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中原,此刻已經到了夏尾,在北方,大部分樹的樹葉都在開凋落了,江東之地雖然還好,但也開始有了幾分蕭瑟之意,天開始有了些涼意,


    香樟、銀杏的樹葉也開始枯黃,但是在夷州,還是依舊那麽的炎熱,沒有感受到一絲的涼意,這便是海島的特點了,氣候終年如一,無霜雪,


    對稻的種植是極好的,還可一年種兩季、三季,可真是個好地方,但就是人口少了些,能開墾的地就少了一些,但現在這幾萬人吃飯的問題還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若是北方的士卒來此地可能會一時接受不了稻米飯,但對江東士卒來說卻是一件好事了,無論是在江東還是在這裏都是吃這個的,甚至還有很多時候都是吃不上稻米飯的,


    也不用擔心士卒挨凍,到此處隻需準備些單衣便可,也能從穿上省些錢,但這樣也還是有些熱,讓這些跨海而來的士卒懷念起了江東的氣溫、食物,


    張櫻的美目繼續盯著那座未完工的新城看著道:“隻有能跟夫君在一起,就是不去建業也無妨的,妾覺得這座新城就挺好的。”


    顧裕感慨道:“哎,若不是我當初為了不像兩個侄子一樣選邊站,也不會來此,更不會遇到櫻兒了,這是我的幸運啊!”


    張櫻又笑著道:“這也是妾身的幸運,夫君你們帶來的稻米挺好吃的,比我們這裏野生的稻穀味道好。”


    顧裕繼續道:“這些都不算什麽的,夫君一定會帶你迴建業的,那裏有更多的好吃的,像小米、麥飯、葡萄、瓜、牛羊肉這些,都帶你嚐嚐,想吃多少吃多少。”


    昔日魏文帝曹丕有言: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


    雖然此話本意是對“由庶轉貴”、“禮儀熏陶”的感慨,但也側麵反映出了“吃、穿”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兩漢至魏時代,隨著新食材的傳入,以及烹飪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飲食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對當時及後世均有不俗的影響。


    這時處在漢末魏之交,其主食品類,與兩漢相似。基本還是以五穀(稻黍稷麥菽)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五穀當中,稻即大米;黍即黃米;稷一說為禾、一說為粟(小米);麥即小麥;菽則是大豆。


    “稻”本專指黏米,不黏之米稱作“粳”。


    “粱”是稷的優良品種。“黃梁”則是粱中的上品。所謂“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麥”特指小麥,大麥稱作“麰”。


    早期的五穀,一作“麻黍稷麥菽”,有麻無稻。大約與先秦時代、稻穀在黃河流域種植較少有關。


    到了三國時代,稻得到廣泛種植,徹底取代麻的地位。魏文帝曹丕出巡,聞到新城稻的香氣,感歎“上風吹之、五裏聞香”。


    江表惟長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風吹之,五裏聞香。--《與朝臣論粳稻書》


    由於粟(小米)的種植範圍廣,不易腐爛,便於保存,因此特別得到人們的喜愛。


    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生活上,粟都占據了統治地位。與今日“稻、麥分治南北”的情況大為不同。


    此時因為軍事活動頻繁,很難吃得到現煮的新鮮食物,因此將穀物磨碎或曬幹,通過脫水延長保質期。


    這類應急食品被稱作“糗”或者“糒”。糗即炒熟的穀物粉末,衝泡成糊狀食用;糒即如今日的幹飯。


    曹操妻妾眾多,死前遺命其居於鄴縣銅雀台,每日供以幹肉(脯)與幹飯(糒)。


    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台(即銅雀台)。於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魏武遺令》


    亂世中的五穀,不過是理想環境下的食物,是權貴門閥的“特供食品”,底層百姓,很難享受得到,但士卒卻是又不一樣,


    這幾十年的戰亂,群雄割據,丁口銳減,十不存一。戶口數量萎縮到東漢鼎盛時的四分之一。


    如此惡劣的外部環境下,人們根本不可能吃得上“放心糧”,遑論五穀。因此便產生了諸多替代品,聊以果腹。


    桑葚酸甜多汁,屬瓜果類食材。但曬幹後的桑葚,亦可略作充饑之用。


    袁曹爭雄河朔時,均采用桑葚作為預備軍糧。


    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王沈《魏書》


    又因為曹操的屯田成果遜於袁紹,故特別仰仗桑葚,甚至不惜為提供“桑葚幹兒”的楊沛加官進爵,以作表率。


    會太祖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楊)沛謁見,乃皆進幹(桑)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輔政,遷沛為長社令。--《魏略》


    彼時曬幹的棗子與栗子,也可充當應急食品。與桑葚類似。


    有記載者甚多,比如漢獻帝逃荒時便以棗、栗為糧。


    (獻帝)既至安邑,禦服穿敝,唯棗栗為糧。--《後漢書皇後紀》


    袁術在淮南驕奢淫逸,每日躲在宮中“啖食膏粱”,士卒則嗷嗷待哺,麵有菜色。


    (術)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


    最終饑餓的淮南將士,不得不自力更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淮南軍靠下河捉蛤蜊、下田捉螞蚱為生,


    袁術在壽春,穀石百餘萬,載金錢之市求糴,市無米而棄錢去。百姓饑寒,以桑椹、蝗蟲為乾飯。--《太平禦覽》引《吳誌》


    無論如何,袁術無賴到這個地步,也難怪稱帝不足兩年便徹底完蛋。確實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亂世中的百姓很難吃得到完整的穀物,隻能吃些米糠、麥屑、豆莖甚至桑葉,樹皮一類的粗糙食物來果腹。


    三國時江夏豪強李通,在饑荒時曾與部下分食糟糠,大得人心。最終兼並周遭大小勢力,成了獨擅一方的“小霸”。


    遭歲大饑,(李)通傾家振施,與士分糟糠。(士)皆爭為用,由是盜賊不敢犯。--《魏書李通傳》


    後世稱其作“李通淮汝、臧霸青徐”,由此可見吃到稻米飯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