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請功,模仿中原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到了下午,天氣轉涼,全琮繼續看著關於辰羅諸國的竹簡,前方已是傳來了幾份捷報,
“報,大司馬,我軍已攻下平郭!”這是午飯後快馬送迴的,
到了傍晚時分又有親衛進帳稟報道:“大司馬,我軍前鋒已拿下房縣、安市、文縣三地,最快預計明日午後便能進逼襄平城下!”
全琮看完戰報欣然道:“將士們真是神勇,本將要為他們向陛下請功!”
傍晚時分,前方的硝煙早已暫時散去,分散攻打四處城池吳軍將士已在打掃戰場,在夕陽下鬆一口氣,慶幸他們自己還活著,
全琮高興之餘又繼續拿起桌案上的竹簡看了起來,看到雞林國的起源之事,全琮感慨道:“這辰羅諸國是處處在模仿我中原啊!”
畢竟在中原從遠古到現在每一位開國君主都是會讓人加些神異之事在自己身上,來鞏固王朝的合法性的…………
儒理登基,多年以後,在他彌留之際,才透露這次“咬餅決賽”果然有曆史淵源。《脫解本紀》記載:
儒理將死,曰:“先王顧命曰:‘吾死後,無論子、婿,以年長且賢者,繼位。’是以寡人先立。今也宜傳其位焉。”
原來先王也就是南解次次雄遺囑明明說的年長且賢能的人繼位,也就是年齒長而非齒多智高的人即位。
所以,儒理可能其實比脫解年少,脫解多半是耍了伎倆輸給內弟,儒理應該心知肚明。
無論如何,事實是南解的兒子儒理和女婿脫解先後即位。
但是如何解釋《儒理本紀》所記儒理臨終話語又有不同?
王不?,謂臣寮曰:“脫解身聯國戚,位處輔臣,屢著功名。朕之二子,其才不及遠矣。吾死之後,俾即大位,以無忘我遺訓。”
這裏儒理說脫解是國戚、輔臣、功臣,並且才能遠勝王子,因此儒理遺言傳位脫解,這段史料強調的是儒理,而非南解,直接將君位傳給脫解。
至此,屋子裏的大象是不是越來越真切了?脫解被塑造成無所不在,眾望所歸,從一出場就是賢者形象,即將變成第四代國君。
脫解在一個叫做多婆那國的地方出生,這裏在倭國東北一千裏。
從前,國王娶了女國的王女為妻,懷孕七年,生下一枚大卵。
國王認為人生卵不祥,應該拋棄。王後不忍心,用絲帛包裹好這枚卵和一些寶物,盛放在櫝中,讓它從海上漂走。
木櫝先是漂到金官國海邊,人們非常奇怪,不敢觸碰。此金官即後來夾在新羅、百濟兩大強國間的加耶諸國之一,可見其人民缺乏慧眼。
又漂到辰韓的阿珍浦口,時在赫居世三十九年。
辰韓海濱,有一位老母用繩子將木櫝拉到岸上,她打開來看,發現裏麵有一小兒。
老母帶迴家撫養,孩子長大,“身長九尺,風神秀朗,智識過人”。因為這孩子不知姓氏,據說最初寶櫝來時,有一鵲飛鳴相隨,遂略去鵲字偏旁,以昔為氏,又是解櫝而出,就喚作脫解。
要講故事情節豐滿熱鬧,那還是要屬稗官野史。
脫解具體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其間有何曲折離奇?正史顯然滿足不了凡夫俗人的好奇心,高僧卻善於抓住聽眾的心,
駕洛國的海中有一艘船前來靠岸停泊。
船首先就比一個小小的木櫝要豪闊許多。
駕洛國,也就是加耶國,國王首露與臣民鼓噪而迎,將欲留之。這種設定,更顯得船上人物的高貴。
然而,高貴就會高冷,船從駕洛國飛走了,一直飛到雞林東麵的阿珍浦。
阿珍浦有一老嫗,名叫阿珍義先,乃是赫居王之海尺之母。人設更超過史書,不是一般的村婦了。
饒是如此,阿珍義先看到飛來之船,也是充滿疑竇:“此海中原本沒有岩石,為何鵲集而鳴?”於是出來一探究竟,發現鵲集於一船上,船中有一樻子,連尺寸都精確知道了,長二十尺,廣十三尺。
阿珍義先把船拖曳到一座樹林下,不知這是兇是吉,因而向天禱告祈福。
鋪墊夠足,懸念迭起。打開樻子看看是什麽吧。她迫不及待地而又忐忑不安地打開,裏麵竟然“有端正男子,並七寶奴婢滿載其中”。
這些高配不是神仙是什麽?阿珍義先供養了七日,男子才悠悠自述來曆:“我本龍城國人。我國嚐有二十八龍王,從人胎而生,自五歲六歲繼登王位……時我父王含達婆娉積女國王女為妃,久無子胤,禱祀求息,七年後產一大卵。……”
一然煞有介事地解釋說,龍城國在倭國東北一千裏。龍王之子已然超乎尋常,更加上為卵生(這裏雖說是七年後生卵,其實可理解為懷孕七年),更是神乎其神。
國王的一番吉兇說辭之後,不是讓王後自己拋棄,而是命人打造樻子,又是七寶,又是奴婢,裝了一船,不止如此,在浮海時還發送祝福:“任到有緣之地,立國成家。”
並派出赤龍護船。國王的這句話比較重要,講述者借他之口闡明建政之意。國王的行為哪裏是放逐?倒像是精心護送。
關於脫解身世的追溯,顯然正史強調君王的孝行、學問、智慧,大體是儒家的標準,野史則一味神秘化,屬於向大眾宣講的釋家渲染。
但是二者殊途同歸,都是在竭力凸顯脫解的超出常人之“賢”,他能以異姓身份榮登大寶也就合理合法了,全琮看到這裏心想這羅辰諸國還是什麽都模仿著中原來,但就是地盤小,模仿什麽都是形似神不似的,
脫解登基之前在南解、儒理兩朝官居大輔,登基後施政一以貫之。脫解執政時代,徐羅伐由內而外充滿奮發有為、蓬勃興起的氣象。
儒理大刀闊斧地實施了政治改革。始祖時期就存在的辰韓六部,是新羅國家的根本。
儒理九年(公元32年)改六部之名,並各賜姓。
六部現為梁部、沙梁部、漸梁部、本彼部、漢隻部、習比部,分別姓李、崔、孫、鄭、裴、薛。王族本姓樸,脫解則姓昔。
這是政治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可視作整頓貴族秩序、鞏固王權的重要表現。
關於六部,儒理時期還有兩件事:一是新羅本紀中又一次出現高句麗的身影,這次是高句麗大武神王攻滅樂浪,樂浪居民五千來投,“分居六部”。
這是一個高明的處置,也是在“王既定六部”之後的事情,表明六部在不斷滾雪球。
另一件事是儒理將六部中分為二,命王女二人分別率領部內女子在七八月間績麻比競。
這種“勞動技能大賽”彰顯了國王對六部的統領,同時展現出新羅積極進取的姿態。
官等的設定,與政治的關係就更為直接。與百濟、高句麗及後來倭國的官等引入類似,這些名目保留本土底色的官名,受到中原王朝政治文明的影響。
儒理九年(公元32年),設定十七等官,依次為伊伐飡、伊尺飡、迎飡、波珍飡、大阿飡、阿飡、一吉飡、沙飡、級伐飡、大奈麻、奈麻、大舍、小舍、吉士(稽知)、大烏(大烏知)、小烏(小烏知)、造位(先沮知)。
其中沒有大輔,但是脫解登基後立即任命瓠公為大輔,說明十七等官仍未完全貫徹實施。
至脫解十一年(公元67年),任命順貞為伊伐飡,“委以政事”,大輔才退出曆史舞台,十七等官正式登場。
地方軍政也有新舉措,脫解讓樸氏貴戚,分理國內州郡,號為州主、郡主。
這顯然是以外姓入主金城之後,平衡樸氏宗室勢力,兼有鞏固地方統治的舉措。州郡之名也能看到仿效漢朝地方製度的體現。
六部、官等之外,還旗幟鮮明製定新國號。這是在脫解九年(公元65年)三月的一天夜晚,金城西麵始林傳來雞鳴聲。
天明後,脫解命瓠公前往探察,發現樹枝上掛有金色小櫝,樹下白雞啼鳴。
金櫝裏麵有一男兒,姿容奇偉。
這是天降大卵或小兒情節的又一次上演。
脫解高興地說,豈非天遺我以令胤乎?孩子長大,果然聰敏,以出於金櫝,姓金氏。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脫解“改始林名雞林,因以為國號”,雞林國誕生…………
“報,大司馬,我軍已攻下平郭!”這是午飯後快馬送迴的,
到了傍晚時分又有親衛進帳稟報道:“大司馬,我軍前鋒已拿下房縣、安市、文縣三地,最快預計明日午後便能進逼襄平城下!”
全琮看完戰報欣然道:“將士們真是神勇,本將要為他們向陛下請功!”
傍晚時分,前方的硝煙早已暫時散去,分散攻打四處城池吳軍將士已在打掃戰場,在夕陽下鬆一口氣,慶幸他們自己還活著,
全琮高興之餘又繼續拿起桌案上的竹簡看了起來,看到雞林國的起源之事,全琮感慨道:“這辰羅諸國是處處在模仿我中原啊!”
畢竟在中原從遠古到現在每一位開國君主都是會讓人加些神異之事在自己身上,來鞏固王朝的合法性的…………
儒理登基,多年以後,在他彌留之際,才透露這次“咬餅決賽”果然有曆史淵源。《脫解本紀》記載:
儒理將死,曰:“先王顧命曰:‘吾死後,無論子、婿,以年長且賢者,繼位。’是以寡人先立。今也宜傳其位焉。”
原來先王也就是南解次次雄遺囑明明說的年長且賢能的人繼位,也就是年齒長而非齒多智高的人即位。
所以,儒理可能其實比脫解年少,脫解多半是耍了伎倆輸給內弟,儒理應該心知肚明。
無論如何,事實是南解的兒子儒理和女婿脫解先後即位。
但是如何解釋《儒理本紀》所記儒理臨終話語又有不同?
王不?,謂臣寮曰:“脫解身聯國戚,位處輔臣,屢著功名。朕之二子,其才不及遠矣。吾死之後,俾即大位,以無忘我遺訓。”
這裏儒理說脫解是國戚、輔臣、功臣,並且才能遠勝王子,因此儒理遺言傳位脫解,這段史料強調的是儒理,而非南解,直接將君位傳給脫解。
至此,屋子裏的大象是不是越來越真切了?脫解被塑造成無所不在,眾望所歸,從一出場就是賢者形象,即將變成第四代國君。
脫解在一個叫做多婆那國的地方出生,這裏在倭國東北一千裏。
從前,國王娶了女國的王女為妻,懷孕七年,生下一枚大卵。
國王認為人生卵不祥,應該拋棄。王後不忍心,用絲帛包裹好這枚卵和一些寶物,盛放在櫝中,讓它從海上漂走。
木櫝先是漂到金官國海邊,人們非常奇怪,不敢觸碰。此金官即後來夾在新羅、百濟兩大強國間的加耶諸國之一,可見其人民缺乏慧眼。
又漂到辰韓的阿珍浦口,時在赫居世三十九年。
辰韓海濱,有一位老母用繩子將木櫝拉到岸上,她打開來看,發現裏麵有一小兒。
老母帶迴家撫養,孩子長大,“身長九尺,風神秀朗,智識過人”。因為這孩子不知姓氏,據說最初寶櫝來時,有一鵲飛鳴相隨,遂略去鵲字偏旁,以昔為氏,又是解櫝而出,就喚作脫解。
要講故事情節豐滿熱鬧,那還是要屬稗官野史。
脫解具體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其間有何曲折離奇?正史顯然滿足不了凡夫俗人的好奇心,高僧卻善於抓住聽眾的心,
駕洛國的海中有一艘船前來靠岸停泊。
船首先就比一個小小的木櫝要豪闊許多。
駕洛國,也就是加耶國,國王首露與臣民鼓噪而迎,將欲留之。這種設定,更顯得船上人物的高貴。
然而,高貴就會高冷,船從駕洛國飛走了,一直飛到雞林東麵的阿珍浦。
阿珍浦有一老嫗,名叫阿珍義先,乃是赫居王之海尺之母。人設更超過史書,不是一般的村婦了。
饒是如此,阿珍義先看到飛來之船,也是充滿疑竇:“此海中原本沒有岩石,為何鵲集而鳴?”於是出來一探究竟,發現鵲集於一船上,船中有一樻子,連尺寸都精確知道了,長二十尺,廣十三尺。
阿珍義先把船拖曳到一座樹林下,不知這是兇是吉,因而向天禱告祈福。
鋪墊夠足,懸念迭起。打開樻子看看是什麽吧。她迫不及待地而又忐忑不安地打開,裏麵竟然“有端正男子,並七寶奴婢滿載其中”。
這些高配不是神仙是什麽?阿珍義先供養了七日,男子才悠悠自述來曆:“我本龍城國人。我國嚐有二十八龍王,從人胎而生,自五歲六歲繼登王位……時我父王含達婆娉積女國王女為妃,久無子胤,禱祀求息,七年後產一大卵。……”
一然煞有介事地解釋說,龍城國在倭國東北一千裏。龍王之子已然超乎尋常,更加上為卵生(這裏雖說是七年後生卵,其實可理解為懷孕七年),更是神乎其神。
國王的一番吉兇說辭之後,不是讓王後自己拋棄,而是命人打造樻子,又是七寶,又是奴婢,裝了一船,不止如此,在浮海時還發送祝福:“任到有緣之地,立國成家。”
並派出赤龍護船。國王的這句話比較重要,講述者借他之口闡明建政之意。國王的行為哪裏是放逐?倒像是精心護送。
關於脫解身世的追溯,顯然正史強調君王的孝行、學問、智慧,大體是儒家的標準,野史則一味神秘化,屬於向大眾宣講的釋家渲染。
但是二者殊途同歸,都是在竭力凸顯脫解的超出常人之“賢”,他能以異姓身份榮登大寶也就合理合法了,全琮看到這裏心想這羅辰諸國還是什麽都模仿著中原來,但就是地盤小,模仿什麽都是形似神不似的,
脫解登基之前在南解、儒理兩朝官居大輔,登基後施政一以貫之。脫解執政時代,徐羅伐由內而外充滿奮發有為、蓬勃興起的氣象。
儒理大刀闊斧地實施了政治改革。始祖時期就存在的辰韓六部,是新羅國家的根本。
儒理九年(公元32年)改六部之名,並各賜姓。
六部現為梁部、沙梁部、漸梁部、本彼部、漢隻部、習比部,分別姓李、崔、孫、鄭、裴、薛。王族本姓樸,脫解則姓昔。
這是政治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可視作整頓貴族秩序、鞏固王權的重要表現。
關於六部,儒理時期還有兩件事:一是新羅本紀中又一次出現高句麗的身影,這次是高句麗大武神王攻滅樂浪,樂浪居民五千來投,“分居六部”。
這是一個高明的處置,也是在“王既定六部”之後的事情,表明六部在不斷滾雪球。
另一件事是儒理將六部中分為二,命王女二人分別率領部內女子在七八月間績麻比競。
這種“勞動技能大賽”彰顯了國王對六部的統領,同時展現出新羅積極進取的姿態。
官等的設定,與政治的關係就更為直接。與百濟、高句麗及後來倭國的官等引入類似,這些名目保留本土底色的官名,受到中原王朝政治文明的影響。
儒理九年(公元32年),設定十七等官,依次為伊伐飡、伊尺飡、迎飡、波珍飡、大阿飡、阿飡、一吉飡、沙飡、級伐飡、大奈麻、奈麻、大舍、小舍、吉士(稽知)、大烏(大烏知)、小烏(小烏知)、造位(先沮知)。
其中沒有大輔,但是脫解登基後立即任命瓠公為大輔,說明十七等官仍未完全貫徹實施。
至脫解十一年(公元67年),任命順貞為伊伐飡,“委以政事”,大輔才退出曆史舞台,十七等官正式登場。
地方軍政也有新舉措,脫解讓樸氏貴戚,分理國內州郡,號為州主、郡主。
這顯然是以外姓入主金城之後,平衡樸氏宗室勢力,兼有鞏固地方統治的舉措。州郡之名也能看到仿效漢朝地方製度的體現。
六部、官等之外,還旗幟鮮明製定新國號。這是在脫解九年(公元65年)三月的一天夜晚,金城西麵始林傳來雞鳴聲。
天明後,脫解命瓠公前往探察,發現樹枝上掛有金色小櫝,樹下白雞啼鳴。
金櫝裏麵有一男兒,姿容奇偉。
這是天降大卵或小兒情節的又一次上演。
脫解高興地說,豈非天遺我以令胤乎?孩子長大,果然聰敏,以出於金櫝,姓金氏。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脫解“改始林名雞林,因以為國號”,雞林國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