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勞工司
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 作者:粵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近千刺字勞役服刑之人平整了三日,蘇州北城門口處,這才堪堪容納數千的百姓前來圍觀,衙役及錦衣衛番子圍成一圈作為警戒,將百姓隔絕在外。
那些穿著裏衣的商賈犯人,戴著腳手鐐銬,艱難的行進著,頭上發髻散亂,麵上淚痕未幹,才三日,已經憔悴得不成人樣。
不遠處的車隊被士兵攔截住,這已經是三天來,第六趟往蘇州城內運糧的商隊了。
原先隻是應蘇州知府蔡國熙相邀前來,在得知了蘇州商會全軍覆沒的消息後,連夜將自家東家請來,就是為了參加蘇州稅務所即將進行的商鋪法拍。
這蘇州城內,一直被蘇州商會把持,其他外地客商,不說在此開店,便是出售手中糧食等物,都得被蘇州商會盤剝一手,才可入城售賣。
如今聽聞蘇州商會倒了,那些外地的客商紛紛雲集於此,為的就是參與分食這些蘇州商賈遺留的商鋪,搶占這一商機。
被攔住的商隊,站在運貨馬車上,不斷地眺望刑場,海瑞選擇將行刑地點放置在北門這,其用心便是要震懾一些這些即將購置蘇州城內商鋪的商賈,讓他們知曉,跟朝廷作對的下場。
就是死路一條!
一排十個人犯,士兵兩人看押一個,來到刑場正中,硬摁著讓其跪倒在地,總督僉事孫皋卿拿著海瑞的宣判文書,大聲的念道,“自古名不正,則言不順!”
“法不張,則律不明!”
“今有蘇州商籍者呂彥台,張……等人,蓄意腹逆,囤貨以居奇,挾利而罷市,不顧城內百姓生計之艱難!”
“以全城生民之所求,妄圖對抗朝廷,駁逆新法,以達自私之企求,全然無有憐憫眾生之心。”
“以致百姓困頓,引發民亂,無辜之百姓死難之多,全歸爾等利己之身!”
“如此種種行徑,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不殺不足以彰我大明律法!”
“故,總督府令,凡罷市之商賈,家產一律抄沒,主持商鋪之人,一律就地處決,予以效尤,望其餘商賈引以為戒!”
“隆慶二年三月十五日,南直隸總督府宣!”
那些圍觀的百姓待僉事孫皋卿念完,這才拍手鼓掌喝彩,大喊判得好,這些奸商就該殺,一個都不能留。
城牆根下,那些還未辦理牌照的其他蘇州商戶,看著被押入刑場的同行,嚇得臉都白了,尤其是布行織造坊的商賈,聽著周圍百姓的喝彩聲,心裏極不是滋味。
他們因為不是米行,雖也停了公坊,但並未直接觸犯律法,海瑞倒也沒拿他們怎樣,隻是一些織工,因為拿不到工錢,將部分工坊坊主給直接告到了海瑞那,被海瑞直接叫到府衙,勒令當場還清織工工錢。
經過哄搶事件後,織工們都流傳著這些公坊主配合米行一起停工,還故意拖欠他們工錢,為的就是故意漲價,想割他們的韭菜。
織工們互相宣揚,將一些嘴臉醜惡的工坊主名字爆出,更有織工組織起來,集體與公坊主談判,要求漲工錢。
被拒絕後,更是攔在工坊外,大聲的勸告其他織工,要他們小心,這工坊主就是個扒皮抽筋的,小心事幹完,工錢都沒得領。
那些工坊主被這些組織起來的織工搞得不堪其擾,直接跑到府衙告狀,海瑞聽後,直接將告狀的織工代表喊來,當場在府衙論斷。
織工代表當麵要求工坊主必須提高每尺織布的價格,從原先的一尺五文提升至十文,且必須包織工午食,否則織工們便拒絕前往該工坊上工。
那工坊主在堂上直接拒絕,聲明自己隻是小本生意,漲工錢一倍,自己無力承擔。
其實那裏是無力承擔,隻不過是工坊主嫌漲了工錢後,自己售出的利潤少了而已,按蘇州城內普通標布每匹三錢三分來算,織工每織一尺,才得錢五文。
一匹十丈,一丈十尺,按新法銀幣換算便是六角六分銀,便是六百六十文錢,織工辛苦半天,可能都織不了幾尺,一天下來,也不過才十幾二十文錢。
整匹布,織工十數日織下來,也不過才得一百六十六文錢,其餘的四百九十四文,便都是工坊主之得利。
如今這些織工被誆騙過一次後,不再信任這些工坊主,紛紛要求必須漲薪,才肯繼續進坊做工。
海瑞在了解了實情後,當場作出調解,要求工坊主將工價從五文每尺提高到七文,這樣,織工們每匹布便可得兩百三十三文,工坊主仍然能得四百二十七文。
起初工坊主還是不肯,海瑞見其敬酒不吃吃罰酒,直接以南直隸總督職權下令,凡南直隸之織造工坊,織工每尺織費,最低不得低於八文。
若有敢違,以低於八文織費壓榨織工,地方稅務所可予以重罰!
那工坊主這才苦逼的點頭應允下來,織工們高興的拜謝海瑞後,這才高興的到處宣傳他們這次的勝利。
大明第一次最低工資,在海瑞的政策強推下,開始在南直隸推行,其他作工之人,見織工們集體漲薪成功,有樣學樣,也紛紛前往府衙求見海瑞,要求漲薪。
海瑞來者不拒,無論是扛包力夫,還是店家小二,一律在大堂就工薪問題,作出最低工薪要求。
海瑞可不是隨便聽這些來要求漲薪之人胡謅,他會根據蘇州城內物價,比如米價,以及肉價等進行衡量為標準。
根據工種不同,設定不同的最低工薪標準,並且以南直隸總督府之名,頒布南直隸蘇州府各工種最低工薪標準要求。
為了督促這些商家工坊等按標準執行,海瑞還在蘇州府內新設立了一個勞工司,若工人等被故意壓榨,可至勞工司內進行舉報。
為了防止勞工司被商人工坊主賄賂,海瑞將勞工司直接劃歸稅務所牽製,由稅衛等輪值當差。
既然歸稅務所牽製了,那升遷調任獎賞,自然便需遵循稅務廠內製度行事,即誰受理,誰調查,誰領功。
那些穿著裏衣的商賈犯人,戴著腳手鐐銬,艱難的行進著,頭上發髻散亂,麵上淚痕未幹,才三日,已經憔悴得不成人樣。
不遠處的車隊被士兵攔截住,這已經是三天來,第六趟往蘇州城內運糧的商隊了。
原先隻是應蘇州知府蔡國熙相邀前來,在得知了蘇州商會全軍覆沒的消息後,連夜將自家東家請來,就是為了參加蘇州稅務所即將進行的商鋪法拍。
這蘇州城內,一直被蘇州商會把持,其他外地客商,不說在此開店,便是出售手中糧食等物,都得被蘇州商會盤剝一手,才可入城售賣。
如今聽聞蘇州商會倒了,那些外地的客商紛紛雲集於此,為的就是參與分食這些蘇州商賈遺留的商鋪,搶占這一商機。
被攔住的商隊,站在運貨馬車上,不斷地眺望刑場,海瑞選擇將行刑地點放置在北門這,其用心便是要震懾一些這些即將購置蘇州城內商鋪的商賈,讓他們知曉,跟朝廷作對的下場。
就是死路一條!
一排十個人犯,士兵兩人看押一個,來到刑場正中,硬摁著讓其跪倒在地,總督僉事孫皋卿拿著海瑞的宣判文書,大聲的念道,“自古名不正,則言不順!”
“法不張,則律不明!”
“今有蘇州商籍者呂彥台,張……等人,蓄意腹逆,囤貨以居奇,挾利而罷市,不顧城內百姓生計之艱難!”
“以全城生民之所求,妄圖對抗朝廷,駁逆新法,以達自私之企求,全然無有憐憫眾生之心。”
“以致百姓困頓,引發民亂,無辜之百姓死難之多,全歸爾等利己之身!”
“如此種種行徑,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不殺不足以彰我大明律法!”
“故,總督府令,凡罷市之商賈,家產一律抄沒,主持商鋪之人,一律就地處決,予以效尤,望其餘商賈引以為戒!”
“隆慶二年三月十五日,南直隸總督府宣!”
那些圍觀的百姓待僉事孫皋卿念完,這才拍手鼓掌喝彩,大喊判得好,這些奸商就該殺,一個都不能留。
城牆根下,那些還未辦理牌照的其他蘇州商戶,看著被押入刑場的同行,嚇得臉都白了,尤其是布行織造坊的商賈,聽著周圍百姓的喝彩聲,心裏極不是滋味。
他們因為不是米行,雖也停了公坊,但並未直接觸犯律法,海瑞倒也沒拿他們怎樣,隻是一些織工,因為拿不到工錢,將部分工坊坊主給直接告到了海瑞那,被海瑞直接叫到府衙,勒令當場還清織工工錢。
經過哄搶事件後,織工們都流傳著這些公坊主配合米行一起停工,還故意拖欠他們工錢,為的就是故意漲價,想割他們的韭菜。
織工們互相宣揚,將一些嘴臉醜惡的工坊主名字爆出,更有織工組織起來,集體與公坊主談判,要求漲工錢。
被拒絕後,更是攔在工坊外,大聲的勸告其他織工,要他們小心,這工坊主就是個扒皮抽筋的,小心事幹完,工錢都沒得領。
那些工坊主被這些組織起來的織工搞得不堪其擾,直接跑到府衙告狀,海瑞聽後,直接將告狀的織工代表喊來,當場在府衙論斷。
織工代表當麵要求工坊主必須提高每尺織布的價格,從原先的一尺五文提升至十文,且必須包織工午食,否則織工們便拒絕前往該工坊上工。
那工坊主在堂上直接拒絕,聲明自己隻是小本生意,漲工錢一倍,自己無力承擔。
其實那裏是無力承擔,隻不過是工坊主嫌漲了工錢後,自己售出的利潤少了而已,按蘇州城內普通標布每匹三錢三分來算,織工每織一尺,才得錢五文。
一匹十丈,一丈十尺,按新法銀幣換算便是六角六分銀,便是六百六十文錢,織工辛苦半天,可能都織不了幾尺,一天下來,也不過才十幾二十文錢。
整匹布,織工十數日織下來,也不過才得一百六十六文錢,其餘的四百九十四文,便都是工坊主之得利。
如今這些織工被誆騙過一次後,不再信任這些工坊主,紛紛要求必須漲薪,才肯繼續進坊做工。
海瑞在了解了實情後,當場作出調解,要求工坊主將工價從五文每尺提高到七文,這樣,織工們每匹布便可得兩百三十三文,工坊主仍然能得四百二十七文。
起初工坊主還是不肯,海瑞見其敬酒不吃吃罰酒,直接以南直隸總督職權下令,凡南直隸之織造工坊,織工每尺織費,最低不得低於八文。
若有敢違,以低於八文織費壓榨織工,地方稅務所可予以重罰!
那工坊主這才苦逼的點頭應允下來,織工們高興的拜謝海瑞後,這才高興的到處宣傳他們這次的勝利。
大明第一次最低工資,在海瑞的政策強推下,開始在南直隸推行,其他作工之人,見織工們集體漲薪成功,有樣學樣,也紛紛前往府衙求見海瑞,要求漲薪。
海瑞來者不拒,無論是扛包力夫,還是店家小二,一律在大堂就工薪問題,作出最低工薪要求。
海瑞可不是隨便聽這些來要求漲薪之人胡謅,他會根據蘇州城內物價,比如米價,以及肉價等進行衡量為標準。
根據工種不同,設定不同的最低工薪標準,並且以南直隸總督府之名,頒布南直隸蘇州府各工種最低工薪標準要求。
為了督促這些商家工坊等按標準執行,海瑞還在蘇州府內新設立了一個勞工司,若工人等被故意壓榨,可至勞工司內進行舉報。
為了防止勞工司被商人工坊主賄賂,海瑞將勞工司直接劃歸稅務所牽製,由稅衛等輪值當差。
既然歸稅務所牽製了,那升遷調任獎賞,自然便需遵循稅務廠內製度行事,即誰受理,誰調查,誰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