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奇戰
【奇略原文】
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衝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奇略今譯】
凡是作戰,所謂奇,就是讓敵人意料不到和無法防備。兩軍交戰時,在前麵威逼敵人,從後麵偷襲敵人;向東衝擊是為進攻西邊,使敵人不知在何處設防。這樣作戰就可以取勝。兵法說:造成敵人無法防守的局麵,我就必定要用奇兵。
【奇略戰例】
三國,魏景元四年,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昭指授節度,使鄧艾與蜀將薑維相綴連於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鬆。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退還。欣等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穀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裏。維入北道三十裏,聞緒軍卻,還,從橋頭過,緒趨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敵摧折,宜遂從陰平由邪徑經漢中德陽亭趨涪,去劍閣西百裏,去成都三百裏。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誌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穀深,而甚艱難;糧運將匱,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鄧忠出其右,師綦出其左。忠、綦戰不利,並退還,曰:“敵未可勝。”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將斬之。忠、綦馳還,更戰奮勇,大破之。斬瞻,進軍成都。劉禪遣使請降,遂滅蜀。
【戰例今譯】
三國魏國景元四年(公元163年),元帝曹奐詔令各軍進攻蜀國。大將軍司馬昭被任命為節度使。魏國將領鄧艾與蜀漢將領薑維相對峙於雍州,刺史諸葛緒攔截薑維後軍,截斷了薑維的退路。鄧艾又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人直接進攻薑維的營寨,派隴西太守牽弘率兵從正麵進行鉗製,派金城太守楊欣去甘鬆把守。薑維得悉魏國將領鍾會的軍隊已進入漢中,便領兵退還。王頎等追擊到強川口,與薑維大戰一場,薑維敗退。他得知去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絕,便屯兵橋頭,從孔函穀進入北道,想進到雍州後方。諸葛緒聽到後,將軍隊後撤30裏。薑維進入北道30裏,得知諸葛緒軍後撤,便又返迴從橋頭通過。諸葛緒出兵阻擊薑維,因遲了一天未能趕上。薑維這才向東,退守劍閣。鍾會進攻薑維,未能攻克。鄧艾建議說:“現在要挫敗敵人,最好從陰平出發,走斜路,經漢中、德陽亭去涪城。這一地方在劍閣以西百裏。成都以北300裏。以奇兵衝擊敵軍心腹之地,劍閣守軍必然退迴。援救涪城,那麽鍾會就可以大搖大擺前進;如果劍閣的守軍不退迴去,那麽,援救涪城的兵就會廖廖無幾。《軍誌》說:‘進攻他所不戒備的地方,打他措手不及。’現在我軍偷襲敵空虛的地方,必能打敗他。”於是鄧艾取道陰平,在荒無人跡之地跋涉700餘裏。鑿山開路,架閣為橋,一路上山高穀深,十分艱難;加上糧食供應不上,軍兵幾度麵臨絕境。鄧艾用毛氈裹住自己,讓人推滾至山下。將士們也都攀著樹木,沿著懸崖,一個跟一個前進。軍隊到達江油後,蜀守將馬邈投降。蜀衛將軍諸葛瞻則由涪城退守綿竹,布成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兒子鄧忠從右翼進攻,派師綦從左翼進攻。鄧忠、師綦作戰失利,一起退迴,說:“敵軍不可戰勝。”鄧艾大怒說:“我軍生死存亡全在此一舉,為什麽說不能打敗敵人?”於是叱罵鄧忠、師綦,並要殺掉他們。鄧忠、師綦撥轉馬頭重返前線,奮勇再戰,大破蜀軍,斬殺了諸葛瞻,大軍一直攻入成都。蜀後主劉禪派人求降,從此蜀漢滅亡。
四十二、正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道路不能通,糧餉不能進,計謀不能誘,利害不能惑,須用正兵。正兵者,揀士卒,利器械,明賞罰,信號令,且戰且前,則勝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遠?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前進道路不能暢通,糧餉物資不能運進,施計不能誘敵上鉤,所設利害不能迷惑敵人,就必須采用正兵戰法。所謂正兵者,就是使用訓練有素、武器精良、信賞明罰、號令嚴明的正規軍隊,采取邊打邊進、步步為營的正麵進攻戰法,這樣作戰就能取得勝利。兵法說:不發動正麵突擊,怎麽能擴大戰果?
【奇略戰例】
宋檀道濟為高祖北伐前鋒,至洛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餘人。議者謂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師以正為律,何必殺人?”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戰例今譯】
南朝宋檀道濟曾在宋武帝北伐時統率前鋒部隊,攻占了洛陽。當時在攻城戰爭中俘獲當地軍民4000餘人。他的部下有人提出把這些俘虜都殺害埋入坑內,壘起大丘,以威嚇當地人。檀道濟不同意,他說:“我軍出征是為討伐罪人、憐惜受害民眾,今天的事正要體現這種精神。我們是王師,要以正道為行兵律令,何必靠殺人顯威風呢?”他下令把這些俘虜釋放、遣返了。這樣做後,戎和夷等少數民族感動信服,相互傳述此事並聯絡而向宋軍歸順的人大大增加。
四十三、虛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當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法曰:敵不敢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力薄弱,就要善於偽裝成兵力強大的模樣,使敵人摸不清底細,不敢輕率進攻我軍,我軍可免遭損失,保存兵力。兵法說:敵人不敢同我軍交戰,那是我們善於偽裝,用計轉移了他的進攻方向。
【奇略戰例】
三國,蜀將諸葛亮在陽平,魏延諸將並兵東下,亮惟留萬餘守城。魏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與延軍錯道,徑前,當亮軍六十裏。候還,白懿雲:“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軍垂至,恐與己相逼,欲赴延軍,相去又遠,勢不能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命軍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開四門,掃地卻灑。懿嚐謂:“亮持重。”而複見以弱勢,疑其有伏兵,於是率眾退北山。明日食時,亮與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必謂吾示怯,將有伏兵,循山走矣。”候還白,如亮言。懿後知之,深以為恨。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蜀將諸葛亮駐軍於陽平關,派魏延率領精銳將士向東進攻魏國,僅留1萬餘人防守陽平城。魏國大將司馬懿帶兵20萬前來截擊諸葛亮,和魏延未能遭遇,所以一直抵達離陽平60裏的地方。偵察兵迴來報告司馬懿說:“陽平城內蜀軍很少,兵力非常薄弱。”這時,諸葛亮也深知魏軍要到達這裏,現在同魏延靠攏是來不及的,相距太遠。蜀軍將士驚慌失色,不知所措。而諸葛亮卻穩若泰山,毫無恐慌之色。他讓士兵放倒旗幟,停止擂鼓鳴金,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營地。又命令大開城門,讓士兵灑水掃地。司馬懿說:“諸葛亮用兵向來慎重。”如今又顯示出將少兵弱的模樣,城中肯定有埋伏,迅速率兵從北山退走。第二天用飯時,諸葛亮和將士們拍手大笑說“司馬懿必定認為我們故意露出虛弱的樣子,目的是要打他的埋伏,因此就順著山腳撤迴了。”蜀軍偵察兵迴來報告,向司馬懿報告諸葛亮所說的話,司馬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是懊悔。
四十四、實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勢實,我當嚴兵以備之,則敵人必不輕動。法曰:實而備之。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假若敵人部署嚴密、軍力的確不小,我軍就要認真戒備,則敵人必不敢輕舉妄動。兵法說:敵人部署嚴謹、實力可觀,我軍就要充分做好臨戰準備。
【奇略戰例】
三國,蜀先主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屯江陵。是歲,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備吳,而率兵攻魏將曹仁於樊。曹操遣於禁等救仁。秋,大雨,漢水泛濫,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龐德被誅。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支黨,羽威震華夏。
【戰例今譯】
三國時,蜀國劉備登基漢中王之後,委任關羽為前將軍,賞賜給他節鉞,駐兵在江陵。是年,關羽把一部分兵力留在公安、南郡,用以防備吳國,他親率大軍圍困魏將曹仁於樊城。曹操忙派於禁等援救曹仁。那時,正是秋天雨季,漢水泛濫成災,於禁所指揮的七路軍馬因遭遇大水,全被淹沒。於禁兵敗,被迫投降關羽,龐德也因戰敗而被活捉。梁郟、陸渾等反魏的小股勢力也接受關羽的委任,做為關羽的編外隊伍,以配合行動。當時關羽在軍事上所獲得的重大勝利,震撼整個華夏。
四十五、輕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必須料敵,詳審而後出兵。若不計而進,不謀而戰,則必為敵所敗矣。法曰:勇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奇略今譯】
凡與對敵作戰,必須估計敵人的情況,經過籌劃後才能出兵。如果不計算對比就前進,不製定作戰計劃就進攻,就必定要被故人打敗。兵法說:勇敢就必然會輕率地接戰,輕率接戰就不知生死存亡利害關係。
【奇略戰例】
春秋,晉文公與楚戰,知楚將子玉剛忿偏急。文公遂執其使宛春以撓之。子玉怒,遂乘晉軍,楚師大敗。
【戰例今譯】
春秋時,晉文公與楚國交戰,而晉文公知道楚將子玉一向不聽別人的意見性格剛直偏激,便故意捉住楚軍派來的使者宛春故意激怒子玉。子玉果然上當,便進攻晉軍,結果楚軍大敗。
四十六、重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於死地。法曰:不動如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今譯】
凡是和敵軍作戰,必須保持慎重。有機可乘就馬上出擊;觀察不到有利的戰機,就暫時停止進攻。要慎重考慮而不可輕舉妄動。如果這樣做,則肯定不會陷於失敗之境。兵法說:軍隊不動時就象山嶽一樣穩固。
【奇略戰例】
春秋晉將欒書伐楚,將戰,楚晨壓晉軍而陣,軍吏患之。裨將範匄趨進,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欒書曰:“楚師輕佻,吾持重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全勝。”於是敗楚師於鄢陵。
【戰例今譯】
春秋時,晉國大將欒書率領軍隊進攻楚國,將要與楚軍作戰的時候,發現楚軍已經搶先壓著晉軍營地布了陣。欒書部下參謀人員很為這種事態著急。副將範匄到欒書麵前說:“是不是要塞井平灶,趕快把力量集中到陣中來,設法尋找疏散、突破敵軍包圍的方策?”欒書說:“楚軍這樣做是輕舉妄動的表現。我軍要慎重鎮定,固定陣地以等待其銳氣衰敗。不出三天,楚軍必退,趁他們退兵我軍大舉進攻,必定能獲全勝。”結果真的大敗楚軍在鄢陵。
四十七、利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敵將愚頑而不知機變,可以用小利來引誘它上鉤;敵人貪圖小利而不知利害,可以設下圈套,打他埋伏,這樣,敵人就可以被打敗。兵法說:對於貪婪好利的敵人,就用小利去引誘它。
【奇略戰例】
春秋楚伐絞,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楚國進攻絞國,楚國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議說:“絞國地小而人輕佻,輕佻就缺少計謀。因此,請大王派出一些徒手士兵化裝拾柴的人,以此來引誘絞人就範。”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這樣,絞軍便輕而易舉地捕獲了楚軍30名砍柴人。第二天,絞軍又爭相出城,於山中追逐楚軍砍柴人。楚軍預先守候在絞城北門,並設伏兵於山下,待機而動,結果乘機大敗絞軍。
四十八、害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各守疆界,若敵人寇抄我境,以擾邊民,可於要害處設伏兵,或築障塞以邀之,敵必不敢輕犯。法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對抗,各自防守邊界,如果敵人進犯我邊境,襲擾我邊民的話,可在邊界要害之處設置伏兵,或者構築障礙要塞以攔截敵人。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來犯。兵法說:能使敵人無法進犯我防區,是因為我方堅守險隘要塞攔截的緣故。
【奇略戰例】
唐時,朔方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張仁願攝禦史大夫伐之。既至,賊已出。率兵躡擊,夜掩其營,破之。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岸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謁祠禱祀,然後引兵而南。時,默啜悉兵急擊突厥,張仁願請乘虛取河北,築受降城,絕兵南寇。唐休璟以為:“西漢以來,皆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仁願固請,中宗許之。表留歲滿鎮兵以助其功,鹹陽人二百逃歸,仁願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栗。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裏,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裏遠,又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亦無歲寇。省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戰例今譯】
唐朝時,朔方總管沙吒忠義被突厥人所打敗,朝廷下詔派張仁願任禦史大夫去接替他打突厥軍。到任後,敵人已經撤離。仁願派兵跟蹤,夜襲敵方營盤,打敗了敵人。開始時,朔方軍隊與突厥軍隊以河為界,界北有一座拂雲祠,突厥每次侵犯邊界,必先到拂雲祠祭祀禱告,然後再出兵南侵。當時,突厥首領默啜已把全部兵力派出攻打西突厥。張仁願建議趁敵內部空虛進兵河北,構築受降城,截斷敵兵南侵的道路。唐休璟以為:“從西漢以來,都堅守河南,如今要把城壘築在敵人心髒裏,遲早將被敵人所吃掉。”仁願再三建議,唐中宗李顯竟然答應了。仁願上表挽留服役已滿期的鎮兵延期至年底,以幫助完成築城任務。不料發生了200名鹹陽兵逃亡的事件,仁願把他們全部抓迴,在城外處決了,這件事使全軍震動很大。此後築城的人無不加緊工作,60天修好三座城。以拂雲為中城,南到朔方;西城南到靈武;東城南到榆林。三城相隔,各400餘裏,它的北邊,都緊靠廣大沙漠。由此舉開拓疆界300裏遠。又在牛頭朝那山以北,設置烽火台1800多所。從此,突厥人不敢越山牧馬,朔方也看不到敵兵的蹤跡。每年能節銀以億計算,縮減鎮兵幾萬人。
四十九、安戰
【奇略原文】
凡敵人遠來氣銳,利於速戰;我深溝高壘,安守勿應,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撓我,求戰,亦不可動。法曰:安則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奇略今譯】
凡是敵人遠道而來,士氣正直,利在速戰速決,我方應當深溝高壘,固守陣地,等待敵軍疲憊。即使對方用計擾亂、誘我出戰,也不要理睬他們。兵法說:軍隊固守不戰,就要保持絕對平靜。
【奇略戰例】
三國蜀將諸葛亮率眾十餘萬出斜穀,壘於渭水之南。魏遣大將司馬懿拒之,諸將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率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懿知其必敗。時朝廷以亮率軍遠入,利在急戰,每命懿持重,以俟其變。亮數挑戰,懿不出,因遺懿以巾幗婦人之飾,懿終不出。懿弟孚書問軍事,懿複曰:“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持兵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以歸師不之迫,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食甚眾。懿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懿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食,今皆棄之,豈有人損五髒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懿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蜀將諸葛亮領兵10萬從斜穀出發,在渭河南岸紮營。魏國派大將司馬懿率軍阻擊。司馬懿的部將都建議到河北岸等待截擊。司馬懿卻說:“百姓多年積儲的財富都在渭南,那裏是雙方必爭之地。”於是率大軍過河紮營,司馬懿對部下說:“諸葛亮假若是個大勇之人,就會從武功出發,憑借山險向東進擊。如果西進五丈原,我們也就沒有什麽危險了。”諸葛亮果然進駐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顆流星落入諸葛亮紮營的方向,料準諸葛亮非吃敗仗不可。當時,魏帝也再三叮囑司馬懿,蜀軍遠道入侵,最宜速戰速決,指示司馬懿持慎重態度,等待蜀軍內部發生變化。諸葛亮多次挑釁,司馬懿都不應戰。於是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去婦女的用品來激怒他,司馬懿仍不予理會。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詢問軍情,司馬懿迴信說:“諸葛亮確實身懷大誌,但不會選擇戰機;雖然尚能出謀劃策,但是又猶豫寡斷;雖然善於治軍,但卻沒有兵權,所以他這次雖有10萬大兵,敗定了,已經進了我的圈套之中。”兩軍就這樣相持了100多天。後來諸葛亮病死在營中,蜀將打算燒毀營寨退兵蜀地。老百姓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立即率兵追殺,諸葛亮的長史楊儀指揮部隊把旗幟指向北,擂鼓鳴號,擺出反擊魏軍的陣勢,司馬懿覺得對返迴本國的軍隊不能過分逼迫,於是,楊儀便率軍安然撤走了。停了一天,司馬懿經過蜀軍燒過的營地觀察遺跡,發現了許多圖書和糧食,司馬懿判定諸葛亮的確死了,感慨地說:“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奇才啊!”軍師辛毗覺得目前還不能斷定諸葛亮的確死了。司馬懿反駁說:“軍事家看重的,莫過於軍事檔案和作戰記錄、兵馬冊簿和糧草等等,如今這些東西遺棄遍地,正象人損掉了五髒六腑,哪能有存活之理?我們應馬上追殺蜀軍。”司馬懿讓士兵穿上軟木鞋在遍地蒺藜的關中地區開路,這樣蒺藜都紮在鞋底上,於是後麵的步、騎兵也安然穿過該地區,一直追趕到赤岸,才得以證實諸葛亮真死了。當時老百姓還特為這件事編了諺語:“死了的諸葛亮能嚇跑活著的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因為我隻能料到活人的事,不能預見死人的事啊!”
五十、危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陷在危亡之地,當激勵將士決死而戰,不可懷生則勝。法曰:兵士甚陷則不懼。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我軍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就應當激勵將士決死戰鬥,隻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勝。兵法說:士兵敢赴湯蹈火,就不會懼怕。
【奇略戰例】
後漢將吳漢討公孫述,進入犍為界,諸縣皆城守。漢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帝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漢不聽,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裏,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別將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相去二十餘裏。帝大驚,責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複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破矣。幸無他者,急率兵還廣都。”詔書未到,述果遣其將謝豐、袁吉將眾十萬佘出攻漢,使別將萬餘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漢與大戰一日,兵敗,走入壁;豐圍之。漢召諸將勵之曰:“吾與諸將逾越險阻,轉戰千裏,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今至其城下,而與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就尚於江南禦之。若能同心協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之機,在此一舉。”諸將皆曰:“諾。”於是,饗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馬,與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將兵攻江南。漢悉兵迎戰,自旦至晡,遂大敗之,斬謝豐、袁吉。於是率兵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狀以聞,而深自譴責。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裏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於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軍於郭中。述自將數萬人出城大戰,漢護軍高午、唐邯將銳卒數萬擊之,述兵敗走,高午奔陣刺述殺之。旦日城降,斬述首傳送洛陽,蜀遂平。
【戰例今譯】
後漢大將吳漢攻打隗囂將公孫述,率軍進入犍為界,那裏的縣城,到處都有部隊防守。吳漢攻克廣都以後,占領它;並又派騎兵燒毀了成都附近的市橋,接著武陽以東地區小城都投降了。劉秀向吳漢告誡說:“成都有10餘萬敵兵,不要輕視,可以堅守廣都,等待敵人來攻,也不要馬上分出勝負。假若敵人不敢出來,你要調遣部隊逼他出戰,必須使他疲憊不堪,那時才能大舉進攻。”吳漢不聽。趁著勝利,親率步、騎2萬餘人,向成都逼近。離城還有10餘裏,在江北紮營,搭成浮橋;又派劉尚帶萬餘人,在江南紮營,二營相距20餘裏。劉秀知道後,大驚失色,批評吳漢說:“我剛作指示,並千頭萬緒來囑咐,為什麽行動起來,卻又違背我!你既然輕敵深入,又和劉尚分別紮營,敵情緊急,不能相互支援。假若敵人出兵鉗製你,另派主力進攻劉尚,一旦劉向被殲,那時你也危險了。現在僥幸尚未發生問題,急速帶兵迴到廣都。”詔書還未送到吳漢手裏,公孫述派部將謝豐、袁吉帶10萬兵力進攻吳漢。又另派出1萬多人襲擊劉尚,迫使他二人不能互相救援。
東漢將領吳漢被公孫述打敗後,逃迴軍營,公孫述的將領謝豐等馬上把城圍困了。吳漢召集各位將領,激勵他們說:“我與各位將領涉越險阻,轉戰千裏,所到之處,無不勝利,因而今天,才深入到敵境來。逼近成都,我們卻與劉尚在兩個地方被包圍,實難互相接應,眼前的災禍是難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將軍隊移至江南與劉尚合兵防守便於集中兵力對敵。如果大家能同心協力,人自為戰,大功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敗無疑,成敗在此一舉。”各將領都說:“是。”於是用酒飯招待士兵,喂飽馬匹,閉住營門,三天不出,並樹立起許多旌旗,使煙火繚繞不絕。到了夜晚,部隊口銜竹片,悄悄出動,與劉尚合兵一處。謝豐等人沒有察覺,第二天仍然分兵阻擋住江北之敵,而自己領兵攻打江南。吳漢全軍出戰,自清晨殺到黃昏,大敗敵軍,斬了謝豐、袁吉。於是率軍退還廣都,留下劉尚繼續抗擊公孫述。吳漢向光武帝上報了這一情況,並深深地責備自己。光武帝迴詔文說:“你退迴廣都,是很合適的。公孫述必然不敢同時進攻劉尚和你。如果他先攻劉尚,你就從廣都率全部步騎兵趕50裏到那裏。其時當是公孫述十分疲憊之時,這樣就必然能打敗他。”於是,吳漢與公孫述交戰於廣都至成都之間,吳漢八戰八勝,遂進入成都外城。公孫述親自率領幾萬人出城大戰,吳漢派護軍高午、唐邯帶領幾萬名精銳士兵迎擊。公孫述兵敗潰逃,高午衝到敵陣中將公孫述刺死。第二天,成都被迫投降,吳漢把公孫述的首級,傳送到京都洛陽。從此蜀地被平定。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
【奇略原文】
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衝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奇略今譯】
凡是作戰,所謂奇,就是讓敵人意料不到和無法防備。兩軍交戰時,在前麵威逼敵人,從後麵偷襲敵人;向東衝擊是為進攻西邊,使敵人不知在何處設防。這樣作戰就可以取勝。兵法說:造成敵人無法防守的局麵,我就必定要用奇兵。
【奇略戰例】
三國,魏景元四年,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昭指授節度,使鄧艾與蜀將薑維相綴連於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鬆。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退還。欣等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穀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裏。維入北道三十裏,聞緒軍卻,還,從橋頭過,緒趨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敵摧折,宜遂從陰平由邪徑經漢中德陽亭趨涪,去劍閣西百裏,去成都三百裏。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誌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穀深,而甚艱難;糧運將匱,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鄧忠出其右,師綦出其左。忠、綦戰不利,並退還,曰:“敵未可勝。”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將斬之。忠、綦馳還,更戰奮勇,大破之。斬瞻,進軍成都。劉禪遣使請降,遂滅蜀。
【戰例今譯】
三國魏國景元四年(公元163年),元帝曹奐詔令各軍進攻蜀國。大將軍司馬昭被任命為節度使。魏國將領鄧艾與蜀漢將領薑維相對峙於雍州,刺史諸葛緒攔截薑維後軍,截斷了薑維的退路。鄧艾又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人直接進攻薑維的營寨,派隴西太守牽弘率兵從正麵進行鉗製,派金城太守楊欣去甘鬆把守。薑維得悉魏國將領鍾會的軍隊已進入漢中,便領兵退還。王頎等追擊到強川口,與薑維大戰一場,薑維敗退。他得知去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絕,便屯兵橋頭,從孔函穀進入北道,想進到雍州後方。諸葛緒聽到後,將軍隊後撤30裏。薑維進入北道30裏,得知諸葛緒軍後撤,便又返迴從橋頭通過。諸葛緒出兵阻擊薑維,因遲了一天未能趕上。薑維這才向東,退守劍閣。鍾會進攻薑維,未能攻克。鄧艾建議說:“現在要挫敗敵人,最好從陰平出發,走斜路,經漢中、德陽亭去涪城。這一地方在劍閣以西百裏。成都以北300裏。以奇兵衝擊敵軍心腹之地,劍閣守軍必然退迴。援救涪城,那麽鍾會就可以大搖大擺前進;如果劍閣的守軍不退迴去,那麽,援救涪城的兵就會廖廖無幾。《軍誌》說:‘進攻他所不戒備的地方,打他措手不及。’現在我軍偷襲敵空虛的地方,必能打敗他。”於是鄧艾取道陰平,在荒無人跡之地跋涉700餘裏。鑿山開路,架閣為橋,一路上山高穀深,十分艱難;加上糧食供應不上,軍兵幾度麵臨絕境。鄧艾用毛氈裹住自己,讓人推滾至山下。將士們也都攀著樹木,沿著懸崖,一個跟一個前進。軍隊到達江油後,蜀守將馬邈投降。蜀衛將軍諸葛瞻則由涪城退守綿竹,布成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兒子鄧忠從右翼進攻,派師綦從左翼進攻。鄧忠、師綦作戰失利,一起退迴,說:“敵軍不可戰勝。”鄧艾大怒說:“我軍生死存亡全在此一舉,為什麽說不能打敗敵人?”於是叱罵鄧忠、師綦,並要殺掉他們。鄧忠、師綦撥轉馬頭重返前線,奮勇再戰,大破蜀軍,斬殺了諸葛瞻,大軍一直攻入成都。蜀後主劉禪派人求降,從此蜀漢滅亡。
四十二、正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道路不能通,糧餉不能進,計謀不能誘,利害不能惑,須用正兵。正兵者,揀士卒,利器械,明賞罰,信號令,且戰且前,則勝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遠?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前進道路不能暢通,糧餉物資不能運進,施計不能誘敵上鉤,所設利害不能迷惑敵人,就必須采用正兵戰法。所謂正兵者,就是使用訓練有素、武器精良、信賞明罰、號令嚴明的正規軍隊,采取邊打邊進、步步為營的正麵進攻戰法,這樣作戰就能取得勝利。兵法說:不發動正麵突擊,怎麽能擴大戰果?
【奇略戰例】
宋檀道濟為高祖北伐前鋒,至洛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餘人。議者謂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師以正為律,何必殺人?”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戰例今譯】
南朝宋檀道濟曾在宋武帝北伐時統率前鋒部隊,攻占了洛陽。當時在攻城戰爭中俘獲當地軍民4000餘人。他的部下有人提出把這些俘虜都殺害埋入坑內,壘起大丘,以威嚇當地人。檀道濟不同意,他說:“我軍出征是為討伐罪人、憐惜受害民眾,今天的事正要體現這種精神。我們是王師,要以正道為行兵律令,何必靠殺人顯威風呢?”他下令把這些俘虜釋放、遣返了。這樣做後,戎和夷等少數民族感動信服,相互傳述此事並聯絡而向宋軍歸順的人大大增加。
四十三、虛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勢虛,當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法曰:敵不敢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力薄弱,就要善於偽裝成兵力強大的模樣,使敵人摸不清底細,不敢輕率進攻我軍,我軍可免遭損失,保存兵力。兵法說:敵人不敢同我軍交戰,那是我們善於偽裝,用計轉移了他的進攻方向。
【奇略戰例】
三國,蜀將諸葛亮在陽平,魏延諸將並兵東下,亮惟留萬餘守城。魏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與延軍錯道,徑前,當亮軍六十裏。候還,白懿雲:“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軍垂至,恐與己相逼,欲赴延軍,相去又遠,勢不能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命軍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開四門,掃地卻灑。懿嚐謂:“亮持重。”而複見以弱勢,疑其有伏兵,於是率眾退北山。明日食時,亮與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必謂吾示怯,將有伏兵,循山走矣。”候還白,如亮言。懿後知之,深以為恨。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蜀將諸葛亮駐軍於陽平關,派魏延率領精銳將士向東進攻魏國,僅留1萬餘人防守陽平城。魏國大將司馬懿帶兵20萬前來截擊諸葛亮,和魏延未能遭遇,所以一直抵達離陽平60裏的地方。偵察兵迴來報告司馬懿說:“陽平城內蜀軍很少,兵力非常薄弱。”這時,諸葛亮也深知魏軍要到達這裏,現在同魏延靠攏是來不及的,相距太遠。蜀軍將士驚慌失色,不知所措。而諸葛亮卻穩若泰山,毫無恐慌之色。他讓士兵放倒旗幟,停止擂鼓鳴金,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營地。又命令大開城門,讓士兵灑水掃地。司馬懿說:“諸葛亮用兵向來慎重。”如今又顯示出將少兵弱的模樣,城中肯定有埋伏,迅速率兵從北山退走。第二天用飯時,諸葛亮和將士們拍手大笑說“司馬懿必定認為我們故意露出虛弱的樣子,目的是要打他的埋伏,因此就順著山腳撤迴了。”蜀軍偵察兵迴來報告,向司馬懿報告諸葛亮所說的話,司馬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是懊悔。
四十四、實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勢實,我當嚴兵以備之,則敵人必不輕動。法曰:實而備之。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假若敵人部署嚴密、軍力的確不小,我軍就要認真戒備,則敵人必不敢輕舉妄動。兵法說:敵人部署嚴謹、實力可觀,我軍就要充分做好臨戰準備。
【奇略戰例】
三國,蜀先主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屯江陵。是歲,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備吳,而率兵攻魏將曹仁於樊。曹操遣於禁等救仁。秋,大雨,漢水泛濫,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龐德被誅。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支黨,羽威震華夏。
【戰例今譯】
三國時,蜀國劉備登基漢中王之後,委任關羽為前將軍,賞賜給他節鉞,駐兵在江陵。是年,關羽把一部分兵力留在公安、南郡,用以防備吳國,他親率大軍圍困魏將曹仁於樊城。曹操忙派於禁等援救曹仁。那時,正是秋天雨季,漢水泛濫成災,於禁所指揮的七路軍馬因遭遇大水,全被淹沒。於禁兵敗,被迫投降關羽,龐德也因戰敗而被活捉。梁郟、陸渾等反魏的小股勢力也接受關羽的委任,做為關羽的編外隊伍,以配合行動。當時關羽在軍事上所獲得的重大勝利,震撼整個華夏。
四十五、輕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必須料敵,詳審而後出兵。若不計而進,不謀而戰,則必為敵所敗矣。法曰:勇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奇略今譯】
凡與對敵作戰,必須估計敵人的情況,經過籌劃後才能出兵。如果不計算對比就前進,不製定作戰計劃就進攻,就必定要被故人打敗。兵法說:勇敢就必然會輕率地接戰,輕率接戰就不知生死存亡利害關係。
【奇略戰例】
春秋,晉文公與楚戰,知楚將子玉剛忿偏急。文公遂執其使宛春以撓之。子玉怒,遂乘晉軍,楚師大敗。
【戰例今譯】
春秋時,晉文公與楚國交戰,而晉文公知道楚將子玉一向不聽別人的意見性格剛直偏激,便故意捉住楚軍派來的使者宛春故意激怒子玉。子玉果然上當,便進攻晉軍,結果楚軍大敗。
四十六、重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於死地。法曰:不動如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今譯】
凡是和敵軍作戰,必須保持慎重。有機可乘就馬上出擊;觀察不到有利的戰機,就暫時停止進攻。要慎重考慮而不可輕舉妄動。如果這樣做,則肯定不會陷於失敗之境。兵法說:軍隊不動時就象山嶽一樣穩固。
【奇略戰例】
春秋晉將欒書伐楚,將戰,楚晨壓晉軍而陣,軍吏患之。裨將範匄趨進,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欒書曰:“楚師輕佻,吾持重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全勝。”於是敗楚師於鄢陵。
【戰例今譯】
春秋時,晉國大將欒書率領軍隊進攻楚國,將要與楚軍作戰的時候,發現楚軍已經搶先壓著晉軍營地布了陣。欒書部下參謀人員很為這種事態著急。副將範匄到欒書麵前說:“是不是要塞井平灶,趕快把力量集中到陣中來,設法尋找疏散、突破敵軍包圍的方策?”欒書說:“楚軍這樣做是輕舉妄動的表現。我軍要慎重鎮定,固定陣地以等待其銳氣衰敗。不出三天,楚軍必退,趁他們退兵我軍大舉進攻,必定能獲全勝。”結果真的大敗楚軍在鄢陵。
四十七、利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敵將愚頑而不知機變,可以用小利來引誘它上鉤;敵人貪圖小利而不知利害,可以設下圈套,打他埋伏,這樣,敵人就可以被打敗。兵法說:對於貪婪好利的敵人,就用小利去引誘它。
【奇略戰例】
春秋楚伐絞,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楚國進攻絞國,楚國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議說:“絞國地小而人輕佻,輕佻就缺少計謀。因此,請大王派出一些徒手士兵化裝拾柴的人,以此來引誘絞人就範。”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這樣,絞軍便輕而易舉地捕獲了楚軍30名砍柴人。第二天,絞軍又爭相出城,於山中追逐楚軍砍柴人。楚軍預先守候在絞城北門,並設伏兵於山下,待機而動,結果乘機大敗絞軍。
四十八、害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各守疆界,若敵人寇抄我境,以擾邊民,可於要害處設伏兵,或築障塞以邀之,敵必不敢輕犯。法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對抗,各自防守邊界,如果敵人進犯我邊境,襲擾我邊民的話,可在邊界要害之處設置伏兵,或者構築障礙要塞以攔截敵人。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來犯。兵法說:能使敵人無法進犯我防區,是因為我方堅守險隘要塞攔截的緣故。
【奇略戰例】
唐時,朔方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張仁願攝禦史大夫伐之。既至,賊已出。率兵躡擊,夜掩其營,破之。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岸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謁祠禱祀,然後引兵而南。時,默啜悉兵急擊突厥,張仁願請乘虛取河北,築受降城,絕兵南寇。唐休璟以為:“西漢以來,皆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仁願固請,中宗許之。表留歲滿鎮兵以助其功,鹹陽人二百逃歸,仁願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栗。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裏,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裏遠,又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亦無歲寇。省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戰例今譯】
唐朝時,朔方總管沙吒忠義被突厥人所打敗,朝廷下詔派張仁願任禦史大夫去接替他打突厥軍。到任後,敵人已經撤離。仁願派兵跟蹤,夜襲敵方營盤,打敗了敵人。開始時,朔方軍隊與突厥軍隊以河為界,界北有一座拂雲祠,突厥每次侵犯邊界,必先到拂雲祠祭祀禱告,然後再出兵南侵。當時,突厥首領默啜已把全部兵力派出攻打西突厥。張仁願建議趁敵內部空虛進兵河北,構築受降城,截斷敵兵南侵的道路。唐休璟以為:“從西漢以來,都堅守河南,如今要把城壘築在敵人心髒裏,遲早將被敵人所吃掉。”仁願再三建議,唐中宗李顯竟然答應了。仁願上表挽留服役已滿期的鎮兵延期至年底,以幫助完成築城任務。不料發生了200名鹹陽兵逃亡的事件,仁願把他們全部抓迴,在城外處決了,這件事使全軍震動很大。此後築城的人無不加緊工作,60天修好三座城。以拂雲為中城,南到朔方;西城南到靈武;東城南到榆林。三城相隔,各400餘裏,它的北邊,都緊靠廣大沙漠。由此舉開拓疆界300裏遠。又在牛頭朝那山以北,設置烽火台1800多所。從此,突厥人不敢越山牧馬,朔方也看不到敵兵的蹤跡。每年能節銀以億計算,縮減鎮兵幾萬人。
四十九、安戰
【奇略原文】
凡敵人遠來氣銳,利於速戰;我深溝高壘,安守勿應,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撓我,求戰,亦不可動。法曰:安則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奇略今譯】
凡是敵人遠道而來,士氣正直,利在速戰速決,我方應當深溝高壘,固守陣地,等待敵軍疲憊。即使對方用計擾亂、誘我出戰,也不要理睬他們。兵法說:軍隊固守不戰,就要保持絕對平靜。
【奇略戰例】
三國蜀將諸葛亮率眾十餘萬出斜穀,壘於渭水之南。魏遣大將司馬懿拒之,諸將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率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懿知其必敗。時朝廷以亮率軍遠入,利在急戰,每命懿持重,以俟其變。亮數挑戰,懿不出,因遺懿以巾幗婦人之飾,懿終不出。懿弟孚書問軍事,懿複曰:“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持兵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以歸師不之迫,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食甚眾。懿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懿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食,今皆棄之,豈有人損五髒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懿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蜀將諸葛亮領兵10萬從斜穀出發,在渭河南岸紮營。魏國派大將司馬懿率軍阻擊。司馬懿的部將都建議到河北岸等待截擊。司馬懿卻說:“百姓多年積儲的財富都在渭南,那裏是雙方必爭之地。”於是率大軍過河紮營,司馬懿對部下說:“諸葛亮假若是個大勇之人,就會從武功出發,憑借山險向東進擊。如果西進五丈原,我們也就沒有什麽危險了。”諸葛亮果然進駐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顆流星落入諸葛亮紮營的方向,料準諸葛亮非吃敗仗不可。當時,魏帝也再三叮囑司馬懿,蜀軍遠道入侵,最宜速戰速決,指示司馬懿持慎重態度,等待蜀軍內部發生變化。諸葛亮多次挑釁,司馬懿都不應戰。於是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去婦女的用品來激怒他,司馬懿仍不予理會。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詢問軍情,司馬懿迴信說:“諸葛亮確實身懷大誌,但不會選擇戰機;雖然尚能出謀劃策,但是又猶豫寡斷;雖然善於治軍,但卻沒有兵權,所以他這次雖有10萬大兵,敗定了,已經進了我的圈套之中。”兩軍就這樣相持了100多天。後來諸葛亮病死在營中,蜀將打算燒毀營寨退兵蜀地。老百姓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立即率兵追殺,諸葛亮的長史楊儀指揮部隊把旗幟指向北,擂鼓鳴號,擺出反擊魏軍的陣勢,司馬懿覺得對返迴本國的軍隊不能過分逼迫,於是,楊儀便率軍安然撤走了。停了一天,司馬懿經過蜀軍燒過的營地觀察遺跡,發現了許多圖書和糧食,司馬懿判定諸葛亮的確死了,感慨地說:“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奇才啊!”軍師辛毗覺得目前還不能斷定諸葛亮的確死了。司馬懿反駁說:“軍事家看重的,莫過於軍事檔案和作戰記錄、兵馬冊簿和糧草等等,如今這些東西遺棄遍地,正象人損掉了五髒六腑,哪能有存活之理?我們應馬上追殺蜀軍。”司馬懿讓士兵穿上軟木鞋在遍地蒺藜的關中地區開路,這樣蒺藜都紮在鞋底上,於是後麵的步、騎兵也安然穿過該地區,一直追趕到赤岸,才得以證實諸葛亮真死了。當時老百姓還特為這件事編了諺語:“死了的諸葛亮能嚇跑活著的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因為我隻能料到活人的事,不能預見死人的事啊!”
五十、危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若陷在危亡之地,當激勵將士決死而戰,不可懷生則勝。法曰:兵士甚陷則不懼。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我軍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就應當激勵將士決死戰鬥,隻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勝。兵法說:士兵敢赴湯蹈火,就不會懼怕。
【奇略戰例】
後漢將吳漢討公孫述,進入犍為界,諸縣皆城守。漢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帝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漢不聽,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裏,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別將劉尚將萬餘人屯於江南,相去二十餘裏。帝大驚,責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複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破矣。幸無他者,急率兵還廣都。”詔書未到,述果遣其將謝豐、袁吉將眾十萬佘出攻漢,使別將萬餘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漢與大戰一日,兵敗,走入壁;豐圍之。漢召諸將勵之曰:“吾與諸將逾越險阻,轉戰千裏,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今至其城下,而與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就尚於江南禦之。若能同心協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之機,在此一舉。”諸將皆曰:“諾。”於是,饗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馬,與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將兵攻江南。漢悉兵迎戰,自旦至晡,遂大敗之,斬謝豐、袁吉。於是率兵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狀以聞,而深自譴責。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裏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於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軍於郭中。述自將數萬人出城大戰,漢護軍高午、唐邯將銳卒數萬擊之,述兵敗走,高午奔陣刺述殺之。旦日城降,斬述首傳送洛陽,蜀遂平。
【戰例今譯】
後漢大將吳漢攻打隗囂將公孫述,率軍進入犍為界,那裏的縣城,到處都有部隊防守。吳漢攻克廣都以後,占領它;並又派騎兵燒毀了成都附近的市橋,接著武陽以東地區小城都投降了。劉秀向吳漢告誡說:“成都有10餘萬敵兵,不要輕視,可以堅守廣都,等待敵人來攻,也不要馬上分出勝負。假若敵人不敢出來,你要調遣部隊逼他出戰,必須使他疲憊不堪,那時才能大舉進攻。”吳漢不聽。趁著勝利,親率步、騎2萬餘人,向成都逼近。離城還有10餘裏,在江北紮營,搭成浮橋;又派劉尚帶萬餘人,在江南紮營,二營相距20餘裏。劉秀知道後,大驚失色,批評吳漢說:“我剛作指示,並千頭萬緒來囑咐,為什麽行動起來,卻又違背我!你既然輕敵深入,又和劉尚分別紮營,敵情緊急,不能相互支援。假若敵人出兵鉗製你,另派主力進攻劉尚,一旦劉向被殲,那時你也危險了。現在僥幸尚未發生問題,急速帶兵迴到廣都。”詔書還未送到吳漢手裏,公孫述派部將謝豐、袁吉帶10萬兵力進攻吳漢。又另派出1萬多人襲擊劉尚,迫使他二人不能互相救援。
東漢將領吳漢被公孫述打敗後,逃迴軍營,公孫述的將領謝豐等馬上把城圍困了。吳漢召集各位將領,激勵他們說:“我與各位將領涉越險阻,轉戰千裏,所到之處,無不勝利,因而今天,才深入到敵境來。逼近成都,我們卻與劉尚在兩個地方被包圍,實難互相接應,眼前的災禍是難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將軍隊移至江南與劉尚合兵防守便於集中兵力對敵。如果大家能同心協力,人自為戰,大功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敗無疑,成敗在此一舉。”各將領都說:“是。”於是用酒飯招待士兵,喂飽馬匹,閉住營門,三天不出,並樹立起許多旌旗,使煙火繚繞不絕。到了夜晚,部隊口銜竹片,悄悄出動,與劉尚合兵一處。謝豐等人沒有察覺,第二天仍然分兵阻擋住江北之敵,而自己領兵攻打江南。吳漢全軍出戰,自清晨殺到黃昏,大敗敵軍,斬了謝豐、袁吉。於是率軍退還廣都,留下劉尚繼續抗擊公孫述。吳漢向光武帝上報了這一情況,並深深地責備自己。光武帝迴詔文說:“你退迴廣都,是很合適的。公孫述必然不敢同時進攻劉尚和你。如果他先攻劉尚,你就從廣都率全部步騎兵趕50裏到那裏。其時當是公孫述十分疲憊之時,這樣就必然能打敗他。”於是,吳漢與公孫述交戰於廣都至成都之間,吳漢八戰八勝,遂進入成都外城。公孫述親自率領幾萬人出城大戰,吳漢派護軍高午、唐邯帶領幾萬名精銳士兵迎擊。公孫述兵敗潰逃,高午衝到敵陣中將公孫述刺死。第二天,成都被迫投降,吳漢把公孫述的首級,傳送到京都洛陽。從此蜀地被平定。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