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望著那舞姬柔美的舞姿道:“聽聞大漢除了這巾舞和鞞舞之外,還有從賨人哪裏學習和改編巴渝舞,我等若是能有機會都欣賞到,是我等的榮幸啊,據說這些都是從漢高祖之時便流傳下來的舞蹈了。”


    吳清點頭迴應道:“汝說的不錯,巴渝舞便是當年高祖從麾下驍勇善戰的賨人那裏學來的,說起來這賨人才算得上這益州巴地原本的主人,隻是如今被我等外來之人鳩占鵲巢了而已,諸位若是想見識巴渝舞,對我來說亦是很容易的事情,待改天諸位再到我府上,找幾個賨人便可讓諸位見識一番了,當年先父和叔父還在軍中之時,麾下亦是有不少賨人將士的。”


    商朝建製“巴方”,治地“城壩”,稱“蛇種”巴人。西周建成“賨國”治地“城壩”,稱“巴”(蛇巴)。


    商末,蛇巴(賨人)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直到後世,渠江流域受到僚人衝擊,宕渠文明廢毀,賨人四散逃亡。


    “賨人”名號前後曆時700年左右。“板楯蠻”人最初以漁獵為生,但由於當地自然環境惡劣,物質條件艱苦,巴人形成了勇猛剽悍的民風。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由於紂王多次征討“板楯蠻”人,“板楯蠻”人紛紛加入武王的伐紂大軍,充當前鋒,衝鋒陷陣。由於“板楯蠻”人的貢獻,周武王分封71個諸侯國(子國),巴氏一族被分封為“巴子國”,簡稱巴國。


    春秋戰國時期,巴國政治軍事實力膨脹,但仍處於奴隸製社會。


    東有楚國,北有強秦,西有蜀國,巴國夾在其中生存環境惡劣。公元前317年,秦國滅掉巴國,巴國宣告滅亡。


    秦漢之世,這支被稱作“賨人”的族群異常活躍,較多地參與了中原漢民族的曆史演繹,故有不少文字記載。


    東漢時,賨人多次東征西討,他們以長戈、木盾為武器,驍勇善戰,號為“神兵”。朝廷官吏以其外形特別,以“板楯蠻”稱唿,形象直觀明了,就算是現在的蜀國軍中亦是有不少賨人在效力。


    賨人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民族?後漢時,“賨”即有明確說法。


    《說文解字》釋賨:“南蠻賦也”,而釋蠻:“南蠻,蛇種”。《廣雅·疏正》賨作賩。向朝廷納賦稱為“賨”的這個民族,當時中原謂之“南蠻”“板楯蠻”。蛇種南蠻就是“蛇巴”。就是說,賨人本為巴人,即所謂“蛇種”巴人。


    賨人參加了武王伐紂。所謂“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


    劉邦募賨人定三秦,見“巴渝舞”而喜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


    這應當是世代相傳的說法。表明賨人的史跡相當古遠。劉邦將“巴渝舞”引入宮廷,十分有名,傳之久遠。司馬相如所謂:“《巴渝》《宋》《蔡》,金鼓迭起,洞心駭耳。”


    巴地除有兩支很有影響的巴人外,也是民族雜居共處的地方。兩個版本《蜀都賦》分別寫到:“東有巴賨,綿亙百濮”;“左綿巴中,百濮所充”。


    射殺白虎的巴蛇之巴,《後漢書》記載始於秦昭襄王時,就是以“板楯蠻”稱唿的。《華陽國誌·巴誌》:“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


    ”所謂“蛇巴”,是以巴為圖騰的原住民,他們處在大巴山及渠江、嘉陵江兩河流域,倚仗天然屏障的保護,很少受到外族入侵,是一支獨立發展的族群。漢代叫“白虎複夷”,又叫“板楯蠻”,後來也有叫“弜頭虎子”的。


    《輿地紀勝》記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這裏所說的“巴西宕渠”(東漢末為巴西郡宕渠縣),即上古時生活在華鎣山西側的一支重要民族——板楯蠻,又稱賨人。


    他們崇拜蛇,故亦稱“蛇巴”。他們在渠江流域生活了三千年。


    “板楯蠻”是他們最早的稱唿,最遲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其來源是其作戰時,手持弓弩,以木板為楯(即木製盾牌,以土漆製過,質地堅韌,又稱彭排)進行攻擊與防禦。


    胡三省《通鑒釋文辯誤》說:“餘按楯,音食尹翻,……板楯蠻以木板為楯,故名。”“賨人”“賨民”是秦漢時對他們的稱唿。古文獻中,最早提及“賨”這個名稱的是西漢揚雄《蜀都賦》:“東有巴賨,綿亙百濮。”


    在秦漢以前,賨人的居住比較集中,秦漢以後,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區呈現出“巴夷”(即廩君蠻)與“賨民”雜居的局麵。


    賨人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善跳巴渝舞。


    歌舞時,數人敲銅鼓,男男女女手拉著手一邊唱著歌,一邊跳舞。跳到高潮時,銅鼓激越,人們勁歌。


    舞者手執“牟弩”,步伐整齊有力,作出向敵人進軍的模樣。這時,舞蹈已經變成戰鬥的演練了。


    漢高祖劉邦曾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他們的舞蹈,因為賨人生活於巴郡渝水一帶,所以就稱此種舞蹈為巴渝舞。


    巴渝舞傳入宮廷後,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麵,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


    表演時,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戰歌,樂舞交作,邊歌邊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


    由於這種舞蹈是武樂舞蹈,漢哀帝罷樂府後,對巴渝鼓員36人仍認為不可罷,交由大樂領屬,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係統。


    其伴奏樂器以銅鼓為主,配合擊磬、搖鞀、撫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在我國古代舞蹈藝術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東漢的應劭(shào)在《風俗通》裏《文選·蜀都賦》引注明確記載:“閬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銳氣喜舞,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令樂府習之。”


    陳廣欽道:“漢朝流傳下來的竹簡上說賨人民風質樸,父子同諱,夫妻同名,女人頭發盤於頭頂,向後下垂;三寸竹筒,斜穿過耳,富人還以珠璫裝飾。她們穿“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的統裙。男子左衽(右臂外露),披著長發,打著赤腳,便於打仗與從事生產勞作,不知是否與現在的賨人相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