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三十八年。
華陽王朝的第十五次開恩科舉,一舉便中的張太嶽坐在吏部大堂之上麵對當朝首輔時任恩科主考商鍾陽的提問一言不發。
一旁的吏部堂倌對這個年輕舉人的表現十分不解,他坐在吏部大堂十幾年,看到那些中舉的學子無一不是千恩萬謝,感恩戴德,對於主考大人更是溜須拍馬不停,仿佛高官厚祿,嬌妻美妾唾手可得,加入世族豪門的體係內已經時日不遠。
哪裏會有人像麵前這個年輕人一樣一言不發,隻是呆呆地望著麵前的主考大人,莫不是讀書讀傻了?就算是個傻子,也總要簡單表示幾句最起碼的禮儀吧。
吏部堂倌剛想要開口打破這尷尬的場景,卻被高堂之上那個年過花甲,滿鬢斑白的老人製止住了。
商鍾陽作為開國元老,國之肱骨對於人才關乎國體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恍惚之間,商鍾陽仿佛在張太嶽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那個憂國憂民意欲造福天下的影子。
廟堂之上,若想不斷登高,無外乎有三種方法,其一便是靠著家族在廟堂之上盤根錯雜的勢力,其二若是寒門子弟那就便要靠著自身實力加上見風使舵的眼力,方能如魚得水。第三種方法對比於前兩種自然是要難上不少,幾百年裏都不見得能夠出現一例,那便是有人願意扶持,而扶持的代價不在於金銀珠寶,而隻是那個貴人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年輕時候他的模樣。
大抵是不願讓後來人失望,也不願讓年輕時候的自己失望吧。
初入官場的張太嶽和華陽頭號執舵之人商鍾陽大抵就是這種關係吧。
商鍾陽揮手讓吏部大堂之上的大小官吏全部離開,屋內隻剩下張太嶽和商鍾陽大小兩位讀書人。
商鍾陽開口道:“你若是不開口,恐怕我也不知道應該給你安排一個什麽官職。”
多年以來的在朝為官,讓商鍾陽早已養成了不怒自威的模樣,再加上此時的他不禁將語氣加重了幾分,若是尋常人在此恐怕早已經嚇得昏厥了過去,然而張太嶽聽到這話後卻是無動於衷。
過了半晌,張太嶽這才緩緩張口輕聲道:“恩師,為什麽你願意一直站在這個昏暗的烏雲裏,情願忍受暴雨傾盆?”
張太嶽的語氣強硬,態度不卑不亢,與其說是迴答,卻更像是質疑,質疑這個當朝首輔的個人能力,質疑這個國家未來的渺茫前途。
這種話如果被有心之人聽到,不需要過多證據,隻此一條便可以扣上一頂不尊皇權,藐視權威的帽子,最差的刑罰也是淩遲處死。
商鍾陽卻好像早已經料想到了麵前這位年輕人所要說的話,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有些欣賞地說道:“因為總有百姓等待你的傘。”
這是剛進入華陽官場的張太嶽和商鍾陽見的第一麵,也是兩人以後一齊被天下百姓稱為青山忠骨,鏗鏘文人的第一天。
然而那時候還是隻是一個七品候補吏部小吏的張太嶽永遠不會忘記在兩年前趙老太太鴨血湯麵館之中和那個還不是北燕王的世子殿下見麵的那一天。
華陽三十七年。
那時候沈今安聽到張太嶽的話語後,有些讚賞地說道:“能力怎麽單說,就憑你這份心思就著實不錯。”
沈今安說完話後笑了笑,使勁啃了一口香噴噴的大餅,當年和沈嶽東跑西顛,趕上一兩場大戰,飯都吃不飽,沈今安就纏著袁罡要吃大米飯,最後也隻弄了一碗小米粥用來果腹。
“我是讀書人,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恐怕我現在拿得出手的也就隻有這一點骨氣了。”張太嶽迴複道。
沈今安頭也不抬,不慌不忙道:“若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有用武之地呢?”
張太嶽迴道:“那我也要看看是個什麽樣的主子,一般的主子可能扛不住我的腦袋。”
沈今安喝了一口還冒著熱氣的鴨血湯,打了一個飽嗝,換了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道:“給你一個郡縣叫你治理怎麽樣?”
“小,太小。”
“那州郡呢?”
“小。”
沈今安不斷提高價碼,可是張太嶽卻一點不上路,隻是一味地說太小。
沈今安提醒道:“你可要知道,華陽王朝隨便挑出一個官員,都有著從郡縣打磨數年的經曆。你如此托大,怪不得這裏的人都說你好高騖遠,小心眼高手低。”
張太嶽對於沈今安的話一點都沒有放到心上:“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我輩英雄皆少年,那些隻想著升官發財的讀書人不提也罷。”
其實對於這種話,沈今安倒是認同,讀書人一旦成功,往往便是兩個極端,要不大奸要不大善。
書生氣比較重的多數將自己自詡為清流之黨,官場氣比較重的便有著三年州郡府,十萬雪花銀的歪稱。
“那你想站到什麽位置上呢?”沈今安上下一番打量後說道。
張太嶽說道:“待價而沽,我若為官,上可達首輔,下可至門吏。”
“那你若是做到首輔那個位置,你有何等大略呢?”沈今安破天荒地對於讀書人沒有過多嘲笑。
張太嶽擦了擦滿是湯水的嘴巴平淡道:“國如船,民為水,君為舵,藩王為槳。若要船行,水舵槳三者需同力而行。十年船槳為新,自可一日千裏,五十年船槳與水日日相容難免為舊,隻能一日百裏,百年之後船槳糟爛,隻能一日十裏。”
沈今安聽出來張太嶽的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是說藩王會成為國家的阻礙?”
張太月道:“這是自然,尋常人家還有三代五服之說,親者疏,疏者親。更不要說偌大的一個國家了,而且舵與水朝夕相伴,卻是老死不相往來。可是船槳卻不一樣,都說縣官不如現管,那些藩王可不僅僅是現管更是縣官呢。一旦藩王有了反心,天下必然大亂。百年王朝,便會頃刻化為腐朽,五代十三國,八王之亂,這些錚錚史記不都在無聲地記錄著這些事情?”
“那如果你是當朝首輔你會怎麽樣?”沈今安道。
張太嶽滿不在乎道:“削藩,收迴兵權,內安民,外攘軍。”
“你這話有點忤逆之意了。”沈今安嚇唬道。
張太嶽不僅沒有慌張,反而笑出聲來:“你不說,我不說,這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恐怕到頭來隻是掩耳盜鈴罷了。”
沈今安道:“要是一個藩王過來請你出山呢?”
“那我也不去,我這顆腦袋不是廟堂角鬥的武器,也不是拋磚引玉的磚頭。”張太嶽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想法說道。
眼見沈今安沉默不語,張太嶽起身拍了拍沈今安的肩膀說道:“看你這模樣,倒像是一個飽學之士,就是有點可惜啊,眼界太窄。”
沈今安點頭道:“你這話雖然大逆不道,仔細迴味起來倒是頗有幾分道理。”
張太嶽抬起頭透過低矮的窗戶看了一眼天邊的日光,現在已是正午,再加上張太嶽本來有喜歡午睡的習慣,吃飽喝足的他困意早已經一股腦的湧了上來。
“有沒有道理我不知道,隻不過這些是我腦海中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罷了。”張太嶽剛準備起身離開。
沈今安從兜裏掏出一個銀錠,沉甸甸的估摸著差不多有個七八兩重。
“這是什麽意思?”張太嶽停下腳步有些好奇的問道。
“哪有什麽意思,聽到你說話受益匪淺,打算請你吃吃飯喝喝酒。”沈今安道。
張太嶽搖頭說道:“日子窮慣了,給我錢我也不會花,你如果真的想要請我吃飯,就把銀子給我幹娘吧。”
撂下話便離開的張太嶽頭也沒迴,沈今安也是言出必行的將銀錠留在了桌麵之上。
兩人離開後,一直躲在廚房內的趙老太太慢慢走出來,有些不肯相信的看著桌麵上沈今安留下來的銀錠,腦海中想起了張太嶽曾經對自己說過一飯之恩的故事。
走出鳳桐書院,孤身而返,沈今安嘖嘖道:“看起來以後廟堂之上少不了一些可敬的對手哦。”
小五子皺眉道:“公子,要不我去殺了他?”
沈今安啞然失笑,下巴抵在馬車的窗戶上,一臉無奈道:“興,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呦。”
張太嶽行到鳳桐書院內,一本正經的對著書院院長道:“借我五兩銀子。”
書院院長似乎沒有聽清楚張太嶽話裏話外的態度,有些不解道:“借錢做什麽?”
張太嶽隻迴複了四個字,便讓鳳桐書院院長立馬站了起來。
“上京趕考。”
這世道,總是要人站出來的。
時間迴到了華陽三十八年。
那個剛成舉子的張太嶽和因大搞闊斧改革半生的商鍾陽在臨別之際說了這麽一段話。
“商大人,為何明知前方無路,卻為何還要不斷的撞著南牆?”
“你還不懂,能夠說服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隻不過那個時候,張太嶽還不是以後繼商鍾陽以後的首輔大臣,沈今安還不是權傾朝野,力壓天下的北燕王。
兩個對立一聲的年輕人,卻僅僅見過那一麵。
或許是英雄對英雄的惺惺相惜,明知會彼此成為對手的沈今安沒有選擇除掉張太嶽,也或許是因為沈今安最後留下的那一塊銀錠,明明有機會摘掉沈今安世襲罔替那頂異姓王的帽子張太嶽選擇了放了沈今安一馬。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而那個時候,兩個人還隻是剛走上彼此不同道路的年輕人。
華陽王朝的第十五次開恩科舉,一舉便中的張太嶽坐在吏部大堂之上麵對當朝首輔時任恩科主考商鍾陽的提問一言不發。
一旁的吏部堂倌對這個年輕舉人的表現十分不解,他坐在吏部大堂十幾年,看到那些中舉的學子無一不是千恩萬謝,感恩戴德,對於主考大人更是溜須拍馬不停,仿佛高官厚祿,嬌妻美妾唾手可得,加入世族豪門的體係內已經時日不遠。
哪裏會有人像麵前這個年輕人一樣一言不發,隻是呆呆地望著麵前的主考大人,莫不是讀書讀傻了?就算是個傻子,也總要簡單表示幾句最起碼的禮儀吧。
吏部堂倌剛想要開口打破這尷尬的場景,卻被高堂之上那個年過花甲,滿鬢斑白的老人製止住了。
商鍾陽作為開國元老,國之肱骨對於人才關乎國體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恍惚之間,商鍾陽仿佛在張太嶽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那個憂國憂民意欲造福天下的影子。
廟堂之上,若想不斷登高,無外乎有三種方法,其一便是靠著家族在廟堂之上盤根錯雜的勢力,其二若是寒門子弟那就便要靠著自身實力加上見風使舵的眼力,方能如魚得水。第三種方法對比於前兩種自然是要難上不少,幾百年裏都不見得能夠出現一例,那便是有人願意扶持,而扶持的代價不在於金銀珠寶,而隻是那個貴人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年輕時候他的模樣。
大抵是不願讓後來人失望,也不願讓年輕時候的自己失望吧。
初入官場的張太嶽和華陽頭號執舵之人商鍾陽大抵就是這種關係吧。
商鍾陽揮手讓吏部大堂之上的大小官吏全部離開,屋內隻剩下張太嶽和商鍾陽大小兩位讀書人。
商鍾陽開口道:“你若是不開口,恐怕我也不知道應該給你安排一個什麽官職。”
多年以來的在朝為官,讓商鍾陽早已養成了不怒自威的模樣,再加上此時的他不禁將語氣加重了幾分,若是尋常人在此恐怕早已經嚇得昏厥了過去,然而張太嶽聽到這話後卻是無動於衷。
過了半晌,張太嶽這才緩緩張口輕聲道:“恩師,為什麽你願意一直站在這個昏暗的烏雲裏,情願忍受暴雨傾盆?”
張太嶽的語氣強硬,態度不卑不亢,與其說是迴答,卻更像是質疑,質疑這個當朝首輔的個人能力,質疑這個國家未來的渺茫前途。
這種話如果被有心之人聽到,不需要過多證據,隻此一條便可以扣上一頂不尊皇權,藐視權威的帽子,最差的刑罰也是淩遲處死。
商鍾陽卻好像早已經料想到了麵前這位年輕人所要說的話,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有些欣賞地說道:“因為總有百姓等待你的傘。”
這是剛進入華陽官場的張太嶽和商鍾陽見的第一麵,也是兩人以後一齊被天下百姓稱為青山忠骨,鏗鏘文人的第一天。
然而那時候還是隻是一個七品候補吏部小吏的張太嶽永遠不會忘記在兩年前趙老太太鴨血湯麵館之中和那個還不是北燕王的世子殿下見麵的那一天。
華陽三十七年。
那時候沈今安聽到張太嶽的話語後,有些讚賞地說道:“能力怎麽單說,就憑你這份心思就著實不錯。”
沈今安說完話後笑了笑,使勁啃了一口香噴噴的大餅,當年和沈嶽東跑西顛,趕上一兩場大戰,飯都吃不飽,沈今安就纏著袁罡要吃大米飯,最後也隻弄了一碗小米粥用來果腹。
“我是讀書人,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恐怕我現在拿得出手的也就隻有這一點骨氣了。”張太嶽迴複道。
沈今安頭也不抬,不慌不忙道:“若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有用武之地呢?”
張太嶽迴道:“那我也要看看是個什麽樣的主子,一般的主子可能扛不住我的腦袋。”
沈今安喝了一口還冒著熱氣的鴨血湯,打了一個飽嗝,換了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道:“給你一個郡縣叫你治理怎麽樣?”
“小,太小。”
“那州郡呢?”
“小。”
沈今安不斷提高價碼,可是張太嶽卻一點不上路,隻是一味地說太小。
沈今安提醒道:“你可要知道,華陽王朝隨便挑出一個官員,都有著從郡縣打磨數年的經曆。你如此托大,怪不得這裏的人都說你好高騖遠,小心眼高手低。”
張太嶽對於沈今安的話一點都沒有放到心上:“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我輩英雄皆少年,那些隻想著升官發財的讀書人不提也罷。”
其實對於這種話,沈今安倒是認同,讀書人一旦成功,往往便是兩個極端,要不大奸要不大善。
書生氣比較重的多數將自己自詡為清流之黨,官場氣比較重的便有著三年州郡府,十萬雪花銀的歪稱。
“那你想站到什麽位置上呢?”沈今安上下一番打量後說道。
張太嶽說道:“待價而沽,我若為官,上可達首輔,下可至門吏。”
“那你若是做到首輔那個位置,你有何等大略呢?”沈今安破天荒地對於讀書人沒有過多嘲笑。
張太嶽擦了擦滿是湯水的嘴巴平淡道:“國如船,民為水,君為舵,藩王為槳。若要船行,水舵槳三者需同力而行。十年船槳為新,自可一日千裏,五十年船槳與水日日相容難免為舊,隻能一日百裏,百年之後船槳糟爛,隻能一日十裏。”
沈今安聽出來張太嶽的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是說藩王會成為國家的阻礙?”
張太月道:“這是自然,尋常人家還有三代五服之說,親者疏,疏者親。更不要說偌大的一個國家了,而且舵與水朝夕相伴,卻是老死不相往來。可是船槳卻不一樣,都說縣官不如現管,那些藩王可不僅僅是現管更是縣官呢。一旦藩王有了反心,天下必然大亂。百年王朝,便會頃刻化為腐朽,五代十三國,八王之亂,這些錚錚史記不都在無聲地記錄著這些事情?”
“那如果你是當朝首輔你會怎麽樣?”沈今安道。
張太嶽滿不在乎道:“削藩,收迴兵權,內安民,外攘軍。”
“你這話有點忤逆之意了。”沈今安嚇唬道。
張太嶽不僅沒有慌張,反而笑出聲來:“你不說,我不說,這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恐怕到頭來隻是掩耳盜鈴罷了。”
沈今安道:“要是一個藩王過來請你出山呢?”
“那我也不去,我這顆腦袋不是廟堂角鬥的武器,也不是拋磚引玉的磚頭。”張太嶽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想法說道。
眼見沈今安沉默不語,張太嶽起身拍了拍沈今安的肩膀說道:“看你這模樣,倒像是一個飽學之士,就是有點可惜啊,眼界太窄。”
沈今安點頭道:“你這話雖然大逆不道,仔細迴味起來倒是頗有幾分道理。”
張太嶽抬起頭透過低矮的窗戶看了一眼天邊的日光,現在已是正午,再加上張太嶽本來有喜歡午睡的習慣,吃飽喝足的他困意早已經一股腦的湧了上來。
“有沒有道理我不知道,隻不過這些是我腦海中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罷了。”張太嶽剛準備起身離開。
沈今安從兜裏掏出一個銀錠,沉甸甸的估摸著差不多有個七八兩重。
“這是什麽意思?”張太嶽停下腳步有些好奇的問道。
“哪有什麽意思,聽到你說話受益匪淺,打算請你吃吃飯喝喝酒。”沈今安道。
張太嶽搖頭說道:“日子窮慣了,給我錢我也不會花,你如果真的想要請我吃飯,就把銀子給我幹娘吧。”
撂下話便離開的張太嶽頭也沒迴,沈今安也是言出必行的將銀錠留在了桌麵之上。
兩人離開後,一直躲在廚房內的趙老太太慢慢走出來,有些不肯相信的看著桌麵上沈今安留下來的銀錠,腦海中想起了張太嶽曾經對自己說過一飯之恩的故事。
走出鳳桐書院,孤身而返,沈今安嘖嘖道:“看起來以後廟堂之上少不了一些可敬的對手哦。”
小五子皺眉道:“公子,要不我去殺了他?”
沈今安啞然失笑,下巴抵在馬車的窗戶上,一臉無奈道:“興,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呦。”
張太嶽行到鳳桐書院內,一本正經的對著書院院長道:“借我五兩銀子。”
書院院長似乎沒有聽清楚張太嶽話裏話外的態度,有些不解道:“借錢做什麽?”
張太嶽隻迴複了四個字,便讓鳳桐書院院長立馬站了起來。
“上京趕考。”
這世道,總是要人站出來的。
時間迴到了華陽三十八年。
那個剛成舉子的張太嶽和因大搞闊斧改革半生的商鍾陽在臨別之際說了這麽一段話。
“商大人,為何明知前方無路,卻為何還要不斷的撞著南牆?”
“你還不懂,能夠說服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隻不過那個時候,張太嶽還不是以後繼商鍾陽以後的首輔大臣,沈今安還不是權傾朝野,力壓天下的北燕王。
兩個對立一聲的年輕人,卻僅僅見過那一麵。
或許是英雄對英雄的惺惺相惜,明知會彼此成為對手的沈今安沒有選擇除掉張太嶽,也或許是因為沈今安最後留下的那一塊銀錠,明明有機會摘掉沈今安世襲罔替那頂異姓王的帽子張太嶽選擇了放了沈今安一馬。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而那個時候,兩個人還隻是剛走上彼此不同道路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