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爭取張學良煞費苦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決心要把張學良拉到南京政府一邊。他派出親信張群、李石曾、吳鐵城等人輪班長期盯在張學良的身邊。張學良到何處,蔣介石的人跟到何處。蔣先委任張學良為副總指揮,又委任東北軍將領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這等於把平津、河北地盤給了奉係,這些對張學良很有誘惑力。同時,蔣介石還有更陰險的招法,就是分化瓦解東北軍,以高官厚祿買通張學良的部下。如蔣以300萬現洋收買了東北軍23旅旅長馬廷福率兵叛變。這使張學良很憂慮。他知道蔣這個人不擇手段。最後,張學良從東北集團的利益出發,站到了蔣介石的一邊。相形之下,反蔣派拉張學良的手段就大為遜色了。首先他們拿不出什麽切實的玩藝給張學良,態度又比不上蔣介石那樣堅決和“誠懇”,隻能做一般性的交談。使張學良感到馮玉祥與閻錫山對自己不夠尊重。
由於張學良9月18日決定東北軍主力入關,幫助蔣介石打敗了反蔣聯軍,張學良從此加入了蔣介石集團,把東北的命運交給了南京政府,換取了占據華北的既得利益。他自認為這是萬全之策。但事實證明,張學良犯了一個無法換迴的錯誤。他倒向蔣介石的結果即東北軍主力入關,給一年以後的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造成了方便條件。他指望南京政府會保護東北利益,但蔣介石與美、英帝國主義勾結,拿東北主權同日本帝國主義作了交易。
1930年與1931年出現的兩個“九·一八”,應該說都是張學良一生中的最大失策。
蔣介石與張學良對反蔣派採取了軍事壓力與安撫收買並用的方針。首先是“倒戈將軍”石友三投奔了張學良。晉軍也背著閻錫山自找門路,紛紛與蔣介石、張學良接上了關係。西北軍在蔣介石派出的說客策反下,梁冠英、萬殿尊、呂秀文、李肖庭、部子舉等,也都相繼倒戈。其他雜牌軍大都很快就換成了蔣軍的旗號。
10月16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鄒魯、謝持、陳公博等在太原開會,商討如何收場。他們希望東北軍能提出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案。閻錫山還企圖保住山西地盤。但不可一世的得勝者蔣介石,趾高氣揚,不給閻錫山、馮玉祥等留有迴旋的餘地。10月3日,蔣介石發布大赦通電時,就已把閻錫山、馮玉祥列入了不能赦免的名單之中。隨後,又對閻、馮多方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必須無條件下野。蔣介石隻答應在改編晉軍和西北軍時,適當考慮不拆散他們的原建製。蔣介石對山西進行經濟封鎖,蔣機不斷轟炸。10月25日,蔣介石命令楊虎城部攻克潼關,守備西安的劉鬱芬由蔣軍策反,獻城倒戈。宋哲元率領殘部逃到晉西南維縣、汾陽一帶駐紮。閻、馮的軍事實力到此已經瓦解殆盡。
蔣介石讓張學良改編晉軍,他自己收編西北軍。張學良於11月上旬在天津邀集晉軍將領開會,決定將晉軍改編為四個軍,分別以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楊愛源為軍長。蔣介石委任西北軍的孫連仲為26路軍總指揮,但調往魯西駐紮。馮玉祥的部將李鳴鍾為鄂豫皖三省邊防清鄉督辦,指揮第22路軍到淮陽、項城一帶“圍剿”紅軍。經過蔣介石批準,西北軍的宋哲元部改由張學良收編為29軍,委任宋哲元為軍長。
11月4日,閻錫山發表通電,聲明“即日釋權歸田”。但蔣介石逼迫他們必須出洋,並發布了對閻、馮的通緝令,不給他們留住國內的餘地。閻錫山被迫逃到日本占領的大連居住。馮玉祥先由大同北上,秘密轉人晉西,到他的部下宋哲元駐防的稷山縣居住。1931年夏,宋哲元部移防晉東南平、陽泉。馮玉祥遂移居汾陽縣內的峪道河。馮在這裏表麵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實際是在總結政治鬥爭的經驗教訓。他自己讀書學習,同時開辦了一所小型軍官學校,訓練骨幹。有幾個共產黨員也秘密地參加了軍校學習。峪道與陝北蘇區接近,蔣介石鞭長莫及。馮選擇此地隱居,也為了防備萬一被蔣介石逼得走投無路時,打算渡過黃河,進入陝北蘇區。
至此,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在與蔣介石較量了7個月之後,終於失敗了。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在這場大角逐中獲勝,其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兩個方麵:
一、錢是戰爭的命脈。蔣介石利用他所掌握的中央大權,不擇手段地聚資斂財,加上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大力相助,又得到了江浙財團和所有官僚買辦的支持。這樣,蔣介石手裏又有金錢又有中央大權,在對反蔣軍隊進行收買時,可以一手給錢、一手給權(中央的委任狀),所以很快就使反蔣聯盟瓦解了。
二、蔣介石是帝國主義精心培植的代理人,在關鍵時刻,各帝國主義國家都全力支持他的反動政權,蔣有這樣的“國際援助”,條件大大優於反蔣軍事聯盟,所以能夠長期進行大規模的內戰。
然而,蔣介石雖然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卻無法緩和國民黨內部的派係矛盾。因此,他仍然麵臨著危機四伏的困境,日子並不好過。
第九章 認一個主子沒錯
1.“航空部長”夢
有道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其實就是大人物,也免不了這個借。蔣介石剛和宋美齡結婚,就琢磨著怎樣答謝孔祥熙和宋藹齡了。
</br>
由於張學良9月18日決定東北軍主力入關,幫助蔣介石打敗了反蔣聯軍,張學良從此加入了蔣介石集團,把東北的命運交給了南京政府,換取了占據華北的既得利益。他自認為這是萬全之策。但事實證明,張學良犯了一個無法換迴的錯誤。他倒向蔣介石的結果即東北軍主力入關,給一年以後的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造成了方便條件。他指望南京政府會保護東北利益,但蔣介石與美、英帝國主義勾結,拿東北主權同日本帝國主義作了交易。
1930年與1931年出現的兩個“九·一八”,應該說都是張學良一生中的最大失策。
蔣介石與張學良對反蔣派採取了軍事壓力與安撫收買並用的方針。首先是“倒戈將軍”石友三投奔了張學良。晉軍也背著閻錫山自找門路,紛紛與蔣介石、張學良接上了關係。西北軍在蔣介石派出的說客策反下,梁冠英、萬殿尊、呂秀文、李肖庭、部子舉等,也都相繼倒戈。其他雜牌軍大都很快就換成了蔣軍的旗號。
10月16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鄒魯、謝持、陳公博等在太原開會,商討如何收場。他們希望東北軍能提出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案。閻錫山還企圖保住山西地盤。但不可一世的得勝者蔣介石,趾高氣揚,不給閻錫山、馮玉祥等留有迴旋的餘地。10月3日,蔣介石發布大赦通電時,就已把閻錫山、馮玉祥列入了不能赦免的名單之中。隨後,又對閻、馮多方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必須無條件下野。蔣介石隻答應在改編晉軍和西北軍時,適當考慮不拆散他們的原建製。蔣介石對山西進行經濟封鎖,蔣機不斷轟炸。10月25日,蔣介石命令楊虎城部攻克潼關,守備西安的劉鬱芬由蔣軍策反,獻城倒戈。宋哲元率領殘部逃到晉西南維縣、汾陽一帶駐紮。閻、馮的軍事實力到此已經瓦解殆盡。
蔣介石讓張學良改編晉軍,他自己收編西北軍。張學良於11月上旬在天津邀集晉軍將領開會,決定將晉軍改編為四個軍,分別以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楊愛源為軍長。蔣介石委任西北軍的孫連仲為26路軍總指揮,但調往魯西駐紮。馮玉祥的部將李鳴鍾為鄂豫皖三省邊防清鄉督辦,指揮第22路軍到淮陽、項城一帶“圍剿”紅軍。經過蔣介石批準,西北軍的宋哲元部改由張學良收編為29軍,委任宋哲元為軍長。
11月4日,閻錫山發表通電,聲明“即日釋權歸田”。但蔣介石逼迫他們必須出洋,並發布了對閻、馮的通緝令,不給他們留住國內的餘地。閻錫山被迫逃到日本占領的大連居住。馮玉祥先由大同北上,秘密轉人晉西,到他的部下宋哲元駐防的稷山縣居住。1931年夏,宋哲元部移防晉東南平、陽泉。馮玉祥遂移居汾陽縣內的峪道河。馮在這裏表麵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實際是在總結政治鬥爭的經驗教訓。他自己讀書學習,同時開辦了一所小型軍官學校,訓練骨幹。有幾個共產黨員也秘密地參加了軍校學習。峪道與陝北蘇區接近,蔣介石鞭長莫及。馮選擇此地隱居,也為了防備萬一被蔣介石逼得走投無路時,打算渡過黃河,進入陝北蘇區。
至此,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在與蔣介石較量了7個月之後,終於失敗了。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在這場大角逐中獲勝,其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兩個方麵:
一、錢是戰爭的命脈。蔣介石利用他所掌握的中央大權,不擇手段地聚資斂財,加上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大力相助,又得到了江浙財團和所有官僚買辦的支持。這樣,蔣介石手裏又有金錢又有中央大權,在對反蔣軍隊進行收買時,可以一手給錢、一手給權(中央的委任狀),所以很快就使反蔣聯盟瓦解了。
二、蔣介石是帝國主義精心培植的代理人,在關鍵時刻,各帝國主義國家都全力支持他的反動政權,蔣有這樣的“國際援助”,條件大大優於反蔣軍事聯盟,所以能夠長期進行大規模的內戰。
然而,蔣介石雖然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卻無法緩和國民黨內部的派係矛盾。因此,他仍然麵臨著危機四伏的困境,日子並不好過。
第九章 認一個主子沒錯
1.“航空部長”夢
有道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其實就是大人物,也免不了這個借。蔣介石剛和宋美齡結婚,就琢磨著怎樣答謝孔祥熙和宋藹齡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