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三十年轉眼又至暮春關口,太子蕭令明預擬試題徑送皇帝圈定,皇帝在用早膳,蕭令明問安呈題事畢,便侍立一側沉默相候。
待皇帝漱口淨手,坐於案前,方拈過太子那一紙好字略作打量,無聲一笑,太子作橫皆喜帶隸書波磔意味,知他這是欲要努力得祁人神韻,並不作評判,少頃,看罷詩題賦題,笑道:
“花落春猶在,太子這個題目擬得好,氣象在,青春高亢,未見頹唐,未見衰颯,乃盛世氣度,朕很喜歡,一國儲君當有這般心胸,朕最看不得無病呻吟傷春憂春,病病殃殃,愁眉不展,哪來這些毛病?”
蕭令明甚少得皇帝嘉許,卻又聽得後幾句,心中一時不知是何滋味,隻得應付幾語謙遜虛辭,皇帝又看了賦題,沉吟片刻,似在思索。
試賦命題,或用古事,或取今事,亦無定程。所用古事者,須宗經,須重史,須體道,用意正在“悟老莊之旨,齊物而仁恕以行,運堯舜之心,稽古則憲章攸備。”倘以儒經為題,集中出於九經,其間又以《尚書》、《禮記》、《春秋左傳》為重,皇帝麵上不置可否,隻問道:
“太子擬的賦題,是個什麽說法?”
“臣此次所擬賦題,典故出自《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三禮’乃務學之本,立身之端,居安之大猷,致治之要道,我朝郊廟歌辭又皆以‘孤竹管’為禮儀符號,是故臣以《周禮》作題,陛下倘是覺得不妥當,請明示,臣也好再斟酌修改。”
皇帝笑他末了謹慎得刁鑽,點頭道:“既是出於‘三禮’,有何不妥?朕想一想,是不是《東京賦》《七命》兩篇文亦有‘孤竹之管’字樣?並非生冷典故,倘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皇帝哼笑一聲,未再將餘話說盡,轉而道,“上一迴禮部擬的是《登春台賦》,太子可還記得出處?”
蕭令明聽皇帝發問,忙恭謹答道:“臣記得,典故出自《老子》:眾人熙熙,若享太牢,如登春台。我濁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皇帝一笑道:“太子的書沒白讀,略勝舉子,朕倒是在想,倘是太子參加春闈,能否拔得頭籌,再率同科進士共赴探花宴,月燈打球,當是風流佳話。”
因皇帝語調輕鬆,父子二人罕有如此融洽一刻,蕭令明反倒生疑,不知皇帝為何迥異往素,一時思想不清,皇帝卻兀自補道:“上一迴五郎向朕提及日後也想參加春闈一試,小孩子家總是奇想多。”
原根本在此間,蕭令明若有所悟,見皇帝隻又把帖經三十餘條看完,點了點案幾道:
“就按太子所定罷。”
蕭令明答了聲“是”,緊跟道幾句客套謝恩之辭,忽聞皇帝岔開了話:
“新去的內侍總管,太子用的可還順手?”
蕭令明不意皇帝問起這麽一樁事情,略略思忖,答道:“宋總管為人慎始敬終,將宮中上下打點得當,既是陛下親遣,臣並無不滿之處。”
皇帝聞言,聽得後兩句隻覺太子話語噎人,一時想要發作,轉念作罷,隻皺眉道:“朕知道,張岱自你出生便侍候在側,你向來又念舊,隻是出了那樣的事,太子保不得他,朕也保不得,讓天下人怎麽說?朕虧待太子?還是朕渾噩不察,找那樣的昏聵蠢貨去管青宮上下一幹事務?這等沒眉沒眼之事,”說著略頓了頓,“當年確也是朕定的人,想他曾侍奉過你母親,人還算忠厚,總比別人強些,不想他上了年紀,越發糊塗,惹出這樣的事,乃咎由自取,他走了也好,於太子你未必毫無益處。”
既提及先皇後,蕭令明心中惘惘,母親於他實在陌生且遙遠,他記憶中並無此人,滿心滿腹皆是不清不楚意念,竟遠不及語關老總管所引發的一二情緒,想必這也乃人之常情?蕭令明心口窒悶,低聲迴道:
“是,陛下讓他迴鄉養老,已是聖恩浩蕩,於張岱未嚐不是好事。”
皇帝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隻道“你退下罷,複試當日你代朕去一趟即可。”說罷待蕭令明俯身施禮告退,便提足去了。
子亭複試前一日,由鴻臚寺官員設座、設黃案;又由光祿寺諸官員安放試桌、排定舉子座位。翌日貢士們於黎明時分入殿,因日落方可交卷,遂先領取宮餅一包,以應付這一整日。
既是複試,雖有太子代聖躬策問貢人於子亭,亦免去絲竹管弦,蕭令明直接升殿,略略一掃眾人,目示一番,中書舍人同主客郎中知製誥兩人便從殿內黃案捧出試題,置於殿外黃案,再由禮部官員散發題紙。
題紙乃宣紙所裱,極為考究,每頁長四十、寬十二,每行書二十四字,待考生逐一跪接試紙後,便仍歸位等中書舍人甫一宣布,紛紛開始作答。
蕭令明望著眼前埋首答題身影,胸臆忽有所觸動,由江湖入廟堂,便隻在這一張張試紙之上?仔細想來,亦覺微妙。因複試仍需耗上整日,太子今日不過代替聖躬行監察之權,中書舍人知太子素日養尊處優,見太子偶爾走動,觀摩舉子答題,或是立於一側沉靜無言,唯恐勞其形,乏其身,遂相提引兩句,蕭令明亦不作強求,複又歸座歇息。
如此反複幾迴,待落日時分,舉子交卷,躬身退場,蕭令明隻稍覺疲乏,並非如官員所想那般嬌貴不禁,冠禮後皇帝命其於戶部曆練,伊始蕭令明雖覺案牘勞形,然到底青春有力,日漸習以為常,此刻同兩位主考、一眾禮部官員客套幾句,便打道迴府。
太子雖可得休憩,中書舍人等幾人卻隻得挑亮案幾上燭火,就此徐徐展開仍略帶墨香的第一軸考卷……因複試之故,判卷者並無從容,中書舍人李涯在一連閱讀十餘篇詩歌後,隻覺寡淡如水,眼眸酸澀,正因如此,事情方越發棘手,中規中矩,挑不出明顯錯誤,卻又無出彩過人之處,李涯便起身踱步至簡叔夷身畔道:
“子安,你來看看。”
簡叔夷笑道:“大人可是累了?”說著起身移步至案邊,倒也認真仔細過了兩遍,又看了看那所署姓名,沉吟片刻,方抬首同李涯對視一眼,兩人眼神交匯間頗有默契,簡叔夷遂斟酌道:
“大人,不如奏請陛下,將考卷再交由翰林學士們品評一番?”
李涯略略頷首:“不瞞子安,我正有此意,聖意雖是命你我判卷,然再請學士們把關,不失為另一層保障,子安既也作如是想,你我便先請旨罷。”
“某隨大人。”簡叔夷心下略微一鬆,話雖如此,兩人仍繼續潛心判閱,待至最後幾篇,李涯眼中方倏地一亮,一句“明明在星者,騎麟入大荒”瑰麗爛漫,李涯頓生激賞之情,待一觀姓名,為“蘇曼卿”者,李涯隻覺此人姓名耳熟,並未細想,再細看他策論開篇即作“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語,不由拊掌一笑,請簡叔夷過來相看,簡叔夷垂目而覽,卻道:
“未免太過險怪,略顯輕浮,大人可是覺得新奇?”
李涯麵上一怔,忙遮掩道:“子安豈不聞外麵舉子多有風流俊賞者?不作驚人之語誓不甘休,看著確是新奇。”
“那大人可知這蘇曼卿是何人?”簡叔夷一掃考卷姓名,微笑問道,李涯疑道:“子安知曉此人?”
“此人乃魏王殿下文學館中門客,雖出身孤寒,卻自幼負神童美譽,詩名於貢舉前早流傳在外。”簡叔夷略作解釋,李涯這方恍然道:“我說怎覺耳熟,原就是魏王府中那位蘇才子。”
一語既了,李涯便轉而陷入深思,以盧桐之中正,斷不喜如此文風,又何以得中?既如此,那便隻能是首試之際,蘇曼卿所書並非今日文風,複試卻又作此風格……李涯斷不會思想那蘇才子是為投自己所好,陛下命他二人主持複試,已是出百官所料,非常情,非舊製,不過亦不是絕無可能……正難能理清之際,簡叔夷已莫測笑道:
“大人,其實你我上表與否,翰林學士怕亦要遵陛下旨,再來審卷,隻不過你我主持複試,於天下人看來,更為公正罷了。”
李涯猶似點醒,忽想通一事,望向簡叔夷笑道:“子安,我差些忘了,賀蘭學士素來愛此天機雲錦之語啊!隻是這蘇才子……”李涯欲言又止,並未多言,暗歎自己方才多情,一旁簡叔夷則笑而不應,隻道:
“大人,你我任重道遠,豈有閑暇顧及他事?還是判卷罷。”
燈花漸老,當簡叔夷的目光自最後一份策論掃過時,先被其一手端麗小楷所引,待一路閱畢,一顆心止不住微微顫抖,年輕人所洋溢的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的尖銳氣息,幾欲破紙而出,他連讀數遍,方想起去看姓名,略略一愣,原是出自崔相少子崔純之手筆。
李涯見他目光凝住,正欲相問,簡叔夷已迴神將崔純之考卷遞與李涯:“大人且看看相公家少子所書。”李涯聞言一振,知此次貢舉舉子中最矚目者不出崔、鄭幾家,遂忙接過相查,一時間亦是驚歎錯愕,好半日方喃喃道:
“後生可畏,今日方知,不過相公為人謹小慎微,這小公子卻是膽大包身……”
兩人複又對視一眼,不再多言,李涯微微一歎,苦笑道:“子安,經學士手再呈禦案,確是良策。”
兩三日後,李、簡二人果真上旨請翰林學士最後輔助甄選,皇帝並無不可,仍命賀蘭衡三人參與,李、簡二人隨即奉旨將十六位舉子考卷送入翰林學士院。
正值此際,周雲忽告病沐休,一時翰林學士院中隻剩賀蘭衡、薛逢二人甄選考卷。兩人素得才子之名,所花時日亦不過兩三日耳,再度協同李、簡二人入殿,洛陽京畿不覺花事已了。
穆穆殘春,京畿並未因貢舉一案失去往昔明媚,而坊間四起的流言卻仍有愈演愈烈之勢,輿情已然快至沸點,隻需紫微宮中聖天子的最終裁決。
待皇帝漱口淨手,坐於案前,方拈過太子那一紙好字略作打量,無聲一笑,太子作橫皆喜帶隸書波磔意味,知他這是欲要努力得祁人神韻,並不作評判,少頃,看罷詩題賦題,笑道:
“花落春猶在,太子這個題目擬得好,氣象在,青春高亢,未見頹唐,未見衰颯,乃盛世氣度,朕很喜歡,一國儲君當有這般心胸,朕最看不得無病呻吟傷春憂春,病病殃殃,愁眉不展,哪來這些毛病?”
蕭令明甚少得皇帝嘉許,卻又聽得後幾句,心中一時不知是何滋味,隻得應付幾語謙遜虛辭,皇帝又看了賦題,沉吟片刻,似在思索。
試賦命題,或用古事,或取今事,亦無定程。所用古事者,須宗經,須重史,須體道,用意正在“悟老莊之旨,齊物而仁恕以行,運堯舜之心,稽古則憲章攸備。”倘以儒經為題,集中出於九經,其間又以《尚書》、《禮記》、《春秋左傳》為重,皇帝麵上不置可否,隻問道:
“太子擬的賦題,是個什麽說法?”
“臣此次所擬賦題,典故出自《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三禮’乃務學之本,立身之端,居安之大猷,致治之要道,我朝郊廟歌辭又皆以‘孤竹管’為禮儀符號,是故臣以《周禮》作題,陛下倘是覺得不妥當,請明示,臣也好再斟酌修改。”
皇帝笑他末了謹慎得刁鑽,點頭道:“既是出於‘三禮’,有何不妥?朕想一想,是不是《東京賦》《七命》兩篇文亦有‘孤竹之管’字樣?並非生冷典故,倘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皇帝哼笑一聲,未再將餘話說盡,轉而道,“上一迴禮部擬的是《登春台賦》,太子可還記得出處?”
蕭令明聽皇帝發問,忙恭謹答道:“臣記得,典故出自《老子》:眾人熙熙,若享太牢,如登春台。我濁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皇帝一笑道:“太子的書沒白讀,略勝舉子,朕倒是在想,倘是太子參加春闈,能否拔得頭籌,再率同科進士共赴探花宴,月燈打球,當是風流佳話。”
因皇帝語調輕鬆,父子二人罕有如此融洽一刻,蕭令明反倒生疑,不知皇帝為何迥異往素,一時思想不清,皇帝卻兀自補道:“上一迴五郎向朕提及日後也想參加春闈一試,小孩子家總是奇想多。”
原根本在此間,蕭令明若有所悟,見皇帝隻又把帖經三十餘條看完,點了點案幾道:
“就按太子所定罷。”
蕭令明答了聲“是”,緊跟道幾句客套謝恩之辭,忽聞皇帝岔開了話:
“新去的內侍總管,太子用的可還順手?”
蕭令明不意皇帝問起這麽一樁事情,略略思忖,答道:“宋總管為人慎始敬終,將宮中上下打點得當,既是陛下親遣,臣並無不滿之處。”
皇帝聞言,聽得後兩句隻覺太子話語噎人,一時想要發作,轉念作罷,隻皺眉道:“朕知道,張岱自你出生便侍候在側,你向來又念舊,隻是出了那樣的事,太子保不得他,朕也保不得,讓天下人怎麽說?朕虧待太子?還是朕渾噩不察,找那樣的昏聵蠢貨去管青宮上下一幹事務?這等沒眉沒眼之事,”說著略頓了頓,“當年確也是朕定的人,想他曾侍奉過你母親,人還算忠厚,總比別人強些,不想他上了年紀,越發糊塗,惹出這樣的事,乃咎由自取,他走了也好,於太子你未必毫無益處。”
既提及先皇後,蕭令明心中惘惘,母親於他實在陌生且遙遠,他記憶中並無此人,滿心滿腹皆是不清不楚意念,竟遠不及語關老總管所引發的一二情緒,想必這也乃人之常情?蕭令明心口窒悶,低聲迴道:
“是,陛下讓他迴鄉養老,已是聖恩浩蕩,於張岱未嚐不是好事。”
皇帝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隻道“你退下罷,複試當日你代朕去一趟即可。”說罷待蕭令明俯身施禮告退,便提足去了。
子亭複試前一日,由鴻臚寺官員設座、設黃案;又由光祿寺諸官員安放試桌、排定舉子座位。翌日貢士們於黎明時分入殿,因日落方可交卷,遂先領取宮餅一包,以應付這一整日。
既是複試,雖有太子代聖躬策問貢人於子亭,亦免去絲竹管弦,蕭令明直接升殿,略略一掃眾人,目示一番,中書舍人同主客郎中知製誥兩人便從殿內黃案捧出試題,置於殿外黃案,再由禮部官員散發題紙。
題紙乃宣紙所裱,極為考究,每頁長四十、寬十二,每行書二十四字,待考生逐一跪接試紙後,便仍歸位等中書舍人甫一宣布,紛紛開始作答。
蕭令明望著眼前埋首答題身影,胸臆忽有所觸動,由江湖入廟堂,便隻在這一張張試紙之上?仔細想來,亦覺微妙。因複試仍需耗上整日,太子今日不過代替聖躬行監察之權,中書舍人知太子素日養尊處優,見太子偶爾走動,觀摩舉子答題,或是立於一側沉靜無言,唯恐勞其形,乏其身,遂相提引兩句,蕭令明亦不作強求,複又歸座歇息。
如此反複幾迴,待落日時分,舉子交卷,躬身退場,蕭令明隻稍覺疲乏,並非如官員所想那般嬌貴不禁,冠禮後皇帝命其於戶部曆練,伊始蕭令明雖覺案牘勞形,然到底青春有力,日漸習以為常,此刻同兩位主考、一眾禮部官員客套幾句,便打道迴府。
太子雖可得休憩,中書舍人等幾人卻隻得挑亮案幾上燭火,就此徐徐展開仍略帶墨香的第一軸考卷……因複試之故,判卷者並無從容,中書舍人李涯在一連閱讀十餘篇詩歌後,隻覺寡淡如水,眼眸酸澀,正因如此,事情方越發棘手,中規中矩,挑不出明顯錯誤,卻又無出彩過人之處,李涯便起身踱步至簡叔夷身畔道:
“子安,你來看看。”
簡叔夷笑道:“大人可是累了?”說著起身移步至案邊,倒也認真仔細過了兩遍,又看了看那所署姓名,沉吟片刻,方抬首同李涯對視一眼,兩人眼神交匯間頗有默契,簡叔夷遂斟酌道:
“大人,不如奏請陛下,將考卷再交由翰林學士們品評一番?”
李涯略略頷首:“不瞞子安,我正有此意,聖意雖是命你我判卷,然再請學士們把關,不失為另一層保障,子安既也作如是想,你我便先請旨罷。”
“某隨大人。”簡叔夷心下略微一鬆,話雖如此,兩人仍繼續潛心判閱,待至最後幾篇,李涯眼中方倏地一亮,一句“明明在星者,騎麟入大荒”瑰麗爛漫,李涯頓生激賞之情,待一觀姓名,為“蘇曼卿”者,李涯隻覺此人姓名耳熟,並未細想,再細看他策論開篇即作“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語,不由拊掌一笑,請簡叔夷過來相看,簡叔夷垂目而覽,卻道:
“未免太過險怪,略顯輕浮,大人可是覺得新奇?”
李涯麵上一怔,忙遮掩道:“子安豈不聞外麵舉子多有風流俊賞者?不作驚人之語誓不甘休,看著確是新奇。”
“那大人可知這蘇曼卿是何人?”簡叔夷一掃考卷姓名,微笑問道,李涯疑道:“子安知曉此人?”
“此人乃魏王殿下文學館中門客,雖出身孤寒,卻自幼負神童美譽,詩名於貢舉前早流傳在外。”簡叔夷略作解釋,李涯這方恍然道:“我說怎覺耳熟,原就是魏王府中那位蘇才子。”
一語既了,李涯便轉而陷入深思,以盧桐之中正,斷不喜如此文風,又何以得中?既如此,那便隻能是首試之際,蘇曼卿所書並非今日文風,複試卻又作此風格……李涯斷不會思想那蘇才子是為投自己所好,陛下命他二人主持複試,已是出百官所料,非常情,非舊製,不過亦不是絕無可能……正難能理清之際,簡叔夷已莫測笑道:
“大人,其實你我上表與否,翰林學士怕亦要遵陛下旨,再來審卷,隻不過你我主持複試,於天下人看來,更為公正罷了。”
李涯猶似點醒,忽想通一事,望向簡叔夷笑道:“子安,我差些忘了,賀蘭學士素來愛此天機雲錦之語啊!隻是這蘇才子……”李涯欲言又止,並未多言,暗歎自己方才多情,一旁簡叔夷則笑而不應,隻道:
“大人,你我任重道遠,豈有閑暇顧及他事?還是判卷罷。”
燈花漸老,當簡叔夷的目光自最後一份策論掃過時,先被其一手端麗小楷所引,待一路閱畢,一顆心止不住微微顫抖,年輕人所洋溢的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的尖銳氣息,幾欲破紙而出,他連讀數遍,方想起去看姓名,略略一愣,原是出自崔相少子崔純之手筆。
李涯見他目光凝住,正欲相問,簡叔夷已迴神將崔純之考卷遞與李涯:“大人且看看相公家少子所書。”李涯聞言一振,知此次貢舉舉子中最矚目者不出崔、鄭幾家,遂忙接過相查,一時間亦是驚歎錯愕,好半日方喃喃道:
“後生可畏,今日方知,不過相公為人謹小慎微,這小公子卻是膽大包身……”
兩人複又對視一眼,不再多言,李涯微微一歎,苦笑道:“子安,經學士手再呈禦案,確是良策。”
兩三日後,李、簡二人果真上旨請翰林學士最後輔助甄選,皇帝並無不可,仍命賀蘭衡三人參與,李、簡二人隨即奉旨將十六位舉子考卷送入翰林學士院。
正值此際,周雲忽告病沐休,一時翰林學士院中隻剩賀蘭衡、薛逢二人甄選考卷。兩人素得才子之名,所花時日亦不過兩三日耳,再度協同李、簡二人入殿,洛陽京畿不覺花事已了。
穆穆殘春,京畿並未因貢舉一案失去往昔明媚,而坊間四起的流言卻仍有愈演愈烈之勢,輿情已然快至沸點,隻需紫微宮中聖天子的最終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