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噭生光雖然是一個落魄文人,屈打成招後,卻口還有一點骨氣,始終沒有順從廠衛及三法司官員的意圖,隨意攀誣他人。提督東廠太監陳矩在向皇帝匯報時,承認皇上要追究幕後主使人的旨意難以實現,無可奈何地說:”(噭生光)忍刑輾轉,書內詞名一字不吐。“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噭生光證佐已明,忍刑輾轉,未吐同謀主使真情。“刑部尚書蕭大亨想討好皇上,再三誘使噭生光扳扯”同謀主使之人“,噭生光拒不服從,抗言道:”我自為之,誰為主使?“在會審時,蕭大亨把寫好的紙條塞入刑部主事王述古袖中。紙條上寫著這樣幾個字:”脫(噭)生光而歸,罪(郭)正域。“王述古正色拒絕:”獄情不出囚口,出袖中乎?“
噭生光死後,輿論界普遍認定,”妖書“並非噭生光所作。當時的野史都提及這件事:有人說,”妖書“出於武英殿中書舍人趙士楨之手。趙士楨一向慷慨有膽略,”妖書案“發後,杜門不出。據說,噭生光淩遲處死後,趙士楨精神錯亂,屢次夢見噭生光索命,一病不起。臨死前,他自己透露了這一秘密。又傳聞,趙士楨臨死時,”肉碎落如磔“。所謂”肉碎落如磔“雲雲,當然是民間關於因果報應的街談巷議,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不過,由此也折射出輿論的導向:噭生光死得冤枉。
稍微冷靜地加以分析,便可以判斷,一個落魄的秀才,如何能寫出這篇涉及”國本“的政論文《續憂危竑議》!能撰寫此文者,非得熟悉宮廷內幕及官場上層動態不可,區區生光斷然無此能耐。
當然,”妖書“是誰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後透露出來的政治動向。顯然,”妖書案“的出現並不是一個偶發事件,它是政治的晴雨表,反映出朝野上下對於皇太子地位不穩的一種憂患意識,力圖以曲折的形式表明輿論的壓力,迫使鄭貴妃不敢貿然廢太子。這恐怕是朝廷大多數官員的願望,包括一部分參與會審的官員在內,都不願在此案中株連無辜的所謂”主使人“,而鑄成大錯。既然抓住了噭生光,又有刻字匠為人證,案犯又供認不諱,此案便草草了結,是無奈中的上策。對於皇帝來說,真犯究竟是誰並不重要,把”妖書“輿論壓-卜去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對於噭生光的處理,他不同意論斬,偏要淩遲以後再梟首示眾,著意要造成一種威懾氣氛,使後人不敢再在鄭貴妃的問題上說三道四。
”妖書案“雖然以這種奇特的方式了結,但是它的政治後遺症,卻-長期持續。上層官僚的派係門戶之爭愈演愈烈,沈一貫一派與沈鯉一派的矛盾浮出水麵,由暗而明。此後的”梃擊案“、”紅丸案。“莫不如此,拉幫結派,以此為話柄,互相攻擊。正如李遜之《泰昌朝記事》所說:”光廟(朱常洛)在東宮,危疑特甚,有前後妖書事,皆宵小輩窺伺內意,以為神廟(萬曆)必有易儲之舉,以此構釁造間,且肆毒朝紳,各剪所忌,而門戶主名立矣。“
梃擊案
”妖書案“過後,宮中稍稍安定。萬曆皇帝盼孫心切,鑑於皇太子朱常洛的元配妃子郭氏婚後無子,特地下旨多選淑媛,伺候於太子左右。萬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選侍王氏生了個兒子(就是以後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朱常洛有了兒子,意味著萬曆皇帝有了長孫,照理境況應該有所好轉,其實不然。
自從他移居慈慶宮後,與居住於景陽宮的生母恭妃王氏幾乎等於隔離。雖然萬曆三十四年因長孫誕生,恭妃王氏被冊封為貴妃,但王貴妃與鄭貴妃的待遇有天壤之別。等到她病危時,朱常洛才得以前往景陽宮探望母親。但見宮門緊閉,一派門庭冷落的景象。王貴妃大約是常年思念兒子的緣故,眼睛已經近乎失明。她聽到兒子的聲音,用手撫摸著,淒楚地說:”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憾!“朱常洛聽到母親的心酸話,淚如雨下。這時屋外有鄭貴妃派來的人在偷聽,王貴妃若有所聞,對兒子說:”鄭家遊人在此。“兩人隻好默然相對。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王恭妃病逝。死去的王貴妃的境遇,折射出活著的太子朱常洛的景況。王貴妃安葬一年之後,朱常洛遭到心懷叵測者的暗中詛咒,說明他的地位直到此時依然岌岌可危。萬曆四十一年六月初二日,一個名叫王曰幹的武弁(錦衣衛百戶)告發:奸人孔學等人,受鄭貴妃指使,糾集妖人,擺設香紙桌案及黑瓷射魂瓶,由妖人披髮仗劍,念咒燒符,又剪紙人三個(皇太後、皇上、皇太子),用新鐵釘四十九枚,釘在紙人眼上,七天後焚化。
萬曆皇帝獲悉後,憤怒不堪,責怪內閣首輔為何事先沒有報告。內侍太監聽到皇上問話,便把早已遞進的內閣首輔葉向高的奏疏交給皇上。其實葉向高已經知道此事,他的奏疏建議:
為皇太子考慮,皇上應該冷靜處理此事:如果大張旗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反而使事態惡化,那麽”其禍將不可言“。萬曆接受了這個建議,因為隻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唯一的上策,如果張揚出去,勢必像”妖書案“那樣鬧得滿城風雨。
第二天,葉向高指示三法司嚴刑拷打王曰幹,把這個危險人物打死在獄中。他所告發的案情太嚴重,又真假難辨,隻有以不加追查、不事張揚、消滅活口的方式了結,才能化險為夷,化有為無。葉向高不愧老謀深算,顧全了皇室的根本利益。
</br>
噭生光死後,輿論界普遍認定,”妖書“並非噭生光所作。當時的野史都提及這件事:有人說,”妖書“出於武英殿中書舍人趙士楨之手。趙士楨一向慷慨有膽略,”妖書案“發後,杜門不出。據說,噭生光淩遲處死後,趙士楨精神錯亂,屢次夢見噭生光索命,一病不起。臨死前,他自己透露了這一秘密。又傳聞,趙士楨臨死時,”肉碎落如磔“。所謂”肉碎落如磔“雲雲,當然是民間關於因果報應的街談巷議,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不過,由此也折射出輿論的導向:噭生光死得冤枉。
稍微冷靜地加以分析,便可以判斷,一個落魄的秀才,如何能寫出這篇涉及”國本“的政論文《續憂危竑議》!能撰寫此文者,非得熟悉宮廷內幕及官場上層動態不可,區區生光斷然無此能耐。
當然,”妖書“是誰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後透露出來的政治動向。顯然,”妖書案“的出現並不是一個偶發事件,它是政治的晴雨表,反映出朝野上下對於皇太子地位不穩的一種憂患意識,力圖以曲折的形式表明輿論的壓力,迫使鄭貴妃不敢貿然廢太子。這恐怕是朝廷大多數官員的願望,包括一部分參與會審的官員在內,都不願在此案中株連無辜的所謂”主使人“,而鑄成大錯。既然抓住了噭生光,又有刻字匠為人證,案犯又供認不諱,此案便草草了結,是無奈中的上策。對於皇帝來說,真犯究竟是誰並不重要,把”妖書“輿論壓-卜去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對於噭生光的處理,他不同意論斬,偏要淩遲以後再梟首示眾,著意要造成一種威懾氣氛,使後人不敢再在鄭貴妃的問題上說三道四。
”妖書案“雖然以這種奇特的方式了結,但是它的政治後遺症,卻-長期持續。上層官僚的派係門戶之爭愈演愈烈,沈一貫一派與沈鯉一派的矛盾浮出水麵,由暗而明。此後的”梃擊案“、”紅丸案。“莫不如此,拉幫結派,以此為話柄,互相攻擊。正如李遜之《泰昌朝記事》所說:”光廟(朱常洛)在東宮,危疑特甚,有前後妖書事,皆宵小輩窺伺內意,以為神廟(萬曆)必有易儲之舉,以此構釁造間,且肆毒朝紳,各剪所忌,而門戶主名立矣。“
梃擊案
”妖書案“過後,宮中稍稍安定。萬曆皇帝盼孫心切,鑑於皇太子朱常洛的元配妃子郭氏婚後無子,特地下旨多選淑媛,伺候於太子左右。萬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選侍王氏生了個兒子(就是以後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朱常洛有了兒子,意味著萬曆皇帝有了長孫,照理境況應該有所好轉,其實不然。
自從他移居慈慶宮後,與居住於景陽宮的生母恭妃王氏幾乎等於隔離。雖然萬曆三十四年因長孫誕生,恭妃王氏被冊封為貴妃,但王貴妃與鄭貴妃的待遇有天壤之別。等到她病危時,朱常洛才得以前往景陽宮探望母親。但見宮門緊閉,一派門庭冷落的景象。王貴妃大約是常年思念兒子的緣故,眼睛已經近乎失明。她聽到兒子的聲音,用手撫摸著,淒楚地說:”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憾!“朱常洛聽到母親的心酸話,淚如雨下。這時屋外有鄭貴妃派來的人在偷聽,王貴妃若有所聞,對兒子說:”鄭家遊人在此。“兩人隻好默然相對。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王恭妃病逝。死去的王貴妃的境遇,折射出活著的太子朱常洛的景況。王貴妃安葬一年之後,朱常洛遭到心懷叵測者的暗中詛咒,說明他的地位直到此時依然岌岌可危。萬曆四十一年六月初二日,一個名叫王曰幹的武弁(錦衣衛百戶)告發:奸人孔學等人,受鄭貴妃指使,糾集妖人,擺設香紙桌案及黑瓷射魂瓶,由妖人披髮仗劍,念咒燒符,又剪紙人三個(皇太後、皇上、皇太子),用新鐵釘四十九枚,釘在紙人眼上,七天後焚化。
萬曆皇帝獲悉後,憤怒不堪,責怪內閣首輔為何事先沒有報告。內侍太監聽到皇上問話,便把早已遞進的內閣首輔葉向高的奏疏交給皇上。其實葉向高已經知道此事,他的奏疏建議:
為皇太子考慮,皇上應該冷靜處理此事:如果大張旗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反而使事態惡化,那麽”其禍將不可言“。萬曆接受了這個建議,因為隻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唯一的上策,如果張揚出去,勢必像”妖書案“那樣鬧得滿城風雨。
第二天,葉向高指示三法司嚴刑拷打王曰幹,把這個危險人物打死在獄中。他所告發的案情太嚴重,又真假難辨,隻有以不加追查、不事張揚、消滅活口的方式了結,才能化險為夷,化有為無。葉向高不愧老謀深算,顧全了皇室的根本利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