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台戰役,由楊國瑞負責指揮。未來的台灣軍政委員會主任,也將由楊國瑞擔任。


    楊國瑞年輕有為,又是楊烜的九叔,地位晉升很快。征越戰役中,楊國瑞擔任征越軍司令部參謀長,輔左羅大綱攻下交趾,事後受封男爵,軍銜晉升為準將。


    有了這種經曆,楊國瑞便有了獨當一麵的資本。再加上交趾局勢已經穩定,楊烜特意抽調他進攻台灣。


    5月10日,征台軍從金門出發,前往征伐台灣。


    部隊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照例由南洋艦隊擔任先鋒。第二梯隊共七千多人,主要由步兵第二師兩個步兵團組成。


    第二師一直駐防交趾。因交趾戰事已靖,步二師特意抽出兩個步兵團,作為進攻台灣的陸軍主力。事後,楊國瑞將以這兩個步兵團為基礎,組建台灣守備師。


    5月11日,南洋艦隊先遣支隊抵達澎湖。澎湖位於西南部海域,是台灣清軍防範大陸來敵的防禦重點。


    清軍福建水師設有一個台灣鎮總兵,為清朝在台灣的最高武官。此公是個旗人,不願不戰而降,在澎湖集中了一批戰船,主動迎戰革命軍。


    南洋艦隊有六艘蒸汽戰艦參戰,最大一艘排水量為兩千三百噸。這些蒸汽戰艦都是西式木質戰艦,有四艘購自外國,兩艘自造。鐵甲炮艇排水量小,不能遠洋作戰,所以並未參戰。


    令人意外的是,台灣鎮水師戰船上,已經裝備上了洋炮,還有少量怡和公司生產的舊式火炮。這種新式火炮較清軍自鑄火炮先進得多,對革命軍水師亦有威脅。


    原來,瑞麟做閩浙總督時,聽從幕僚徐師爺的建議,購買了一批洋槍洋炮。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近海作戰,革命軍海軍有鐵甲炮艇打頭陣,完全不懼洋炮。在澎湖外海,台灣鎮水師戰船上有洋炮,革命軍就不能等閑視之了。


    然而,海軍作戰最是講究,有炮而無船,有船而無陣法,同樣無濟於事。清軍台灣水師雖有洋炮,卻沒有得力的戰船,仍以老舊的鳥船、趕繒船為主,數量雖多,卻全然不是西式戰船的對手。


    澎湖一戰,台灣鎮水師丟盔棄甲,戰船或被擊沉,或舉白旗投降。楊國瑞年輕氣盛,一麵令海軍戰船繼續搜剿清軍戰船,一麵下令登陸澎湖,奪占清軍炮台。


    澎湖是台灣的門戶,澎湖一失,台灣頓失屏障。


    清朝在澎湖設置一個澎湖廳,隸屬於台灣府。


    步兵第二師副師長馮子材,率二團登陸澎湖。馮子材在征越戰役中表現突出,被晉升為步二師副師長。此次征台,馮子材統率陸軍主力。若表現得力,預計將成為台灣守備師的第一任師長。


    所以,馮子材作戰頗為賣力。他率領一千餘名登陸兵,乘坐舢板,乘漲潮時登陸澎湖主島。清軍依托炮台阻擊革命軍。


    馮子材指揮兩個尖刀連,冒著炮火逼近清軍炮台,與清軍短兵相接。清軍與革命軍遠距離對射火器,尚能差強應付。一旦短兵相接,清軍不敢白刃戰,或投降,或逃散。


    澎湖是串列島,四麵環海。驚散逃竄的清軍敗兵,無路可去,最終隻得投降革命軍。


    澎湖廳同知,也是個識時務的人,隨即奉上公印,向革命軍投降。


    清朝的廳,與州縣一樣都是基層行政機構。但廳往往設在偏遠的地方,時設時變,其主官稱為“同知”或者“通判”。


    在正常的州縣裏,同知、通判都是左貳官,隸屬於知縣、知州。廳同知,或者廳通判,卻是掌印的正官,隻是其官階低於知縣、知州。


    第二天,楊國瑞登陸澎湖,在澎湖設置行轅,布置對台戰事。征台軍總人數還不足一萬,楊國瑞打算先撫後剿,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下午,他正在與幕僚推敲軍報,主要是匯報澎湖之戰的經過,以及下步對台策略。另有一個“夾片”,報告在清軍中發現了怡和公司生產的火炮,請軍政府酌情調查。


    與清朝一樣,越國奏折製度裏也區分正文、“夾片”。正文裏不便敘述的隱秘事項,常常附在夾片裏。


    親兵來報,說澎湖廳同知求知,願意獻計攻占台灣。楊國瑞求之不得,當即傳令接見。


    澎湖廳同知姓林名肅,舉人出身,為人頗有見識。一見到楊國瑞,倒頭就拜,說道:“大帥興義師解放澎湖,敝人未能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任由清軍布置防禦,罪過罪過。”


    楊國瑞笑笑,說道:“先生是文官,不負責軍事,不能節製清軍,我不怪你。聽說先生滿腹經綸,不知有何見教?”


    林肅見楊國瑞彬彬有禮,大為好感,說道:


    “敝人祖籍福建漳州,從小在台灣長大。聽說革命軍解放漳州,秋毫無犯,昨日打下澎湖,又軍紀嚴明,毫無擾民滋事之舉。敝人感慨不已,願為大帥獻計,助大帥早日奪下台灣。”


    林肅談吐不凡,楊國瑞深感興趣,把他延為上賓。卻聽他繼續說道:


    “台灣孤懸海外,與大陸若即若離。台灣百姓多為福建、廣東的移民,對滿清離心離德。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在鳳山縣發動起義。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林爽文在彰化縣發動起義。


    “這兩大民變規模很大,影響深遠。自此之後,台灣常有民變。民變之外,又有高山生番與漢人墾民之爭。漢人開墾田地,侵占高山族領地,彼此攻伐不斷。


    “所以,朝廷常常視台灣為化外之地。庸碌的官員膽小怕事,倦於政事。膽大的官員則以土皇帝自居,大肆聚斂。台灣各地,也形成了若幹個世家大族。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大帥征台必將一帆風順。”


    這個思路,倒與楊國瑞不謀而合。林肅熟悉台灣的情形,向楊國瑞介紹了不少台灣世家大族的秘辛。


    譬如,阪橋林家,一直都是當地的大地主。林爽文起義後,福康安率軍平叛。台灣米價暴漲。林家因為經營米業,積累了巨量的財富。


    再如霧峰林家,與阪橋林家同源同祖。林爽文叛亂時,霧峰林家卷入其中,被官府抄沒了家產。霧峰林家改為經營林地和木炭業,再度興旺。


    他們吸取了前麵的教訓,政治嗅覺極為敏感。太平軍攻占天京,霧峰林家派人參戰,助餉,幫清軍攻打太平軍。革命軍占有嶺南,他們又積極與越國開展貿易合作,不惜代價銷售大米,以與越國交好。


    基隆顏家則通過開墾土地,種植茶葉,在基隆等地站穩了腳跟。隨著基隆發現大型煤礦,顏氏家族投入了采礦行業,涉足煤炭開采、運輸、銷售,由此而發家致富。


    這些世家大族盤踞台灣各地,把控台灣基層政權。林肅雖為澎湖廳同知,亦要對他們禮讓三分。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但楊國瑞卻有把握壓服這些世家大族:


    第一,世家大族空有其名,多靠投靠官府發家致戶。這就意味著,世家大族的實際影響力有限,隻會見風轉舵,不大可能激烈抵抗革命軍。


    第二,革命軍主張“均田免賦”,對台灣底層百姓有著很大的號召力。百姓對革命軍翹首以盼,世家大族無力阻擋這一趨勢。


    第三,革命軍優待俘虜,實力高於清軍。台灣清軍孤軍守衛台灣,人數還不及征台軍,抵抗意誌有限。


    因此,楊國瑞一麵派軍艦巡遊台灣,威懾清軍,偵察敵情;一麵向各地傳檄,要各地清軍無條件投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