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綜跟隨在曹爽身後進得西廳,楊綜繼續開口道:“丞相,張昭成此人所圖不小啊,掌握區區一教之實力便想與一國做交易,既要大魏給他封王、也要實際的封地,


    此人還看得清大魏如今真正的掌權者是誰,能找對門,畢竟自武帝、諸葛亮之時起到如今莫不是如此,皆是軍政皆出丞相府,如今的大魏是咱們這裏,蜀漢則是費文偉的大將軍府。”


    曹爽坐下繼續問道:“這張昭成真是膽大,其勢力還遠不如當初太平道的黃巾軍,也不知誰給他的膽子?張昭成能給大魏帶來什麽好處?”


    楊綜迴道:“稟丞相,張昭成派來的那個道士說若是大魏攻蜀,他們五鬥米教便會在適當時機在蜀地的包括成都等地起義,裏應外合,以助我大魏一臂之力,畢竟如今已不是諸葛亮掌權之時,想要起義也容易些。”


    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春率領大軍北赴漢中,軍隊總數約有八萬到十萬之間,占據蜀漢全國兵力大半。


    從此時到他在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五丈原,其間整整七年都沒有迴到成都去朝見後主。


    如果說是因為戰事繁忙的話,那麽建興九年(231年)他從祁山迴師後,到建興十二年(234)兵出斜穀,有三年時間沒有作戰,在此期間孔明也沒有迴過蜀中。


    就連諸葛亮去世時也留下遺囑,把屍體埋在定軍山,不願歸葬成都。


    這就令人感覺很反常了。據陳壽《三國誌》所言,“當此之時,亮之素誌,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


    說明當時他的誌向是久駐漢中,伺機伐魏,並未想迴到成都去安度晚年。


    他的這種做法,並不合乎傳統的封建禮製,因而後來受到某些蜀漢大臣的責難。


    如諸葛亮死後,李邈上書曰:“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筆者按:“五大不在邊”,典出《左傳·昭公十一年》,孔穎達疏引賈逵雲:“五大謂大(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也。”


    是說這幾種人權勢過盛,長期居邊則容易反叛朝廷,因此李邈說他常常為此替朝廷擔心。


    諸葛亮領兵在外、久不朝見,這一點也與曹操類似。


    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攻占冀州後,就把他的司空府、即後來的丞相府設置在鄴城,此後直到他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再也沒有迴到許都去朝見漢獻帝。


    建安二年(197年)初,曹操曾經麵見獻帝,留下了緊張恐懼的印象,結果是他從此不再入宮見君。


    《世說新語》記載:“舊製,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


    初,(曹)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複此製。公自此不複朝見。”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與獻帝及朝廷百官的矛盾很深,隨時會爆發尖銳的衝突。


    如果曹操住在許都或是前去朝見,很可能遭到獻帝及其黨羽的暗殺或逮捕,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平時住在他的封國都城鄴城中,不與傀儡獻帝會麵。


    劉禪對諸葛亮雖然言聽計從,但兩人的關係並非是君臣和睦、親密無間。


    例如諸葛亮死後各地請求為其立廟祭祀,按照他對蜀漢國家的貢獻與聲望影響,以及劉禪曾受先主“父事丞相”的遺囑,本來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出人意料地遭到朝廷拒絕。


    後來屢經大臣們的請求,直到景耀六年(263年)他才勉強答應在漢中為諸葛亮立廟,此時距離孔明逝世已有29年之遙了。


    學術界認為此事表明劉禪對孔明具有猜忌和怨恨,是借立廟之事來發泄不滿。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製度,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大將軍,後又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


    《魏略》記載,“琬卒,禪乃自攝國事。”柳玉東評論說:“這表明在劉禪心目中,絕不允許再出現第二個諸葛亮,以免再次出現大權旁落的危機。”由此可見,諸葛亮在漢中多年不迴朝麵君,是有一定原因和理由的。


    三國時期,為了防止前線將士叛逃,他們的家屬往往被扣押在後方做人質,稱作“質任”。


    而諸葛亮似乎對劉禪有所防備,為了避免後方發生政變,親屬被扣押做人質,孔明把子息帶到了漢中,留在自己身邊。


    諸葛亮入川後在成都置有家產,他曾向後主上表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但是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北赴漢中,養子諸葛喬也隨軍前往。


    諸葛亮本傳記載他“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


    年二十五,建興六年卒”。


    他生前在前線擔任運輸工作,諸葛亮與兄瑾書曰:“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


    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穀中。”


    他惟一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很晚,“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古人虛歲,諸葛瞻應是生於建興五年(227年),按照常理應是留在成都家中。但是諸葛亮自建興五年離家再未返迴四川,如果諸葛瞻在成都,諸葛亮走後就終身不得相見,


    其發育情況隻能是聽別人稱讚才能得知,那麽他給諸葛瑾的信中就會寫到是聽某某言傳諸葛瞻如何聰慧,


    就像劉備臨終前稱讚劉禪那樣說,“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但諸葛亮不是那樣講,而是直接說幼子“聰慧可愛”,按此判斷應是親眼得見,表明小兒在其身旁近側。


    另外,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撤兵,他對費禕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


    句中提到的“府親官屬”可以理解為丞相府內的家小親戚與相府官吏,


    所以由此來看,諸葛瞻很可能也是在漢中相府之內,或隨同諸葛亮的大軍在前線,而不是在成都家中。


    按照李邈的說法,諸葛亮擁兵久居邊境,很可能遭到朝廷的猜疑而禍及宗族,隻是由於他的夭亡才避免了悲劇發生。


    “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所以諸葛亮讓直係親屬隨軍在外恐怕是有深刻原因的,他一生謹慎,自然會為兒子的安全考慮周詳,而不冒任何風險。


    諸葛亮的上述做法也與曹操有類似之處。


    曹操在早年作戰時,幾個兒子都帶在身邊,教以騎射之術,並沒有留在許都;其目的也是怕後方局勢不穩而發生叛亂,子嗣被敵人殺害,或是被捕獲當作人質,會被用來要挾自己。


    如曹丕《典論·自敘》所言:“餘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撫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征,餘常從。”


    後來曹操征伐荊州,張繡在宛城歸降後叛變,給曹操以重創,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與勇將典韋都被殺害。


    曹丕迴憶說:“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直到曹操占據冀州,有了可靠的根據地之後,他才讓家小留在鄴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