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想了想又有些猶豫的道:“但是妾身又怕適應不了建業的生活,畢竟那邊的夷洲人是很少的,更別說妾身這個部落的人,那就更少了,


    到時到了建業,妾身什麽禮儀也不會,那不是要惹得夫君的朋友和同僚嘲笑夫君嗎?”張櫻這一兩個月跟顧裕待在一起,中原的語言也說得更好了,


    顧裕有力的手臂將張櫻摟緊了一些笑著道:“櫻兒不必擔心這個,建業雖然夷洲來的人很少,但像你們一樣的山越人還是不少的,再說有我陪著你,你不會孤單的,


    至於那些禮儀,你就不要學了,吾父雖然師從蔡邕,但早已先去了,如今家道中落之前的朋友都不怎麽來往了,不是很在乎這些的,就算有人說什麽,我也不會在意的。”


    孫權的哥哥孫策就曾對山越就痛下殺手。


    而山越,卻遊擊於深山,出沒於叢林,如骨鯁卡著東吳咽喉,尤其丹陽山越,就在東吳政權臥榻側,眼皮之下。


    若他們與北麵的曹魏遙相唿應起來,那真是東吳的心頭大患!孫權時,山越仍然“討不從命”,範圍主要還在丹陽、吳郡、會稽三地。


    他們上上下下,在山越、海越之間轉化,隻要政府不來管製,他們可以非暴力,也沒有奪取政權的野心,


    所以,赤壁之戰時,東吳吃緊,無暇顧及他們,他們反倒安定,沒來與曹魏唿應,反而是孫權北伐受阻,轉帆而歸,反戈相向,要來對付他們。


    他們對東吳的威脅,不是他們要來奪取政權,而是他們不認同東吳政權,不願意做東吳臣民。


    那麽,東吳難道就不能讓他們自治並與他們和平共處?這一問,問向王朝中國完全是多餘的,沒有哪一個政權會這樣做,因為王權的傲慢絲毫不可冒犯。


    但這不妨礙孫權調整政策,由圍剿轉向安撫、招安,孫權用諸葛恪之策,對丹陽山越,圍而不剿,斷其水源、食源,逼他們下山出山,再加以收編,納入戶籍,編成戶口,以擴充兵源稅源,增強東吳國力,僅丹陽一郡,招安的山越有十餘萬戶,東吳得甲士四萬。


    海越,也可以說是外越,針對“山越”而言時,就叫“海越”。若用王朝的眼光來看,就會把他們看作山賊,看成海盜,這裏麵,當然有一種地緣政治的歧視。


    漢武帝時,以大漢之國力及其才略,解決了這兩個地緣政治難題,不光把北胡匈奴人趕進了大漠,還把南越趕下了大海,將山越、海越的曆史問題,遺留了下來。


    到了三國時期,“北胡”的曆史遺留問題已被曹操解決了,但也隻是暫時性的,而“南越”遺留問題——山越和海越,還得由孫權來解決,他們是資源,但也是包袱。


    東吳,在古越國地域興起,可以說是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聯合的產物,其政治文化當為漢屬,然其地緣政治,則不離越土,故可視為漢越合一的國度。


    孫氏先祖,為春秋時由齊入吳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子孫世居江南,


    孫堅“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果不其然,他有著兵家的血統。


    年方十七,他曾與父親一道,載舟往錢塘,船行江中,遇海盜掠人財物,在岸上正分贓,同行人等皆欲止步,過往船隻不肯向前,時孫堅對父說“此賊可擊”!


    遂操刀上岸,以手指東指西,發號施令,賊觀之,以為官兵來捕,扔下財物,一哄而逃。


    孫堅追去,斬一賊而還,其父驚喜,沒想到孫家數世為吏而能有此兵家虎子。


    適逢會稽人許昌在句章起義,號稱其父為越王,自稱陽明皇帝,據說附近諸縣,有萬數之眾追隨。


    孫堅募勇千餘人,一舉滅了“陽明皇帝”,這大概是越人複國運動的最後一聲哀鳴吧,此後山越海越起義,就不再自稱為越王之後,也不再采取複國運動的方式。


    可在此地興起的東吳政權,是否還有著古越國的迴光返照呢?


    迴答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麵來看,一方麵,就其政治認同而言,當然不會自認為是古越政權的延續與變更,理所當然以漢家天下的一部分自居;


    另一方麵,畢竟立國於古越舊地,古越之土與民決定了政權的基本麵,由此而言,也可認為新興的東吳政權為古越國的複興和重現。


    雖然其軍政勢力由北而南,來自淮泗集團,但其社會基礎卻紮根本土,基於江東大族,而孫氏家族不但江東世係,況又淮泗領袖,故能成其政權樞紐。


    漢與越,其實沒有那麽大的差別。


    漢人與越人文化上的共性,應該大於差異,地緣政治的衝突,會誇大差異性,上升到文明的衝突,以服從於政治目的。


    嚴格說來,漢非一種族,乃一文明之樣式,為一文化共同體。“漢”之原初,本為地名,乃漢中簡稱,劉邦以漢中王立漢朝,故又為一代王朝之國名,進而為一國族之總稱,


    漢非文明源頭,亦非文明母體,太史公《五帝本紀》追根溯源,覓得共同祖先——炎黃二帝,以此血緣譜係,形成漢民族共同體,凡漢民,皆為炎黃子孫。


    溯源至此,可見漢越一體。不必說炎黃時期,吳越已有良渚禮玉文化北上,由東南而西北,契合了有關堯、舜、禹傳說,且自有史以來,便以越人為夏禹之子少康的後代,《越絕書》中,越王勾踐懷之念之在斯,其從夷不從周,即以越禹為根柢。


    此源甚遠,近言之,則有越滅吳,楚並越,秦亡楚,而楚懷恨,誓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時,楚行越隨,越已認同於楚,故楚誅暴秦,諸越從之,楚人項羽起兵江東,率吳越子弟八千北伐,劉邦所在沛縣,也是吳越舊地,後歸楚,雖以漢中立漢朝,但歸根到底還是楚地人文,所以,楚人漢人本為一體,而楚人中已包含了吳越。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政治一體化進程,先是吳越一體,接著楚越一體,這兩個進程,有文化認同為前提,還算順利。


    接下來,秦滅楚,楚人不屈,有亡秦之誌,故而曆史大翻盤,楚人奮起,滅秦興漢,開啟楚漢一體化進程,以此而有漢民族形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