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郡守竟然真的準備賦詩了?”


    “據說他流浪了大半輩子,能做出什麽詩文?”


    “不過是敷衍了事而已,咱們別當真。”


    “劉岱此人心胸狹隘,故意挑刺,不能與之為伍。”


    “唉!劉郡守怎麽能上當呢?”


    “罷了,就這樣吧。”


    “......”


    眾兗州士族聽到劉鑠準備賦詩,紛紛唏噓起來,大家對於他的履曆實在是太清楚,一個浪跡天下半生的人,怎麽可能賦出詩文。


    其實,絕大多數兗州士族也沒有介意劉鑠不賦詩,若不是劉岱故意挑唆,以及某些人暗中附和,事情根本不會發展到這種程度。


    顯然!


    這是劉岱故意在找茬,想要以此刷存在感的同時,順便踩劉鑠一腳,好讓他在兗州士族麵前丟人,為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做好鋪墊。


    如此顯而易見的挖坑行為,連他們都能分辨得出來,何況是劉鑠本人,真不明白劉鑠怎麽會輕易上當。


    萬眾矚目之下,劉鑠緩緩站起身來,朝著眾人揖了一揖,最終轉向蔡邕、荀爽、鄭玄等鴻儒學者,揖了一揖:


    “一首《蒿裏行》,獻給諸位。”


    蒿裏行。


    乃是漢樂府日題,隸屬於《相和歌·相和曲》。


    此曲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而劉鑠卻以其為名賦詩,明顯帶著一股悲涼之意。


    可討董之戰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大獲全勝,但也接連戰敗董卓數名大將,甚至連雒陽都被成功拿下,嚴格意義上,也能稱得上勝利。


    這怎麽......


    會以蒿裏行為名賦詩?


    深諳其道的鄭玄、蔡邕,甚至是兗州士族,在這一刻紛紛安靜下來,甚至連準備看劉鑠出醜的劉岱,也在這一刻變得謹慎起來。


    單從這一點,他便可以推測出,劉鑠一定讀過書,而且學識應該比自己想象中要好些,否則,他是不可能想到《蒿裏行》的。


    劉岱細眉微蹙,眸光閃爍著淡淡的疑慮,麵皮上的肌肉不受控製般地抽動了兩下,顯然是被劉鑠此舉震驚到了。


    萬眾矚目之下,劉鑠長舒口氣,表麵上像是在醞釀情緒,但實際上,卻是在努力迴憶適才在腦海中改變的詩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雒陽。”


    漢樂府的詩文便是這樣,往往單刀直入,一下子點名主題,這與賦是截然不同的。


    兗州士族雖然絕大多數沒有經曆過討董之戰,但討董之戰的影響力,卻令他們對此頗感興趣,因此一下子便被劉鑠吸引,聚精會神,洗耳恭聽。


    而單憑前兩句,即便是對劉鑠賦詩不報任何希望的鄭玄、蔡邕等人,也一下子被鎮住了,他們印象中的劉鑠不諳詩文,但顯然是錯誤的。


    於是乎,兗州士族及鄭玄、蔡邕、荀爽等人,竟在刹那間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在劉鑠的身上,不發一言。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糾集三幹騎,夤夜追董賊。”


    “滎陽破徐榮,榆林敗破賊。”


    “妙計賺雒陽,無私獻玉璽。”


    雖然隻是極其簡單的四句,但卻將劉鑠引兵追殺董卓的行為,高度概括,最終來落在了傳國玉璽之上,刻意地引起滿座士族注意。


    也正是因為這一句,此前被人忽略的某個細節,也才終於被人記起,眾兗州士族的目光,如同冰針一般,齊刷刷聚焦在了劉岱的身上:


    “我幾乎要忘記了,當初劉郡守得到了傳國玉璽,可是將其獻給了劉岱。”


    “是啊,但誰能想到,東郡當初在遭難需要糧草之時,劉岱竟然袖手旁觀。”


    “可惡呐!這與坐視劉郡守自生自滅,又有何區別?”


    “當初劉郡守與劉岱撕破臉皮,的確是英明之舉。”


    “好個劉岱,還真有臉來這裏丟人現眼。”


    “劉岱當真是心胸狹隘!”


    “......”


    此刻的劉岱如坐針氈,如芒刺被,如鯁在喉,難受的他頭皮發麻,口幹舌燥,竟有種被人架在火爐上炙烤的感覺。


    尤其,當他扭頭瞥向劉鑠,卻見劉鑠那雙包含著怒火的眸子,正落在自己的身上,那種炙烤的感覺竟有高了三分。


    蔡邕捏著頜下一縷胡須,眸中的不屑毫不遮掩地打在劉岱身上,輕聲道:“若是當初你能幫助子明半分,也不至於有今日這地步。”


    邊讓深吸口氣,又緩緩唿出,內心同樣在吐槽:“當初若不是子明的兵馬及時趕到,你連小命都難保,如今倒好,恩將仇報,簡直妄為人也。”


    鄭玄雖然身在北海,但也對討董之戰,頗有耳聞,尤其是在劉鑠拿下雒陽,象征著皇權神授的玉璽忽然現世的事情,更是如雷貫耳。


    現在想想......


    或許,傳國玉璽的神秘現世,當真是冥冥之中的定數,否則這東西落在了劉岱的手中,怎麽可能不助其成勢,反而令他愈來愈忒。


    答案很簡單!


    傳國玉璽絕非尋常人可以執掌,非得是大氣運之人不可得,即便它落在別人手裏,最終也會以各種方式,迴到它真正的主人手中。


    劉鑠!


    果然非比尋常。


    此刻,捏著頜下一縷胡須打量劉鑠的鄭玄,下意識頷首點頭,開始潛移默化地接受一些,在劉鑠身上發生的,令他難以相信的事實。


    下一個瞬間。


    正當劉鑠高亢的聲音落寞,伴隨著一陣長久的沉默,劉鑠緩緩垂下腦袋,沉重的唿吸彷佛令大殿的空氣都凝滯,氣氛竟在刹那轉入悲戚中,給人以莫名的悲涼感。


    足足沉寂了良久,劉鑠方才抬起頭來,但那雙眸子裏卻閃爍著晶瑩的淚光,眉峰中激蕩出絲絲淒涼,甚至說話的齒縫間,亦有悲戚婉轉: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幹裏無雞鳴。”


    話音剛落,一副描繪著因長期難以卸甲,導致將士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百姓也因戰亂而亡,屍骨曝露於野,無人收埋,幹裏之間沒有人煙,更無雞鳴的畫卷,躍然腦海。


    淒涼!


    令人心寒!


    劉鑠的詩文雖然極其簡單,但卻為眾士族描繪出了一副戰亂中的淒涼悲慘的畫卷,令滿座的士族鴻儒,在這一刹那肝腸痛斷。


    原本對劉鑠沒什麽期待的蔡邕,在這一刻瞪大了雙眼,他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前麵兩句,顯得差強人意,但這兩句的升華,頓時令全文達到了某種高度。


    “嘖嘖!”


    蔡邕神色木然地頓了頓:“真沒想到,子明這兩句的立意竟如此高遠,我等隻是關注了戰役的獲勝,卻忽略了百姓的艱難。”


    “是啊。”


    即便是邊讓本人,也不由地點頭稱讚:“討董畢竟是子明的親身經曆,由此反應出來的現實更加真切,感情更為強烈。”


    “怪不得,他寧肯冒著巨大的風險,也要接收數十萬黑山軍鄉民,或許在他的眼裏,這些人同樣是戰亂的受害者,而非是敵人。”


    鄭玄捏著頜下一縷胡須,心中暗道:“好一句‘白骨露於野,幹裏無雞鳴’,單憑這一句便可令此前所作的詩文,盡失顏色。”


    “不錯!”


    鄭玄不住點頭,眸中流露出欣賞之色。


    原本以為,劉鑠是不諳詩文創作,但不曾想,隨便拎出來一首詩,便將今日儒林大會中的詩文,碾壓得一錢不值。


    然而......


    劉鑠的詩文卻還沒有讀完,仿佛情到深處,依日醞釀著悲愴的情緒,他揮袖拭去眼角的淚水,輕聲抽泣片刻,再次發聲: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忽悠許褚當小弟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恆安德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恆安德佩並收藏三國從忽悠許褚當小弟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