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蔣介石也在抓緊和日本攤牌的最後準備。他知道,這是早晚的事。雖然他最不願意、最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麵出現;但他已然清楚,日本是決心要滅亡中國的。
孔祥熙曾和一些軍政要員秘密計算過,如果真的與日軍正麵交火,僅步槍子彈每月約需7億發,而自己國內隻能生產兩到三成,還不要說其他軍需裝備了。因此,購買軍火也是孔祥熙此次出訪的秘密使命。
孔祥熙出訪的第一站是英國。當時的飛機性能比較落後,續航能力不過幾百公裏,最遠程的也隻能1000公裏。所以,從中國到英國隻能乘船。如從上海起程,需在海上漂泊一個多月才能到達英國本土。即使如此,孔祥熙在蔣介石的授意下,也要不辭長途跋涉之苦,決心去英國尋求支持。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到了1937年,其在國際上地位和影響已日落西山,後起之秀美國、德國和日本等都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了英國。特別是德國,和英國同屬歐洲國家,極想和英法在各大洲爭奪勢力範圍。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以至希特勒上台之後就更加咄咄逼人,整個日爾曼民族在希特勒的煽動下復仇心切,並把矛頭直接對準了英法。所以,英國當時不能說內外交困,但也確是困難重重。當時的英國政府把希望寄託於和美國的合作以及通過和希特勒妥協換取歐洲的和平上了。而中國因為是個東方國家,對英國當時在全球設置的棋盤中,隻不過是個小卒而已。
為了能引起英方對孔祥熙出訪的重視,蔣介石早已策劃在先。此次正好利用英王喬治六世舉行加冕典禮的時機,他派代表前去祝賀,顯得既合情合理又不失國格。再則,在孔祥熙出訪前,蔣介石又在南京舉行了盛大的餞行宴會,並邀請了美、英、法等國公使參加,並請他們及早向本國政府投書此事以便引起重視。
1937年春的一天晚上,南京中山大酒店彩燈閃爍,燈火輝煌。一輛輛黑色轎車停在門前,各國公使身著晚禮服,扶著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太太緩緩步入宴會廳。
當時的行政院代院長王寵惠主持了這次宴會。他看了一眼在前台就坐的孔祥熙、宋藹齡後,發表了即席講話。王寵惠說道,“英王之加冕典禮,異常隆重。而中英之邦交,素稱敦睦,是故我國參加英王加冕。此次參加英王加冕典禮之特使,由孔副院長擔任。以孔副院長之學問、道德、聲譽及地位而論,深伏得人。孔副院長在國內雖政務繁重,但因此行使命重要,故毅然決然前往。希望孔副院長此去對於中英邦交,益謀敦睦,將來歸國之後,復以此行之獲貢獻於國家。”
一陣稀稀落落的掌聲之後,孔祥熙邁著四方步走近話筒。他輕聲哼了一聲,向前探了探腰然後說:“本人奉使赴英,祝賀英王加冕,愧不敢當。庸之才疏學淺,幸得委員長之信任,焉能不效犬馬之勞。此次專程前往參加現今世界罕見的隆重典禮,除代表國家向英王致賀外,亦代表政府和人民向英國朝野表達親切之熱忱,使兩國邦交益臻敦睦。事畢,順道至各國考察各項建設情形,以為我國經濟建設之借鏡。”
盡管孔祥熙不是外交部長,但幾年來的修煉亦使他在這種場合表現出一種雍容大度,從容不迫,不拿講稿也能侃上幾十分鍾。
宴會開始後,孔祥熙舉杯向各國公使,特別是英法美公使祝酒,以表真誠。而這些慣於外交辭令的公使們自然是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反正是不花錢的晚宴,不吃白不吃。
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孔祥熙專門到蔣介石處辭行。蔣介石意味深長地對孔祥熙說: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西安事變’,更見庸之的一片忠心。將來的國家大事,更要委庸之盡心。此次赴歐美,關係更大,望能忠心盡責。”
孔祥熙對蔣介石歷來是畢恭畢敬。當下他連連點頭應是,表示一定把蔣的話銘刻在心。最後,他提出能否讓他的長女孔令儀、次子孔令傑隨同前往。
蔣介石應允後,孔祥熙告辭出門時,已是深夜了。
1937年4月2日,孔祥熙以“中華民國特使”身份,率30餘人從上海啟程乘坐義大利豪華客輪“維多利亞”號前往英國。
孔夫人宋藹齡及孔令儀、孔令傑隨同孔祥熙一起前往。
國民黨行政院代院長王寵惠、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以及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汪精衛的代表曾仲鳴等眾多顯要,一齊到碼頭送行,足見對孔此次出訪的重視。
初春的海麵上,風和日麗,海麵上波光粼粼。“維多利亞號”穿過台灣海峽,兩日後到達香港。10天後抵達印度西海岸孟買,4月20日抵埃及賽特港。
埃及是孔祥熙一行的中轉站。他們決定在這裏休息幾日,長途的海上奔波使孔祥熙有一種渴望陸地的感覺。每日早上、中午和傍晚,麵對的都是那一望無際、深不可測的大海,心裏不但沒有產生自豪感,反而覺得悲涼,流水落花,歲月無情,眼下雖然事業有成,但付出的畢竟是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年華。再則,宦海沉浮,就如同這大海的波浪一樣,變幻莫測。自己在南京政府身居高位,又和宋家聯姻,就像這艘大船可以在海中劈波斬浪。但大海畢竟不能總是風平浪靜,一旦陰沉下臉,誰能保證它不會發怒;不會把這艘大船打翻呢?當孔祥熙得知到了埃及後,不禁心花怒放,立即和夫人宋藹齡商量,乘著時間允許,一定在這裏多休息幾日。
</br>
孔祥熙曾和一些軍政要員秘密計算過,如果真的與日軍正麵交火,僅步槍子彈每月約需7億發,而自己國內隻能生產兩到三成,還不要說其他軍需裝備了。因此,購買軍火也是孔祥熙此次出訪的秘密使命。
孔祥熙出訪的第一站是英國。當時的飛機性能比較落後,續航能力不過幾百公裏,最遠程的也隻能1000公裏。所以,從中國到英國隻能乘船。如從上海起程,需在海上漂泊一個多月才能到達英國本土。即使如此,孔祥熙在蔣介石的授意下,也要不辭長途跋涉之苦,決心去英國尋求支持。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到了1937年,其在國際上地位和影響已日落西山,後起之秀美國、德國和日本等都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了英國。特別是德國,和英國同屬歐洲國家,極想和英法在各大洲爭奪勢力範圍。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以至希特勒上台之後就更加咄咄逼人,整個日爾曼民族在希特勒的煽動下復仇心切,並把矛頭直接對準了英法。所以,英國當時不能說內外交困,但也確是困難重重。當時的英國政府把希望寄託於和美國的合作以及通過和希特勒妥協換取歐洲的和平上了。而中國因為是個東方國家,對英國當時在全球設置的棋盤中,隻不過是個小卒而已。
為了能引起英方對孔祥熙出訪的重視,蔣介石早已策劃在先。此次正好利用英王喬治六世舉行加冕典禮的時機,他派代表前去祝賀,顯得既合情合理又不失國格。再則,在孔祥熙出訪前,蔣介石又在南京舉行了盛大的餞行宴會,並邀請了美、英、法等國公使參加,並請他們及早向本國政府投書此事以便引起重視。
1937年春的一天晚上,南京中山大酒店彩燈閃爍,燈火輝煌。一輛輛黑色轎車停在門前,各國公使身著晚禮服,扶著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太太緩緩步入宴會廳。
當時的行政院代院長王寵惠主持了這次宴會。他看了一眼在前台就坐的孔祥熙、宋藹齡後,發表了即席講話。王寵惠說道,“英王之加冕典禮,異常隆重。而中英之邦交,素稱敦睦,是故我國參加英王加冕。此次參加英王加冕典禮之特使,由孔副院長擔任。以孔副院長之學問、道德、聲譽及地位而論,深伏得人。孔副院長在國內雖政務繁重,但因此行使命重要,故毅然決然前往。希望孔副院長此去對於中英邦交,益謀敦睦,將來歸國之後,復以此行之獲貢獻於國家。”
一陣稀稀落落的掌聲之後,孔祥熙邁著四方步走近話筒。他輕聲哼了一聲,向前探了探腰然後說:“本人奉使赴英,祝賀英王加冕,愧不敢當。庸之才疏學淺,幸得委員長之信任,焉能不效犬馬之勞。此次專程前往參加現今世界罕見的隆重典禮,除代表國家向英王致賀外,亦代表政府和人民向英國朝野表達親切之熱忱,使兩國邦交益臻敦睦。事畢,順道至各國考察各項建設情形,以為我國經濟建設之借鏡。”
盡管孔祥熙不是外交部長,但幾年來的修煉亦使他在這種場合表現出一種雍容大度,從容不迫,不拿講稿也能侃上幾十分鍾。
宴會開始後,孔祥熙舉杯向各國公使,特別是英法美公使祝酒,以表真誠。而這些慣於外交辭令的公使們自然是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反正是不花錢的晚宴,不吃白不吃。
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孔祥熙專門到蔣介石處辭行。蔣介石意味深長地對孔祥熙說: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西安事變’,更見庸之的一片忠心。將來的國家大事,更要委庸之盡心。此次赴歐美,關係更大,望能忠心盡責。”
孔祥熙對蔣介石歷來是畢恭畢敬。當下他連連點頭應是,表示一定把蔣的話銘刻在心。最後,他提出能否讓他的長女孔令儀、次子孔令傑隨同前往。
蔣介石應允後,孔祥熙告辭出門時,已是深夜了。
1937年4月2日,孔祥熙以“中華民國特使”身份,率30餘人從上海啟程乘坐義大利豪華客輪“維多利亞”號前往英國。
孔夫人宋藹齡及孔令儀、孔令傑隨同孔祥熙一起前往。
國民黨行政院代院長王寵惠、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以及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汪精衛的代表曾仲鳴等眾多顯要,一齊到碼頭送行,足見對孔此次出訪的重視。
初春的海麵上,風和日麗,海麵上波光粼粼。“維多利亞號”穿過台灣海峽,兩日後到達香港。10天後抵達印度西海岸孟買,4月20日抵埃及賽特港。
埃及是孔祥熙一行的中轉站。他們決定在這裏休息幾日,長途的海上奔波使孔祥熙有一種渴望陸地的感覺。每日早上、中午和傍晚,麵對的都是那一望無際、深不可測的大海,心裏不但沒有產生自豪感,反而覺得悲涼,流水落花,歲月無情,眼下雖然事業有成,但付出的畢竟是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年華。再則,宦海沉浮,就如同這大海的波浪一樣,變幻莫測。自己在南京政府身居高位,又和宋家聯姻,就像這艘大船可以在海中劈波斬浪。但大海畢竟不能總是風平浪靜,一旦陰沉下臉,誰能保證它不會發怒;不會把這艘大船打翻呢?當孔祥熙得知到了埃及後,不禁心花怒放,立即和夫人宋藹齡商量,乘著時間允許,一定在這裏多休息幾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