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幹隆一行來到勝水峪後,隻見此處篙草叢生,香花怒放,紫氣升騰,一派天賜地舍的美麗風景。幹隆在這裏逗留了很久,最後,他從懷中取出一枚板指,擇最吉處.小心翼翼地放到地下.這個穴位便是後來地宮內金井的位置,他葬後的棺撐就要放在這個金井之上。有了金井,便標誌著他與大地相連.與大地相通,與大地一起生生不息。


    佳穴選定.工程開始。幹隆朝繼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時正值國家鼎盛,國庫豐盈之際,故此整個陵園、地宮的建築,均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01


    是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僅其木材就分別來自四川、兩廣、雲南、貴州及東北興安嶺地區的原始森林,而這些木材中又以珍貴的楠木最多。其石料則取自北京房山和薊縣盤山的石場,磚料由山東臨清、江蘇專工製造,瓦料由京西琉璃廠運送,即是土料也是由數十裏外精選的含沙量適當的“客土”。整個陵寢由聖德神功碑、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以及地下玄宮等主體建築組成,其神道南端與孝陵相連。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材料精緻,工藝精湛。尤其是地下玄宮的建築風格和藝術水準,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中所罕見的。陵寢工程從幹隆八年(1743 年)開始興建,至幹隆十七年(1752 年)主體工程基本告竣,先後經歷9 年的時光,共耗銀203 萬兩。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幹隆和此前的順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幾代帝王陵寢,其中所用的相當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毀明代建築物和明十三陵而得來的。清朝在入關後,就曾下令搗毀、劫掠過明十三陵,並焚燒過明定陵、德陵等陵寢。有實證可考的是,順怡的孝陵木材多用舊料,而舊料來源就是大肆拆毀明代建築。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後人證實是來自北京西苑明世宗朱厚媳嘉靖年間所建的清馥殿、錦芳亭和翠芳亭。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場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門和錦芳、翠芳二亭。清初在興建順治孝陵時,將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將其楠木材料用來興建孝陵,就連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後,康熙、雍正、幹隆三朝的陵寢,都相繼拆毀了大量明代建築,幹隆還以修復明十三陵的名義,將定陵等大殿改大為小.偷梁換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來建造了裕陵。盡管直到今天還有清東陵研究者否認這個事實,但事實本身卻是毋庸質疑的。如果還有誰願意否認這一說法,那就請他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園寢幾個大殿的遺址實際看過之後再1 卜結論吧。


    102 /日春東陵


    不管怎麽說,幹隆的裕陵還是極其輝煌、極其豪華地建成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他的死期。


    幹隆六十年,幹隆鑑於祖父康熙在位61 年駕崩,以不超越祖宗和功高蓋祖為名,毅然決定將皇帝位讓給皇十五子順城,本人則升為太上皇,但實際上仍牢牢掌握著朝中大權。不管實際上怎樣玩弄權術,畢竟幹隆在名義上做了60 年的皇帝後將皇位讓給了兒子。十五子順城即位後,改年號為嘉慶,大清歷史上一個新的朝代誕生了。


    嘉慶四年(1799 年)正月初三,幹隆駕崩於養心殿,卒年89 歲。由於他早早地把皇位讓給了兒子,對於他的死因,沒有像其祖宗們那樣,給後人留下一串串冰糖葫蘆般撲朔迷離的懸案。他沒有遭到謀殺,也沒有遭到中毒暴亡等一係列不測之事,他的駕崩當屬一個89 歲老人精氣血脈耗幹後的正常死亡。這是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關東建國,世祖順治入關統治中國以來,六代帝王在奔赴黃泉路上的第一次平常事.也是整個大清王朝近三百年歷史進程中,少數幾個沒有在死亡情結上留下懸案的帝王之一。


    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幹隆梓宮入葬東陵勝水峪被稱為裕陵的地下玄宮。隨其附葬的有後妃五人,分別是孝賢、孝儀兩位皇後,慧賢、哲憫、椒嘉三位皇貴妃。就其附葬人數而言,與康熙陵相同,是為數不多的。


    早在幹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幹隆就降旨:待自己入葬之後.在為其建造功德碑時,要仿照新修的明代長陵碑亭式樣,發券成造,其規模大小,不可超過景陵製度。但是幹隆崩後,嘉慶六年破土動工的裕陵大碑樓,卻違背他的遺願而完全仿照康熙帝景陵大碑樓的規製建造了。這一點是幹隆生前沒有想到的。盡管嘉慶在碑樓的建造上違背了幹隆的意願,但從他親手為其父禦製、幹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書法家成親王永理書寫的洋洋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03


    灑灑4300 餘字的碑文中,卻對幹隆大加頌揚,稱他“兼堯舜禹湯文武孔子之勛德,帝王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同時還稱他“四德無違,十全有爽,文漠武烈,王顯王承”。此時的幹隆已被吹捧成一個十全十美的歷史完人。


    要把幹隆說成是歷史完人,當然是嘉慶等人的一廂情願和不切實際的粉飾。不過,就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大清王朝在幹隆實際統治的63 年(幹隆元年一嘉慶三年)中,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就幹隆本人而言,他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確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幹隆十二年(1747 年)對大小金川用兵開始,至幹隆五十七年(1792 年)第二次用兵廓爾喀時為止的40 餘年間,他曾大規模用兵十次。當廓爾喀之亂被平定後,幹隆誌得意滿,親書“禦製十全記”,大肆吹噓其蓋世武功,並將“十全記”的石刻置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前,與康熙平定西藏的碑文並立,企圖與康熙大帝並駕齊驅。在後世看來,幹隆無論怎樣地自喻為“十全老人”和“古稀天子”,但就他一生創立的基業而言,無論是擴疆拓土,平定內亂,還是發展生產,增強國力,仍然無法與康熙大帝相匹敵。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嶽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嶽南並收藏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