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厚重臉皮道:“濟陽侯多半是在說笑,若是您都這樣說,那我等這樣從偽魏過來的人可怎麽辦?今日我等既然有緣結實您,您日後可要在朝堂之上多多照顧我等啊!”


    吳清心道這王處道真是會巴結啊,自己跟他才第一次見麵,因為買賣自己用不到的一處宅子,他就想攀附,不過這樣的人這些年自己還是見了很多了,也說不上過於反感,


    吳清道:“這些都好說,隻要我能幫得上忙,也能幫話,我還是會幫你們的。”雖說他不怎麽看得上王處道,但他也還是要看些左將軍郭修的麵子,


    畢竟他們是一起的,不看僧麵也要看一下佛麵嘛,說不定日後也要有求於郭修的時候,郭修現在就已經是左將軍,日後說不定真能做上車騎將軍之類的四將軍,


    那對吳氏的作用可就很大了,結交一下、日後常常走動也是無妨的,他吳氏家大業大的,是不缺這點辦宴會的,多結交一些朝中的大小官員也是很好的,他吳氏要在蜀漢很好的生存下去,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晚宴時分,吳清讓府中的歌姬準備了舞蹈供眾人欣賞,吳清輕輕拍著手掌,片刻之後穿著鮮豔衣裙的歌姬魚躍而入,道:“諸位新到成都,想必還沒欣賞過我蜀國的巾舞罷?今日便讓諸位換換口味。”


    王沈笑著:“今日我等可是有眼福了。”


    舞姬微微屈身向吳清行過禮之後,吳清擺手道:“可以開始了。”


    而後麵容姣好、身材苗條的舞姬便開始在廳中的空地處翩翩起舞,舞人所持的雙巾有的等長,有的長短不一,舞姿熱烈奔放。有樂隊伴奏,以鼓為主,並有拊掌而歌者。這巾舞有歌辭可供演唱,是比較注重節奏的舞蹈。舞女高髻細腰,穿著分為四片的舞裙,裙長及地,雙手各持一巾而舞。


    陳廣欽道:“相傳這巾舞是由周代的鞞舞演變而來,今日仔細觀之,果真與魏、吳兩國的新舞有很大的不同,很有古韻。”


    鞞舞是我國中古前期舞蹈。因執鞞鼓而舞,故名。過去有一種玩具,很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用雙手來迴搓動它的手柄,就會發出波隆波隆的聲音,這種玩具就是撥浪鼓。撥浪鼓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是一種被稱為鞉(táo)鼓的樂器。


    有三個舞伎一起跳的,最中間的是一個頭戴冠,身著廣袖長服,腰間束帶的舞者。這位舞者雙臂揚起,舉袖起舞,舞姿典雅華麗;左邊的伎人頭上有幘(古時的一種頭巾),上身袒裸、肚大腰圓。隻見他曲腿彎腰,手搖鞉鼓而舞;右側也是一個上身袒露、穿喇叭長褲的伎人。他昂首抬頭,手中揮舞著兩支短劍,右足上提,正欲踏擊足下的一隻鼓。


    也有一伎頭戴小帽,裸露上身,雙腿彎曲作半蹲狀。一手向前伸出,一手舉鞉鼓而舞;磚的左下方,是一位頭戴冠、身著長袍、跪坐於地的樂伎正在挽袖撫琴。畫麵正中是一個頭戴冠、身穿寬袖長袍的舞伎,隻見他扭腰擺胯,揮動著手中的長巾,舞姿超然。


    鞞舞又稱鼙舞,這個舞蹈名稱的得來,正是因為舞者手中所持的鞞或鞉。鞞是一種小鼓,最初是軍隊作戰時用於發布命令的,漢代時稱騎鼓,並被用於樂舞表演。鞉也是一種小鼓,鼓上有柄,鼓側有耳槌。搖動鼓柄時,鼓兩側的耳槌擊打在鼓麵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由於鞞與鞉都是小鼓,因此鞞舞又稱鞉舞。


    王沈飲了一爵酒道稱讚道:“先帝不愧是真正繼承大漢江山的人啊,連蜀中的歌舞都是漢時流行的、流傳下來的,假以時日陛下必能中興漢室啊!”


    漢宮廷對鞞舞極為重視,漢章帝時還專門為鞞舞配了詞曲,如《關東有賢女》《章和二年中》《樂長久》《四方皇》《殿前生桂樹》五篇鞞舞曲(這些歌詞後來散失無存)。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宮中已不見會鞞舞的伎人。喜愛歌舞的曹操聽說漢靈帝西園還有個鼓吹藝人李堅會鞞舞,便召他在宮中指導伎人學習這個舞蹈,並令曹植作新詞。又據《樂府詩集》卷五十三記載,後來曹植重新寫了《聖皇篇》《靈芝篇》《大魏篇》《精微篇》《孟冬篇》五部鞞舞曲。


    後有鞞舞賦曾如此讚歎鞞舞的超絕:“鞞舞煥而特奏兮,冠眾妓而超絕。采幹戚之遺武兮,同數度於二八。”


    很多文獻記載都認為鞞舞出自於巴渝舞。如《文獻通考·樂考》:“按‘鞞舞’本漢‘巴渝舞’。高祖自蜀漢伐楚,其人勇而善鬥,好為歌舞。帝觀之曰:‘武王伐紂之歌。’使工習,號曰巴渝舞。”


    劉邦所謂的“武王伐紂之歌”,就是指周武王伐紂時,得到了巴蜀的響應和參與,尤其是巴人軍隊十分勇猛,一邊衝鋒陷陣,一邊唱歌跳舞。殷紂王的軍隊在巴人的舞蹈和歌聲中,紛紛陣前倒戈。無獨有偶,楚漢戰爭期間,漢高祖劉邦在巴蜀的閬中招募了七姓賨人為前鋒,這些賨(cong)人就是武王伐紂時巴人的後裔。他們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同樣在戰鬥中載歌載舞,為劉邦“還定三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賨(cong)人,曆史上的少數民族,又稱寅(yin)人、板楯蠻。崔鴻《十六國春秋》載:“秦並天下,以為黔中郡,薄賦其人,口歲出錢四十,巴(地)人謂賦為賨,遂因名焉”。盤瓠之後裔的武溪蠻雖納賨賦,卻不稱賨人”(汪玉祥《賨人與賨國》)。古書中記載,該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早在春秋戰國之前,賨(cong)人便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都就建在今四川達州市渠縣(秦時稱宕渠縣)的土溪城壩。《華陽國誌》記載:“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寅城、盧城。”酈道元《水經注》載:宕渠縣“古賨國也,今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需要指出的是,曆史上有鞞舞和巴渝舞兩個舞並存的情況。這是什麽原因呢?《樂府詩集·魏陳思王鼙舞歌序》引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中是這樣解釋的:“‘鞞舞’,梁謂之‘鞞扇舞’,即‘巴渝’是也。鞞扇,器名也。鞞扇上舞作‘巴渝弄’,至‘鞞舞’竟,豈非‘巴渝’一舞二名,何異‘公莫’亦名‘巾舞’也。”


    鞞舞在民間也十分流行。大多出現在貴族豪門的宴享上,表演人數從一個到多個不等,雖然場麵上遠不及宮廷表演那樣華麗隆重,但藝人的表演水平和受歡迎的程度卻毫不遜色,而同時在漢代流行的巾舞則是將舞姬手中的小鼓換成了巾布,算是各有各的美吧。


    吳清麵色漲紅擊掌和樂道:“改日若是有機會,我再請諸位來府中觀賞鞞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