得心頭亂跳,垂首應道:“聖明無過陛下,臣受教了。”
他當真受教,言乃心聲,此語倒無半點虛假,同皇帝的對答之間,於驚心處未嚐不得受益處。蕭令明以目視地仍在沉思,猜這不過為今日破題之用,絕不當止於此,少頃,便聽皇帝笑道:
“崔珙乃帥才,葉懋儀追隨他多年,雖不及崔,卻也得其七分精髓,西北有他,朕倒也沒什麽不放心的,隻是聽說一事,朕反覺憂心。”
蕭令明遂接話道:“敢問陛下憂心何事?”
皇帝輕拍膝頭,沉吟道:“葉懋儀乃朔方軍總領,他底下有員大將名叫陳延,可謂朔方軍二號人物,英勇果敢,不過糾糾武將,難免粗魯些,畢竟如葉懋儀那樣的儒將,鮮矣,這二人有些不睦,朕憂心的便是此事,太子怎麽看?”
因言及陳將軍“英勇果敢”時,皇帝明顯略有一頓,再思及方才半日所論,蕭令明思忖有時,迎向皇帝征詢目光:“一山不容二虎,兩將相爭,不利軍心,確讓陛下憂慮。”
皇帝瞥太子一眼:“言與不言,有何區別?君父問你話,你盡東拉西扯,就是不點正題,蕭令明,是你的老師,還是聖賢書教的你這麽一套心術?一國儲君的大道,朕記得朕說過,當為修齊治平,太子倒早早學會了這套!”
蕭令明素來習慣皇帝莫名發作,隻是今日尚覺父子相處平靜無波,正歎難得,此刻唯有恭謹俯首道:“恕臣愚鈍,陛下所說此事,臣亦感憂心,餘者臣不及深思,恐信口胡言,更惹陛下不快,臣方才已說,聖明無過陛下,此事當由陛下定奪,況且軍國大政,臣實在不當亦不敢置喙。”
言有分寸,語分內外,此番話再完滿不過,皇帝目視太子良久,緩緩岔開話題道:“子亭複試的結果想必你也聽聞了,隻是這一試,楚璧隋珍不多,朽木蠢儕倒蔚為壯觀。”
聽皇帝終點到此處,蕭令明竟沒由來一鬆,應道:“臣確已聽聞。”
“出了這樣的事,太子以為該如何論罪?”皇帝神色稍霽,蕭令明看在眼中,卻是正色迴道:
“科考取士,關乎社稷根本,如今鬧出這樣醜聞,臣以為當重懲不貸,以儆效尤。”
皇帝挑眉看著太子:“重懲不貸,太子覺得要重懲何人?”
蕭令明不避皇帝目光,微抿了抿唇:“禮部侍郎盧桐,得陛下深信,擔為國取士重任,卻良莠不分,混淆優劣,辜負皇恩,臣以為,第一擔責者,當屬盧桐,餘者雖不至於此,卻亦難逃幹係,需各自酌情降罪。”
殿內便安靜下來,皇帝緩緩闔目兀自揉起兩處太陽,蕭令明見狀遲疑片刻,仍上前低聲道:“陛下是乏了嗎?”皇帝鼻音沉重,應了一聲,睜眼看了看太子,“太子有這樣的見識,朕很……”說著竟忽又咳起,蕭令明趨步湊近,撫上皇帝後背好一陣輕揉,終聽皇帝喉間發出嗬嗬聲,皇帝麵色漲得紅,費力遙指,蕭令明明白皇帝的意思,卻不敢離榻,自袖管掏出帕子,勸道:“陛下吐在這上頭罷。”說著已將帕子呈到皇帝唇邊,皇帝抬目看他一眼,方湊近吐出一口痰來。
看太子這一陣忙碌過去,皇帝此刻方微微笑道:“太子素有潔癖,難為你了。”蕭令明忙道:“陛下折煞臣了。”見皇帝唿吸漸平複,然麵上卻是掩不住的老倦之態,須發早斑白一片,此刻看起來,似是又白了許多,皇帝繼承大統時,正是自己這般好年華,三十載間,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蕭令明想皇帝這三十載忽覺心酸,恍惚間仿佛榻上不過尋常老翁,一樣蒼老,一樣老則病生,可榻上人又分明是君父,億兆人之君父。
“太子在想什麽?”皇帝一直斜眼看他,蕭令明忙迴神道:“臣是在思想,陛下當留心聖體,不可大意。臣不孝,雖日日定省,卻不察陛下龍體抱恙。”本還欲再多言幾句,又怕皇帝想到別處,品咂出其他意味,遂及時止住。
皇帝點了點頭:“讓太醫開幾副化痰祛濕的藥便是,朕到底是老了,倘是在民間,花甲之人,合該含飴弄孫,白須老兒,還能做什麽呢?”皇帝長歎一聲,是從不有過的感慨,蕭令明聽他說的真切,心中亦是惘惘,隻得道:
“陛下不過小疾,細心調養,定會痊愈。臣記得陛下素愛吟誦曹孟德《龜雖壽》,陛下之心胸氣魄,也唯曹孟德可比一二,方才之言,不過陛下一時感慨,臣以為,陛下當放寬心。”
“太子越來越會說話了,朕確該欣慰,”皇帝皺起眉頭,“隻是國家大事,哪一樣能讓人省心?科考出了這樣的事,朕確也是寒心,這一迴,複試的結果,到底拂了崔相的顏麵,”皇帝語氣稍緩下來,“崔相的叔父又是你太子的啟蒙恩師,人雖已不在了,朕倒不是個不念舊情的人,博陵崔氏於國家,於朕和太子皆有功,崔純之複試遭黜不是朕能左右的,朕想過了,再給他家一個門蔭的名額,朕也隻能做到這個田地了。”
蕭令明聞言稍覺意外,細想又在情理之中,遂道:“任何人也不能逾越朝廷的法度,法度與人情本也不該混為一談,陛下如此厚恩,已是崔氏莫大福分。”
“至於盧桐,”皇帝看著太子笑了一笑,“他雖未做過你的老師,卻對太子向來稱讚有加,盧照又是你詹事府主薄,太子方才一口說的板上釘釘,倒是絲毫不念私情。”
蕭令明聽了皇帝的話,往後退了數步,躬身道:“臣說了,國家法度至上,任何人不得逾越,臣不當亦不敢因私害公。”
朝廷的法度,倘有人可拿來作人情,也隻獨天子一人,恩出自上,這樣的道理,蕭太子既拿捏妥當,今日之功課,便可勉強告一段落,他自殿中退出時,才發覺自己後背又膩了層冷汗,蕭令明心中亦隨之冷卻幾分,卻並未現半分不適,在斷續來往宮人的施禮聲,依舊如常地走向了另一處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