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獲悉此事後,大為震驚,考慮到毛文龍既然已死,目前正要倚重袁崇煥收復遼東,不得不改變先前對毛文龍的優容態度,支持袁崇煥,表示“閫外原不中製,不必引罪”。


    這一事件的處置,對於崇禎皇帝而言,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已把遼事全盤託付給了袁崇煥,由他全權處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處夕e毛文龍自然難以問罪。他隻要求袁崇煥能實現五年復遼的諾言,在此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聽任他便宜行事。


    對於袁崇煥而言,殺毛文龍人錯特錯,於己於國都無好處。


    於己,他在殺毛文龍時曾發誓: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劍)以謝爾;在給皇帝的奏疏中也說: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但是恢復遼東的軍事行動尚未開始,先自同室操戈,削去自己的右臂,無異於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如果不能實觀五年復遼的承諾,那麽隻有一死。一語成讖,不幸而被言中,袁崇煥果然比毛文龍死得更慘


    (將另文細表)。正如談遷在《國榷》中所說:“(袁氏)殺島帥(毛文龍)適所以自殺也”。


    於國,臨敵斬帥乃兵家大忌,內部窩裏鬥的結果,使皇太:吸發兵南下沒有了後顧之憂,不費一兵一卒而坐收漁翁之利。毛文龍所說“將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於同室”並非誇張之詞。夏允彝《倖存錄》的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止的:“(毛)文龍當遼事破壞;之後,從島中收召遼人,牽製金、復、海、蓋(按:指遼東半島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四衛之地),時時襲東,有所斬獲,頗有功。但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袁崇煥殺毛文龍反映了朝論的這種傾向。但是從全局看,毛文龍作為平遼將軍的存在,毫無疑問對後金(清)是一大威懾力量,是他們南—卜進關騷擾的後顧主憂,有著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對此,袁崇煥也不否認:“東江一鎮,乃牽製之必資也。”


    盡管皇帝對袁崇煥殺毛文龍不予追究,但是朝廷有關方麵官員還是進行了委婉言批評。


    《明清史料》所收的兩個題本最能說明問題。負責監察兵部的兵科都給事中張鵬雲說:毛文龍所控製的旅順附近的金復海蓋四州,實為要地,與寧遠可以唿吸相通,倘駐兵於此,平時可以壯聲勢,戰時可以探虎穴。兵科給事中宋嗚梧也說:兵法講究犄角以牽製,多方以誤之,當後金全師出擊時,如能分疲其勢,就能使其攻搗徒勞。如能掌控復州蓋州以及東江一帶,以窺遼瀋,尤為全策。都旁敲側擊地肯定了毛文龍及其轄地在牽製後金(清)軍隊方麵的戰略作用。


    止因為如此,後金(清)方麵早就把毛文龍視力眼中釘,對他軟硬兼施,但征討與招降都沒有收到什麽效果。皇太極無法做到的事,袁崇煥幫他做到了,豈不令親者痛仇者快嗎?毛文龍被殺的直接後果,便是幾個月後發生的“己巳之變”——後金軍隊突破長城邊關兵臨北京城下。這一事件從反麵證明,毛文龍的牽製作用一旦解除,後金(清)就可以肆尢忌憚地長驅南—卜,足以令人深省。


    當時的一些官員已經看到了袁崇煥殺乏文龍與“己巳之變”之間的聯繫。候補科阮震亨在傳聞毛文龍部將有背叛跡象時,表示不勝驚憂:彈丸海島一旦落入敵人之手,足以為明朝大患,揚帆上下,可以無所不攻。兵科給事中陶崇道也以島兵告變,指責袁崇煥假公濟私,毛文龍無罪就戮,為今之計,應當盡快把在京師的毛文龍之子派去安撫。但為時已晚,毛文龍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等在登州譁變,幾乎所向披靡,釀成山東大亂。它以一種令人遺憾的方式向人們表明,毛文龍的軍隊並不像袁崇煥所說隻會冒餉不會寧丁仗。不久,孔、耿率部投降皇太極,成為南下攻伐的一支相當有殺傷力的武裝。當然,孔、耿的叛變責由自負,但袁崇煥殺毛文龍起到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作用,則是不可否認的。


    袁崇煥之死


    明末的遼東戰場,努爾哈赤的後金(清)軍以叫咄咄逼人之勢,攻城略地,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在此風雲激湯之際,堪稱中流砥柱者,大概非袁崇煥莫屬。


    在他之前,兵部侍郎楊鎬出任遼東經略,不但沒有收復火地,反而遭到空前慘敗。繼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以固守為上策,穩定了局勢,但是被卷進了無謂的內耗中,遭誣陷而罷官。取代他的袁應泰不懂軍事卻義固執己見,導致遼東戰略重鎮瀋陽與遼陽的相繼淪陷。朝廷不得不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互相掣肘,終於導致“經撫不和”,釀成廣寧慘敗。由於王化貞有“閹黨”背景,熊廷弼就成了替罪羊,落得個斬首後義傳首九邊的悲慘下場。繼任遼東經略孫承宗頗想有所作為,不意遭到“閹黨”攻擊,被迫辭官歸鄉。新任遼東三經略高第態度消極,撤退山海關外守軍,努爾哈赤親率主力進犯寧遠(今遼寧興城),鎮守寧遠孤城的袁崇煥寧丁了一個人勝仗,聲名人震。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萬曆四十七年進十,天啟六年山任遼東巡撫,鎮守寧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卜,拒絕努爾哈赤的誘降,刺血為——書激勵十兵,指揮唐通判用紅夷人炮擊中努爾哈赤的黃龍幕帳,迫使努爾哈赤退兵。寧遠之戰使袁崇煥嶄露頭角,也使屢戰屢敗的遼東戰局出現了轉機,連清朝人編纂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我人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努爾哈赤自從二十五歲征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此次寧遠城—卜敗北,忿恨而歸,不久就病死於瀋陽。之後袁崇煥又在錦州、寧遠再次挫敗皇太極,天啟皇帝欣喜若狂,在諭旨中稱:十年積弱,一旦挫其狂鋒。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位扭車專十年積弱,力挫敵人狂鋒的大將,竟然遭到專擅朝政的魏忠賢的忌恨,唆使黨羽上疏彈劾,迫使他辭官而去。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樊樹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樊樹誌並收藏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