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四衛密謀
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 作者:粵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哱拜原本是草原韃靼部酋長,俺答還在世時,他就歸屬於俺答部管轄,後來石州之圍,俺答慘死在嵐山道上,接著其子黃台吉死於板升城下。
河西土默特部接連失去兩任大汗,讓內部幾乎瓦解,各個部酋你爭我搶,大打出手,加上河套走廊被明軍占據,失去了河套之地,那些分散在草原戈壁上的韃靼人,就不得不麵對一個事實。
那就是明軍越發強勢出擊,且出擊頻率越來越多,而草原上就這麽點水草肥沃之地,大頭讓明軍給占了,小頭又打不過那些競爭者,唯一的退路就隻能是投降明廷了。
但投降也講究個方法,直接前往板升投降,那不是明智的好方法,投降板升,他們這些人就得成為牧民,再無機會拿起馬刀彎弓。
而投降陝西,特別是甘寧地區,明廷在這裏兵源本就稀奇,巴不得有人能過來,哱拜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率領自己的殘部三千多人,抵達嘉峪關外,向明廷投降。
陝西巡撫黨馨得知後,大喜,再奏報了朝廷兵部後,將哱拜所部,安置在了寧夏衛處。
寧夏鎮分為五衛,分別是寧夏前衛,寧夏後衛,寧夏左衛,寧夏右衛,還有一衛,乃是駐紮在寧夏城內的中衛。
其餘的四衛,分別把守在寧夏城要道,以鎮堡為據點,皆是投降歸義過來的塞外胡人混雜其中,唯獨中衛,是自洪武時就設置在此,城內的軍戶世襲輪替至今。
大明在寧夏設置了總兵一職,總管牽製五衛,如今的寧夏總兵乃是鄭洛,也是世襲千戶,隆慶三年被右軍都督府提拔為寧夏總兵官一職。
大明如今的各處將領升遷調度,不再歸屬兵部,而是各個都督府任命,像是陝甘寧乃是隸屬於右軍都督府管轄,而比鄰的山西則是後軍都督府牽製。
像是陝西都指揮使一職,也被歸屬到了都督府管轄,按照如今的大明軍事製度,兵籍檔案及後勤歸兵部,洪治帝設置了五軍總督府,兵部平時就是與五軍總督府對接交涉。
而五軍總督府之下,就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內陸都督府,分別調度管理統籌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各個要塞衛所之部隊。
海外除了東軍都督府外,其餘的按照其歸屬布政司,自動劃分入內陸五軍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之下,便是一省之都指揮使,直接受所屬都督府指揮調度,不再聽命於兵部,都指揮使之下,便是各地的總兵官,然後是各地的衛所遊擊守備。
再往下就是千戶所千總,然後是把總,最後是總旗小旗。
大明如今軍銜最大的就是英國公張溶,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總督軍務禦賜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接著就是武安侯戚繼光,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左督軍務禦賜建威大將軍副官。
然後才是已經致仕在家的成國公朱希忠,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右督軍務禦賜龍虎大將軍副官。
這三人,隻有成國公朱希忠乃是虛職受銜,在英國公張溶卸任之後,總督總兵官一職,便會由戚繼光這個副手左都督接替。
雖然他人現在在海北大殺四方,但並不妨礙他成為大明軍製第二人。
哱拜現在是寧夏前衛遊擊將軍,按照明軍舊製,一衛五千六百人,放在後世妥妥是副軍級別,但哱拜如今的寧夏前衛中,實打實隻有三千四百多,缺額了一千五百多人。
那些缺額的,全都被哱拜這個遊擊,給吃了空餉去,這個時候長安的都府衙門說要來清查兵丁數目,那不就是要來拿他哱拜的命嗎!
加上衛所內的那些兵丁,全都是哱拜自己原草原部族內的族人,老得都動不了了,依舊還能領一份明廷軍餉,這些人要是被淘汰了,誰來養活。
他哱拜可不會出這份子錢。
而像寧夏左右後衛的那些個遊擊,也跟哱拜一樣,利用著這個吃空餉的漏洞,在這寧夏過得不要太滋潤。
大廳內,哱拜坐在主位,其餘三人分別是寧夏右衛的遊擊土文秀,後衛的繼雲,左衛的劉東賞,寧夏五衛遊擊來了四位,都是因為長安都府衙門的文書而來。
“各位,想必你們也跟我一樣,收到了都府的公文,長安那邊,打算要來我們寧夏這,整治軍務了!”
“各位怎麽說!”
“還能怎麽說,老老實實接受張都府的調遣便是了,”末席的左衛劉東賞一臉晦氣的說道,“奶奶的,這些明人老爺,說話辦事全都說一套做一套。”
右衛的土文秀聞言,眼光狠辣的半眯著道,“既然明人不講承諾,不如我等全都反了,大不了再次出關,做我們的逍遙汗去,何必在這受明狗的氣!”
“幹嘛要出關,這些鎮堡,我們占了,就都是我們的了,既然明狗不講信用,不如不接受他們的調遣,我等就在這寧夏自成一派,看他明廷能如何!”
這話一出口,在場幾人都望向了哱承恩,就是哱拜也狠辣的點頭道,“對,何必要出關,就在這,我等四衛互相連保,看他鄭洛能耐我們如何!”
“這,恐怕不好吧,”劉東賞名字雖是漢名,但他卻是個實打實的韃靼人,這名字還是自己給自己取的。
過慣了安穩日子的劉東賞,再讓他出關,過那種逐草而居的生活,他劉東賞真心不想要。
有了後顧之憂的他,讓他明目張膽的對抗大明朝廷,他是真的不敢,但這會大廳內其餘三衛,都已經表露出對抗長安都府公文的架勢來了,他這會不表態,隻怕難以走出這大廳。
“怕什麽,明廷那些個衛所兵如何,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各個武備鬆弛,還沒我手底下的人能打,”土文秀開口繼續煽動。
“幹!怕個鳥!”
一旁一直不說話的繼雲,直接拍著扶手就大聲站了起來,“他明廷違背了當初答應我們的條件,不隨便遣散我等手下部族,今日這般,就是要來秋後算賬了。”
“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河西土默特部接連失去兩任大汗,讓內部幾乎瓦解,各個部酋你爭我搶,大打出手,加上河套走廊被明軍占據,失去了河套之地,那些分散在草原戈壁上的韃靼人,就不得不麵對一個事實。
那就是明軍越發強勢出擊,且出擊頻率越來越多,而草原上就這麽點水草肥沃之地,大頭讓明軍給占了,小頭又打不過那些競爭者,唯一的退路就隻能是投降明廷了。
但投降也講究個方法,直接前往板升投降,那不是明智的好方法,投降板升,他們這些人就得成為牧民,再無機會拿起馬刀彎弓。
而投降陝西,特別是甘寧地區,明廷在這裏兵源本就稀奇,巴不得有人能過來,哱拜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率領自己的殘部三千多人,抵達嘉峪關外,向明廷投降。
陝西巡撫黨馨得知後,大喜,再奏報了朝廷兵部後,將哱拜所部,安置在了寧夏衛處。
寧夏鎮分為五衛,分別是寧夏前衛,寧夏後衛,寧夏左衛,寧夏右衛,還有一衛,乃是駐紮在寧夏城內的中衛。
其餘的四衛,分別把守在寧夏城要道,以鎮堡為據點,皆是投降歸義過來的塞外胡人混雜其中,唯獨中衛,是自洪武時就設置在此,城內的軍戶世襲輪替至今。
大明在寧夏設置了總兵一職,總管牽製五衛,如今的寧夏總兵乃是鄭洛,也是世襲千戶,隆慶三年被右軍都督府提拔為寧夏總兵官一職。
大明如今的各處將領升遷調度,不再歸屬兵部,而是各個都督府任命,像是陝甘寧乃是隸屬於右軍都督府管轄,而比鄰的山西則是後軍都督府牽製。
像是陝西都指揮使一職,也被歸屬到了都督府管轄,按照如今的大明軍事製度,兵籍檔案及後勤歸兵部,洪治帝設置了五軍總督府,兵部平時就是與五軍總督府對接交涉。
而五軍總督府之下,就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內陸都督府,分別調度管理統籌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各個要塞衛所之部隊。
海外除了東軍都督府外,其餘的按照其歸屬布政司,自動劃分入內陸五軍都督府管轄。
都督府之下,便是一省之都指揮使,直接受所屬都督府指揮調度,不再聽命於兵部,都指揮使之下,便是各地的總兵官,然後是各地的衛所遊擊守備。
再往下就是千戶所千總,然後是把總,最後是總旗小旗。
大明如今軍銜最大的就是英國公張溶,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總督軍務禦賜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接著就是武安侯戚繼光,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左督軍務禦賜建威大將軍副官。
然後才是已經致仕在家的成國公朱希忠,全職銜為五軍總督府右督軍務禦賜龍虎大將軍副官。
這三人,隻有成國公朱希忠乃是虛職受銜,在英國公張溶卸任之後,總督總兵官一職,便會由戚繼光這個副手左都督接替。
雖然他人現在在海北大殺四方,但並不妨礙他成為大明軍製第二人。
哱拜現在是寧夏前衛遊擊將軍,按照明軍舊製,一衛五千六百人,放在後世妥妥是副軍級別,但哱拜如今的寧夏前衛中,實打實隻有三千四百多,缺額了一千五百多人。
那些缺額的,全都被哱拜這個遊擊,給吃了空餉去,這個時候長安的都府衙門說要來清查兵丁數目,那不就是要來拿他哱拜的命嗎!
加上衛所內的那些兵丁,全都是哱拜自己原草原部族內的族人,老得都動不了了,依舊還能領一份明廷軍餉,這些人要是被淘汰了,誰來養活。
他哱拜可不會出這份子錢。
而像寧夏左右後衛的那些個遊擊,也跟哱拜一樣,利用著這個吃空餉的漏洞,在這寧夏過得不要太滋潤。
大廳內,哱拜坐在主位,其餘三人分別是寧夏右衛的遊擊土文秀,後衛的繼雲,左衛的劉東賞,寧夏五衛遊擊來了四位,都是因為長安都府衙門的文書而來。
“各位,想必你們也跟我一樣,收到了都府的公文,長安那邊,打算要來我們寧夏這,整治軍務了!”
“各位怎麽說!”
“還能怎麽說,老老實實接受張都府的調遣便是了,”末席的左衛劉東賞一臉晦氣的說道,“奶奶的,這些明人老爺,說話辦事全都說一套做一套。”
右衛的土文秀聞言,眼光狠辣的半眯著道,“既然明人不講承諾,不如我等全都反了,大不了再次出關,做我們的逍遙汗去,何必在這受明狗的氣!”
“幹嘛要出關,這些鎮堡,我們占了,就都是我們的了,既然明狗不講信用,不如不接受他們的調遣,我等就在這寧夏自成一派,看他明廷能如何!”
這話一出口,在場幾人都望向了哱承恩,就是哱拜也狠辣的點頭道,“對,何必要出關,就在這,我等四衛互相連保,看他鄭洛能耐我們如何!”
“這,恐怕不好吧,”劉東賞名字雖是漢名,但他卻是個實打實的韃靼人,這名字還是自己給自己取的。
過慣了安穩日子的劉東賞,再讓他出關,過那種逐草而居的生活,他劉東賞真心不想要。
有了後顧之憂的他,讓他明目張膽的對抗大明朝廷,他是真的不敢,但這會大廳內其餘三衛,都已經表露出對抗長安都府公文的架勢來了,他這會不表態,隻怕難以走出這大廳。
“怕什麽,明廷那些個衛所兵如何,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各個武備鬆弛,還沒我手底下的人能打,”土文秀開口繼續煽動。
“幹!怕個鳥!”
一旁一直不說話的繼雲,直接拍著扶手就大聲站了起來,“他明廷違背了當初答應我們的條件,不隨便遣散我等手下部族,今日這般,就是要來秋後算賬了。”
“此時不動,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