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穀中。
封青岩的聲音,化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飄於天地之間。
滿穀皆是。
一眼望去,淡白色的文字,似乎琴之音符般。
當琴之音符飄於身邊時,又能隱隱約約聽到,有琴音從琴之音符中飄出,令人心中震驚無比。
此時無數琴者,如飲醍醐般,震驚看著封青岩。
“於已於人,一似無心,於已於人,一似無心……”
而在琴者渾身顫抖念著,接著便漸漸平靜下來,身後驀然有音霧生起,由九品破境為八品琴士。
“竟然破境了。”
這時有學子見到,心中有些震驚起來。
雖然琴穀中之人數百上千,但是卻有不少並不是琴者,對於封青岩之言,並沒有太大的感觸。
因而有些想不明白,為何封聖一翻話,便可讓人破境了。
此時便連大雨琴君,亦認真聆聽起來,心中對此頗為驚訝,想不到封聖於琴道,竟然還有如此了得的認識。
這,絕對不輸於琴相,甚至是琴君。
“至於八法,一為輕重。”
封青岩盤坐著,口中依然吐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化為一個個音符飄於天地間。
“曲之構成,於長短高低之外,既表現為輕重,亦表現為強弱。若無法準確把握,則有害於曲之表達。而恰當運用其中之輕重,方可微妙,而鮮明其聲韻及兼備其形神。”
“二為疾徐。”
“疾徐之用,須基於曲之自身,且因曲而異,切不可隨意而為。有曲不可快,有琴曲不可慢。有曲之部分不可快,有曲之部分不可慢。而又有些可快可慢。快慢有錯,則與指法及曲意不合,彈者必詳察而慎用之。”
“三為方圓。”
“一地之內,有人尚方,有人尚圓,諸位應知,曲亦有近方近圓之別。有曲可方,有曲可圓。方圓相接,變化為用,乃是琴之巧妙方法,於琴尤精致入微。”
“方之為用,是左手上下往複中,兩音之間移指輕捷所使。圓之為用,兩音之間運指和緩,所取音位之音起收,皆有痕跡不顧之過渡。”
“方可清朗,圓可溫潤。”
“過當則成失,於生硬或失於含混,必以精心以為之。”
“四為剛柔。”
“剛柔乃琴之獨特,常法之於琴,右手拔奏近嶽山則偏剛,遠嶽山則偏柔。運指疾則偏剛,運指緩則偏柔。常法之中音強者剛,音弱者柔,而琴則不隻如此。琴的演奏中弱音可以剛,強音可以柔。”
“五為濃淡。”
“過淡易失於無表情無光彩,過濃易失於或甜膩或作態,必慎用之。”
“六為明暗。”
“明者不當易失於單薄,暗者不常易失於混濁,不可不辨。”
“七為虛實。”
“不足則無聲而失效,過常則成實音而破壞左手之旋律線,必多練慎用方可。”
“實音多變,配以虛音,相反相成,乃佳境。”
“八為斷續。”
“斷之為用,用之恰當,有畫龍點睛、烘雲托月之效。”
琴穀中。
當封青岩說完“三則八法”時,又有三名琴者身後生出音霧,或是由琴童入品,或是由八品入七品,或是有九品入八品。
而三人破境,皆是震驚了整個琴穀。
由封聖開講之時起,到現在,已經有四人破境了。
莫要說十三書院的教諭,便是大雨琴君,亦是驚駭不已,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看著封青岩。
封聖悟道時,留下的悟道之樹,可助人悟得聖曲。
於君子橋上靜坐,可助窺得“清幽平淡”之息,且江山由六品入四品。現在於琴穀“三說”,方說到“得心”、“應手”,便已經助四人破境。
當“三說”說完時,不知又有多少人破境?
這便連是琴王,亦難以做得到。
此時,不少人皆震撼看著封青岩,心中驚駭不已,封聖實在是太恐怖了。
而“應手”說完,無數琴者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成樂”。
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隱隱感覺到,似乎自已隻要聽完“成樂”,便有可能破境。
這讓他們無比期待,讓他們迫不及待。
“敢問封聖,何是成樂?”
有琴者滿眼渴望問道。
“既已得之於心,又能應之於手,必可形之為樂。”
封青岩微笑道,此時口中吐出的淡白色文字,已經清晰化為琴之音符,使得整個琴穀充滿神秘琴音,“成樂之境,則在於二和,在於十三象。”
“請問封聖,何是二和,何是十三象?”
又有琴音道。
“二和,即人與琴和,手與弦和;十三象,即雄、驟、急、亮、燦、奇、廣、切、清、淡、和、恬、慢。”
“人與琴和,即人之為體,琴之為用,相和相融,乃至佳境。”
“手之與弦,相和相諧,無礙無阻,無屢無忌,乃達琴曲成樂於至佳的終結。雙手隨心,從容敏捷以揮弦。弦隨手鳴,音隨指轉。指法不思索而合度,弦徽不尋覓而諧律。手如弦之魂,弦如手之影。精誠而令方法正,勤勉而使功力深。用之於弦,而得以金石之聲、詩文之韻,微入毫芒、宏驅山海,從容自如以成樂。”
此時封青岩口中吐出的音符,如同雪花般落滿了整個琴穀,甚至還飄於琴穀之外。
書院後殿。
安修與東樓晦亦詫異看著,想不到青岩開講如此驚人,猶如聖人之天花亂墜,令二人心中驚歎不已。
“十三象之雄,為氣度,為氣韻,為氣勢。”
“十三象之驟,為曲中之轉折突強突快,忽起忽止。”
“十三象之急,為奔騰動蕩之勢,為熱烈歡快之情……”
“十三象之亮……”
轟隆隆——
當封青岩說完二和與十三象之時,琴穀之中便有一道道音霧生起,使得琴穀如同大霧橫生般。
一個破境,兩個破境,三個破境……
此時大教諭震驚看著,一眼看去便已經有十一人破境了,再看去便有三十七人破境,三看去便有六十二人破境。
片刻後,便有將近百人破境。
百人同時破境!
這令人無法相信,即使是大雨琴君亦目瞪口呆起來,懷疑自已是不是在做夢,這怎麽可能?
這怎麽可能?
無數學子震撼看著,內心如同掀起千萬重浪般。
這太過驚世駭俗了。
……
封青岩的聲音,化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飄於天地之間。
滿穀皆是。
一眼望去,淡白色的文字,似乎琴之音符般。
當琴之音符飄於身邊時,又能隱隱約約聽到,有琴音從琴之音符中飄出,令人心中震驚無比。
此時無數琴者,如飲醍醐般,震驚看著封青岩。
“於已於人,一似無心,於已於人,一似無心……”
而在琴者渾身顫抖念著,接著便漸漸平靜下來,身後驀然有音霧生起,由九品破境為八品琴士。
“竟然破境了。”
這時有學子見到,心中有些震驚起來。
雖然琴穀中之人數百上千,但是卻有不少並不是琴者,對於封青岩之言,並沒有太大的感觸。
因而有些想不明白,為何封聖一翻話,便可讓人破境了。
此時便連大雨琴君,亦認真聆聽起來,心中對此頗為驚訝,想不到封聖於琴道,竟然還有如此了得的認識。
這,絕對不輸於琴相,甚至是琴君。
“至於八法,一為輕重。”
封青岩盤坐著,口中依然吐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化為一個個音符飄於天地間。
“曲之構成,於長短高低之外,既表現為輕重,亦表現為強弱。若無法準確把握,則有害於曲之表達。而恰當運用其中之輕重,方可微妙,而鮮明其聲韻及兼備其形神。”
“二為疾徐。”
“疾徐之用,須基於曲之自身,且因曲而異,切不可隨意而為。有曲不可快,有琴曲不可慢。有曲之部分不可快,有曲之部分不可慢。而又有些可快可慢。快慢有錯,則與指法及曲意不合,彈者必詳察而慎用之。”
“三為方圓。”
“一地之內,有人尚方,有人尚圓,諸位應知,曲亦有近方近圓之別。有曲可方,有曲可圓。方圓相接,變化為用,乃是琴之巧妙方法,於琴尤精致入微。”
“方之為用,是左手上下往複中,兩音之間移指輕捷所使。圓之為用,兩音之間運指和緩,所取音位之音起收,皆有痕跡不顧之過渡。”
“方可清朗,圓可溫潤。”
“過當則成失,於生硬或失於含混,必以精心以為之。”
“四為剛柔。”
“剛柔乃琴之獨特,常法之於琴,右手拔奏近嶽山則偏剛,遠嶽山則偏柔。運指疾則偏剛,運指緩則偏柔。常法之中音強者剛,音弱者柔,而琴則不隻如此。琴的演奏中弱音可以剛,強音可以柔。”
“五為濃淡。”
“過淡易失於無表情無光彩,過濃易失於或甜膩或作態,必慎用之。”
“六為明暗。”
“明者不當易失於單薄,暗者不常易失於混濁,不可不辨。”
“七為虛實。”
“不足則無聲而失效,過常則成實音而破壞左手之旋律線,必多練慎用方可。”
“實音多變,配以虛音,相反相成,乃佳境。”
“八為斷續。”
“斷之為用,用之恰當,有畫龍點睛、烘雲托月之效。”
琴穀中。
當封青岩說完“三則八法”時,又有三名琴者身後生出音霧,或是由琴童入品,或是由八品入七品,或是有九品入八品。
而三人破境,皆是震驚了整個琴穀。
由封聖開講之時起,到現在,已經有四人破境了。
莫要說十三書院的教諭,便是大雨琴君,亦是驚駭不已,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看著封青岩。
封聖悟道時,留下的悟道之樹,可助人悟得聖曲。
於君子橋上靜坐,可助窺得“清幽平淡”之息,且江山由六品入四品。現在於琴穀“三說”,方說到“得心”、“應手”,便已經助四人破境。
當“三說”說完時,不知又有多少人破境?
這便連是琴王,亦難以做得到。
此時,不少人皆震撼看著封青岩,心中驚駭不已,封聖實在是太恐怖了。
而“應手”說完,無數琴者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成樂”。
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隱隱感覺到,似乎自已隻要聽完“成樂”,便有可能破境。
這讓他們無比期待,讓他們迫不及待。
“敢問封聖,何是成樂?”
有琴者滿眼渴望問道。
“既已得之於心,又能應之於手,必可形之為樂。”
封青岩微笑道,此時口中吐出的淡白色文字,已經清晰化為琴之音符,使得整個琴穀充滿神秘琴音,“成樂之境,則在於二和,在於十三象。”
“請問封聖,何是二和,何是十三象?”
又有琴音道。
“二和,即人與琴和,手與弦和;十三象,即雄、驟、急、亮、燦、奇、廣、切、清、淡、和、恬、慢。”
“人與琴和,即人之為體,琴之為用,相和相融,乃至佳境。”
“手之與弦,相和相諧,無礙無阻,無屢無忌,乃達琴曲成樂於至佳的終結。雙手隨心,從容敏捷以揮弦。弦隨手鳴,音隨指轉。指法不思索而合度,弦徽不尋覓而諧律。手如弦之魂,弦如手之影。精誠而令方法正,勤勉而使功力深。用之於弦,而得以金石之聲、詩文之韻,微入毫芒、宏驅山海,從容自如以成樂。”
此時封青岩口中吐出的音符,如同雪花般落滿了整個琴穀,甚至還飄於琴穀之外。
書院後殿。
安修與東樓晦亦詫異看著,想不到青岩開講如此驚人,猶如聖人之天花亂墜,令二人心中驚歎不已。
“十三象之雄,為氣度,為氣韻,為氣勢。”
“十三象之驟,為曲中之轉折突強突快,忽起忽止。”
“十三象之急,為奔騰動蕩之勢,為熱烈歡快之情……”
“十三象之亮……”
轟隆隆——
當封青岩說完二和與十三象之時,琴穀之中便有一道道音霧生起,使得琴穀如同大霧橫生般。
一個破境,兩個破境,三個破境……
此時大教諭震驚看著,一眼看去便已經有十一人破境了,再看去便有三十七人破境,三看去便有六十二人破境。
片刻後,便有將近百人破境。
百人同時破境!
這令人無法相信,即使是大雨琴君亦目瞪口呆起來,懷疑自已是不是在做夢,這怎麽可能?
這怎麽可能?
無數學子震撼看著,內心如同掀起千萬重浪般。
這太過驚世駭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