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世界上第一艘公認的鐵甲艦並非是“富賓號”,而是1859年下水的法國軍艦“光榮號”。
在1853年的錫諾普海戰中,俄國海軍使用新型爆破彈平射土耳其的木製戰艦,僅用幾個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艦隊,俄海軍自身未損失一艘戰艦。
此役極大地震動了世界各國,木製戰艦在新型彈藥麵前不堪一擊,深深的刺痛了各國列強的神經。研製防護能力更強的鐵甲艦,成為各國海軍的當務之急。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野心勃勃,試圖在海軍領域追趕英國,極力推動新型造艦技術。在這種背景下,“光榮號”於1859年下水,排水量5700噸。
“光榮號”戰艦後期換裝8門239毫米線膛炮、6門193毫米線膛炮,火力極為兇猛。
英國人不甘示弱,隨即在1860年下水了排水量高達9350噸的“勇士號”鐵甲艦,再次把法國人壓得死死的。
而在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僅英國皇家海軍就有一百四十多艘軍艦參戰。這些英國軍艦至少有一半排水量在一千噸以上,至少有一半是新式蒸汽戰艦。譬如英國皇家海軍的喀士多尼亞號軍艦,排水量高達6832噸。
英國人遙遙領先的造船技術、海軍實力、商船動員機製,是中華帝國極其緊缺、極其渴望的。為此,楊烜不惜用煉鋼技術交換美國人的造船技術,試圖掌握設計製造大噸位戰船的能力。
革命軍稱自己的內河炮艇為鐵甲艦,因為這種內河炮艇使用全鋼結構。但楊烜心裏清楚,自家的鐵甲艦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鐵甲艦,最多隻能稱之為鋼製炮艇。這種炮艇適合在長江和近海作戰,並不能抵抗外洋上的大風大浪。
從吳淞口之戰的情況看,革命軍以多敵少,雖然戰勝了法軍,自身也傷亡慘重,四艘鐵甲艦受到重創。其中兩艘沉沒,一艘失去維修價值,一艘需要返廠大修。
就連革命軍引以為傲的200噸級鐵甲艦,也有一艘彩,損失一門主炮、數名熟練炮手。
這樣的戰損比並不光彩。吳淞口外還有大約十艘英、俄、美等國的軍艦。特別是英國的軍艦更加先進,火力更加兇猛。假若他們聯合起來圍攻革命軍的鐵甲艦,南洋艦隊恐怕將遭受滅頂之災。
按照楊烜的指示,廣州黃埔造船廠正在積極攻關製造500噸級鐵甲艦。這種噸位的鐵甲艦將初步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可以承載更多的火炮,安裝更厚的裝甲。
楊烜很清楚,與英法美俄等列強相比,中華帝國仍是一個實力很弱的,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在統一國家之前,楊烜不敢承擔與列強開戰的風險。在革命軍大量裝備500噸級鐵甲艦之前,決不能與洋人輕易開戰。
但上海是東方名珠,革命軍必須奪占上海。法國人逼人太甚,革命軍不得不反擊。
裂隙已經產生,擺上楊烜麵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進攻上海,而是如何避免與洋人開戰。他有些心煩意亂,無心再組織進攻上海,一度準備暫緩攻勢,以試探洋人的態度。
海軍司令唐約翰是美國人,對洋人的心理十分了解。他勸道:
“法國人外強中幹,不足為慮。他們一心要追上英國,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故在吳淞口輕啟戰火,好在各國麵前樹立威信。
“吳淞口一戰,法軍在上海的三艘軍艦都被我軍或擊沉、或俘虜。克裏米亞戰爭沒有結束,法國海軍主力仍在歐洲,戰艦不可能大量調來上海。
“再看英、美、俄等國,在吳淞口之戰中不僅沒有參戰,反而駛離法艦‘富賓號’,擺明了是不想惹火上身。經此一役,列強也能看清我軍的實力,更加不敢與我軍輕易開戰。
“我也是洋人。洋人崇尚信義、武力,你比他強,你能打敗他,他會更加尊敬你。法國人好麵子,我們不妨降低姿態,主動與法國人修好。布爾布隆有了台階下,也不會與我們開戰。”
陳玉成那邊也送迴了軍報,說洋槍隊大敗,覆滅在即。楊烜信心大增,決心繼續進軍上海。
透過望遠鏡,楊烜看到了遠處的外國軍艦,他們自覺地與革命軍的鐵甲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由於距離較遠,洋人的軍艦仿佛變小了一樣,不再那麽龐大,不再令人畏懼。
法國軍艦“富賓號”向革命軍開炮時,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並不在軍艦上。當時,各國外交官在崇明島與革命軍談判破裂,迴到租界繼續商量對策。
驚聞革命軍已在吳淞口大敗法國艦隊,各國外交官聞之色變,經過緊急磋商,向革命軍發出照會,要求革命軍尊重上海現狀,約束下級官兵,不得挑釁洋人軍艦。
同時,革命軍不得騷擾租界,不得影響江海關正常活動,亦不得幹擾洋人正常商業活動。
洋人照會簡單明了,毫無阻止革命軍進軍上海之意,反而一再強調維護上海現狀。
看得出來,洋人外強中幹,已經不敢再武力幹涉革命軍的東征行動。
楊烜長舒一口氣,表示接受各國外交官的好好建議,尊重舊條約賦予各國的商業權益。
他立即向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發出邀請函,以“歸還被俘法艦、重建中法友誼”為名,與布爾布隆交換看法,避免與法國開戰。
很多革命軍官兵反對歸還法國戰艦、戰俘,更不願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與法國人媾和。但楊烜很清楚,此時不能與法國戰,必須竭盡全力避免戰爭。
普通人可以逞一時之勇,但作為統帥,楊烜必須審時度勢,該強硬時強硬,該示弱時示弱。
對於革命軍來說,現在的優先任務是占領江浙全境,不能節外生枝,貿然與列強開戰。歸還法國戰艦、戰俘,正是展現友好姿態、避免戰爭的最佳做法。
在上海談論外交事務,繞不開英國公使包令。此次會談,楊烜請包令以保證人的身份列席會議,確保大家的安全。
盡管楊烜並不喜歡包令,也不喜歡租界工部局,他還是邀請包令做保證人,又請工部局派董事作見證人,與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展開坦誠對話。
包令正為法國人的貿然行動而惱火。法軍的戰敗,對上海外僑的士氣打擊很大,也把英國拖入戰爭的邊緣。
楊烜選擇在英租界展開談判,請包令作保證人,有助於提高包令的威望。工部局董事會一向都由英國人說了算,也欣然接受了楊烜的提議。
法國艦隊戰敗,布爾布隆也收起了傲慢的麵孔,接受了楊烜的提議。
楊烜隨艦隊進入黃浦江,大部隊在上海城南登陸,按計劃進攻上海。楊烜則在一小隊近衛團官兵的護衛下,來到租界外灘。
從吳淞口乘船溯黃浦江而上,大約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陸家嘴。黃浦江在此折了一個大彎。陸家嘴的西岸即為租界最繁華的地方、外灘,東岸即為浦東。
浦西租界的繁華與浦東的荒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租界內歌舞升平,一派西方都市模樣。浦東則遍布漁村農田,與大部分華夏農村一樣落後、凋敝。
從黃浦江由北至南,浦西的租界分別為英租界、美租界、英租界、法租界。
法租界主體在上海縣城的西麵。但為了靠近黃浦江,法國人在上海城北、城東獲取了一塊狹長的土地,使半個上海縣城處於法租界的包圍中。
(在整個上海租界曆史上,隻有英、法、美三國在上海取得了租界。1854年,三國租界合並,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上海租界。英、法、美三國隨後宣布將上海租界歸還重慶國民政府。自此,上海租界曆史結束。)
在1853年的錫諾普海戰中,俄國海軍使用新型爆破彈平射土耳其的木製戰艦,僅用幾個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艦隊,俄海軍自身未損失一艘戰艦。
此役極大地震動了世界各國,木製戰艦在新型彈藥麵前不堪一擊,深深的刺痛了各國列強的神經。研製防護能力更強的鐵甲艦,成為各國海軍的當務之急。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野心勃勃,試圖在海軍領域追趕英國,極力推動新型造艦技術。在這種背景下,“光榮號”於1859年下水,排水量5700噸。
“光榮號”戰艦後期換裝8門239毫米線膛炮、6門193毫米線膛炮,火力極為兇猛。
英國人不甘示弱,隨即在1860年下水了排水量高達9350噸的“勇士號”鐵甲艦,再次把法國人壓得死死的。
而在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僅英國皇家海軍就有一百四十多艘軍艦參戰。這些英國軍艦至少有一半排水量在一千噸以上,至少有一半是新式蒸汽戰艦。譬如英國皇家海軍的喀士多尼亞號軍艦,排水量高達6832噸。
英國人遙遙領先的造船技術、海軍實力、商船動員機製,是中華帝國極其緊缺、極其渴望的。為此,楊烜不惜用煉鋼技術交換美國人的造船技術,試圖掌握設計製造大噸位戰船的能力。
革命軍稱自己的內河炮艇為鐵甲艦,因為這種內河炮艇使用全鋼結構。但楊烜心裏清楚,自家的鐵甲艦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鐵甲艦,最多隻能稱之為鋼製炮艇。這種炮艇適合在長江和近海作戰,並不能抵抗外洋上的大風大浪。
從吳淞口之戰的情況看,革命軍以多敵少,雖然戰勝了法軍,自身也傷亡慘重,四艘鐵甲艦受到重創。其中兩艘沉沒,一艘失去維修價值,一艘需要返廠大修。
就連革命軍引以為傲的200噸級鐵甲艦,也有一艘彩,損失一門主炮、數名熟練炮手。
這樣的戰損比並不光彩。吳淞口外還有大約十艘英、俄、美等國的軍艦。特別是英國的軍艦更加先進,火力更加兇猛。假若他們聯合起來圍攻革命軍的鐵甲艦,南洋艦隊恐怕將遭受滅頂之災。
按照楊烜的指示,廣州黃埔造船廠正在積極攻關製造500噸級鐵甲艦。這種噸位的鐵甲艦將初步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可以承載更多的火炮,安裝更厚的裝甲。
楊烜很清楚,與英法美俄等列強相比,中華帝國仍是一個實力很弱的,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在統一國家之前,楊烜不敢承擔與列強開戰的風險。在革命軍大量裝備500噸級鐵甲艦之前,決不能與洋人輕易開戰。
但上海是東方名珠,革命軍必須奪占上海。法國人逼人太甚,革命軍不得不反擊。
裂隙已經產生,擺上楊烜麵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進攻上海,而是如何避免與洋人開戰。他有些心煩意亂,無心再組織進攻上海,一度準備暫緩攻勢,以試探洋人的態度。
海軍司令唐約翰是美國人,對洋人的心理十分了解。他勸道:
“法國人外強中幹,不足為慮。他們一心要追上英國,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故在吳淞口輕啟戰火,好在各國麵前樹立威信。
“吳淞口一戰,法軍在上海的三艘軍艦都被我軍或擊沉、或俘虜。克裏米亞戰爭沒有結束,法國海軍主力仍在歐洲,戰艦不可能大量調來上海。
“再看英、美、俄等國,在吳淞口之戰中不僅沒有參戰,反而駛離法艦‘富賓號’,擺明了是不想惹火上身。經此一役,列強也能看清我軍的實力,更加不敢與我軍輕易開戰。
“我也是洋人。洋人崇尚信義、武力,你比他強,你能打敗他,他會更加尊敬你。法國人好麵子,我們不妨降低姿態,主動與法國人修好。布爾布隆有了台階下,也不會與我們開戰。”
陳玉成那邊也送迴了軍報,說洋槍隊大敗,覆滅在即。楊烜信心大增,決心繼續進軍上海。
透過望遠鏡,楊烜看到了遠處的外國軍艦,他們自覺地與革命軍的鐵甲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由於距離較遠,洋人的軍艦仿佛變小了一樣,不再那麽龐大,不再令人畏懼。
法國軍艦“富賓號”向革命軍開炮時,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並不在軍艦上。當時,各國外交官在崇明島與革命軍談判破裂,迴到租界繼續商量對策。
驚聞革命軍已在吳淞口大敗法國艦隊,各國外交官聞之色變,經過緊急磋商,向革命軍發出照會,要求革命軍尊重上海現狀,約束下級官兵,不得挑釁洋人軍艦。
同時,革命軍不得騷擾租界,不得影響江海關正常活動,亦不得幹擾洋人正常商業活動。
洋人照會簡單明了,毫無阻止革命軍進軍上海之意,反而一再強調維護上海現狀。
看得出來,洋人外強中幹,已經不敢再武力幹涉革命軍的東征行動。
楊烜長舒一口氣,表示接受各國外交官的好好建議,尊重舊條約賦予各國的商業權益。
他立即向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發出邀請函,以“歸還被俘法艦、重建中法友誼”為名,與布爾布隆交換看法,避免與法國開戰。
很多革命軍官兵反對歸還法國戰艦、戰俘,更不願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與法國人媾和。但楊烜很清楚,此時不能與法國戰,必須竭盡全力避免戰爭。
普通人可以逞一時之勇,但作為統帥,楊烜必須審時度勢,該強硬時強硬,該示弱時示弱。
對於革命軍來說,現在的優先任務是占領江浙全境,不能節外生枝,貿然與列強開戰。歸還法國戰艦、戰俘,正是展現友好姿態、避免戰爭的最佳做法。
在上海談論外交事務,繞不開英國公使包令。此次會談,楊烜請包令以保證人的身份列席會議,確保大家的安全。
盡管楊烜並不喜歡包令,也不喜歡租界工部局,他還是邀請包令做保證人,又請工部局派董事作見證人,與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展開坦誠對話。
包令正為法國人的貿然行動而惱火。法軍的戰敗,對上海外僑的士氣打擊很大,也把英國拖入戰爭的邊緣。
楊烜選擇在英租界展開談判,請包令作保證人,有助於提高包令的威望。工部局董事會一向都由英國人說了算,也欣然接受了楊烜的提議。
法國艦隊戰敗,布爾布隆也收起了傲慢的麵孔,接受了楊烜的提議。
楊烜隨艦隊進入黃浦江,大部隊在上海城南登陸,按計劃進攻上海。楊烜則在一小隊近衛團官兵的護衛下,來到租界外灘。
從吳淞口乘船溯黃浦江而上,大約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陸家嘴。黃浦江在此折了一個大彎。陸家嘴的西岸即為租界最繁華的地方、外灘,東岸即為浦東。
浦西租界的繁華與浦東的荒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租界內歌舞升平,一派西方都市模樣。浦東則遍布漁村農田,與大部分華夏農村一樣落後、凋敝。
從黃浦江由北至南,浦西的租界分別為英租界、美租界、英租界、法租界。
法租界主體在上海縣城的西麵。但為了靠近黃浦江,法國人在上海城北、城東獲取了一塊狹長的土地,使半個上海縣城處於法租界的包圍中。
(在整個上海租界曆史上,隻有英、法、美三國在上海取得了租界。1854年,三國租界合並,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上海租界。英、法、美三國隨後宣布將上海租界歸還重慶國民政府。自此,上海租界曆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