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
楚王下詔令,召集群臣於玄鳥殿中議事。
這一日正午,群臣畢至,坐滿整個玄鳥殿。
前幾日,秦人退兵的消息已從上庸傳來,司馬錯整個大營空蕩蕩的,將大軍聚集於漢中南鄭。
楚國有將近三十萬人馬在此,每日吃喝拉撒,都足夠讓人頭疼,既然秦軍已退去,楚軍也該商議著,要退迴來了,還有前往征戰的四位將軍,功過都需得論。
這些事光有景鯉與南太後,顯然是決定不了的,就唯有玄鳥殿議事。
楚王懸劍而入,下方群臣俱是起身行禮道:“拜見大王!”
楚王不語,隻是落座。
身後有中書遏者令高唱,群臣方才是落座。
眾臣當中,有令尹景鯉從中而出,向著上首朗聲說道:“大王盟秦之時,秦國丞相雖身在韓,秦王未有迴應,但其上庸司馬錯已然退兵,此戰了結,我前方將士也該退迴來了,一則休整,二則準備來年春耕,不誤農時。”
所有的事都需得有人起個頭,身為執掌國政的景鯉,便是這起頭之人。
“大王,上庸之地,有我楚軍二十八萬餘,每日所需糧草軍需,實屬不低,若是能早退兵一日,便能多為府庫節流一些,況且這二十八萬大軍各自迴鄉,府庫也需得備下糧草錢財。”
此時出生者,乃典令成熋。
此人為成謇之父,與景鯉關係曖昧,但卻又始終保持距離,對於其南太後,也是一視同仁,態度倒是有點中立的意思。
自從大司馬領後將軍,輔佐大司馬的典令便接了大司馬的事,至於挑大梁者,乃是大司徒昭雎。
楚王沒做聲,他在靜候南太後之言。
許久,南太後方才是言語道:“左徒、大司徒以為呢?”
尋常之時,南太後必然不會多此一問,如今是退兵已成定局,多問一句能不顯得她專政,何樂而不為呢。
“太後,臣也當以為退兵。”
說話者乃屈原。
“太後,臣亦可。”
接著者乃大司徒昭雎。
“大王以為呢?”
南太後頗顯仁義,又問向楚王。
“母後,寡人以為可,傳寡人之令,上庸退兵。”
楚王最後一錘定音。
看似最沒用的一個人,卻偏偏不可缺少。
“老臣啟稟大王太後,此戰我楚國以南暉為主將、景翠為副、昭滑為後將軍,景盛為右將軍,其餘牙將裨將,也有百餘位,除此還有其大軍三十五萬。”
“去年春時,有秦人攻伐我楚,我楚國起兵抗之,今我楚人雖有損傷,但那秦人也亦有損傷,更何況我楚人更是堅守的國土,不教秦人再提割地之事,贏迴了公子子蘭,不教秦人再以我公子為質,老臣以為此戰弘我國威,令天下諸國不敢小覷,乃是我楚國之大盛,諸位將軍盡皆有功也!”
景鯉又繼續說道。
聽及此,南太後掃視眾人一眼:“不知諸位臣子以為如何呢?”
人群當中,有左徒屈原戰了出來:“啟稟大王太後,令尹所雲不錯,此戰當以我楚大勝,威震秦人!”
很難得的,屈原沒有與景鯉剛起來,而是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處於群臣的昭雎,見得那南太後的目光移了過來,主動起身道:“臣也為是功勞。”
他話音落,當中又有許多臣子站起來,無不在恭賀大王與太後,此戰勝秦。
熊橫都可以想象,等到魏冉迴過後,必然會說鄖西一戰,大破楚軍,楚人服輸,送來了兩位使者,總之,大家都贏了。
“好,今日我楚國群臣同心,共賀大勝秦人,四位將軍以及三軍將士,俱是有功於楚,母後,待到王師歸來之日,寡人必要親出三十裏,以修高台,不知可否?”
待到群臣話落,楚王一陣激動,列於王座之上,高聲說道。
南太後一看,氛圍都到了這種地步,又豈能不答應。
“大王乃楚國之主,大王喜迎歸來將士,老婦人又如何不肯。”
“哈哈,多謝母後。”
又是一件事被確認下來。
熊橫知道,景鯉所說的這些,都是為了去往荊山行宮做鋪墊。
“大王,既若是要行退兵之策,就需得以各地大軍歸還與各郡、各縣,臣舉薦由大司徒昭雎,來操辦此事,大司徒掌管稅賦糧草戶籍,大軍歸於各戶,正是大司馬分內之時,屆時四位將軍便可率領百戰之師,從上庸歸來,以受王恩。”
景鯉如此說,是想要以昭雎去接受上庸大軍解散一事,讓四位將軍給騰出來,隻有騰出來,才能讓南暉麾下無卒,讓四位將軍來受功。
能看得出,景鯉也是深思熟慮過的,若是他舉薦自己的人,必會被南太後所不允許,而舉薦昭雎這個對頭,則很容易讓人接受,隻是出於國事了。
昭雎聞言,未有所動,而是瞧著上首南太後。
有此提議的畢竟是景鯉,不是別人,南太後還是思慮了一陣:“大王以屈原為左徒,替令尹分擔國事,左徒者代大王也,撤軍如此大的事情,怕光是一個大司徒,恐怕是力有不逮,老婦人以為此事該由左徒為主,大司徒為主,令尹以為如何?”
思來想去,南太後還是將屈原給拉了出來。
一則屈原隻忠於楚國,為人剛烈;二則景鯉要事有點小動作,也有屈原監督者,麵對南太後這樣的要求,景鯉麵露難色,但最終還是頷首道:“臣遵令。”
待到事情都定了,南太後還會轉過頭來,再問問楚王的意見:“大王以為呢?”
“母後安排的極是,寡人之令,以左徒為主,大司徒輔佐,共行退兵之時!”
昭雎屈原兩人站出來:“臣遵令。”
接連三件事情,俱是落實了。
第一件,要撤軍了。
第二件,要論功了。
第三軍,讓昭雎與屈原接手撤軍,讓四位將軍撤迴來。
如今都鋪墊完了,該到說正事的時候了吧。
“啟稟大王太後,天下之人盡說我楚,乃大而不強,此為何也,軍力不勝也,秦有國尉執掌銳士,楚國大將軍執掌技擊,還有其韓魏之國,盡是有大將軍一職也,甚至那燕國大將軍樂毅,能上馬治軍,下馬變法強國。”
“經此一戰,老臣深思熟慮幾天幾夜,我楚國之所以軍力不勝,皆是因沒有大將軍也,當今之大司馬,雖執掌軍事,但其權勢比之大將軍,依舊有所不及,不能強楚之君,老臣以為,為了我楚國之盛,當設大將軍是也!”
此言一出,群臣有人驚訝,有人感慨。
想當初吳起在楚國時,都未曾成為大將軍,可見楚國之前壓根就沒這麽一個職位,現在突然提出來這麽一個,豈能不讓人驚訝。
聽到景鯉這麽說,南太後立即警惕起來。
因為這話若是別人說了,大將軍必然非南暉入手,可要是景鯉說了,這就不一定了。
“喔,老婦人倒是想聽聽,令尹覺得在我楚國,誰可為大將軍也?”
南太後主動出聲問了起來。
“太後,有我楚國大司馬昭滑,多年掌管我楚國軍馬,經驗豐富,有滅越國之功,今日又有抗秦之功,如此之功勞,楚國大司馬還能是誰,臣以為昭滑該拜大將軍是也。”
“此番抗秦之主將南暉,曾為郢都將軍,有多年領軍經驗,抗秦之戰全因南暉將軍之策,才能有今日之勝,臣以為將軍南暉該以大司馬也,輔佐我楚大將軍,督戰軍事,有執圭大夫景翠,攻韓、滅越、垂沙之戰,都有其身影,上庸大勝也有景翠之功,臣以景翠可為左將軍,以輔佐大將軍,還有裨將景盛,可謂右將軍,輔佐於大將軍是也,如此一來,必然能整頓我楚國軍威。”
景鯉越說下去,南太後麵色就變得愈發難堪。
一個大將軍,再來一個左右將軍,那豈不是將大司馬給完全架空了,那楚國還要大司馬何用,這就是景鯉對待功臣的態度嗎?
老景鯉可不管她麵色如何,隻顧繼續說下去。
“還有,大王方才說到,要與太後親出三十裏,以迎王師,老臣以為,不如親出百裏,在荊山行宮修築高台,著太仆祭祀上帝,祭祀祖宗,封賞臣子,開大將軍一府,君王也可再次狩獵祭品,正所謂國之大事,在戎再祀,有戎豈能無祀。”
“老臣之謀,俱是為國,老臣之思,俱是為楚,老臣老矣,時日恐不多,唯有一腔熱血,替我楚舉薦人才,效忠大王太後,還望大王恩準啊!”
與南太後截然不同,景鯉越是說到最後,越是情真意切,語氣也越是高昂。
也是在這種語調下,他將自己深藏於心中的目的,才展露出來,這種心機著實令人恐怖,在一個聲東擊西中,就隱藏了自己的目的。
果然,南太後在聽後,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隻記得昭滑為大將軍的事了。
還未等到太後說話,人群中就有玉尹武隗站出了出來。
“啟稟大王太後,臣以為景鯉此言可信,此番大勝,可揚我國威,對我楚而言,不可謂不重,大王當攜太後去往荊山行宮,狩獵祭祀,封賜將軍,然,一戰之功,重在將軍也,請問令尹,上庸之戰,我王以何人為將軍?”
玉尹一出口,就先認同了祭祀以及封賜將軍之事,這無疑是給景鯉幫了大忙。
景鯉笑道:“將軍南暉是也!”
“好,令尹既然知道,那也當知首功乃將軍南暉也,如何不封賜首功,而轉而封賜一位後將軍,這是何道理?”
麵對這樣的質問,景鯉必然是早有準備了。
隻見他瞧了一眼一旁的昭雎後,似乎在提醒著什麽,其後方才是說道:“將軍南暉者,曾為我楚郢城將軍,雖有領軍經驗,但在此之前,卻無領軍之功,若是以一戰而大將軍,我楚國大將軍,未免也太容易了一些。”
“而後將軍昭滑者,滅越之戰時,便為將,垂沙之戰時,便為司馬,為軍而謀,今日上庸之戰,不僅親自領軍上陣,更是後方籌措糧草,精於軍備,如此之苦勞功勞,難道還不及一個郢都將軍否?”
昭雎聽聞此話,細細品味起來。
世人都知,昭滑乃其弟,同出一族,甚至可以說昭滑就是昭雎,昭雎就是昭滑,景鯉今日如此大捧昭滑,倒是讓他想到楚王剛即位之時,景鯉與南太後之爭,最後以南太後監國五年,景鯉太師而告終。
就是在這臨了之際,景鯉卻突然以他為大王右太師,想挑起南氏與昭氏的對抗,時至今日,太後對他一脈,都還存著防備之心。
今日之事,還真有幾分的可能。
昭雎再看楚王,隻見他正襟危坐,麵無神情。
“啟稟大王太後,臣以為不可。”
出聲說話者,乃是昭雎也。
南太後聽有人反對,立即問道:“不知大司徒作何思?”
“太後,我楚若立大將軍,須得領軍之才也,昔年魏國之龐涓,魯國之吳起,吳國之孫武,都是此流,不計苦功,隻記大功,方為大將軍之道。”
“有大司馬者,雖有苦功,但量其兩軍之才,還不足以為大將軍是也,大王立大軍之要,第一乃是強軍,大司馬未必能有這種強軍之策。”
昭雎反對昭滑,南太後一下子提起了興趣。
“那大司徒以為何人能擔任呢?”
四人中,有這能耐者,唯有南暉昭滑,至於景翠與景盛,完全就是來湊數的,昭滑不成,自然就隻剩下南暉了。
隻是……
想到此,昭雎望了一眼上首楚王。
南暉為大將軍,勢必對楚王不利,這點他很清楚,甚至……
昭雎沉思良久,最後說道:“啟稟大王太後,大將軍非南暉是也!”
他這一番話出來,熊橫心中就很清楚,在昭滑的心中,他這個楚王並沒有多少的分量,因為以昭雎的聰慧一定能想到,子蘭來了,南太後獨掌朝政了,楚王很有可能就會被廢掉了。
王座上,楚王依舊麵無神情。
“啟稟大王太後,臣也以為該當是南暉將軍是也!”
昭雎話落後,有左徒屈原,又補了一句。
他與景鯉做對,也是十分的正常。
現在來看,景鯉落入了下成,昭滑為大將軍恐怕是要不成了。
“既若如此,老臣還是舉薦景翠為左將軍,景盛領左將軍。”
似乎這是他最後的倔強,也是他最後的底線,這要是還談不成,他這個楚國的令尹,就又要不幹了。
演戲,都到這個時候了,景鯉還在展示著最後的演技,他心中必然想到的是,到時候都得死。
南太後心中沉思一陣後,問向楚王:“大王覺得呢?”
熊橫一聽,從王座上站了起來:“寡人令,南暉將軍大破秦軍,拜為我楚大將軍,景翠為左將軍,景盛為右將軍,寡人與太後親王荊山行宮,以迎王師!”
“老臣遵令。”
楚王令下,不僅是景鯉,下方眾臣皆是應聲道。
南太後就這樣被裹挾著,要去荊山看秋景了。
“母後,定個日子吧?”
令下,楚王又問向南太後。
這是在確認,她到底會不會去。
南太後略微想了想:“一月之後,乃是年關,不知將軍們可否在年關之日,抵達荊山行宮,大王正好行祭祀之禮?”
這話是問向群臣。
也不隻是心中生怨,景鯉不語,有左徒屈原道:“臣與大司徒必不負太後之令!”
群臣退散,南太後達成所願。
令尹達成所願。
楚王亦是如此!
?
?
楚王下詔令,召集群臣於玄鳥殿中議事。
這一日正午,群臣畢至,坐滿整個玄鳥殿。
前幾日,秦人退兵的消息已從上庸傳來,司馬錯整個大營空蕩蕩的,將大軍聚集於漢中南鄭。
楚國有將近三十萬人馬在此,每日吃喝拉撒,都足夠讓人頭疼,既然秦軍已退去,楚軍也該商議著,要退迴來了,還有前往征戰的四位將軍,功過都需得論。
這些事光有景鯉與南太後,顯然是決定不了的,就唯有玄鳥殿議事。
楚王懸劍而入,下方群臣俱是起身行禮道:“拜見大王!”
楚王不語,隻是落座。
身後有中書遏者令高唱,群臣方才是落座。
眾臣當中,有令尹景鯉從中而出,向著上首朗聲說道:“大王盟秦之時,秦國丞相雖身在韓,秦王未有迴應,但其上庸司馬錯已然退兵,此戰了結,我前方將士也該退迴來了,一則休整,二則準備來年春耕,不誤農時。”
所有的事都需得有人起個頭,身為執掌國政的景鯉,便是這起頭之人。
“大王,上庸之地,有我楚軍二十八萬餘,每日所需糧草軍需,實屬不低,若是能早退兵一日,便能多為府庫節流一些,況且這二十八萬大軍各自迴鄉,府庫也需得備下糧草錢財。”
此時出生者,乃典令成熋。
此人為成謇之父,與景鯉關係曖昧,但卻又始終保持距離,對於其南太後,也是一視同仁,態度倒是有點中立的意思。
自從大司馬領後將軍,輔佐大司馬的典令便接了大司馬的事,至於挑大梁者,乃是大司徒昭雎。
楚王沒做聲,他在靜候南太後之言。
許久,南太後方才是言語道:“左徒、大司徒以為呢?”
尋常之時,南太後必然不會多此一問,如今是退兵已成定局,多問一句能不顯得她專政,何樂而不為呢。
“太後,臣也當以為退兵。”
說話者乃屈原。
“太後,臣亦可。”
接著者乃大司徒昭雎。
“大王以為呢?”
南太後頗顯仁義,又問向楚王。
“母後,寡人以為可,傳寡人之令,上庸退兵。”
楚王最後一錘定音。
看似最沒用的一個人,卻偏偏不可缺少。
“老臣啟稟大王太後,此戰我楚國以南暉為主將、景翠為副、昭滑為後將軍,景盛為右將軍,其餘牙將裨將,也有百餘位,除此還有其大軍三十五萬。”
“去年春時,有秦人攻伐我楚,我楚國起兵抗之,今我楚人雖有損傷,但那秦人也亦有損傷,更何況我楚人更是堅守的國土,不教秦人再提割地之事,贏迴了公子子蘭,不教秦人再以我公子為質,老臣以為此戰弘我國威,令天下諸國不敢小覷,乃是我楚國之大盛,諸位將軍盡皆有功也!”
景鯉又繼續說道。
聽及此,南太後掃視眾人一眼:“不知諸位臣子以為如何呢?”
人群當中,有左徒屈原戰了出來:“啟稟大王太後,令尹所雲不錯,此戰當以我楚大勝,威震秦人!”
很難得的,屈原沒有與景鯉剛起來,而是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處於群臣的昭雎,見得那南太後的目光移了過來,主動起身道:“臣也為是功勞。”
他話音落,當中又有許多臣子站起來,無不在恭賀大王與太後,此戰勝秦。
熊橫都可以想象,等到魏冉迴過後,必然會說鄖西一戰,大破楚軍,楚人服輸,送來了兩位使者,總之,大家都贏了。
“好,今日我楚國群臣同心,共賀大勝秦人,四位將軍以及三軍將士,俱是有功於楚,母後,待到王師歸來之日,寡人必要親出三十裏,以修高台,不知可否?”
待到群臣話落,楚王一陣激動,列於王座之上,高聲說道。
南太後一看,氛圍都到了這種地步,又豈能不答應。
“大王乃楚國之主,大王喜迎歸來將士,老婦人又如何不肯。”
“哈哈,多謝母後。”
又是一件事被確認下來。
熊橫知道,景鯉所說的這些,都是為了去往荊山行宮做鋪墊。
“大王,既若是要行退兵之策,就需得以各地大軍歸還與各郡、各縣,臣舉薦由大司徒昭雎,來操辦此事,大司徒掌管稅賦糧草戶籍,大軍歸於各戶,正是大司馬分內之時,屆時四位將軍便可率領百戰之師,從上庸歸來,以受王恩。”
景鯉如此說,是想要以昭雎去接受上庸大軍解散一事,讓四位將軍給騰出來,隻有騰出來,才能讓南暉麾下無卒,讓四位將軍來受功。
能看得出,景鯉也是深思熟慮過的,若是他舉薦自己的人,必會被南太後所不允許,而舉薦昭雎這個對頭,則很容易讓人接受,隻是出於國事了。
昭雎聞言,未有所動,而是瞧著上首南太後。
有此提議的畢竟是景鯉,不是別人,南太後還是思慮了一陣:“大王以屈原為左徒,替令尹分擔國事,左徒者代大王也,撤軍如此大的事情,怕光是一個大司徒,恐怕是力有不逮,老婦人以為此事該由左徒為主,大司徒為主,令尹以為如何?”
思來想去,南太後還是將屈原給拉了出來。
一則屈原隻忠於楚國,為人剛烈;二則景鯉要事有點小動作,也有屈原監督者,麵對南太後這樣的要求,景鯉麵露難色,但最終還是頷首道:“臣遵令。”
待到事情都定了,南太後還會轉過頭來,再問問楚王的意見:“大王以為呢?”
“母後安排的極是,寡人之令,以左徒為主,大司徒輔佐,共行退兵之時!”
昭雎屈原兩人站出來:“臣遵令。”
接連三件事情,俱是落實了。
第一件,要撤軍了。
第二件,要論功了。
第三軍,讓昭雎與屈原接手撤軍,讓四位將軍撤迴來。
如今都鋪墊完了,該到說正事的時候了吧。
“啟稟大王太後,天下之人盡說我楚,乃大而不強,此為何也,軍力不勝也,秦有國尉執掌銳士,楚國大將軍執掌技擊,還有其韓魏之國,盡是有大將軍一職也,甚至那燕國大將軍樂毅,能上馬治軍,下馬變法強國。”
“經此一戰,老臣深思熟慮幾天幾夜,我楚國之所以軍力不勝,皆是因沒有大將軍也,當今之大司馬,雖執掌軍事,但其權勢比之大將軍,依舊有所不及,不能強楚之君,老臣以為,為了我楚國之盛,當設大將軍是也!”
此言一出,群臣有人驚訝,有人感慨。
想當初吳起在楚國時,都未曾成為大將軍,可見楚國之前壓根就沒這麽一個職位,現在突然提出來這麽一個,豈能不讓人驚訝。
聽到景鯉這麽說,南太後立即警惕起來。
因為這話若是別人說了,大將軍必然非南暉入手,可要是景鯉說了,這就不一定了。
“喔,老婦人倒是想聽聽,令尹覺得在我楚國,誰可為大將軍也?”
南太後主動出聲問了起來。
“太後,有我楚國大司馬昭滑,多年掌管我楚國軍馬,經驗豐富,有滅越國之功,今日又有抗秦之功,如此之功勞,楚國大司馬還能是誰,臣以為昭滑該拜大將軍是也。”
“此番抗秦之主將南暉,曾為郢都將軍,有多年領軍經驗,抗秦之戰全因南暉將軍之策,才能有今日之勝,臣以為將軍南暉該以大司馬也,輔佐我楚大將軍,督戰軍事,有執圭大夫景翠,攻韓、滅越、垂沙之戰,都有其身影,上庸大勝也有景翠之功,臣以景翠可為左將軍,以輔佐大將軍,還有裨將景盛,可謂右將軍,輔佐於大將軍是也,如此一來,必然能整頓我楚國軍威。”
景鯉越說下去,南太後麵色就變得愈發難堪。
一個大將軍,再來一個左右將軍,那豈不是將大司馬給完全架空了,那楚國還要大司馬何用,這就是景鯉對待功臣的態度嗎?
老景鯉可不管她麵色如何,隻顧繼續說下去。
“還有,大王方才說到,要與太後親出三十裏,以迎王師,老臣以為,不如親出百裏,在荊山行宮修築高台,著太仆祭祀上帝,祭祀祖宗,封賞臣子,開大將軍一府,君王也可再次狩獵祭品,正所謂國之大事,在戎再祀,有戎豈能無祀。”
“老臣之謀,俱是為國,老臣之思,俱是為楚,老臣老矣,時日恐不多,唯有一腔熱血,替我楚舉薦人才,效忠大王太後,還望大王恩準啊!”
與南太後截然不同,景鯉越是說到最後,越是情真意切,語氣也越是高昂。
也是在這種語調下,他將自己深藏於心中的目的,才展露出來,這種心機著實令人恐怖,在一個聲東擊西中,就隱藏了自己的目的。
果然,南太後在聽後,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隻記得昭滑為大將軍的事了。
還未等到太後說話,人群中就有玉尹武隗站出了出來。
“啟稟大王太後,臣以為景鯉此言可信,此番大勝,可揚我國威,對我楚而言,不可謂不重,大王當攜太後去往荊山行宮,狩獵祭祀,封賜將軍,然,一戰之功,重在將軍也,請問令尹,上庸之戰,我王以何人為將軍?”
玉尹一出口,就先認同了祭祀以及封賜將軍之事,這無疑是給景鯉幫了大忙。
景鯉笑道:“將軍南暉是也!”
“好,令尹既然知道,那也當知首功乃將軍南暉也,如何不封賜首功,而轉而封賜一位後將軍,這是何道理?”
麵對這樣的質問,景鯉必然是早有準備了。
隻見他瞧了一眼一旁的昭雎後,似乎在提醒著什麽,其後方才是說道:“將軍南暉者,曾為我楚郢城將軍,雖有領軍經驗,但在此之前,卻無領軍之功,若是以一戰而大將軍,我楚國大將軍,未免也太容易了一些。”
“而後將軍昭滑者,滅越之戰時,便為將,垂沙之戰時,便為司馬,為軍而謀,今日上庸之戰,不僅親自領軍上陣,更是後方籌措糧草,精於軍備,如此之苦勞功勞,難道還不及一個郢都將軍否?”
昭雎聽聞此話,細細品味起來。
世人都知,昭滑乃其弟,同出一族,甚至可以說昭滑就是昭雎,昭雎就是昭滑,景鯉今日如此大捧昭滑,倒是讓他想到楚王剛即位之時,景鯉與南太後之爭,最後以南太後監國五年,景鯉太師而告終。
就是在這臨了之際,景鯉卻突然以他為大王右太師,想挑起南氏與昭氏的對抗,時至今日,太後對他一脈,都還存著防備之心。
今日之事,還真有幾分的可能。
昭雎再看楚王,隻見他正襟危坐,麵無神情。
“啟稟大王太後,臣以為不可。”
出聲說話者,乃是昭雎也。
南太後聽有人反對,立即問道:“不知大司徒作何思?”
“太後,我楚若立大將軍,須得領軍之才也,昔年魏國之龐涓,魯國之吳起,吳國之孫武,都是此流,不計苦功,隻記大功,方為大將軍之道。”
“有大司馬者,雖有苦功,但量其兩軍之才,還不足以為大將軍是也,大王立大軍之要,第一乃是強軍,大司馬未必能有這種強軍之策。”
昭雎反對昭滑,南太後一下子提起了興趣。
“那大司徒以為何人能擔任呢?”
四人中,有這能耐者,唯有南暉昭滑,至於景翠與景盛,完全就是來湊數的,昭滑不成,自然就隻剩下南暉了。
隻是……
想到此,昭雎望了一眼上首楚王。
南暉為大將軍,勢必對楚王不利,這點他很清楚,甚至……
昭雎沉思良久,最後說道:“啟稟大王太後,大將軍非南暉是也!”
他這一番話出來,熊橫心中就很清楚,在昭滑的心中,他這個楚王並沒有多少的分量,因為以昭雎的聰慧一定能想到,子蘭來了,南太後獨掌朝政了,楚王很有可能就會被廢掉了。
王座上,楚王依舊麵無神情。
“啟稟大王太後,臣也以為該當是南暉將軍是也!”
昭雎話落後,有左徒屈原,又補了一句。
他與景鯉做對,也是十分的正常。
現在來看,景鯉落入了下成,昭滑為大將軍恐怕是要不成了。
“既若如此,老臣還是舉薦景翠為左將軍,景盛領左將軍。”
似乎這是他最後的倔強,也是他最後的底線,這要是還談不成,他這個楚國的令尹,就又要不幹了。
演戲,都到這個時候了,景鯉還在展示著最後的演技,他心中必然想到的是,到時候都得死。
南太後心中沉思一陣後,問向楚王:“大王覺得呢?”
熊橫一聽,從王座上站了起來:“寡人令,南暉將軍大破秦軍,拜為我楚大將軍,景翠為左將軍,景盛為右將軍,寡人與太後親王荊山行宮,以迎王師!”
“老臣遵令。”
楚王令下,不僅是景鯉,下方眾臣皆是應聲道。
南太後就這樣被裹挾著,要去荊山看秋景了。
“母後,定個日子吧?”
令下,楚王又問向南太後。
這是在確認,她到底會不會去。
南太後略微想了想:“一月之後,乃是年關,不知將軍們可否在年關之日,抵達荊山行宮,大王正好行祭祀之禮?”
這話是問向群臣。
也不隻是心中生怨,景鯉不語,有左徒屈原道:“臣與大司徒必不負太後之令!”
群臣退散,南太後達成所願。
令尹達成所願。
楚王亦是如此!
?
?