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忠賢的一步步發跡,直至控製朝政,宮內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女人--熹宗的乳母客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個客氏實在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她姓客,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定興縣人侯巴兒(又名侯二)之妻,十八歲時生下兒子後被選入宮充任朱由校(即後來的熹宗)的乳母。此人極為妖艷,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熹宗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乳母的概念,是集各種女性角色於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熹宗即位不過十天,便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及至熹宗完婚,忙於和後妃過從,客氏心中不悅,熹宗不得不用重賞撫慰,寵幸較前更甚。客氏偶爾外出,用八抬大轎,威風顯赫比後妃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賢為了竊權,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關係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告假,則忠賢留中。”當時人說,熹宗“內有客氏保護起居,旦夕不相離;外有忠賢曲意逢迎,巧會旨趣”,“而忠賢素所寵信,氣指頤使,驟列大璫,且倚客氏,表裏為奸,事權一旦把握”。魏忠賢的肆虐,如危害皇後所生長子,迫害裕妃、成妃,任用可以任意操縱的王體幹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等,多是客氏一手促成的。這個客氏在宮中稱為“老祖太太千歲”,往來乘坐小轎由宦官鳴鑼開道,儼然“‘熹宗八母”之一。她與魏忠賢“對食”,策劃種種陰謀,直至使熹宗“無後”,政治野心非同小可。後世歷史學家把他們二人相提並論,稱為“客魏”,是“客”在前“魏”在後,實在是深知其中三昧的畫龍點睛之筆。
有了熹宗和客氏的縱容與支持,如果沒有一大批宵小之徒吹喇叭抬轎子,魏忠賢個人崇拜決不可能發展到如此地步。魏廣微、顧秉謙等內閣大臣,把政府大權拱手相讓,甘心淪為幫兇與附庸,人們譏諷為“門生宰相”“魏家閣老”,造成“內外一體”“宮府一體”的局麵。推而廣之,掌握人事權的吏部、都察院,掌握軍權的兵部等要害部門的大臣,以及地方封疆大吏,幾乎個個以爭當魏忠賢親信甚至於兒義子為榮,獻媚諂附無所不用其極。對於他們個人而言,是道德與氣節的淪喪,是醜惡靈魂的大暴露;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這幫吹鼓手演出了一幕幕個人崇拜的大合唱,敗壞了社會風氣。這幫人的數量是不小的,《明史》的“閹黨傳”隻列舉了一些代表人物,如魏廣微、顧秉謙、崔呈秀、劉誌選、曹欽程、王紹徽、霍維華、閻鳴泰、賈繼春、田爾耕、許顯純等。崇禎初年清查“閹黨逆案”的結果,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網”五十七人,那麽共計三百一十五人。可見“閹黨”聲勢之大。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於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幹脆叫他“九千九百歲”。呂毖《明朝小史》說:“太監魏忠賢,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唿九千九百歲爺爺。”
歷史上“千歲”、“九千歲”時有所聞,“九千九百歲”聞所未聞,距離“萬歲”僅一步之遙,魏忠賢個人崇拜已經達到它所能達到的頂峰了。如果熹宗不是在天啟七年死去,瘋狂的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將會發展到何種地步,是難以預料的。
人們在驚詫之餘,必然會問一句:難道是偶然的嗎?歷史學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應該觸及具體個人的靈魂,而且應該觸及一種製度一個時代固有的劣根性。別以為魏忠賢個人崇拜是歷史上的特例。隻有要專製政治的土壤,形形色色的個人崇拜就不可能絕跡。
顧憲成與東林書院
遊覽無錫美景的人們,往往流連於太湖周邊,以及惠山、錫山一帶的風光,很少有人會想到去看一下曾經聲名遠揚的東林書院。它的舊址,至今依然保留在無錫繁華市區東麵一條僻靜的小巷裏,被周圍現代化建築包圍著,顯得逼仄而孤立,早已沒有了當年綠樹成蔭、弦歌滿堂的意蘊。我曾經三次光臨這裏,發思古之幽情,緬懷晚明史上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
東林書院是顧憲成和他的朋友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立的,距今(2004年)正好400周年,內心的唿喚促使我寫這篇文章,來紀念顧憲成與東林書院。
一 無錫有兩個東林書院:城南東林書院與城東東林書院。
顧憲成(1550~1612年),字叔時,號涇陽,常州府無錫縣人,萬曆四年在考舉人的鄉試中名列第一,四年後,以二甲二名進士,出任戶部主事。初涉官場就鋒芒畢露,對內閣首輔張居正有所微詞,寫信給內閣次輔申時行,慫恿他出來“匡救”。當張居正病重時,舉朝若狂,紛紛設立道場為之祈禱,顧憲成看不慣這種阿諛行為,從不參與。同僚為他捏把汗,在討好張居正的慰問信上代他簽了一個名。他得知後,立即騎馬趕去,抹去了自己的名字。這種秉性,在官場顯得格格不入。萬曆二十二年,已經出任吏部考功司員外郎的顧憲成,因討論“三王並封”(明神宗不願把長子立為太子,宣布長子與另外兩個兒子同時封王),以及會推內閣大臣的事宜,與當權者意見不合,被革職為民,迴到家鄉無錫。他的弟弟顧允成、朋友高攀龍也先後脫離官場迴到無錫。他們把惱人的政治拋到一邊,相與講求學問,顯出前所未有的灑脫。既然在政壇難以施展,還是靜下心來做學問吧!
</br>
有了熹宗和客氏的縱容與支持,如果沒有一大批宵小之徒吹喇叭抬轎子,魏忠賢個人崇拜決不可能發展到如此地步。魏廣微、顧秉謙等內閣大臣,把政府大權拱手相讓,甘心淪為幫兇與附庸,人們譏諷為“門生宰相”“魏家閣老”,造成“內外一體”“宮府一體”的局麵。推而廣之,掌握人事權的吏部、都察院,掌握軍權的兵部等要害部門的大臣,以及地方封疆大吏,幾乎個個以爭當魏忠賢親信甚至於兒義子為榮,獻媚諂附無所不用其極。對於他們個人而言,是道德與氣節的淪喪,是醜惡靈魂的大暴露;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這幫吹鼓手演出了一幕幕個人崇拜的大合唱,敗壞了社會風氣。這幫人的數量是不小的,《明史》的“閹黨傳”隻列舉了一些代表人物,如魏廣微、顧秉謙、崔呈秀、劉誌選、曹欽程、王紹徽、霍維華、閻鳴泰、賈繼春、田爾耕、許顯純等。崇禎初年清查“閹黨逆案”的結果,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網”五十七人,那麽共計三百一十五人。可見“閹黨”聲勢之大。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於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幹脆叫他“九千九百歲”。呂毖《明朝小史》說:“太監魏忠賢,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唿九千九百歲爺爺。”
歷史上“千歲”、“九千歲”時有所聞,“九千九百歲”聞所未聞,距離“萬歲”僅一步之遙,魏忠賢個人崇拜已經達到它所能達到的頂峰了。如果熹宗不是在天啟七年死去,瘋狂的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將會發展到何種地步,是難以預料的。
人們在驚詫之餘,必然會問一句:難道是偶然的嗎?歷史學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應該觸及具體個人的靈魂,而且應該觸及一種製度一個時代固有的劣根性。別以為魏忠賢個人崇拜是歷史上的特例。隻有要專製政治的土壤,形形色色的個人崇拜就不可能絕跡。
顧憲成與東林書院
遊覽無錫美景的人們,往往流連於太湖周邊,以及惠山、錫山一帶的風光,很少有人會想到去看一下曾經聲名遠揚的東林書院。它的舊址,至今依然保留在無錫繁華市區東麵一條僻靜的小巷裏,被周圍現代化建築包圍著,顯得逼仄而孤立,早已沒有了當年綠樹成蔭、弦歌滿堂的意蘊。我曾經三次光臨這裏,發思古之幽情,緬懷晚明史上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
東林書院是顧憲成和他的朋友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立的,距今(2004年)正好400周年,內心的唿喚促使我寫這篇文章,來紀念顧憲成與東林書院。
一 無錫有兩個東林書院:城南東林書院與城東東林書院。
顧憲成(1550~1612年),字叔時,號涇陽,常州府無錫縣人,萬曆四年在考舉人的鄉試中名列第一,四年後,以二甲二名進士,出任戶部主事。初涉官場就鋒芒畢露,對內閣首輔張居正有所微詞,寫信給內閣次輔申時行,慫恿他出來“匡救”。當張居正病重時,舉朝若狂,紛紛設立道場為之祈禱,顧憲成看不慣這種阿諛行為,從不參與。同僚為他捏把汗,在討好張居正的慰問信上代他簽了一個名。他得知後,立即騎馬趕去,抹去了自己的名字。這種秉性,在官場顯得格格不入。萬曆二十二年,已經出任吏部考功司員外郎的顧憲成,因討論“三王並封”(明神宗不願把長子立為太子,宣布長子與另外兩個兒子同時封王),以及會推內閣大臣的事宜,與當權者意見不合,被革職為民,迴到家鄉無錫。他的弟弟顧允成、朋友高攀龍也先後脫離官場迴到無錫。他們把惱人的政治拋到一邊,相與講求學問,顯出前所未有的灑脫。既然在政壇難以施展,還是靜下心來做學問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