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即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當然,也有人說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絳縣一帶。這個我們不糾結了,反正這是一塊挺好的地方,地處黃河、汾河以東。要糾結的是,這個一百裏,是什麽概念?


    按周製,以8尺為一步,300步為一裏,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代的0.231米,一裏也就相當於現在的415米左右。到了清光緒年間,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180丈為一裏,一尺相當於現代的0.32米,一裏就等於576米。


    民國時,具體是講1929年時,政府嫌一裏為576米麻煩,幹脆去掉了尾數。於是形成了現在我們都知道的一裏即500米,這個裏便成了華裏。


    那當時唐國這個100裏,難道是按長度來算麽?還是東西100裏,南北100裏,占地一萬平方裏?


    這樣的計算方法肯定有問題,因為當時所謂的諸侯國,並非是現在我們概念中的國家,而是指一個城邑。占地一萬平米裏的城市,在那個年代,是不可能的,甚至現代社會,也是沒有的。


    筆者認為,當時的這個封國50裏的裏,不是指長度單位,可能是指人口數量單位。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裏。即,一裏相當於二十五戶。


    從分封的意義來講,當時全世界的土地那麽多,有大量的不毛之地。但人口卻極為缺乏,相比於土地,人口的意義更大。天子要封給大臣的,應該是按人口計量的土地,即100裏相當於分給大臣2500戶的人口。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當時唐國是一個食邑二千戶多點的諸侯。


    關於封地,按周禮,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相對應的土地是公侯皆百裏,伯爵七十裏,子男五十裏。那天子自己直屬的有多少呢?天子是一千裏。當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從土地所有權角度講,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這裏講的是周天子的直屬土地。


    在周王朝朝廷中的卿大夫也是有食邑的,卿的食邑相當於侯爵,即百裏封地。大夫可以享受到相當於伯爵那樣的封邑,七十裏。有的小小國,不足五十裏,天子的法眼也不想看到,或者說天子根本管不過來,那便指定由附近的大諸侯去管理。這種小小國,便叫附庸國。


    當然,到後來,許多附庸國哪裏還需要周天子指定,而是由大諸侯自己奮鬥來的。具體途徑嘛,就是強食弱肉。


    但是,周成王分封的唐國,與原先被滅的唐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諸侯國了。原來的唐國,是上古時期傳說中堯的後裔所建,屬於是夏王朝舊地,侯爵,祁姓,在大商王朝時延續存在著。


    大周王朝建立後,當然也承認了唐國的存在。但是唐國卻反叛了大周王朝,於是被滅。


    被滅國的原來唐國堯帝的後裔們被迫遷到了大周王朝的統治中心附近,即今天的陝西西安東的杜國,受到嚴密監視。隻是,這個杜國在春秋初期就被秦國所滅。


    那是原來的唐國曆史了,現在,唐國進入一個全新的曆史了,一個由大周王朝的王子建立的新唐國!


    應該說,唐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錯的。我們知道,在傳統農業社會,河流是極其重要的,文明往往誕生於大江大河,如黃河催生的是中華文明,尼羅河催生的是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催生的是古巴比倫文明等等。


    唐國始封君唐叔虞更是一位能人,當時,由於唐國地處夏王朝的故墟,四周到處都是戎狄部落,加上叛亂剛剛平息,局勢動蕩不定,各種矛盾尖銳。


    唐叔虞采取了“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即針對此地為夏王朝故墟,其子民傳承了夏王朝的習俗特點,采取了參照夏王朝的政策來治民,維持夏代的傳統製度,暫不實行大周王朝周公製定的禮樂製度。


    唐國四周,更是戎狄部落林立,時時威脅著年輕的新唐國。如果一味對周邊戎狄部落動武,那唐國的壓力可想而知。


    唐叔虞對於周邊戎狄部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即按照戎狄部落的習俗,給予一部分遠離水源的戎狄部落分配以牧地,暫不實行大周王朝的井田製,實現了與一部分戎狄部落的和睦相處。


    但對於另外一部分戎狄部落,主要是靠近水源有利發展農耕的部落,則果斷予以兼並,從這些戎狄部落中奪取土地,使唐國疆域不斷擴大。


    再加上唐國靠近黃河、汾河,所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畜牧業也發展起來,唐國麵貌煥然一新,得以大治。


    需要強調的是,唐叔虞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理念,一直被後來的晉國所沿用,成為晉國傳統國策。這項國策還深深影響著後來戰國時韓、趙、魏三大強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政策,從而形成三晉文化體係中尚公、尚法、尚賢的特色,曆史功績巨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晉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裏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裏草人並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