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烜第一次來廣州市谘議局,覺得廣州谘議局的辦公場所還算氣派。在此之前,他去過廣東省谘議局,省谘議局有一百多個議員,開會時顯得頗為擁擠。


    滿清以禮治國,處處都有等級製度。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升鬥小民,建築的規格、大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立國之初,清朝在維護綱紀上麵不遺餘力,屢屢興起大獄。文人墨客屢受“文字獄”牽累,商人更不敢逾越綱紀,絕對不敢建造出格的建築。


    廣州市谘議局,以伍崇曜家族一處宅子為辦公場所。為了容納五十多個議員,特地打通了兩間屋子,加裝了桌椅,充作“議政廳”。伍家富足,議政廳也顯得有模有樣。


    楊烜進入議政廳,到主席台上,和伍崇曜並排落座。議員們已經到齊,落座整齊。主席台上通常設兩個座位,一個給議長,另一個給需要發言的議員。


    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議員們已經習以為常,麥蓮卻頗感震撼。與太平天國、清國打交道時,他們過於重視禮儀,視麥蓮為藩屬臣子,要求麥蓮行跪拜大禮,令麥蓮煩不勝煩。


    在上海,他親眼見到上海道台的威風。道台出行時,衙役會提前“淨街”。平民見到上海道台,都要避讓或者下跪。衙門大堂裏有一個上海道台的專座,高踞於上,唯我獨尊。


    一個正四品的上海道台尚且如此,鹹豐皇帝的捧場就可想而知了。


    麥蓮知道,皇帝唯我獨尊,決不可能與他人並坐在一起。楊烜做越王,卻與伍崇曜並排而坐。這看似是件小事,卻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伍崇曜作為廣州市谘議局的局長,首先向楊烜介紹了谘議局當前的工作重點、下步的努力方向:


    一、指導廣州市下屬的南海、番禺、三水、花縣、香山、新安等縣成立縣級谘議局。市谘議局將帶頭示範,為各縣谘議局樹好榜樣,規範縣諮政局的組織、架構、工作、選舉、換屆等。


    各級谘議局之間保持相對獨立,不受上級谘議局、同級軍政府的幹預。其關係類似於各級法院,彼此不構成上下級領導關係。


    二、大力支持軍政府的工作。


    谘議局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支持軍政府的各項工作。就當前而言,市諮政局將在推廣教育、推進重點工程、促進工商業發展方麵用力。


    為此,谘議局已經成立若幹個小組,分別負責推廣教育、電報網、廣三鐵路、推廣法幣等重點工作。


    三、團結社會各階層,凝聚社會共識,集聚發展力量。


    谘議局中的議員覆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包括縉紳、軍人、企業主、商人、工人、農民……甚至還有洋人、舊式官僚、婦女。


    同理,為了平衡地區利益,每個下轄縣都有議員代表,可為本縣利益發聲。


    伍崇曜雖是楊烜的嶽父,發言的姿態很低,楊烜感到十分滿意。設立谘議局的初衷,本就是為了集思廣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間接支持軍政府。


    受議員們邀請,楊烜做了個簡短的講話:“諸位,剛才議長的發言很好,我聽了之後很受啟發。廣州市諮政局成立時間不長,進入狀態很快。各位議員精神抖擻,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麵貌。


    “我們華夏向來沒有集會議事的傳統,谘議局打破了這個傳統。廣州市乃越國之首都,也是嶺南之明珠。廣州市谘議局應當襄助政府,把廣州建設得更加美好。


    “下一步,我們還將賦予谘議局更多的職能,賦予諸位更多的權力,使諸位能夠更好的履職盡責。


    “第一,我們將賦予谘議局議員‘風聞奏事’的特權。今後大家可以像都察院禦史那樣糾彈官員,指摘政府不足,促進軍政府的良性發展。


    “第二,我們將賦予谘議局製訂地方法規的權力。在不違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地方谘議局可以根據本地特色,細化完善法律,製訂適合自身的地方性法規。


    “譬如,廣州工商業發達。廣州市谘議局根據這一特點,製訂促進本地工商業發展的法規。當然,前提是不違反越國法律、廣東省法律。”


    議員們聽到這兒,頗感振奮。“風聞奏事”一向都是清流翰林、都察院禦史的特權。有了這項特權,谘議局議員的地位將大大提高。


    卻聽楊烜繼續說道:“未來,我們要把廣州建設成中華最耀眼的明珠。我們要大興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創辦一流大學,為工業生產提供各式各樣的人才。


    “我們要建設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讓老百姓幼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我們要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廣州,汽輪遊於外海,鐵橋跨於珠江,電報通於全境,鐵路貫通南北。


    “這一切,都需要谘議局的大力襄助,需要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不管我們來自哪個階層、哪個地方、何種背景,我們都要緊緊團結在越國的旗幟下,為建設工業化之廣州而努力!”


    這番話振奮人心,台下議員抱以熱烈的掌聲。即便是麥蓮、丁韙良這樣的外人,也頗受觸動,覺得楊烜的發言有著特殊的感染力。


    正式進入今天的議程,第一項議題關於教育。去年,革命軍入主廣州後,在廣州興建了一批職業學堂,多以一年期的速成班為主,目的在於為軍政府培養各種急需人才。


    辦理這些職業學堂需要大量經費。軍政府出不起這筆錢,便與本地縉紳合作,邀請縉紳出錢參與辦學。作為交換,很多縉紳子弟得以進入學堂,畢業後成為軍政府的官吏。


    這是軍政府推廣職業教育的必要之舉,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縉紳踴躍參與辦學,解決了軍政府缺少教育經費的問題。


    現在,第一期速成生即將畢業。按照約定,通過畢業考試的學生將進入軍政府任職。至於畢業生的分配去向,則由學校強製決定。


    問題就出在了這裏。縉紳們認為自己出了錢,在辦學上出了大力,應該得到學校的照顧。他們提議把自家的子弟留在廣州,而非廣西這種偏遠貧窮之地。


    學校當然不同意。好地方就這麽多,大家都想留在廣州,誰還去廣西、粵北、交趾?再者,縉紳勢力盤根錯節,如果再讓兒子留在本地擔任官員,豈不要助長縉紳的勢力?


    楊烜耐心聽議員代表發言完,對道:


    “為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繁華的廣州。這種心情,本王完全理解。當初辦學時,沒有大家的傾力幫助,我們就不能在短時間內建成這麽多的學校。但於公於私,我們都不應把自己的兒子留在本地當官。


    “第一,軍政府一向強調組織紀律,下級要服從上級,個人要服從集體。畢業分配是個人事業的起點,更應該顧全大局,聽從學校安排。


    “現任黃埔船政學堂校長張銓,原本在暨南大學堂學習法律。軍政府一紙調令,讓他負責管理船政學堂。他毫無怨言,欣然赴任。我們軍政府就是要鼓勵這樣的風氣,重用張銓這樣的人。


    “第二,唯艱難困苦方能磨煉人。明朝時,陽明先生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貶謫到了貴州龍場驛。陽明先生因禍得福,龍場悟道,絕境成聖。


    “倘使他一直呆在京城繁華之地,也就沒了日後的悟道成聖,世間也就沒了心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費盡心機把自己孩子留在廣州,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成才,反而會誤了孩子的前程。


    “第三,要保證公正。滿清任用官員,尚有避籍、避親等製度,防止官員在家鄉形成勢力。滿清規定,官員不得在同省做官,即便異省為官,也得遠離家鄉五百裏以上。我們難道連滿清官員都不如嗎?


    “我們會出台政策,在晉升、待遇上照顧偏遠地區的幹部。本地幹部在外地工作一定年限,也可以申請調迴本地……”


    眾人心悅誠服,這個議題隻好作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