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幹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詩見於《明神宗實錄》,也見於孫承宗《春明夢餘錄》,具有很大的可信度,而且與建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的氣質十分相符。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明人野史關於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記載,並非向壁虛構。不妨將其始末簡單勾勒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籲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話,不如出走流亡。少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看到一個紅色寶匣,四周用鐵皮包裹著。建文帝一見祖父的遺物,不免悲慟,立即命人打開,同時下令焚燒大內。打開寶匣後,但見裏麵有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裏麵還有和尚的袈裟、憎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第一張”應文“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建文帝嘆道,這豈非天數!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麽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少頃,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一行二十;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唿,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臂力五人足夠,其餘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三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餘六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
此時,明成祖已經即位,革去建文帝的大臣463人,下令追奪皇帝頒賜的誥敕。吳江縣丞鞏德趕到史彬家中追奪誥敕時,隨口問道:聽說建文皇帝在你家?史彬堅決否認,鞏德微笑離去。似乎是心照不宣,眼開眼閉。既然蹤跡暴露,眾人立即離開此地,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餘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便決定前往雲南。
永樂元年正月十三日,建文帝一行抵達雲南永嘉寺。次年正月,建文帝經由重慶抵達襄陽。八月八日再次來到史彬家。原本決定去浙江天台,後因故改去雲南。永樂四年四月,建文帝抵達西平侯沐成家,五月前往白龍山,結茅而居。這時,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蹤跡。某一天,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麽處置我?嚴震迴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麵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三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三人離別,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一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發作,程濟進城覓藥,才得痊癒。這使建文帝感到危機時時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親筆寫了序言,命程濟藏於山岩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流露了他此時此地思念故國的複雜心情。
永樂二十一年二月,建文帝在程濟陪同下,來到湖廣,登章台山,賦弔古詩:“楚歌趙舞今何在?惟見寒鴉繞樹啼。”六月,遊漢陽,登晴川樓,又賦詩:“江波猶湧憾,林露欲翻愁。”再此流露對故國的思念。 一永樂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東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關切地問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說:近來強飯,精爽倍常。於是同史彬下江南,迴到吳江黃溪史彬的家。這時史彬的從叔祖史弘從嘉興趕來,在客堂見到老和尚,問史彬:大師從何而來?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說: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認,史弘說我曾在東宮見到過,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隻得如實相告。史弘頓首後,哭泣著問帝近況。建文帝說:賴各位從亡者給我衣食,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老終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的變換,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br>
幹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詩見於《明神宗實錄》,也見於孫承宗《春明夢餘錄》,具有很大的可信度,而且與建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的氣質十分相符。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明人野史關於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記載,並非向壁虛構。不妨將其始末簡單勾勒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籲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話,不如出走流亡。少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看到一個紅色寶匣,四周用鐵皮包裹著。建文帝一見祖父的遺物,不免悲慟,立即命人打開,同時下令焚燒大內。打開寶匣後,但見裏麵有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裏麵還有和尚的袈裟、憎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第一張”應文“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建文帝嘆道,這豈非天數!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麽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少頃,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一行二十;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唿,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臂力五人足夠,其餘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三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餘六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
此時,明成祖已經即位,革去建文帝的大臣463人,下令追奪皇帝頒賜的誥敕。吳江縣丞鞏德趕到史彬家中追奪誥敕時,隨口問道:聽說建文皇帝在你家?史彬堅決否認,鞏德微笑離去。似乎是心照不宣,眼開眼閉。既然蹤跡暴露,眾人立即離開此地,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餘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便決定前往雲南。
永樂元年正月十三日,建文帝一行抵達雲南永嘉寺。次年正月,建文帝經由重慶抵達襄陽。八月八日再次來到史彬家。原本決定去浙江天台,後因故改去雲南。永樂四年四月,建文帝抵達西平侯沐成家,五月前往白龍山,結茅而居。這時,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蹤跡。某一天,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麽處置我?嚴震迴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麵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三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三人離別,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一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發作,程濟進城覓藥,才得痊癒。這使建文帝感到危機時時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親筆寫了序言,命程濟藏於山岩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流露了他此時此地思念故國的複雜心情。
永樂二十一年二月,建文帝在程濟陪同下,來到湖廣,登章台山,賦弔古詩:“楚歌趙舞今何在?惟見寒鴉繞樹啼。”六月,遊漢陽,登晴川樓,又賦詩:“江波猶湧憾,林露欲翻愁。”再此流露對故國的思念。 一永樂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東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關切地問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說:近來強飯,精爽倍常。於是同史彬下江南,迴到吳江黃溪史彬的家。這時史彬的從叔祖史弘從嘉興趕來,在客堂見到老和尚,問史彬:大師從何而來?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說: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認,史弘說我曾在東宮見到過,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隻得如實相告。史弘頓首後,哭泣著問帝近況。建文帝說:賴各位從亡者給我衣食,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老終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的變換,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