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初至,從龍門口入,兩岸壁立,一私冷然,絕水而胎,踐沫如雪。水側春草盛茂,夾毅送青。更前則群鬆蔽山,蒼草彌望,殿寢黃瓦,乍隱乍現於碧陰之中。好風徐來,青香滿袖,清肅之氣,祛人煩勞。
從陳治重的詩注中可以看出,到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清東陵還保持著原有的磅礴氣勢。由此也可以看出,為培植、保護這個陵區,清王朝的歷代帝王都曾費了多麽大的心血。
由於清朝歷代帝王都認為能夠在上吉之地建陵,便可以“開福扯於隆基,綿萬年之景運”,故陵寢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為了保護陵區的安全,在陵區周圍開割了火道,豎立了紅、白、清三道界樁,界樁外是20 裏官山,並在前圈東、南、西三麵築起了40 裏的風水圍牆。
陵區的圍牆又稱風水牆,有保護陵區風水之意。順治的孝陵完工後,陵區的風水牆也開始建設,並初具規模。以後歷朝不斷增建、維修,並逐步完善。整個牆高達9 . 4 尺,厚2 . 8 尺.大部分為城磚灰砌灌漿,有的山嶺地段用山石砌成。前圈東西的圍牆北起馬蘭關西城根,與長城相接,往南依次經過二洞、九洞、水洞、福君山至馬蘭峪西城外,留有一門,稱東門口。此門專係八旗官兵及在東陵上當差的員役出人之門。康熙二年,在昌瑞山建造孝陵時,就在
第五章軍部密謀/ul
陵區東側、· 長城隘口的馬蘭關設副將鎮守,專司陵區的防護之責。雍正元年改馬蘭官副將為總兵官。自幹隆元年始,馬蘭官的總兵官由八旗漢軍人全部改為八旗滿洲人充任,其職別和身份越來越高。
由於陵區之內,特別是後龍地界,到處是茂密的樹林.叢生的雜草,堆積的枝葉,漫山遍野,無邊無際,極易發生火災。故每年都要將風水牆內的荒草除割一次,除割的時間一般定在農曆九月初一,如遇閏月,則從八月初一開割。每到這時,由馬蘭關總兵衙門先期在路口貼出布告,曉諭滿漢軍民人等屆期進人風水牆內割草,各口、門官兵則嚴格搜查,嚴禁夾帶火鐮、煙包及其它易燃物品,次年三月初一停止割除。
為防止陵區外的野火延燒到陵區內,早在康熙二年就由守陵官兵在後龍的東、西、北三麵開割了一條寬30 丈、長84 裏的防火之道,在火道之內,把一切樹木、雜草砍除幹淨。每年割除一次,由白露節開始。馬蘭關鎮標的左右兩營各派兵一百名,分別由千總、把總二員帶領,予以割除。自幹隆元年開始,又從陵區東側的靈窩溝起,分別向北、向西再轉向南開設了一條寬20 丈,長320 裏的外火道。道光七年,又在昌瑞山後開割了一條長21 . 5 裏的裏火道。至此,陵區的後龍已形成了裏、內、外三條火道。而前圈自幹隆四十六年和同治五年,也分別開設了兩條十餘裏的火道。由於這些火道的開設,使清東陵歷經二百多年而未發生過重大火災。與此同時,火道也逐漸成為陵區邊界的標誌之一。
當然,清東陵之所以未遭火災和人為的破壞,保存完好,這與清王朝派遣的最為精銳的八旗兵丁直接守護各陵有重大關係。按清王朝規定,凡皇帝陵,設總管一員、翼長二員,曉騎校二員、章京十六員、甲兵八十名左右。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員、甲兵十名,晝夜傳籌巡邏。到光緒朝中期,駐紮在東陵的八旗
222 /日暮東陵
兵總兵力達1100 多名。
除此之外,設在馬蘭關的綠營是專門保護東淩陵區安全的軍隊。雍正元年下轄3 個營,隨著淩寢的不斷增建,到嘉慶五年,馬蘭鎮已下轄8 個營,人數由原來的600 名擴展到1 千餘名,到光緒九年,人數猛增至3157 名。另外還配備了數量可觀的武器裝備,其中刀類就有6 種,共2416 把,鳥槍類6 種,1529 支,箭類3 種,47359 支,炮類24 種,758 門,還有其它大量衣甲、旗號等。為了加強對淩區的防護,馬蘭鎮歷任總兵官處心積慮地製定了一係列巡邏方法。後據箭東陵研究專家徐廣源先生多年潛心研究,發現幹隆初年,當時的馬蘭關總兵布蘭泰發明了一種“簽牌挨撥傳遞法”,這種方法以抽籤發牌的方式,使兵丁一幫幫地被輪番派出,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巡邏陵區。
幹隆二十五年,新上任的.急兵圖爾禪認為,“簽牌挨撥傳遞法”雖好,但不夠完備,特別是在夜間易出疏漏。於是他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一種“傳籌夜巡法”,這種方法是製籌六根,左右兩營各三根,每夜互相傳遞三次。每晚初更,左營派兵二名,執籌一根,從正關城(馬蘭關口)出發,沿風水牆外圍依次傳遞到二道洞、三道洞、府君山、東口門、吉祥口、堂子山、西使門、雁飛嶺等處,最後傳遞到右冀葦子峪,由汛棄(近似兵站長)查收,第三根天明送到。同樣,從初更起,右翼從葦子峪派兵二名,執籌一根,沿著上述相反方向,依次傳遞到左翼正關城。如此做法,可使整個夜間,前圈東、南、西三而總有巡邏之兵。與此同時,沿內火道和外火道也採取了類似的傳籌方法,隻是白晝遞送巡邏,各營汛(兵站)立有號簿,如有阻滯遲誤或發生意外箭況,隨時登記註明,以便稽查。
到了幹隆四十三年,新任總兵保寧認為傳籌夜巡法仍有不足之處,一年之間,不同的季節,晝夜長短不一,如果控製不嚴,遲速由兵自便,後半夜難免會出現懸空。因此,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 j -二甲山招目‘.甲月.為..州加目目目巨..卜.. . ‘即門口.口.‘門‘
</br>
從陳治重的詩注中可以看出,到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清東陵還保持著原有的磅礴氣勢。由此也可以看出,為培植、保護這個陵區,清王朝的歷代帝王都曾費了多麽大的心血。
由於清朝歷代帝王都認為能夠在上吉之地建陵,便可以“開福扯於隆基,綿萬年之景運”,故陵寢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為了保護陵區的安全,在陵區周圍開割了火道,豎立了紅、白、清三道界樁,界樁外是20 裏官山,並在前圈東、南、西三麵築起了40 裏的風水圍牆。
陵區的圍牆又稱風水牆,有保護陵區風水之意。順治的孝陵完工後,陵區的風水牆也開始建設,並初具規模。以後歷朝不斷增建、維修,並逐步完善。整個牆高達9 . 4 尺,厚2 . 8 尺.大部分為城磚灰砌灌漿,有的山嶺地段用山石砌成。前圈東西的圍牆北起馬蘭關西城根,與長城相接,往南依次經過二洞、九洞、水洞、福君山至馬蘭峪西城外,留有一門,稱東門口。此門專係八旗官兵及在東陵上當差的員役出人之門。康熙二年,在昌瑞山建造孝陵時,就在
第五章軍部密謀/ul
陵區東側、· 長城隘口的馬蘭關設副將鎮守,專司陵區的防護之責。雍正元年改馬蘭官副將為總兵官。自幹隆元年始,馬蘭官的總兵官由八旗漢軍人全部改為八旗滿洲人充任,其職別和身份越來越高。
由於陵區之內,特別是後龍地界,到處是茂密的樹林.叢生的雜草,堆積的枝葉,漫山遍野,無邊無際,極易發生火災。故每年都要將風水牆內的荒草除割一次,除割的時間一般定在農曆九月初一,如遇閏月,則從八月初一開割。每到這時,由馬蘭關總兵衙門先期在路口貼出布告,曉諭滿漢軍民人等屆期進人風水牆內割草,各口、門官兵則嚴格搜查,嚴禁夾帶火鐮、煙包及其它易燃物品,次年三月初一停止割除。
為防止陵區外的野火延燒到陵區內,早在康熙二年就由守陵官兵在後龍的東、西、北三麵開割了一條寬30 丈、長84 裏的防火之道,在火道之內,把一切樹木、雜草砍除幹淨。每年割除一次,由白露節開始。馬蘭關鎮標的左右兩營各派兵一百名,分別由千總、把總二員帶領,予以割除。自幹隆元年開始,又從陵區東側的靈窩溝起,分別向北、向西再轉向南開設了一條寬20 丈,長320 裏的外火道。道光七年,又在昌瑞山後開割了一條長21 . 5 裏的裏火道。至此,陵區的後龍已形成了裏、內、外三條火道。而前圈自幹隆四十六年和同治五年,也分別開設了兩條十餘裏的火道。由於這些火道的開設,使清東陵歷經二百多年而未發生過重大火災。與此同時,火道也逐漸成為陵區邊界的標誌之一。
當然,清東陵之所以未遭火災和人為的破壞,保存完好,這與清王朝派遣的最為精銳的八旗兵丁直接守護各陵有重大關係。按清王朝規定,凡皇帝陵,設總管一員、翼長二員,曉騎校二員、章京十六員、甲兵八十名左右。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員、甲兵十名,晝夜傳籌巡邏。到光緒朝中期,駐紮在東陵的八旗
222 /日暮東陵
兵總兵力達1100 多名。
除此之外,設在馬蘭關的綠營是專門保護東淩陵區安全的軍隊。雍正元年下轄3 個營,隨著淩寢的不斷增建,到嘉慶五年,馬蘭鎮已下轄8 個營,人數由原來的600 名擴展到1 千餘名,到光緒九年,人數猛增至3157 名。另外還配備了數量可觀的武器裝備,其中刀類就有6 種,共2416 把,鳥槍類6 種,1529 支,箭類3 種,47359 支,炮類24 種,758 門,還有其它大量衣甲、旗號等。為了加強對淩區的防護,馬蘭鎮歷任總兵官處心積慮地製定了一係列巡邏方法。後據箭東陵研究專家徐廣源先生多年潛心研究,發現幹隆初年,當時的馬蘭關總兵布蘭泰發明了一種“簽牌挨撥傳遞法”,這種方法以抽籤發牌的方式,使兵丁一幫幫地被輪番派出,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巡邏陵區。
幹隆二十五年,新上任的.急兵圖爾禪認為,“簽牌挨撥傳遞法”雖好,但不夠完備,特別是在夜間易出疏漏。於是他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一種“傳籌夜巡法”,這種方法是製籌六根,左右兩營各三根,每夜互相傳遞三次。每晚初更,左營派兵二名,執籌一根,從正關城(馬蘭關口)出發,沿風水牆外圍依次傳遞到二道洞、三道洞、府君山、東口門、吉祥口、堂子山、西使門、雁飛嶺等處,最後傳遞到右冀葦子峪,由汛棄(近似兵站長)查收,第三根天明送到。同樣,從初更起,右翼從葦子峪派兵二名,執籌一根,沿著上述相反方向,依次傳遞到左翼正關城。如此做法,可使整個夜間,前圈東、南、西三而總有巡邏之兵。與此同時,沿內火道和外火道也採取了類似的傳籌方法,隻是白晝遞送巡邏,各營汛(兵站)立有號簿,如有阻滯遲誤或發生意外箭況,隨時登記註明,以便稽查。
到了幹隆四十三年,新任總兵保寧認為傳籌夜巡法仍有不足之處,一年之間,不同的季節,晝夜長短不一,如果控製不嚴,遲速由兵自便,後半夜難免會出現懸空。因此,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 j -二甲山招目‘.甲月.為..州加目目目巨..卜.. . ‘即門口.口.‘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